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色唇鲮(黑云芋螺:Semilabeo obscurus),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唇鲮属,绿背龟鮻暗色唇鱼。暗色唇鲮为中型鱼类,肉质细嫩,口感细腻鲜美。暗色唇鲮体长93mm-307mm左右,体形中小,一般0.5kg,最大可达1.5kg。体长,稍侧扁,头较宽,头长为头宽的1.3-1.5倍。吻皮向下,向后折成口前室的前壁,后缘平直,上面具排列整齐的颗粒状乳突,两侧边变宽,与下唇相连。下唇厚而发达,向下、向内弯,其外面布满了排列整齐的角质乳突,并向须部扩展成三角形区域。围尾柄鳞20枚。体黑褐色,腹部乳白色,体侧纵纹不明显或无。暗色唇鲮在西林县百色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有分布,主要分布于红水河右江,喜流水,集居,喜欢吃水下岩石上的青苔藻类、植物碎屑,泥中腐殖质

形态特征

体长,稍侧扁;后背缘头隆起,往后平直,胸腹部平坦。头宽大于头高,头背稍突。吻圆钝,向前突出,吻侧面有直行深沟。吻皮向下,向后折转成为口前室的前壁。唇后沟见于口角处彼此隔开。眼大,侧上位,上缘几与颅顶平齐。腹鳍基部背侧具腋鳞。侧线平直,位于体侧中线处。背鳍外缘深凹,其第三或第四根分枝鳍条与腹鳍起点相对,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叉形。下咽骨小,咽齿细长。鳃耙短小,呈片状,排列紧密。鳔2室,前室椭圆形,外被较厚的膜质囊。肠管极细长,可达体长的14~16倍。腹膜浅褐色或褐色。体黑褐色,腹部乳白色,体侧纵纹不明显或无。各鳍褐色。

栖息环境

栖息于山区江河支流、岩洞水底层。生活于小河,多在砂滩及有岩石、砾石河段。

生活习性

喜流水,集居。它适应急流生活,生活在比较洁净的水环境。植物食性。摄食水下岩石上的青苔藻类、植物碎屑,泥巾腐殖质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珠江和元江

繁育

亲鱼培育

暗色唇鲮亲鱼收购地点为中国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多衣河段。多依河属于珠江水系。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背风向阳的长方形池塘作为唇鲮苗种培育池.池底淤泥厚10厘米左右。通过在鱼池内建洞穴,引流水,模拟野生环境,收集、驯养野生暗色唇鲮,通过投喂沉性料、浮性料和半沉性料,通过投喂高蛋白饲料、低蛋白饲料等方式,摸索暗色唇鲮对配合饲料的要求。采用0.22~0.30千克/平方米的生石灰干法清塘,第二天用铁耙翻动底泥,可以彻底地杀灭池塘内的野杂鱼、蛙卵、致病菌、水草等,同时可以补充底质中钙的含量,翻动出底质中的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来培育大量轮虫。

亲鱼选择

催产的亲鱼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到繁殖季节时挑选种鱼:雄鱼嘴上珠星明显,外表无损伤,无畸形,轻压腹部能流出乳白色精液,体长26~32厘米,体重260~320克;雌鱼腹部膨大、柔软,体表无损伤,鳞片完整,生殖孔呈粉红色,体长大于或等于40厘米,体重大于或等于600克。

卵池建造

将种鱼投入种鱼池喂养,种鱼池为长方形池子,水深60~100厘米,水温升7~22℃,溶氧大于或等于5毫克/升,水流量满足每小时池水交换2次;将挑选出的种鱼放入催产池喂养,催产池占地面积3~4平方米,水流量满足每小时池水至少交换2次,水温升17~22℃,溶氧大于或等于5毫克/升。

人工催产

催产剂:由于野生鱼类资源的匮乏,再加上野外生存环境的恶劣,收集到的雌鱼成熟度都不高,而雄鱼却成熟度好,但是个体小,为了针对种鱼的发育情况,更好地进行催产,对成熟度好的种鱼注射一次催产剂,催产剂采用LRH-A2、HCG和DOM,每千克雌鱼的注射量为10微克的LRH-A2,+1000IU的HCG+3毫克的DOM,每千克雄鱼的注射量较雌鱼减半;对成熟度不够好的种鱼注射两次催产剂.第一次注射:每千克雌鱼注射10微克的LRH-A2,每千克雄鱼的注射量较雌鱼减半;第二次注射:每千克雌鱼注射20微克的LRH-A2+1000IU的HCG+5毫克的DOM,每千克雄鱼的注射量较雌鱼减半;两次注射的时间间隔12小时,混合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现配现用。雌雄比例1:2。采用鳗鱼粉、豆浆、牛奶或蛋黄作为饵料投喂鱼苗,每万尾鱼苗每次投喂饵料5克,每日投喂6~8次,遵循少投多次的原则。

孵化:采集精液和鱼卵前将各种用具采用10毫克/千克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0分钟。当鱼开始相互追逐的时候,将雄鱼捞出,擦干生殖孔上的水分,再按压腹部,让其精液流出,用注射器将精液收集;待精液收集好之后,再将雌鱼捞出,用毛巾将身体的水分擦拭干,再按压腹部,将鱼卵挤入干燥的瓷碗中;精液收集采用两个人配合的方式.一个人挤压出精液,另一个用注射器收集。采集时应注意在精液与鱼卵混合前不与水接触。采集后雄鱼和雌鱼放入不同的桶中。将精液挤入瓷碗,精液与鱼卵的比例满足2-3尾雄鱼的精液与1尾雌鱼的鱼卵混合;再倒入质量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2毫升,搅拌,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清水,从搅拌到加入清水间隔时间不超过30秒,搅拌的动作轻盈,温柔,加入清水的卵开始受精卵,吸水膨胀,继续加注清水;在瓷碗中放置升1-2分钟后,再移入大盆中,待鱼卵在大盆中吸水受精1小时后,将受精卵均匀涂在孵化池内的人工鱼巢上,并向孵化池内通入流水进行孵化,孵化池的水温高于17℃,溶氧大于或等于6毫克/升。全部在避光遮阴的环境下进行。鱼卵在孵化池中80小时可孵化出膜,出膜后的鱼苗处于内营养阶段,经过2~4天的吸收,鱼苗上浮平游当体长超过10毫米,卵黄囊全部消失,尾部鳍条出现,胸鳍显著扩大,然后开始摄食。

养殖技术

苗种培育

苗种投放

将得到的鱼苗进行投放,投放密度:4~7尾/平方米,优选6尾/平方米;投放时间:早晨或者傍晚,没有直射光照,投放水温温差低于或等于2℃,投放池塘水中的轮虫数量达到高峰期;投放池塘要求:水深60~80厘米,溶氧大于或等于5毫克/升,进排水口配置过滤设施,池内配置增氧机;投放后进行投喂。投放池水质要求活、嫩、肥、爽。进排水口应该配置过滤设施,防止大型野杂鱼及枝角类等危害鱼苗安全。在鱼苗进食的前阶段尽量以高营养价值的饲料为主,鱼苗摄食一部分,其余一部分肥水,有利于鱼苗对活饵料的补给。育苗培育期间,应当认真关注天气变化和育苗池溶氧状况,育苗池配备应急增氧机,以防止鱼苗缺氧。认真做好每天的水温记录及管理笔记,每天应坚持3次以上巡塘,及时清理出池子的杂物。

养殖管理

饲料投喂

培育前5天,每天早、晚各投喂熟鸭蛋黄1个,可将熟鸭蛋黄经双层纱布漂洗后的蛋黄水均匀淋于培育池内;5天后,培育池中的轮虫基本被全部摄食,为保证鱼苗有充足的饵料生物,每天早、中、晚应投喂豆浆(水温20℃时黄豆浸泡8~10小时磨浆)1次,每次泼洒豆浆0.022~0.025千克/平方米;经过15~20天的培育,唇鲮水花可达到体长3厘米左右,此时可用粗蛋白含量40%以上的粉状配合饲料进行驯化,每天投喂4~5次,以后逐渐改用粒径为0.5毫米、1.0毫米、1.5毫米、2.0毫米的颗料饲料驯化养殖,每天投喂3次,日投喂量为鱼苗总体重的5%左右;经过120天的饲养,鱼苗可由体长3厘米左右生长至每尾体重50~100克的规格,培育成活率在80%以上。

水质

管理鱼苗初下塘时,水深掌握在0.6米左右;经过6~7天的饲养,适当加注新水,可增加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以后每隔4~5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15~20厘米,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0~40厘米。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巡塘,发现有蛙卵、死鱼等应及时捞出。定期检测池水pH,观测水色变化。如果水质过肥则可施用生石灰0.022千克/平方米加以调节,第二天加注新水;如果水体过瘦则可施用经过发酵的有机肥肥水。发现天气闷热或气候突变时,应及时开动增氧机增氧,以预防浮头及泛塘。优化现有百科词条,确保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逻辑顺畅、可读性强。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7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VU)。

种群现状

由于唇鲮生存水质要求极高,加之过度捕捞,已经十分稀少,濒临灭绝。分布相对狭窄,个体数量稀少,易于致危。此外,由于产地环境恶化对其生长繁殖不利,因而补充数量有限。加上多年来屡遭过度捕捞,以致自然资源量锐减。由于有集居洞穴的生活心性,易被电毒炸等违法渔法捕捞,更易枯竭。

保护建议

建议将暗色唇鲮列为中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开展人工繁殖研究,进行人工放流,增加自然资源量。加强渔政执法管理,限制捕捞量,禁止使用有害资源的渔具渔法。保护水域环境,使之能自然生长、繁殖,能保持自然的补充群体。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省水产所关于暗色唇鲮研究取得新进展.贵州省水产研究所.2024-08-0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最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02-06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