丹江
丹江,俗称丹河、丹水,是长江水系支流汉江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商洛市西北部的秦岭南麓,流经陕西、河南省、湖北三省,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与汉江交汇,注入丹江口水库。丹江全长390千米,流域面积17300平方千米,有南秦河、板桥河、会峪河等支流。
丹江在南秦岭褶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断陷,定型于燕山运动。地势整体西北高东南低,流域内山峦叠嶂、丘壑起伏、沟壑纵横。从北向南,有五条大岭依次横贯东西。地貌构成分别为:低山丘陵地貌、河谷川原地貌、中山地貌三大单元。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暖湿带季风气候。四季中,春季较干旱多风,夏季较炎热且局地暴雨多,秋季的阴雨连绵不断,冬季较寒冷且少雪。年平均降水量在687.4~802.7毫米之间。年平均流量174立方米/秒。流域内植物动物类型繁多,在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有野生动物32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6种。
唐朝时期,丹江便用于舟船航行,并对航道进行了治理。清乾隆时期,把碍航的沉积砂石刨到航道两侧,维持船只通行。新中国成立后,为控制洪涝灾害,进行了多年航道治理,建设了丹江口水库等水利工程。经济发展方面,丹江地区有柑橘属,香菇,木耳,茶叶,中药材,烟叶,油茶等农业产品,并成为中国最北缘的优质柑桔生产基地。此外该流域有文化研究广阔,挖掘和保留了相关遗迹。还拥有荆紫关镇古镇、丹江画廊等景区。
命名
丹江,俗称丹河、丹水,亦称丹渊、粉青江。尧时丹江即名丹水,因传说曾产丹鱼而得名;也有传说尧帝之子房国曾于此治水,故后人称其为丹水、丹江。
其中丹江中“丹”字的来源,就有数种传说:说因尧的长子丹朱死后葬于此地而得名;又说是战国时期秦赵的长平之战后,秦军坑杀赵国降卒45万人,史载当时“血流淙淙有声,杨谷之水皆变为丹,至今号为丹水”;三说因此水产“得者多寿”之“丹鱼”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水(丹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同之,鱼浮水侧,赤光上照如火,网取之,割其血以涂足,可以步行水上,长居渊中”;也传说是禹之外孙丹朱助禹在此治水有功,为纪念他,后人称此水为丹水、丹江。在大商洛市,人们因它从商州区流过,又叫它州洲河、丹江河。古时同一条河的名字,远不如今天这样确定,丹江在商洛境内尚且有多种称呼,当丹江流出商洛,行至河南淅川县境时,它又被叫作浙江,而当它流至湖北省丹江口市,则被称为均水。
位置境域
丹江是汉江最大的支流,位于中国中部地带,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陕西省、河南省和湖北这3省,最终汇入丹江口水库。经纬度为109°30′~111°30′E和32°30′~34°30′N之间,海拔在100~2164米之间,流域面积17300平方千米。有南秦河、板桥河、会峪河等支流。
历史变迁
晚古生代末到中三叠纪,华北古陆块与扬子古陆块沿着商丹和勉略两个主缝合带俯冲碰撞造山,这是秦岭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主要时期。造山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深大断裂,有商丹断裂、山阳一过凤楼断裂。之后,新的构造活动又一轮轮叠加,产生新的断裂。
南襄断陷是叠置在南秦岭褶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断陷,定型于燕山运动。盆地盖层由白垩系到第四系组成,红层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中间地段沉积第四系。丹江断裂发育在南襄盆地西缘,具有清晰的线性构造地貌。在早第四纪时,丹江断裂仍然活动,导致外围山地抬升、盆地沉降。该时期山前断裂活动有向盆地迁移的特点,其中陶岔村断层为晚第四纪活动断层。新生代造山运动形成的次一级断裂带——巨型共轭断裂带,形成了丹江在商丹县附近呈东西走向,由东向西流动的平面形态。
地理特征
气候
丹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暖湿带季风气候。四季中,春季较干旱多风,夏季较炎热且局地暴雨多,秋季的阴雨连绵不断,冬季较寒冷且少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年平均气温呈递增趋势。
气温
丹江区域多年的平均气温为11~14°C,而年极端的最高所温达40.5°C,年极端的最低温度则为-12°C。年内最热月7月的平均温度是24.8°C,最冷月1月的平均温度是0.3°C。丹江流域气温随着平均海拔变化而出现垂直分异现象明显。年平均气温在河谷川道地区大约在13°C以上,在低山丘陵地区处于12.5°C到13°C之间,而中高山地区偏低基本徘徊在10.0°C到11°C左右。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在687.4~802.7毫米之间,年降水高峰期在7、8、9三个月为丰水期,占到全年降水的50%以上;每年的12月至1月是枯水期,寒冷干燥,降水很少。流域内暴雨较多,历时长、量大、集中、面广,主要集中在7~9月,而且时空分布和地形关系密切,一般是山脊大于河谷,上游大于下游。
日照
丹江流域的光照资源非常丰富,日照时数最多的主要在丹凤县北部、洛南县、商州区等地区,而商南县的日照时数则不足2000小时。热量资源主要来源于日照,对地表植被、土壤的热量与水分、养分的改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关系着土壤层的形成。
蒸散发
丹江流域的各县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8至2.7倍。区域内蒸发量分布也不均匀,其中年蒸发量最大的是低山丘陵区,能达到1600毫米以上,丹凤是年蒸发量最高地区,达到1729.1毫米。
地形地貌
丹江流域地势整体西北高东南低,流域内山峦叠嶂、丘壑起伏、沟壑纵横,最高处海拔2068米为丹江源头的凤凰山,最低处海拔203米位于流域最低处是丹江干流出境处,相对高程大约1800米。从北向南,有五条大岭依次横贯东西。地貌构成分别为:低山丘陵地貌、河谷川原地貌、中山市地貌三大单元。
河谷川源地貌区主要包括陈以东至孝义市,和大荆、杨峪河、李庙、腰市等地的两侧坡塬与川道,海拔900以下,其分布在丹江和它的主要支流两岸,它的相对高程低于100米。川区向河床倾斜,坡度小于5度,地面平坦,坡塬的坡度小于10度。该区分布面积约588.6平方千米。
低山丘陵地貌类型为复合型地貌,低山呈马蹄状分布,丘陵为低山的下沿部分,其主体位于境内的东北部、北部、中部地区,为侵蚀切割而成,海拔800~1200米,相对高程100~300米,总面积约1211.8平方千米。
中山地貌分布在境内西南部和南部的流岭,以及西北部和西部的秦岭南翼,东北部的蟒岭海拔1200-2000米,相对高程500~1000米。总面积约837平方千米。
地质
地质构造
丹江流域位于秦岭的东南山地,为东南秦岭褶皱地质构造。由于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发生了弯曲和变形,该地区形成了大量的褶皱。这些褶皱呈东西走向,整体上呈南北向延伸,构成了东南秦岭的典型地质构造。其中出现了逆断层和斜坡褶皱。在丹江上游北侧反应较为明显,断裂带内有众多断层及次生小断层、褶皱等构造,使地形较周边起伏变大,坡度变陡。
地层特征
丹江源地区南部存在三叠纪中酸性侵入岩、古生代酸性侵入岩和前寒武纪酸性侵入岩建造的基岩。成土母质为中酸性岩类风化物,中酸性花岗石的成土母质层和淀积层相对较薄。
在低山丘陵区主要形成粗骨土,含有高砂砾含量。区内古生代基性火山石、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和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建造的基岩易风化解体,形成较厚的风化层,质地一般为壤质,保水性能强,呈中性或弱碱性。在中山区形成棕壤,在低山丘陵区形成淋溶褐土。
中部地区为白垩纪—古近纪陆相砂泥质碎屑岩建造,地层产状平缓,节理不发育或仅发育风化节理。成土母质为白垩纪–古近纪砂泥岩类风化物,淀积层较厚,存在前寒武纪碎屑岩建造的片理化和节理发育,泥质含量高,质地一般为壤质,在中山区形成棕壤,在低山丘陵区形成淋溶褐土。上覆植被郁闭度高,在低山丘陵区形成淋溶褐土,在河谷川塬区形成石质土,植被覆盖以草本为主,少量低矮灌木和油松分布零散。
岩石特征
丹江源地区内岩浆岩较发育,火山石岩性为变玄武岩、变安山岩、凝灰岩等。侵入岩主要有新元古代混合片麻岩、志留纪辉长岩体等,另有少量三叠纪、侏罗纪花岗石体。
矿石资源
丹江流域内有铜矿、铅锌矿、钼矿、钒矿、锰矿石、金矿、汞锑矿、钴矿、铁矿等有色金属矿和黑色金属矿,以及硫铁矿、石煤矿等典型多金属伴生的非金属矿。
水文
水系组成
丹江,是长江水系一级支流汉江的支流,是汉江在秦岭南坡最大的一条支流。干流全长390千米,为汉江最长的支流,流域面积17300平方千米,占汉江流域总面积的10%。其中陕西省境内7504.4平方千米,湖北境内1385.4平方千米,河南省境内7248.4平方千米。丹江的支流有南秦河、板桥河、会峪河等河流。
干流河段
丹江在陕西省境内,干流发源于商洛市商州区秦岭主脊-海拔1964.7米(一说1984.7米)的凤凰山东南侧的秦岭南麓秦王山。其源头有二:北源出于商州市和蓝田县分界处的秦岭南坡,向东南流入黑龙峪,经铁炉子至黑龙口镇与西源汇合。西源出于牧护关以东的秦岭南麓,向东南流经郭家店、秦岭铺等地至黑龙口与北源相会。黑龙口以下大致成东南流向,经商州市、丹凤县、商南县境,于商南县汪家店乡月亮湾出陕西省境,又流经河南省淅川县和湖北省丹江口市(原均州),于丹江口注入汉江。。
在河南省境内,丹江干流在淅川县荆紫关镇上游3千米的月亮湾入境,穿行于峡谷陡岸,河床多滩,盆地段平阔水浅。荆紫关至原淅川县城52.5千米有险滩62处,原淅川县城至湖北省丹江口市小江口80千米有险滩44处。1958年在丹江口市修建丹江口水库,1967年蓄水,水面最宽处20千米,最窄处300米,回水影响到淇河汇人口以下的淅川县大石桥乡附近。在河南省境河长117.4千米,流域面积7400平方千米。
在湖北省境内,丹江干流旧称均水,干流从月亮湾入境,位于淅川县荆紫关镇上游的3千米处流入河南省,经由河南淅川县流入湖北省的丹江口市,向南约21千米,在丹江口市区北汇入汉水。
丹江平均径流量12.4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74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401米。秦岭山地丹江流域的径流量最小且年际变化大是它的主要水文特征,它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河段的年径流深不足250毫米,径流量是陕西省长江流域各支流之中最小的流域。秦岭山地丹江水系与其流域面积和河流长度极不相称,18.9亿立方米的省内多年平均径流量,秦岭山地丹江流域水系是陕西省径流年际变化最大的河流,其年径流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达到9.2的省内最高值,年径流变差系数是0.6。
主要支流
南秦河
南秦河又名乳水、楚水,是丹江一级支流,为境内第二大河,发源于西部杨斜镇鸡冠岭,流向由西向东,流程48千米,至刘湾街道办事处任塬村汇入丹江。流域面积575.9平方千米,海拔702~1577.6米,落差875米,比降8.3‰,主要支流有林岔河、石道峪、石龙湾河、金陵寺河、刘峪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6×108立方米,径流模数7.93立方米/秒.平方千米,平均流量3.53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流量441×108立方米/秒,平均含沙量4.44千克/立方米,平均输沙率18.4千克/秒,侵蚀模数1302吨/平方千米。
板桥河
板桥河属丹江一级支流,发源于马角山,流向由北向南,流程47.5千米,至二龙山汇入丹江。流域面积588.2平方千米,海拔730~1300米,落差570米,平均比降12‰,沿途有大荆河、黄川河、蒲峪河、石鸠河汇入。多年平均径流量1.45×108立方米,径流模数7.90立方米/秒.平方千米,平均流量2.59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流量360×108立方米/秒,平均含沙量4.64千克/立方米,平均输沙率1.4千克/秒,侵蚀模数1220吨/平方千米。
会峪河
会峪河是丹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大河面蟒岭南坡,经北宽坪,夜村等乡镇,至夜村会峪口注入丹江,沿途汇入的河流有宽坪河、青棉沟河等;全长31.5千米,流域面积230.2平方千米,落差605米,河床平均比降12.2‰,多年平均径流量43.87×108立方米。1972年经人工凿山穿洞使河流改道,由罗公砭注入丹江。
金钱河水系
在丹江境内有上官坊河、闫村河、黑山河、砚池河等主要支流属于金钱河水系,流域面积361.8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深270毫米,年产水量为0.95×108立方米。金钱河水系金钱河起源于陕西省柞水县东北,从山阳县漫川关南部沙沟口入湖北郧西县境内,由北而南,经西上津镇、六郎乡,至夹河关入汉江。
灞河水系
在丹江境内,位于牧护关镇内的全部沟溪支流均属河水系,流域面积138.11平方千米,平均年径流深300毫米,年产水量0.237×108立方米。灞河是关中八水之一。灞河源出于蓝田县境内的秦岭山中,流经蓝田县灞源镇后,由西转向西北,经蓝田谷地,进入灞桥区。灞河本名滋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为彰显其霸业,改滋水为霸水(后人亦称灞水)。灞河是中国境内唯一一条由东南向西北流向的倒流河。
土壤
丹江区内土壤类型主要包括棕壤、紫色土、褐土、潮土、粗骨土和新积土。土壤速效钾、速效磷、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锌含量丰富,总体上处于较丰富以上水平;有效铜含量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成土母质为花岗片麻岩和石灰岩,石灰岩占较小部分。
受山地地形高差变化的影响,土壤以垂直分布为主,兼有以丹江河谷为中心的东西向条带的规律分布。以垂直为分布: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地,桦木林地,华山松及栎类混交林地多为棕壤。脚坡垦殖后为石碴土,两山之间的沟谷底部为淤土或潮土。海拔1000~1300米的油松与栎类林下,是粗骨性褐土向粗骨性棕壤的过渡地带,河道两侧为淤土、潮土或少量水稻土。海拔700~1000米为褐土地带,坡地多为褐土性土,塬地为淋溶褐土。海拔543~700米多为淤土、潮土和水稻土。 以条带为分布: 丹江自西北流向东南,形成全市最大的川道谷地。沿丹江两岸,由成土母质河流冲积物发育形成一条淤土带。川道人口密集,在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下,淤土发育成不同土种,以村庄为中心向四周呈现出水平分布的规律。近村土壤多因施用有机肥,精耕细作,土壤肥力高且颜色发黑。稍远则肥力降低,颜色发红或发黄。更远则为肥力瘠薄的红沙土或淤沙土。
生物多样性
植物
丹江流域植物类型繁多,植被种类受气候条件、地形、岩性影响而不同。植被在区域内的分布,主要是垂直差异,也会表现不同纬度上的差异。
丹江流域由于地势差异存在垂直分异状况,植被垂直分布具体体现为:流域内800米~900米以下海拔的川原区,为川原以及部分丘陵区域,属于暖温带和亚热带两个气候分区,常绿和落叶阔叶林成片分布在赵川、山阳县的漫川等地。在北部地区以经济林为主,如商丹盆地的侧柏、山杨,洛南盆地的小叶杨、柿树等。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山区,冷杉林带、云杉林带、红桦林带、华山松尖齿栎林带依次分布。在海拔1200米到1800米海拔的之间,基本是针阔混交林,但在1400米以下主要是阔叶林、以上主要是针叶林;在1800米~1900米海拔以上,基本上都是针叶林。
南方型的松栎林,及小片马尾松林,零星生长在武关、商南县、丹凤县的铁峪铺镇、山阳县以南;亚热带钙质土指示植物柏松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南方型常绿阔叶林生长在山坡下部,有山润楠、多杆香樟、湘楠、楠木等。栓皮栎和油松主要生长在本区北部,属暖温带植被类型。从整体来看,从川道到山区,从南到北,树木的种类繁多,从以华山松、白皮松、栓皮栎为代表的乔木到杭子梢、黄檀木、柔毛绒线菊、盐肤木等林下灌木过渡到以菊科、禾木科为主的草本植物。
动物
丹江流域底栖动物18种,隶属3门4纲14科,其中水生昆虫类最多,分属10科13种,占总数72.7%;软体动物门3种;寡毛类2种。四节蜉属动物的出现频率最高,达68.8%。春季丹江流域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为卵萝卜螺、四节蜉、摇蚊幼虫、克拉伯水丝蚓,食底泥者是丹江流域底栖动物主要的功能摄食类群,共有8种。
丹江上游鱼类有2目4科12属12种,2目为鲤形目、鲇形目。鱼类组成由鲤科、花鳅科、鲿科、银鱼科4科鱼类组成,其中鲤科7种,鳅科3种,科1种,银鱼科1种。
自然保护区
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
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淅川县境内,成立于1997年,200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准建立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4111.77平方千米。是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以次生内陆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总量有325种。其中,有黑鹳、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二级保护植物香果树、杜仲、银杏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6种。每年在丹江湿地越冬的黑鹳最多时达70余只,占全省总数的九成以上。
人类活动
航道历史
丹江用于舟船航行,历时甚早,早期当曾进行治理,但文献记载粗略,详情不知。《旧唐书·崔传》记载,崔湜于李显景龙年间(707~710年),曾“献策开南山新路以通商州区水陆之运”,并大兴功作,航道当进行一些治理。明朝万历、天启年间(1573~1627年),丹江航运趋于繁盛,航道必然治理。清乾隆,商州知州许惟权曾主持治理竹林关至龙驹寨一段航道。乾隆《续商州志》卷一《丹水》条记载,共治理险滩29处,历时3年,用银450两。另外,还用白银246两,购置水田12亩,以其租息收入作为经常性修治航道费用。对于流岭峡中的一些石质险滩,仅对危害最大之处稍加疏浚,把碍航的沉积砂石刨到航道两侧,暂时维持船只通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商洛市交通局曾组织力量,多次炸除丹江航道中的一些礁石,疏浚河槽;并整修道纤路,以利行舟。1967年丹江口水库开始蓄水后,为了修治荆紫关镇附近航道,以便上行,河南省淅川县航运公司曾组织刨泓队,刨开荆子关附近的泥沙,留出泓道,拉船上行。但后来泥沙逐年沉积,泓道淤塞。1987年6月和1988年8月,丹江发生大洪水,支流的沙石拥入河中,常乐滩及连滩等处,为乱石淤积,形成新滩,阻断航行。商南县交通局组织力量,于1987年第4季度和1988年5月、10月,先后进行疏浚治理,炸礁石13322立方米,挖河槽17168立方米,疏浚淤滩10666立方米,筑坝350立方米,航道又通。
农业生产
《山海经》曾记载“丹水”地区物产丰富,五色的农作物“丹木”两岸丰收。这里的丹水就是今天的丹江。《史记·楚世家》中也记载,楚国成了周代的子爵国以后,每年向周天子进贡“贡包茅以缩酒,桃弧棘矢以事王事”,这三种东西都是春秋时期丹淅流域的特产。丹淅流域即丹江与淅水交汇之地,由丹江与淅水冲刷而成的丹阳川、板桥川、顺阳川等三川平原土地肥沃,适于耕种。
丹江特产丰富,有柑橘属,香菇,木耳,茶叶,中药材,烟叶,油茶等。优越的气候条件,使这里成为中国最北缘的优质柑桔生产基地,年产量近6亿斤,“丹江柑桔”被丹江特产(8张)中国国家评为“中华名果”,“武当蜜桔”被评为中国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叶、木耳、香菇等农特产品品质优良,绿色无污染。盐池河黑木耳,官山香菇出口,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生产的“武当针井”是湖北省著名商标,被欧盟认证为有机(生态)食品,丹江口市是“武当道茶”的重要生产基地,茶叶种植面积近10万亩。丹江口中药材品种多达1100多种。境内武当山素有“天然药库”之称,盛产名贵中药天麻、野生灵芝、金钗、何首乌,堪称武当四宝。烟叶种植发展迅速,均州名晒烟。
水利工程
丹江流域从1950年至今,建设了诸多水利水电工程,共有水库14座,其中丹凤县有5座,商州区有6座,洛南县有3座。有两座中型水库,分别为属重点中型水库的二龙山水库及属一般中型水库的鱼岭水库,它们分别位于商州区与丹凤县境内,两者对流域下游水文情势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水北调
丹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2005年丹江口市大坝开始实施加高加固,正常蓄水水位由157米提升至170米,库容由1.745×10的十次方立方米扩大至2.905×10的十次方立方米,至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及建成后,优化了中国水资源配置,支撑了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对于丹江口库区的生态质量、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社会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龙山水库
二龙山水库位于中国商洛市城区西北郊,距离商洛市中心4千米。它是商洛市的第一座综合利用中型水利枢纽工程,集防洪保安、生态供水和城市水源为一体。库区内建设了隔离网、限行站,拖离了船只,关闭了农家乐,建设了污水处理站,并实施了退耕还林。治理工作为水质达到二类标准打下了坚实基础。二龙山水库在规模上属于中型水库,总库容8100万立方米,于1975年正式蓄水运用,用于发电、防洪、灌溉。水库校核水位770.46米,正常高水位765米,死水位751米,汛期防洪限制水位760米,死库容190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80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4056万立方米。
鱼岭水库
鱼岭水库位于丹凤县,属中型水利枢纽,鱼岭水利风景区选址于老君河下游商镇鱼岭村,距丹凤县城13.5千米。规划用地约4800余亩,核心区域用地约2800余亩,其中水域面积600余亩。配套工程干渠3条,长22.39千米,建筑物256座;支渠8条,长35.1千米,建筑物266座,斗渠106条,总长61.88千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37.5平方千米,总库容1037.5万立方米,其中调节库容769万立方米,调洪库容199.6万立方米。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阳镇陶岔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更是丹江口水库的副坝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标志性建筑。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32分,历时10年建设,全长1432千米号称世纪工程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枢纽正式开闸送水。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
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中国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中国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中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中国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总面积846平方千米,有“亚洲天池”之美誉,是汉江的天然水位调节器。丹江口市库区蓄水量290多亿立方米,其中来自商洛丹江及其支流和境内部分汉江支流贡献水量达50多亿立方米,占库区蓄水量17.2%。境内丹江、南洛河、银花河、金钱河、乾佑河等10条主要河流20个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标准,丹江出省断面水质达到中国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科学研究
丹江沿岸发现了一亿年前的恐龙蛋化石和50万年前的大象门齿化石,以及20余种古脊椎动物化石、10余处古城址、20余处大型古代墓葬、古建筑群遗址。
辽瓦店子遗址
辽瓦店子遗址距今3600年,包含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各个时代的堆积,其中尤以新石器时代、夏、商、两周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且有很多遗迹现象和器型都是首次发现,填补了鄂西北文化发展的空白。辽瓦店子夏朝文化遗存保存完好,丰富了人们对夏代文化的整体认识。专家们根据考古文化命名规则,给这处遗存命名为“辽瓦店子文化”,并将其列入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河南浙川黄谏树遗址
黄楝树村位于淅川县新县城西南45千米的丹江和黄岭河的交汇处。遗址在紧邻该村西侧的斜坡台地上,东南倚高约50米的土岗,西北邻弯弯曲曲的黄岭河。遗址面积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50米,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黄楝树遗址西北部已被雨水冲毁,且被后人破坏较甚,故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遗址的中部和东南部进行。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历史遗留矿山环境污染
2020年,商洛市丹江口上游84座尾矿库,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泄漏、垮塌等环境风险隐患。商洛市丰源矿业公司废弃矿硐未封堵,矿井涌水直排,废渣弃石沿山体随意堆放,违规侵占林草地450亩。
水土流失
截至2023年,丹江流域水土流失面达到47422.23平方千米,其中剧烈流失面积为1191.86平方千米,极强度流失面积为4150.74平方千米,强度流失面积为9350.37平方千米,中度流失面积为16888.19平方千米,轻度流失面积为15841.07平方千米。丹江流域上游左岸植被覆盖率大于右岸,下游正好相反,西北及东南植被覆盖率高,西南及东北地区相对较低,植被覆盖率区域差异较大,平均值为69%,处于中高水平,年平均土壤侵蚀量1.69亿吨,平均侵蚀模数3572吨/(平方千米·年)。
保护措施
解决历史遗留矿山环境污染
为了解决陕西省历史遗留的矿山问题,陕南地区进行了专项整治工作,重点解决了白河县硫铁矿污染问题,对涉及金属矿产开发的汉江和丹江流域进行了污染排查和整治。
淘汰落后产能
自2011年以来,商南县在丹江中游地区已经淘汰了多条落后生产线,并关闭了几十家“五小”和“三高”企业,包括化工、矿山、食品等行业,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
水土修复
丹江中游地区的商南县开展综合治理和生态移民。在丹江两岸大面积荒山植树造林,实行退耕还林,并以生态移民为重点的陕南移民搬迁,建成多处集中安置点。可以防止水域污染,保证一江清水供京津的水源质量。
为了解决鱼类生物减少的问题,政府或组织不定期地进行流放活动。其中丹江口水库鱼类增殖放流站是中国放流规模最大、增殖放流种类最多的增殖放流站。自2017年丹江口水库鱼类增殖放流站投运以来,5年内共组织放流活动8次,近千人参与。10余年来,丹江口库区已投放鱼苗6000多万尾,这不仅改善了水质,还维护了丹江口库区的生态平衡。。
风景名胜
金丝大峡谷中国国家森林公园
金丝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商南县东南部新开岭腹地,居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丹江中游地区。距商南县城40千米,距金丝峡镇18千米。景区内有白龙峡、黑龙峡、青龙峡、石燕寨和丹江源五大景区,一百多个景点,峡谷总长度20.5千米,纵深10多千米。2015年10月,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水利风景区等,是秦岭地区罕见的而且是最完整的嶂谷地质构造。被誉为"峡谷奇观,生态王国"。
白浪镇三省石
白浪镇三省石位于商南县南边白浪街上,白浪街是个鄂、豫、陕共管的村镇,为总面积不足千平方米的街道,是这三省古今的通和要冲。白浪街有前、后街之分,总长不足1千米,多属民宅,六、七十户人家,是男耕女商、摆摊设点。其中南边是湖北省的商店,西北和东北分别是陕西省和河南省的商店。三省石是一块长1尺左右,厚5寸上下的三尖形青石,立于街心。
荆紫关古镇
荆紫关镇古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有着丰厚的商业文化和绚丽的古建文化遗存。自古水陆并通,为南北交通之要塞,古时水运有“丹江通道”,陆运有“商於古道”,明清时期商业高度繁荣,有“小上海”之称。地理书籍《尚书·禹贡》记载:荆紫关早在战国以前就是“西接秦川、南通鄂渚”的交通要塞。丹江航运与汉江、长江航运联为一体,汉江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物资运往古都长安和西北都要通过丹江,丹江航运给荆紫关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1年,荆紫关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教遗迹长岭寺
千年古刹长岭寺,因位于海拔1000余米的长岭山上而得名。从丹江口市土关垭集镇向东,沿汉十一级公路一千米处向左转,沿乡村水泥公路上山。行至大约3千米处,再沿着路左边的一条土石便道上山,即可直达长岭寺。有几间临时建筑。正殿供奉着约1米高的释迦牟尼佛石质坐像,据说年代为唐朝,显得清净庄严。佛像前,还供着新鲜的水果。殿前立着两块残碑,碑文被人为破坏,无法辨认。
佛教遗迹大晟庵
位于丹江口市的大晟庵古建筑群由山门、前殿、主殿、左右厢房、箭楼等组成,现仅存左右厢房和箭楼,其他建筑仅存基址。大晟庵箭楼位于建筑群左前方,共有4层,早在2014年就已列入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箭楼外墙面上分布着8个窗户和数十个箭孔。当地村民介绍,箭楼原本有两座,庵前左右侧各一座,现仅存一座。箭楼顶部中心梁上有“大明正德元年立”“清代乾隆九年重修”等字样。
相关文化
典故
丹阳之战
公元前312年,秦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丹阳之战”,秦国凭借占据丹江险要地势,一举击败楚国。楚汉战争时候,刘邦率部自汉水到达宛城区后,过荆紫关镇率先到达咸阳市,抢在项羽的前面夺取政权。明朝崇祯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在与官军激战后突出重围,也是在荆紫关休整训练,然后一鼓作气,占中原取北京。中原突围时,王震率干部旅、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从河南省淅川县大石桥乡与娘娘庙之间抢渡丹江,激战鲍鱼岭、血战南化塘,冲破中国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秦晋伐鄀
根据《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的记载,秋季时,秦国和晋国联合进攻鄀国。楚国的斗克和屈御寇率军驻守商密,以申、息为首的湘军戍守该地。秦军越过了析,进入商密地区,并围困了申、息等人的车辆。在夜晚,秦军以伪造的书信试图与楚军的子仪和子边进行结盟。商密的居民感到恐惧,认为秦军已经攻占了析(今西峡),楚军的戍守也会反叛。于是商密人向秦军投降,俘虏了申公子仪和息公子边,将他们带回秦国。
这次秦晋伐事件的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丹江附近,其中商密是一个重要的据点。此次行动对于当地的影响是商密人投降了秦国,申、息等楚国贵族被俘,进一步加强了秦国在该地区的控制力,削弱了晋国和楚国的势力。同时,这也标志着秦国与晋国结成了联盟关系。
影视
《丹江印象》
商洛广播电视台、陕西时代丰阳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百集竖屏微视频《丹江印象》,以“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生态环保主题,以“风雅水韵自然之美、兼容并蓄人文之美、创新智造发展之美”为架构,全景式展现秦岭—丹江独特的历史印记、生态资源和魅力。节目共分“人文地理、自然生态、名家推介”三季每季36集,每集60秒左右。
《走过丹江》
《走过丹江》是李育善先生的一部散文作品,这本书记录了丹江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方面面,以及作者在丹江沿岸的实地考察和走访的所见所闻。为了完成这部作品,李育善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他对丹江进行了长达30周的实地考察,走遍了丹江的源头和沿岸地区,采访了大量的人物。仅仅是采访的笔记就达到了上百万字之多。在此基础上,他花费了三年的时间,用心用情地书写了丹江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它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丹江的文化和历史,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一种向上的力量和情操的陶冶。
丹江漂流文化
历代名士李白、白居易、杜牧、王禹偁、徐霞客等从"北通秦晋、南连吴楚",水走襄汉,陆入关辅,舟东如云,商贾如蚁的龙驹寨水旱码头(今丹江漂流码头)出发荡舟丹江,漂流丹江。
参考资料
丹江口四地举办生态旅游节 吸引八方来客尽享水都春色.荆楚网.2023-07-28
商南举行《丹江画廊》首发式 保护丹江在行动.商洛市人民政府.2023-07-28
湖北、陕西、河南同时出手!.十堰发布.2023-07-28
第一节 丹江.陕西省地方志.2023-07-28
探寻水源地10条河流|丹江:秦雄楚秀一江流. 指点新闻.2023-07-28
一江流三省,清水送京津 从秦岭到丹江口,一路生态美景清凉世界.中国农林科技网.2023-07-28
滚滚丹江碧水悠悠历史长河.河南日报网.2024-09-21
解读丨《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涉金属矿产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21-2030年)》.陕西生态环境.2023-07-29
探寻水源地!十堰这10条河流,你知道几条?.十堰日报.2023-08-06
▎走进灞桥 ▎灞河......一条有故事的河.灞桥区城市管理局.2023-08-06
第一节 土壤分布.陕西省地理志.2023-08-16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关于自然保护区LOGO设计征集公告.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2023-08-07
丹江湖底的楚国风云——南水北调渠首的厚重楚文化.南阳发布.2023-08-21
商洛市水利局在库区共栽植各类树木.商洛市水利局.2023-08-06
水利.丹凤县人民政府.2023-08-06
403 Forbidden.大河网.2023-08-04
陶岔渠首——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政府网.2023-08-04
商洛丹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调查.新西部网.2023-07-28
揭开“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神秘面纱,倾听十堰前世今生.光明网.2023-07-28
郧山汉水间的古文明.十堰晚报数字版.2023-07-28
环保督察:废矿废渣侵占秦岭林草地,丹江口上游尾矿隐患多.中国矿业网 .2023-08-04
历史遗留矿山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座谈会暨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涉金属矿产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会召开.陕西日报.2023-08-04
商南概况 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商南概况.2023-08-04
一条天河悠长 两岸鸟飞鱼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保护有效促进生物多样性.河南人民政府.2023-07-29
金丝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5A).商洛市人民政府.2023-08-06
白浪镇三省石.山阳县旅游.2023-08-06
荆紫关古街:明清古建筑瑰宝.新华社.2023-08-06
雄关古镇荆紫关.大河网.2023-08-04
丹江口土关垭寻禅. 十堰晚报.2023-07-28
先秦时期南阳盆地在秦东出中的作用(下).南阳日报.2023-07-29
百集微视频《丹江印象》第一季27—29集.微信公众平台丹凤文旅 .2023-07-28
让真情弥漫在字里行间.陕西日报.2023-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