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之战是在宋金川陕之战中,金朝为攻占陕西省在富平(今陕西富平北)地区,击败宋军的一次大规模作战。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军攻取杭州市,赵构先后逃亡到定海、昌国、台州市、温州市,次年二月,金军主将完颜宗弼北归时被韩世忠等人打败,四月,金军北归,宋高宗结束五个月的海上逃亡生活。宋高宗返回后,担心金军再次南侵,便命驻防西北川陕地区(今陕南、四川省北部)的张浚适时进兵,以牵制金兵,使他们无力南侵。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九月,张浚调集刘承锡、刘锜、孙渥、吴玠、赵哲五人统领陕西省五路二十万宋兵,以刘锡为统帅,在陕西富平一带和金军展开对抗;金朝命完颜宗弼、完颜娄室两路大军在富平毗邻的下邽县(今渭南市)会师,由完颜宗辅为主将,谋划夺取陕西。二十四日,金军分左、右两翼向宋发动进攻,右派完颜娄室带军袭击宋营,宋军溃乱逃窜;左派完颜宗弼一路遭到宋将刘锜带领的泾原军的坚决阻击,陷入激战。直到金将完颜娄室派兵营救,完颜宗弼一支才脱离困境,而宋军却迟迟未来援助。随后,完颜娄室集中兵力进攻宋将赵哲所领的环庆军,环庆军孤立无援不敌,主将赵哲临阵擅离所部,环庆军战败,随后,宋军其他各路军队也溃败,金军大获全胜。
富平之战以宋军惨败告终,导致陕西省大部分地区落入金军之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十一月,金朝将陕西地区划给伪齐统治。富平之战打乱了金朝灭宋的计划,但南宋惨败军心溃散让川陕地区的宋兵失去了继续抗金的可能,将领之间的矛盾也加剧,投降西夏、金国的将领增加;而金军在富平之战胜利后,继续南下入蜀,企图全面占领川陕地区。富平之战金军能以少胜多与金军的骑兵优良、全军团结有关;南宋失败与主帅轻敌、用人不当、各军之间缺少合作有关。古今学者对富平之战意义的评价褒贬不一,《宋史》中认为富平之战虽失利,但是保障了南宋东南、江淮等地的安全;宋史研究大家何忠礼等人认为富平之战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战争背景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构听从张浚关于“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朝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的意见,加强西北边防。张浚积极组织兵力经营川陕,以牵制金军主力,借以减轻金军对东南地区的压力。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二月,金军攻陷临安区,赵构坐海船先后逃亡定海区、昌国县,台州市和温州市。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二月,金将完颜宗弼从镇江北归时被韩世忠袭击,金朝大败后退入建康东北地区的黄天荡,在韩世忠、岳飞的人的进攻下,将完颜宗弼困于黄天荡四十八日,史称“黄天荡之战”,打破了金军主力短期消灭南宋的意图。四月中旬,金军渡江北归。赵构从温州北上到越州,结束了五个月时间的海上逃亡生活。
完颜宗弼返回后,不再坚持渡江南侵,但是饱受航海逃难之苦的宋高宗不知道完颜宗弼的决定,仍担心金军再次渡江南侵,便“御笔命公(张浚)宜以时进兵”。张浚于是采取前所未有的方针,公然“移檄河东左副元帅完颜宗瀚问罪”,目的是要将金军主力吸引到西北,使金军无力南侵。金立即命令完颜宗弼率精兵二万先往洛阳市,再至陕西省,并派右副元帅讹里朵(完颜宗辅)指挥完颜宗弼、完颜娄室两军作战。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九月,张浚调集熙河路经略使刘锡、泾原路经略使刘锜、秦凤路经略使孙渥、权永兴军路经略使吴玠和环庆经略使赵哲,统五路“骑兵六万、步卒十二万”,号称四十万、马七万匹,以刘锡为都统制,前进至富平(今陕西富平北)。
战前情况及部署
金国方面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冬,金将完颜娄室开始率兵进犯陕西, 先后攻陷了长安、凤翔区、陕、华、陇、秦等府州。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九月,金军在陕西省的统帅完颜娄室为了配合东线完颜宗弼的渡江之战,把宋新收复的长安再次攻陷长安(长安曾在1128年被义兵收复 )。接着完颜娄室率数万士兵围陕州区(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市区及陕州区),欲攻下陕州实现下一步的军事企图。由于南宋对陕州支援无力,使得陕州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失陷,义兵首领李彦仙壮烈牺牲。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三月间,完颜娄室又败吴玠于宝鸡市附近的彭原店, 曲端被迫从那州退屯径州。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七月,宋将张浚命赵哲收复富县(今陕西富县),吴收复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其余州县亦多迎降。完颜娄室抵挡不住宋军得反攻,向完颜晟请求增兵。金太宗特令右副元帅三太子讹里朵(完颜宗辅)为陕西省主将, 并抽调渡江南征失利的四太子完颜宗弼带军前往陕西,令完颜宗辅为主将, 完颜娄室与完颜宗弼为副手,谋划夺取陕西。完颜宗弼的军队到陕西后进驻与富平毗邻的下邽县, 距离宋军驻扎地富平约八十里。完颜宗弼的军队再加上原在陕西的完颜娄室的军队, 金朝此时投入陕西的兵力数约有六七万人。
南宋方面
富平战争之前,张浚派遣随行统治官王彦率其“八字军”驻守金州、均州、房州一带,扼守中原与川陕相接地带,以防金军乘虚而入。同时他任命刘子羽为宣抚处置司参议军事,用吴玠为统制、后升为泾源路马步军副总管,吴璘执掌帐前亲兵;此外,派遣将士收复部分金军占领之地,如环庆路经略使赵哲收复、延诸郡,吴玠收复永兴军。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九月,张浚进驻邠州(今陕西彬县 )督战,计划分兵从同州、敷州直捣金军防守空虚处。张浚调集熙河路经略使刘锡、泾原路经略使刘锜、秦凤路经略使孙渥、权永兴军路经略使吴玠和环庆经略使赵哲,统五路“骑兵六万、步卒十二万”,号称四十万、马七万匹,命刘锡为统帅,在富平一带与金军展开对抗。为了保证军需供应,张浚提前征调了百姓的五年赋税,钱物粮食源源不断送来。
战争经过
两军对垒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九月上旬,宋军驻扎在富平,利用金军骑兵施展不开的苇泽作屏障,摆开阵势等待与即将会师的金军进行决战。各路军民运粮草、外围的军民也在宋军营寨周围结寨, 每个州县结为小寨,各以车马为防卫相连不绝。此时,金将完颜娄室的军队尚未与驻扎下邽县的完颜宗弼的军队会合。将领们请张浚趁金兵尚未回合之际,对势孤力单的下邽金军主动出击,遭到了张浚的拒绝。张浚数次给金人写信,要求约定日期会战,金人忙于调遣兵力,没有理睬,信使往返多日,宋军失去了主动进攻的机会。
不久,金将完颜娄室的军队到了富平,也与宋军对垒。完颜娄室率卫兵登山观察宋兵阵势,他认为宋军人虽多营垒不牢固, 极易攻破小寨,娄室答应同宋兵会战。到了约定之期,完颜娄室仍不出兵,张浚以为金军胆怯,认为“吾破敌必矣”,同时张浚还以妇女的巾帼服饰送与金军主帅,以讥讽其怯懦;金军看到宋军己经因骄傲而懈怠, 逐渐丧失斗志。临战之前,吴玠认为宋军所处的地势不利,建议军队应移据高地,这样方可遏制金军的骑兵,统帅刘锡和其他将领却认为,宋军人多,所据的苇泽地,金人的骑兵难以驰骋,故没有采纳吴玠的建议。
两军激战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九月二十四日,金军首先发动进攻,金军右派完颜娄室派3000骑兵携带柴草泥土,填平了阵前的沼泽,使部队有了通路,抵达宋营后,先进攻周围的的民夫小寨,发挥骑兵的冲击优势冲散了乡民,受到惊吓的乡民逃奔至宋军军寨,导致还未出兵列阵的宋军溃乱逃窜。左翼完颜宗弼受到宋将刘锜带领的泾原军的坚决阻击,两军从辰时作战到未时(相当于从早上七点战斗到下午三点), 刘锜的泾原军斩获颇多, 直到完颜娄室派兵援助, 金兵才重振军势。完颜宗弼陷入了重围, 金将赤盏晖所率精骑陷入泥泞难以驰骋,金将韩常也被流箭射中一只眼睛。完颜宗弼、 韩常二人力战始脱重围, 金军也被迫稍微退却。
宋军溃败
左翼完颜宗弼与刘锜激战难分胜负,右翼完颜娄室集中兵力进攻赵哲所带领的环庆军,宋军五路军队中的其他几路军队并没有及时增援刘锜和赵哲。完颜娄室的部将蒲察胡盏、夹谷吾里补全力厮杀,环庆军孤军不敌,其主将赵哲这时又临阵擅离所部,环庆军很快就战败。随后,宋军的其他各路军队也溃败,物资重尽失,金兵乘胜进兵,关陕大震。
结果与后续
金国方面
金兵乘胜西向进攻天水市、熙河(甘肃临洮)等地,很快,关、陇六路全部沦陷,自此,陕西省只有阶、成、岷、洮(今甘肃武都东南、成县、岷县、临潭)、凤(今凤县东北)五州和凤翔区(今陕西凤翔)的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及陇州(今陕西干阳西北)的方山原(今陇县西南)两个据点,还保留在南宋军队的手中。
宋军堆积如山的金银钱帛,全都成了金军的战利品。史料记载:“金人得胜不追,所获珍宝、钱、帛如山岳,不可计。”
南宋方面
张浚听说军队溃败后,在邠州(今陕西彬县)处斩恶战中首先逃跑的环庆经略使赵哲,前敌总指挥、都统制刘锡也以指挥失当而被贬。同时命令五路宋军皆散归本路。随后,张浚从州退往秦州(今甘肃天水),金兵长驱直入,张浚再退至兴州(今陕西略阳),随行的只有千余名亲兵。在兴州张浚仍感到不安全,便再退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吴玠退至大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陕西各地遂相继失守。宋将关师古等聚熙河兵于岷、巩,孙渥等聚泾原、凤翔军于阶、成、凤三州,以固蜀口(大散关、和尚原和五州的合称),而后张中孚、李彦琪、赵彬,相继降敌。
张浚战前将陕西省的赋税征收到五年以后,后勤物资和金银珠宝堆积如山。富平之战之后,这些辎重全部归入金朝之手。富平之战的结果是失败了,不仅军资损失不可胜计,更重要的是渭河平原之地,从此确定沦陷。
后续局势
金扶植“伪齐”政权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十一月,金朝将陕西省地划给伪齐统治。准备利用“以华制华”的办法来削弱抗金力量;同时使伪齐成为宋金之间的缓冲国,作为它南方的屏藩,金国则抽出时间和力量来巩固它已得土地上的统治,消灭两河一带还在继续抗战中的人民义军。富平之战后金国对宋的战略是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集中在陕西省一线,准备从秦陇攻入四川省,控制长江上流,扼住南宋政府的咽喉而制其死命。
南宋镇压农民军
富平之战以后,南宋政府稍得喘息的机会。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南宋政府便趁着这个喘息的机会,发动全力镇压各地日益增多的农民军。在整整四年之中(建炎四年秋到绍兴四年秋(公元1130—公元1134年),南宋政府不断派出大军,到处征讨“群盗”,结果,除了洞庭湖的杨么起义军一支外,其他较大的农民军集团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了。
和尚原之战
富平之战后金朝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集中在陕西省一线,准备从秦陇攻入四川省,控制长江上流,扼住临安政府的咽喉而制其死命。和尚原在大散关以东,地势险要,属川陕之首要门户,是金军人川的主要障碍。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十月,金帅完颜宗弼亲率10余万大军向和尚原发动进攻,宋将吴玠大败金军,取得的宋军在陕西战场上的第一次大捷,这次战役重创了一向以剽悍著称的完颜宗弼军队,基本稳定了西线局势。
战争影响
南宋方面
打乱金朝灭宋计划:学者杜文玉认为富平之战是金朝南侵以来宋军首次大规模主动出击的大会战。战败的结果对于南宋来说是一场大灾难,不但损兵折将,还丧失了秦岭以北的全部国土。但对整个战局来讲,它也打乱了金朝的灭宋计划,迫使金军主力完颜宗弼部从东线移到西线并被牵制住,从而缓和了南宋心脏地带东南诸路的压力,为南宋政权赢得了喘息时间。
军心溃散,陕西省宋兵失去继续抗金的可能:富平之战中,张浚集结全陕各路精兵与金兵决战,但是完全没有做好应付失败局面的准备。张浚离开邠州后撤时,“将士皆散,惟亲兵千余人自随。”当张浚令各路宋兵各归本路时,“命方出口,诸路之兵已行,俄顷兵尽。”各路宋兵很快就散尽,可见当时宋兵军心涣散的情况严重。富平之败给陕西宋兵中所带来的这种军心涣散和失败情绪,使得陕西宋兵的继续抗金已成为不可能了。
将领间的矛盾加剧,投降敌军者增多:张浚在富平之战失败后,贬刘锡、杀赵哲,自己却没有承担失败的主要责任,使“军士为之丧气”,许多将官也心存不服。为了打压心存不平之气的将官,张浚又处罚环庆路的将官或者将士,宋将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叛出的将领也增加。如环州将官慕容淆叛投西夏,原曲端的部将张中孚、李彦琪、赵彬等人在金军压境时,也投降金朝。
金国方面
富平之战后,金国上层意识到单纯依靠军事力量已经不能实现灭宋的目标,于是改变南下攻宋的战争策略。建炎四年,金国在山东省建立伪齐政权,作为宋金之间的缓冲地带,减轻东线的军事压力。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十一月,金国将陕西省地划给伪齐统治,而后把主要力量放在川陕一带。富平之战后,金军继续南下入蜀,企图全面占领川陕地区。
胜败原因
金国胜利原因
随战随取,骑兵优势
北方少数民族在入侵中原时经常通过掠夺的方式补给军队,随战随取,这与中原王朝依赖后勤粮草补给大相径庭。金朝在陕西作战时会通过掠夺当地百姓的方式进行补给,而宋军则需要一边作战一边保护陕西百姓,这就导致二者在作战时,金国主动而宋人被动的局面。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秋,金军在富平战场集中了完颜宗弼军一半主力(两万精锐骑兵)和完颜娄室军几乎全部主力(数万精兵),机动骑兵在六七万左右。富平地处平原,非常利于金军骑兵冲击宋军步兵列阵。
有备而战,全军团结
金将完颜娄室赶到下邽县后,面对宋人约战,金军无视战书,以此消磨宋军意志,以达到使宋军疲惫、迷惑主将轻敌之效。娄室登高而望发现宋军人马虽多,却壁垒不同步。
完颜娄室看出宋军在布阵上的弱点,突袭宋军,并且得以在平原上施展骑兵的战术特长,使宋军的阵势失去凭借陷入混乱,金军士气大振。同时金军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很强,能够同进退,在富平之战过程中,完颜宗弼虽陷重围, 但金军没有溃退,坚持到娄室的增援。金朝军队的训练有素,使得战场原本不利的局面得到扭转,最终,富平之战金军取得胜利。
南宋失败原因
统帅轻敌,决策失误
统帅张浚本人骄傲自大,一意孤行,不接受部将吴阶正确意见(趁敌立足未稳直接开战),认为兵力数倍于敌,执意约日会战,见金军未回应约战之事,便误以为金军怯战,更加骄傲轻敌,纵容完颜娄室的军队前来回合,让金军的实力大增。正式交战前,吴玠等人提出宋军有军事战斗力薄弱和地势平坦便于金军骑兵冲击这两项缺陷,应该到高地制约金军,统帅张浚、主帅刘锡等人只是选择相信雄厚的兵力,结果战争一开始宋军在金骑的冲击下很快就混乱无序。大战危急时刻,作为全军最高统帅的张浚自己竟先乘马急逃,并让各路兵马散去,没有想到去聚集兵力力挽狂澜。
识人不明,用人不智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八月,张浚欲出兵响应东南进攻金军,派张彬询问威武大将军曲端的意见,曲端认为进攻金军的条件还不成熟,他建议严守关隘,整兵以待时机。不久,曲端的威武大将军印被没收,成为张浚的参谋,后在富平之战开始前被剥夺兵权。曲端罢官后,张浚选拔刘锡接任都统制。刘锡是将门之子,刘锜的兄长,但不是将才,张浚因为他赞同自己的军事部署而委以重任。按照宋朝文臣督军的惯例,张浚本人亲驻远离战场的邠州(今陕西省彬县),而陕西各路军马聚集在位于渭河平原的富平县,由刘锡任战场指挥。刘锡在战场指挥不利,五路军马各自为战,宋军兵力数倍于金兵的优势未得到体现。
各自为战,缺少合作
富平之战前期,宋军虽然在各自辖区内取得一些胜利,但这些抗金将领的弱点同时也暴露出来,即各自为阵互不应援,很容易被金军各个击破。而宋军因仓卒迎战, 五路军马各自为战未能协同配合, 兵力上的优势也就无从发挥。刘锜领导的泾原军还是战斗得比较顽强。宋军一路遭攻击其他路不支援,赵哲一逃其环庆军一军溃散,造成全军皆溃散。双方仅仅接战半天,就以宋军的大溃败告终。
战争评价
《宋史·张浚传》中认为张浚虽然在富平之战中失利,但是保证了蜀地的安全,同时也牵制住金军,保证了宋境东南、江、淮的安全。
近代历史学家陈振在《宋史》认为富平之战失败与赵哲怯战出逃有关,他说:这(富平之战)是宋、金两军前所未有的大兵团决战,宋军本有取胜的可能,但赵哲所部怯金怕战,不战自溃,是导致战败的根本原因。
当代学者黄正林先生在《南宋初年主战派经营陕西述论》认为“发动富平之战,在战略上是正确的,由于战术上的失误才导致富平之战的失败”。
当代学者王曾瑜在《宋金富平之战》认为:富平之战招致陕西省的失陷, 而对减轻东南承受的军事压力, 实际上也不起什么作用, 故说不上有何积极义。当代宋史研究大家何忠礼、徐吉军在《南宋史稿》中也认为富平之战没有积极的意义,理由是南宋数十万将士溃散,多年积蓄的军资损失尽,关陕之地大部分沦陷,终宋一朝都未能收复,后果十分严重;而金军夺取关陕大片土地后,增强了金朝的力量,对南宋的威胁更大。此外,他们还认为金军之所以没有南下,是由于东线的南宋军力已经壮大,与富平之战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