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番禺中心医院

番禺中心医院

番禺中心医院(Guangzhou Panyu Central Hospital)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健教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区属公立医院。医院日门诊量可达5000人,医院始建于1929年,前身为市桥方便医院,1956年8月,市桥方便医院、人民政府卫生院两院全并,易名番禺区人民医院,2009年9月,番禺人民医院迁址至番禺中心医院继续运营。现任院长梁伟华。2011年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

医院实际开放床位1534张,2019年门诊量为210.9万人次,出院病人7.9万人次。现有在职员工2572人,其中硕博士研究生375人,高级职称287人。学科设置齐全,其中康复医学科、肿瘤学为省级重点专科;医学影像科为市级重点学科。医院是番禺区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康复研究所、肿瘤研究所和医学影像研究所的挂靠单位;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首批协同医院。

在艾力彼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艾力彼医院排行榜)系列榜单中,2017-2019年连续三年进入省会市属/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医院100强,同时连续两年荣登粤港澳大湾区最佳医院80强榜单。医院在2018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三级综合医院中排名第180位,指标等级A(广州市属医院中唯一A等级综合医院);2019年,在广东省DRG能力指数排名中位列前30,在广州市三级综合医院中DRG能力指数排名第13位。

历史沿革

医院的创建

番禺区中心医院医院始建于1929年,前身为市桥方便医院,新中国成立初,人民政府接管了方便医院。1956年8月,市桥方便医院、人民政府卫生院两院全并,易名番禺县人民医院(即今之番禺人民医院)。2009年9月,番禺人民医院迁址至番禺中心医院继续运营。

医院规模的变迁

在市桥方便医院落成初期,仅设病床3张,婴室1间,配有医护工作人员12人。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医护工人员有70人,设病床80张,留产床20张。到了80年代,医院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医院,承担着全区医疗、保健、教学和科研的任务。在此时期,医院占地面积已有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有卫生技术人员429人,其中中级职称人员29人。21世纪后,医疗业务发展步入了高峰期,医院占地面积扩展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9万平方米。在编职工约800多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50余人。2019年门诊量为210.9万人次,出院病人7.9万人次。拥有在职员工2572人,其中硕博士研究生375人,高级职称287人。

医院的发展

医院于2011年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2013年,番禺区中心医院洛浦分院投入运营。2018年正式与番禺区第七人民医院组建番禺中心医院医疗集团。

规模条件

整体规模

医院实际开放床位1534张,2019年门诊量为210.9万人次,出院病人7.9万人次。现有在职员工2572人,其中硕博士研究生375人,高级职称287人,拥有省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重点学科1个、区级高水平重点专科2个、区级重点专科4个、特色专科1个。拥有国家级胸痛中心、番禺区首家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及中国房颤中心、国家MMC(MMC)、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成员单位、健康管理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中心、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快速通道救治基地、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远程心电诊断中心、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单位”等。拥有大C臂数字减影x光机(DSA)两台、小C臂数字减影X光机(DSA)一台、西门子Avanto 1.5T磁共振2台、东芝64排CT机和通用的螺旋CT机、SPECT、多台彩色超声诊断仪、DR乳腺机、骨密度仪等各种配套设备。

分院区

番禺中心医院医疗集团东院区(番禺区第七人民医院,石楼人民医院)坐落于莲花山旅游区和亚运城旁,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人民路149号,成立于1958年,番禺中心医院医疗集团东院区2017年10月18日加入番禺中心医院医疗集团。全院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业务用房1.3万平方米,核定床位200张,开放床位120张。拥有专业的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5人,中级职称人员49人。

医联体

2017年3月20日,番禺区中心医院与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等九家区内公立医疗机构签订了《番禺区中心医院与区内公立医院建立区域化肿瘤专科医联体共建共赢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医联体的建立,为推动番禺肿瘤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科室设置

全部科室

重点科室

医院拥有省级重点专科2个,为康复医学科、肿瘤学;区级重点专科6个,包括心血管内科、康复医学科、小儿科、肿瘤科、妇科学、重症医学科。还有5个专科进入区后备重点专科序列,包括普外科、创伤骨科微创介入科、呼吸内科、脑卒中中心等。

康复医学科

番禺区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于2001年10月成立,形成以神经康复、骨科康复、疼痛康复、心肺康复、盆底康复及传统康复为特色的综合康复中心,2012年评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拥有工作人员72人,其中医生22人,治疗师30人,护士20人,已经初步形成神经康复、脊髓损伤康复、肌肉骨关节康复、疼痛康复、心肺康复、盆底康复、儿童康复等亚专业方向。科室对脑卒中、颅脑术后、脑炎、脊髓损伤、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神经损伤、颈肩腰腿痛等疾病进行综合康复,在疼痛康复、心肺康复、盆底康复、言语吞咽障碍康复方面特色鲜明。科室分别在省市区有29项课题立项,其中23项已顺利结题。发表SCI文章5篇(总影响因子10.5),全科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80余篇,编专业书3部,副主编科普专业书6部,参编康复专业书籍6部。

肿瘤科

番禺中心医院肿瘤科成立于1991年,2013年荣晋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科室共有临床医师、护士、放疗物理师、放疗技术员等医务人员5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拥有硕士学历14人、博士学历1人。科室拥有放射治疗部、普通病房和门特病房、门诊部及化学药物配置中心;配备了世界先进的肿瘤治疗设备,如美国瓦里安医疗系统直线加速器、荷兰飞利浦大孔径CT模拟机、美国瓦里安数字模拟自动化平板X光模拟机、两台美国GE C臂DSA造影机和一台日本东芝C臂DSA造影机等。科室开展肿瘤化疗、肿瘤放疗、肿瘤介入(微波消融、射频消融、粒子植入等)、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和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科室现在主要分为四个治疗专业组,分别为肺癌专业组、肝癌消化道肿瘤专业组、鼻咽癌头颈部肿瘤专业组和乳腺癌及盆腔肿瘤专业组。

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前身是番禺区人民医院中心ICU(重症监护病房),创建于2005年11月,科室的医师与床位数比例为0.8:1,其中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占95%。拥有床位26张,其中单房间18个,敞开式床位8个。重症医学科拥有高档电动床26张,多功能呼吸机26台,无创通气呼吸机6台,高流量吸氧治疗仪2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1台,日本光电中央监护系统2套,床旁多功能监护系统26套,除颤监护机2台,纤维支气管镜3条,可视喉镜1台,持续肾脏替代治疗仪3台,床旁超声1台,血气分析仪1台,肌钙蛋白分析仪1台。科室取得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多项的科研立项,在省级以上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心血管内科

科室共有病床51张(其中重症心脏病监护床位10张),每年收治病人近2000人。拥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4人,科室可以常规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永久单腔起搏器和双腔起搏器安装、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心律失常(室上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心房扑动、心房纤颤)的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封堵、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的带膜支架植入,肾动脉支架植入术等各项心血管介入技术。

儿科

儿科拥有医生40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1人,主治医师13人,住院医师15人;护理人员30人,其中主管护师3人、护师17 人、护士10人。有从事呼吸、消化、泌尿、神经、心血管、新生儿及保健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学科专业特色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对反复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对呼吸道喘证性疾病及慢性咳嗽的诊治;新生儿疾病:采用无创呼吸机通气技术、新生儿换血治疗、早产的救治;小儿保健及神经康复以及对重大传染病应对能力。

妇科

妇科是该院重点科室之一。门诊设有一系列专科门诊,包括妇科肿瘤、妇科内分泌、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病、围绝经期疾病、宫颈病变、盆底康复治疗等,还设有宫腔镜检查、阴道镜检查室,每年门诊量达十万人次。病房床位100张,每年收治病人近四千人次,每年完成手术量两千多台次。腹腔镜、宫腔镜、阴式手术成为妇科常见多发疾病的主流手术方式,占妇科手术总量的80%以上。

医学成就

医学贡献

2015年,陈国钦主任课题组设计制备了可在酶控催化下释放出一氧化氮姜黄素小分子水凝胶,具有双重的药物缓释作用,并且具有良好心肌组织相容性和可注射性的新型生物活性的多肽水凝胶材料。该研究属于基础研究阶段,虽然离临床应用还有不小的差距,但该技术为新型心脏生物活性材料的设计及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推动生物医学细胞或药物载体的研究开发。

2016年6月,该院医学影像科的刘德祥主任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学主任医师史长征教授在国际肿瘤学领域的权威期刊Cancer research联合发表《使用非增加的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成像技术监测肿瘤对抗血管治疗的反应》的论文。该研究对于早期疗效评估在基础实验、临床研究领域的运用将具有重大意义。

医学成就

2018年该院关节外科完成首例保膝治疗手术~右膝胫骨高位截骨术 (HTO),这项手术的开展创下番禺区区属医院首例,填补了该项技术史的空白。

该院肿瘤科开创了广州市南部地区临床新技术多个第一且填补了多项临床技术空白,如1991年开展的肝癌TACE术(介入),1992年开展晚期恶性肿瘤的规范化、标准化化学治疗,1993年开展各种肿瘤的经皮肿瘤穿刺病理活检术,1997年开展食道和胆道支架置入介入手术,2000年开展肿瘤放射治疗,2006年开展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TKIs),肿瘤的微波射频消融治疗,2010年开展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靶向治疗,近期开展粒子植入手术和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等。

教育科研

教育

医院教培

该院是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2023年6月,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番禺区中心医院教学交流会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揭牌仪式顺利举行。该院还承担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关联院校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市,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大学设有37个学院,58个系,27个直属研究院(所);有本科专业10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6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2种;有博士后流动站1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学校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4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二级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二级学科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交叉学科1个。拥有国家级文科研究平台3个、省级文科重点基地(智库)19个;理工医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教育部创新平台10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3个。学校承担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均位于国内高校前列,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Science》《细胞》等发表论文8篇;文科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近130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论文9篇,在SSCI、A\u0026HCI等国外权威索引期刊发表论文1300余篇。

广东医科大学

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中山医学院湛江市分院,创建于1958年,学校总面积近2900亩,由湛江校区、东莞校区两部分组成,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拥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广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高校重点专业4个。大学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12项,其中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金20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1621篇,出版学术著作98部,获国家专利授权184件,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是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高校、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高校。现有大学城和三元里两个校区。拥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中医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大学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10个;拥有“岭南中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医药防治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国际联合实验室”“广东省方证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粤港澳中医药与免疫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广东省中医急症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针灸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防治肿瘤转化药学研究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51个。学校新增纵向科研项目2332项,获得纵向经费10.8亿元,承担国家级项目522项,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9项。

科研

科研成果

该院妇产科科与中国肿瘤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科研及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科研及业务能力。2009年开始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学合作宫颈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在中国的三期临床试验,该项目的临床试验结果获得中国专家的一致认同,该疫苗已于国内上市。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科合作对宫颈癌及内膜癌相关问题进行临床研究。该院肿瘤学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9篇,国内核心期刊30余篇,参与多中心临床研究10项,科室独立完成《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项目并获得广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重点学科

医院拥有市级重点学科1个,为医学影像科。

医学影像科

番禺区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在2013年评为广州市重点学科,全科现配置医护技人员89人,其中正高9人,副高9人,主治医师、主管技师、主管护师28人,博士生导师1人,研究生导师5人,博士3人,硕士14人,拥有大C臂数字减影x光机(DSA)两台、小C臂数字减影X光机(DSA)一台、西门子Avanto 1.5T磁共振2台、东芝64排CT机和通用的螺旋CT机、SPECT、多台彩色超声诊断仪、DR乳腺机、骨密度仪等各种配套设备,已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

科研平台

医院拥有中心实验室,医学影像研究所,肿瘤研究所。

中心实验室

医院中心实验室筹建于2018年,占地面积1450平方米,拟开展临床基因扩增检测、药物浓度分析、干细胞研究与临床转化、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学、生物材料神经科学等临床与科研业务,建立完善的分子生物学、细胞学、蛋白学和生物信息分析等科研平台。引进荧光定量PCR仪、脱氧核糖核酸测序仪、流式细胞仪、液质联用仪、荧光相差显微镜、蛋白电泳系统、CO2培养箱、低温高速离心机等先进的专用仪器设备,可开展生物样本的收集与储存、核酸测序、蛋白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检测、免疫组化、细胞/分子荧光分析、生信分析等相关实验。

医学影像研究所

该研究所自2014年9月挂牌成立以来,依托医学影像科作为广州市重点学科的优势,该研究所统筹包括放射科、超声科、微创介入科、核医学科的科研发展。研究积极申请科研技术进步奖,并且已经获得登记认可证书,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及实用专利。研究所逐渐形成科研机构—医院—公司的合作模式。

肿瘤研究所

该研究所成立以来,在肿瘤疾病治疗、多中心临床研究、科研、对外学术交流和专业学会任职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鼻咽癌方面的研究,获“2016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奖;肝硬化结节早期癌变微循环构建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声誉与排名

医院在艾力彼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艾力彼医院排行榜)系列榜单中,2017-2019年连续三年进入省会市属/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医院100强。

医院在2018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三级综合医院中排名第180位,指标等级A(广州市区属医院中唯一A等级综合医院);2019年,在广东省DRG能力指数排名中位列前30,在广州市三级综合医院中DRG能力指数排名第13位。

院内专家

梁伟华

番禺区中心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医师工商管理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医院协会第二届医院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人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管理评价质控中心管理二组核心专家;广州市医师协会副会长,广州市女医师协会副会长。

麦子杰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副主任医师,兼职副教授,中国医院协会县(市)医院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心血管内科分科学会委员,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20多年,在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与心脏介入手术方面有专长。

林转娣

重症医学科主任,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危重病分会常委。1991年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2001年担任心血管内科科副主任,2001年聘任为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2005年创建番禺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并担任科主任。2009年聘为内科副主任,负责内科全面工作。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及危重病医学专业已10多年,擅长各种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各种心脏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各种急危重症的救治。

刘志国

医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师从中国著名烧伤外科专家夏照帆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六医院整形修复科主任。现任番禺中心医院伤口治疗中心主任。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烧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烧创伤修复重建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委等。主编、副主编专著9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军队科学技术及医疗成果三等奖5项。承担全军“十一五”专项课题1项、参与国家“863”军口课题2项。擅长慢性创面综合治疗、重度烧伤救治、瘢痕整形、面部整形美容、小皮瓣微创修复面部瑕,在面部精细、个性化美容手、自体脂肪填充改善面部轮廓、隆乳、微创面部除皱等方面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黄 臻

科主任,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康复医学:神经康复、骨科与疼痛康复。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康复专业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广东省康复医学会中西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康复医学会副会长等。擅长于将现代康复治疗手段与传统的康复治疗手段相结合,治疗偏瘫、脊髓损伤、骨折术后康复和颈腰腿疼痛病的患者,对各种语言障碍、吞咽功能障碍和康复疾病的心理干预有着一定造诣。作为第一主持人主持的科研课题分别在省科技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局、番禺区科技局获7个立项,指导与参与的科研立项8项。

张光明

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局管优秀科技人才。担任番禺区中心医院骨关节科学科带头人、骨关节治疗中心主任,广东省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修复重建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全国显微外科学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关节外科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委、《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委、《中国骨肿瘤骨病杂志》编委、《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主持广东省科技厅重大课题17项,国内首创《复合骨移植用于四肢骨肿瘤保肢治疗》获广东省2008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擅长腰椎骨质增生骨肿瘤保肢治疗、人工关节、小儿骨病、运动创伤修复重建等领域疾患的治疗。

刘德祥

医学影像主任医师,1994年毕业于广州医学院,从事放射诊断工作14年。担任中华医学会会员,番禺区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秘书长。是番禺区最早开展磁共振诊断的医师之一。主持及参与区、市、省级科研课题3项,发表省级以上文章4篇。擅长磁共振检查技术及诊断。

资质认定

2016年12月,经广东省卫生计生委批准,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

参考资料

医院介绍.番禺中心医院.2023-06-29

交通指引.番禺中心医院.2023-06-29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2020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简章.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3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广州市番禺区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广州市卫健委.2023-07-30

广州市番禺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梁伟华同志任职的通知.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2023-07-30

信息化建设.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0

历史变迁.番禺中心医院.2023-06-29

番禺区中心医院接受中国心衰中心专家组线上评审.番禺区中心医院.2023-06-29

放射科专科门诊.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0

科室简介.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1

组建肿瘤专科医联体 共享资源惠及市民.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3

外科系统.番禺中心.2023-06-29

内科系统.番禺中心医院.2023-06-29

辅助功能科室.番禺中心医院.2023-06-29

妇儿五官系统.番禺中心医院.2023-06-29

门诊.番禺中心医院.2023-06-29

门急诊系统.番禺中心医院.2023-06-29

科室简介.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1

科室简介.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1

番禺区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1

科室简介.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1

心内科专业特色.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1

儿科.番禺中心医院.2023-07-30

妇科.番禺中心医院.2023-07-30

加快科研转化 促进患者康复.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1

在探索中寻求新突破.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1

得了骨关节炎如何保膝治疗? 我院开展首例保膝手术——胫骨高位截骨术.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1

院校携手育人才|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与番禺区中心医院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揭牌.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1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2022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方案.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3

UserDebugInfo.暨南大学.2023-07-30

广东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2023-07-13

学校简介.广州中医药大学.2023-07-13

妇产科.番禺中心医院.2023-07-30

医学影像科.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3

第五季中国医院管理奖.健康届.2023-07-30

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院长麦子杰.中国医院.2023-07-30

医疗专家名录.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3

创伤骨科.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3

康复科室专家.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3

关节科室专家.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3

刘德祥.番禺中心医院.2023-07-13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等级评审结果的公示.广东省卫健委.202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