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瑶
智瑶(生年不详-公元前453年),也称智伯、智伯瑶或智襄子,本姓荀,智氏,名瑶,所以又称荀瑶。智宣子之子,晋国执政大臣。
智宣子死后,智瑶继任成为东晋智氏第七任君主。理政之后的智瑶先后率晋国军队与齐、郑、卫等国进行交战,并且灭掉仇由国(今山西盂县东北地区),以图复兴晋国霸业。这期间,智瑶因对赵姓继承人赵毋恤(后来的赵襄子)进行侮辱而与赵氏积怨。公元前458年,智瑶联合赵、韩、魏三家覆灭了范氏与中行氏,并瓜分两家土地。同时智瑶选择新立晋哀公为晋国国君(晋哀公),从此独揽晋国大权,成为晋国四卿中最为强大的大夫世家。公元前455年,智瑶选择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因遭到赵襄子拒绝而联合韩、魏攻打赵氏。智瑶率军将赵襄子围困于太原市(今山西太原),并引晋水灌淹晋阳古城。公元前453年,韩、魏反叛,赵、韩、魏三家联合灭智,智瑶于榆次区(山西省晋中市)兵败身死,智氏灭亡。
在智瑶被选定为智氏继承人时,智氏族人荀果就曾劝谏智宣子,他认为智瑶没有仁爱之心,会导致智氏灭亡。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一》中也认为,智瑶的灭亡,原因在于有才无德。
人物生平
家族出身
春秋后期,晋国六卿专政,晋国朝政基本被智氏、赵姓、魏氏、韩桓惠王、范氏、中行氏六个卿大夫世家所把持。智瑶就是东晋智氏第六代君主智宣子智申之子。在智宣子死后,智瑶继位为智氏第七代家主,也就是智襄子又称智伯。
执掌智氏
智宣子执掌智氏期间,想要将儿子智瑶立为智氏继承人,族人荀果表示反对,并建议智宣子改立智宵为太子。但智宣子却认为智宵过于凶狠,不是好的太子人选。智果则表示,智宵只是表面凶狠,其并不要紧;但智瑶却是内心凶狠,会导致国家败坏。智果认为,智瑶拥有外貌美观、身材高大;力气充沛,射箭与驾车技术优异;涉猎广博,各种技艺都有通晓;文辞巧妙,聪慧善辩;刚毅果断五个长处。但同时智瑶也有一个致命弱处,那就是没有仁爱之心。如果智瑶做了智氏领袖,那他将会用他的那些长处去欺凌他人,从而做出不仁之事,到那时必定树敌太多,没有人能够容得下他,其结果则会导致智氏灭亡。智宣子没有听从荀果的劝谏,其死后由智瑶继承智氏家主之位,也就是智襄子。后来在晋阳之难时,智果劝谏智瑶无果,于是主动脱离智氏家族,改为辅氏。智氏于晋阳之难被灭,而只有智果所分离出来的辅氏得以保全了下来。
力图复霸
征讨齐国
公元前472年六月,智瑶率晋国军队攻打齐国,目的是夺回被齐国所占领的英丘(今临邑县),齐国大夫高无邳率军抵抗。两军交战期间,智瑶想暗中观察齐军虚实,但被齐军发现使智瑶的马匹受到了惊吓。智瑶认为,齐军既然已经发现了自己,如果自己就此退去的话,那齐军会耻笑自己害怕了,于是智瑶索性驾马前进,一直到达齐军阵前才返回。双方即将开战之时,智氏家臣长武子(张武)请求用占卜来推断战争局势,但被智瑶拒绝了。智瑶认为,晋国国君早已将此次征讨齐国之事报告给了周天子,而且当时已经在聂氏宗祠用龟甲占卜过,卦像很吉利。再加上当时是齐国占领了晋国的英丘,智瑶此次出征并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为了夺回并治理英丘,是用正当的理由在讨伐有罪者,所以就不需要再占卜了。同年六月二十六日,智瑶率军与齐军于犁丘(今山东济阳县西、禹城市东)作战,齐军大败,智瑶亲自俘虏了齐国大夫颜庚。
攻伐郑国
公元前468年,智瑶率晋国军队攻打郑国,驻扎于郑国桐丘(今扶沟县西二十里),郑国驷弘到齐国求援,齐国打算出兵救郑。齐国大夫田常在出兵之前召集那些为国战死者的儿子,还特意接见了在犁丘(隰地)之战中被智瑶所诛杀的齐国大夫颜庚(颜涿聚)的儿子颜晋。陈成子向颜晋表示,当年智瑶率晋军于犁丘杀死了颜晋的父亲颜庚,这些年因为国家多难所以一直没来得及抚恤,现在国君将犁丘封给颜晋,然后命颜晋身穿官服前去朝见。之后,陈成子便出兵救郑。陈成子在行军路上遭遇大雨,于是便披着雨衣拄着戈赶路,马不愿走就鞭打着强行拉走,以显示其与智瑶作战的决心。智瑶得知田常出兵援郑的事之后表示,自己虽然对进攻郑国有过占卜,但却没有占卜与齐军交战之事,于是撤兵回去了。智瑶曾派人对陈成子表示,陈国的灭亡是因郑国而起,而自己攻打郑国的目的就是为了调查陈国被灭的实情。此外,陈成子的家族本就是从陈国分离出来的分支,所以智瑶希望利用陈成子为陈国忧虑的心理,让陈成子放弃援郑。然而,陈成子不听,而且指责像智瑶这样经常欺压别人的人是不会长久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公元前465年开始,智瑶率晋绥军再次攻伐郑国,这次伐郑一直攻取了郑国九座城邑。公元前464年,郑国驷弘认为智瑶刚愎而好胜,所以只需要向其示弱,智瑶就会退走了。于是,驷弘便提前守在南里(今商丘市县南)等侯。智瑶率军很快攻进了南里,又围住了郑国桔柣之门。这时智瑶的家臣魁垒被郑军俘虏,郑国以封酅魁垒为卿的条件来引诱酅魁垒归降,酅魁垒没有答应而被郑军所杀。
与赵积怨
此次攻打郑国,赵鞅安排赵姓太子赵毋恤随智瑶一起出征。一次智瑶喝醉了,用酒强灌赵毋恤并对之进行殴打。赵毋恤的臣子提议诛杀智瑶,但被赵毋恤拒绝了,他认为自己身为赵氏太子,就需要懂得忍辱负重。与此同时,赵毋恤也开始怨恨智瑶。
智瑶想要攻入桔柣之门,于是命赵毋恤发起进攻。但赵毋恤则认为智瑶身为晋军统帅,理应身先士卒、率军攻城,于是没有听从智瑶的命令。智瑶因此以言辞侮辱赵毋恤,说赵毋恤相貌长得丑陋而且还缺乏勇敢,没有资格做赵姓继承人。赵毋恤反驳智瑶,表示自己至少懂得忍辱负重,这对赵姓宗族不会造成害处。此事过后,赵毋恤憎恨智瑶,智瑶也想除掉赵毋恤。
回到晋国之后,智瑶要求赵鞅废掉赵毋恤的太子之位,赵简子没有听从,这也使得赵毋恤更加怨恨智瑶。赵简子去世后,赵毋恤继位为赵氏家主,也就是赵襄子。
攻灭仇由
智瑶想要攻占仇由国(今山西盂县东北),但是碍于道路险阻不通,没法进攻。于是智瑶便为仇由铸造了一口大钟,用两车并行来送给仇由。仇由的君主不仅对此没有防备,反而主动为迎接大钟而修建了一条宽广的、供大车通行的道路。仇由大夫赤章蔓枝感觉不妥,他以《诗经》中“唯则定国”来劝谏仇由国君。赤章蔓枝认为,按规则行事才可以使一国安定,但是相比于强大的晋国,弱小的仇由没有资格也没有办法得到智瑶所送的大钟,现在智瑶主动送大钟给仇由,这不合常规;而且智瑶为人贪婪不守信用,他不合常理地送给仇由大钟,肯定是碍于攻打仇由的道路不通,所以想要以送钟为由来使道路通达;如果仇由为此而修筑道路,那智瑶的军队肯定会随之而来。仇由的君主没有听从赤章蔓枝的劝谏,而且还训斥表示,智瑶送大钟给仇由是为了两国的和睦,而赤章蔓枝却要违背它,不吉祥。赤章蔓枝认为,做人臣而不忠诚是罪过,但是忠诚而不被信任,那么也就是离开的时候了,因此离开仇由去往卫国。就在赤章蔓枝到达卫国七天之时,智瑶便乘着送大钟的这个机会,通过修好的道路迅速进兵攻打仇由,没有丝毫防备的仇由就此灭亡。
攻伐卫国
公元前460年,智瑶想要攻打卫国,于是送给了卫君四百匹良马和一块白璧,目的是为了迷惑卫军,使卫军放松警惕。卫君在收到礼物之后非常高兴,卫国群臣也都兴高采烈地对卫君表示祝贺,唯独南文子面带愁容。卫君询问南文子忧愁的原因,南文子表示,按照正常情况,一般都是小国应该给大国送礼物,而现在却是强大的晋国送礼物给弱小的卫国,这本就是反常行为。南文子进一步认为,身为小国,没有功劳而得到赏赐,没有苦劳而得到礼物,这种反常的事情应该要慎重对待。卫君于是将南文子的话传达给负责卫国边境防御的官军,让其加以戒备。后来果然如南文子所料,智瑶发兵准备偷袭卫国。智瑶在见到边境上严加戒备的卫军后只得撤返,并且很不甘心的表示,卫国有能人,能够预先看穿自己的计谋。
智瑶偷袭卫国未成,于是与太子智颜一起演了一出苦肉计,想借此来打破卫国的防守。智瑶假装与太子智颜不和,并且下令驱逐太子智颜,其目的是为了让太子智颜以逃亡的名义带兵入卫。但是南文子在得知此事之后认为,太子智颜是智瑶比较优秀的儿子,而且智瑶也向来很是宠爱他,现在智颜并没有犯什么大罪却逃亡出国,这其中必有蹊跷。于是南文子安排卫军于边境迎接智颜,并告诫表示,智颜所带的兵车但凡超过了五辆,就要慎重对待,千万不能让其入境卫国。智瑶在得知南文子的安排之后,无可奈何,只得打消了偷袭卫国的念头。
专权晋国
覆灭二卿
公元前458年,智瑶联合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范氏与中行氏的领地。当时的晋出公大怒,并向齐、鲁两国求助,想要借机讨伐智、韩、赵、魏四个大夫世家。晋国四家对晋出公展开反击与进攻,晋出公被迫逃往齐国,并在逃亡的途中去世。
晋出公去世之后,智瑶本来是想要吞并晋国的,但是由于其与姬夷的孙子姬忌关系密切,虽说姬忌很早已经去世,但智瑶终究没敢直接吞并晋国,而是选择立姬忌的儿子也就是晋昭公的曾孙晋哀公为晋国国君,这就是晋哀公。此时的晋国政务已然全部掌握在智瑶的手中,晋哀公的国君之位名存实亡,根本控制不了朝政。因此,在瓜分范氏与中行氏的时候,智瑶获利最大,智氏也因此成为晋国四卿中最为强大的大夫世家。
与韩积怨
公元前457年,智瑶与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在蓝台宴饮。宴饮期间,智瑶戏弄韩康子并侮辱韩哀侯谋臣段规。荀果在听说了此事之后劝谏智瑶,提醒智瑶不要再这样骄恣无度,否则的话必会招致大祸临头。但智瑶不听,他认为自己拥有强大的力量,可以为所欲为。智果又引用《夏书》中的记载,表示一个人要是屡次三番犯错误,其所结下的仇怨并不会在明处显现,所以应该及早进行提防,贤德的人之所以不会招致大祸,就是因为他们能谨慎处理小事。而现在智瑶就一次宴会同时得罪了韩氏家主及其臣相,并且仗着对方不敢反抗而不做任何戒备与防范,这样是不行的。智瑶依旧不听。
侵占三晋
侵占韩地
公元前455年,智瑶为了侵占赵、魏、韩三家的领地,先是派人向韩氏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想给,但是韩氏家臣段规劝谏韩康子,表示如果不顺从智瑶,那么韩氏将遭受智氏的进攻。所以段规建议韩康子可以割地给智瑶,这样让智瑶骄傲膨胀、习以为常,他就会不断向其他国家索要土地,只要其他国家不听,智瑶肯定会出兵侵略,到那时韩氏不仅可以免除灾祸,还可以静等事情发展变化以采取行动。韩康子采纳了段规的建议,将一座拥有万户人家的城邑送给了智瑶。
侵占魏地
智瑶见韩康子对自己表示顺服而非常高兴,同时也变得愈发骄傲膨胀,于是又向魏氏索要土地。魏桓子想要拒绝,但是家臣赵葭认为,智瑶先前向韩氏索要土地,韩康子没有拒绝,现在智瑶来向魏氏索要土地,魏氏如果不给,那么必然会激怒智瑶。这样一来,智瑶肯定会出兵攻打魏氏,所以,不如答应智瑶,将土地割让给他。此外,据《战国策·魏一策》与《资治通鉴·周纪一》记载,魏氏家臣任章也主张送地给智瑶。任章认为,要消灭一个人,就要给予其利益,让其膨胀。智瑶没有缘由地向邻国索要土地,肯定会让邻国感到害怕,其胃口太大而不知满足,天下诸侯都会害怕并对付他。所以,魏氏应该把土地让给智瑶,以滋长智瑶的骄横之心,这样就会促使其邻国互相联合起来对付智氏,同时智瑶在骄横之中也会轻敌膨胀。这样,通过团结各国来对付轻敌的智瑶,智瑶肯定很快走向灭亡。于是,魏桓子便派人送了一个拥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给智瑶。
攻打赵氏
智瑶又派人去赵氏索要蔺城(今山西孟门镇)与皋狼(今山西方山县境)两个地方的土地,但是赵毋恤却表示拒绝。智瑶大怒,于是命韩、魏两家一起发兵,准备攻打赵氏,赵襄子听从了大臣张孟谈的建议,移兵太原市。
晋阳之难
围攻晋阳
智瑶、韩康子与魏桓子率联军围攻赵氏晋阳,赵襄子率军顽强抵抗,智瑶大战三个月都没能攻破晋阳。久攻不下,于是智瑶决定在围困晋阳的同时,决开晋水堤岸,引晋水灌晋阳古城。然而,晋阳军民仍旧一心抗敌,既使城内被淹、锅灶被水泡塌、青蛙四处乱跳,城中百姓依然没有背叛赵襄子的想法,双方对峙了三年时间。
韩魏反叛
公元前453年,晋阳城内粮食缺乏,财力将尽,士大夫又生病,很快将要坚守不住。此时的智瑶眼见胜利在望,非常得意,于是在一次巡视时看着滔滔不绝的水势对身旁的魏桓子与韩康子表示,自己现在才知道水可以灭亡一个国家。听了智瑶的话,魏桓子与韩康子都暗自心惊,因为汾河可以灌魏氏都城安邑、水可以灌韩氏都城平阳。
智瑶的谋士絺疵向智瑶进言,他认为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智氏。智瑶追问原因,絺表示,一方面按正常人的思维,智氏调集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氏,那么在赵氏灭亡之后,下一次的灾祸也就只能是韩、魏两家了,这点韩魏两家不可能不明白;另一方面智、韩、魏三家约定灭掉赵氏之后一同分割赵氏领地,现在赵氏晋阳城基本被水淹没,城内只能宰马为食,很快就可以破城,但是韩康子与魏桓子两人却没有丝毫因胜利而高兴的表情,相反他们面有忧色,这就预示着他们是要反叛了。第二天,智瑶将絺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与魏桓子二人,韩、魏两人坚决否认,并指控说是有小人在离间他们,想以此为赵家游说,让智瑶怀疑韩、魏两家导致内部矛盾从而放松对赵氏的进攻。同时韩康子与魏桓子还表示,自己不会放着马上就能分到手的赵氏田地不要,而去挺而走险、反叛智氏。韩康子与魏桓子走后,絺疵便求见智瑶,质问智瑶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话告诉韩、魏两人。智瑶惊讶反问絺疵是如何知道的,絺疵表示韩、魏两人在离开的时候对自己认真打量之后而匆忙离去,这表明他们已经知道自己看穿了他们的心思。然而,絺疵的提醒却并没有引起智瑶的重视,于是絺疵请求出使齐国离开晋国。
赵毋恤派张孟谈秘密出城会见韩康子与魏桓子二人,提醒韩、魏两家唇亡齿寒的道理,张孟谈表示,现在智瑶率领韩、魏两家联军来围攻赵姓,等赵氏灭亡之后也就轮到韩、魏两家了。韩康子与魏桓子也担心赵国灭亡之后自己会面临智瑶的吞并,但是又害怕反叛智瑶的计划还没实施就被泄露出去,那将会立刻遭到智瑶的报复。张孟谈则表示,在场的只有他们三个人,对付智氏的计谋从韩、魏二人口中说出来,进入自己耳中,绝对不会泄露出去,更不会对韩、魏有任何伤害。于是,韩康子与魏桓子二人秘密与张孟谈商议,约好起事日期之后便送张孟谈回城了。
三晋灭智
张孟谈在密会了韩康子与魏桓子之后,为了不让智瑶起疑心,于是又去朝见了智瑶,离开的时候,张孟谈在辕门外遇见了荀果。智果于是前去求见智瑶,向智瑶反应说自己在辕门之外遇到张孟谈时,张孟谈神情傲慢、走路脚抬的很高,估计已经与韩、魏商量好了反叛的计谋。但智瑶却表示,自己与韩、魏订立了盟约,灭赵之后与韩、魏一起瓜分赵姓土地,所以韩、魏是不会反叛的。智果出来之后又去拜见了韩康子与魏桓子,感觉韩、魏两君的神色不对,于是再次求见智瑶并表示,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应该马上将他们诛杀。但智瑶仍拒绝了智过的建议,他表示,智、韩、魏一起围攻了赵氏三年了,现在眼见就能取得胜利、占领土地、获取利益,韩、魏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有其他心思,同时智瑶还严禁荀果再提起此事。
智果见智瑶不愿诛杀韩、魏两君,于是就转而建议智瑶亲近韩、魏两家,以避免其生出异心。智果分析认为韩、魏两家的君主都分别听从其大臣段规与赵葭的意见主张,所以只要与段规、赵葭约定,在赵国灭亡之后,给他们二人各封一个万户县邑,这样韩、魏两家也就基本不会生出异心了。智瑶再次否决了智过的提议,他认为自己已经与韩、魏平分赵地了,如果自己再拿出两个万户县邑来分别封给段规与赵葭,那自己有点亏了。智果见智瑶不能采用自己的建议,于是主动脱离了智氏,改为辅氏。
张孟谈得知荀果见了智瑶出来就改了姓氏之后,便立刻去拜见了赵毋恤,他表示智果已经起了疑心,虽然智瑶没有听从智果的建议,但为了防止智瑶改变主意,所以应当尽快向智瑶发起进攻。赵襄子采纳了其建议,于是,就在当天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掉智军守堤官吏,然后引大水决口反灌智瑶军营。智瑶军中大乱,韩、魏两军乘机反叛,从两翼夹击智氏军队,而赵襄子则率军从正面对智军迎头痛击,结果智瑶大败,于榆次区(山西省晋中市)被赵、魏、韩所诛杀。
智氏灭亡
公元前453年,智瑶于晋阳之难战败被杀,智氏被灭。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智氏土地,赵毋恤为解心头之恨将智瑶的颅骨涂上漆,制作成为饮具。智氏全族被灭,只有由荀果脱离出去的辅氏得以保存。智瑶被灭之后,他的儿子智开带领其从属投奔秦国。
人物评价
智瑶为打通攻打仇由的道路而送了仇由一口大钟,仇由大夫赤章蔓枝认为智瑶为人贪婪不守信用。
秦国国尉尉缭曾以智瑶、夫差与田地为反面教材,向秦始皇进言,劝告秦王防止其他各国势力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秦相樗里疾以百乘之车抵进周都时,周天子派士兵列队相迎。对此,周臣游腾(游胜)向楚王表示,周天子此举表面是“恭迎”里疾,而实际上是吸取“智瑶攻伐仇由”的教训,防备秦军。
楚国黄歇黄歇在得知秦国要攻楚时出使秦国。他以“智瑶短视,曾经只看到攻伐赵毋恤的好处却没料到自己反在榆次遭到杀身之祸”一事,来劝说秦昭襄王放弃攻楚。
秦相蔡泽曾评价认为“以苏秦、智瑶等人的智慧,是可以避免灾祸与侮辱的,但是他们因为禁受不住利益的诱惑,最终还是没能逃过灾祸与侮辱”。
西汉开国大臣陆贾曾以夫差与智瑶都因为极力炫耀武力而致使国家灭亡为例,劝谏皇帝以武立国、以文治国、文治武功并用。
《吕氏春秋》中认为,智瑶是受到族人荀果与家臣张武的影响并且不自知,才导致国亡身死的。
《战国策·齐五策》中,纵横家苏秦在游说齐闵王时认为,智瑶虽军威盛极一时,但因为挑起祸端,威胁到韩、魏两国的缘故,最终才落得身死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的下场。
《战国策·赵策一》认为智瑶身死,国亡地分,被天下人所讥笑,是他贪得无厌的缘故。此外还提到,智瑶不听从智果的计谋,也是其灭亡的原因之一。
唐朝司马贞在《史记·殷本纪索隐》中,将智瑶与三苗一起归为“固君”,也就是穷兵武,不修德行。
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一》中认为,智瑶的灭亡,原因在于有才无德。
亲属关系
智瑶的先祖是晋国大夫逝遨(姬姓,荀氏);逝遨的儿子荀首封于智地(今永济市西北一带),所以称为智氏,史称荀首,也就是智氏始祖;荀首生智武子智罃;智罃生智朔;智朔生智悼子智盈;智盈生智文子智栎;智栎生智宣子智宣子;智申生智瑶。
轶事典故
豫让报恩
晋国人豫让曾侍奉过范氏与中行氏,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用,后来他投奔智瑶做了智氏的家臣,智瑶对他非常宠幸。智瑶死后,豫让逃到了山中,他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所以一直想要刺杀赵毋恤为智瑶报仇,以报达智瑶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为了报仇,豫让更名改姓,将自己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趁着进入赵襄子宫中为赵襄子修整厕所的机会,想要用身上藏着的匕首刺杀赵襄子。然而,此次刺杀不仅没能成功,豫让还在赵襄子的拘问下暴露了身份,但豫让没有畏惧,直言自己要为智瑶报仇。赵襄子身边的侍卫要杀掉豫让,但赵襄子欣赏豫让的忠义,没有杀他。赵襄子对身边的侍卫表示豫让是义士,不应该被杀,自己小心谨慎地回避他就是。
豫让并没有放弃为智瑶报仇的想法,并且想出各种办法来隐藏自己的身份。他将漆涂在身上与脸上,使自己的皮肤肿烂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容貌;他主动吞咽木炭,使自己的声音变得嘶哑以此来改变声音。为了接近赵毋恤,豫让不惜摧残自己身体、丑化自己形貌,甚至于连自己的妻子都认不出来。其朋友曾惋惜表示,以豫让的才能,只要愿意委身侍奉赵襄子,一定能得到赵襄子的重用,到时再想办法报仇也不是不可以,比起现在这样通过自残来获取接近赵襄子的机会要容易得多。但是豫让则认为,投靠赵襄子之后又杀掉赵襄子,这是对君主不忠的行为,自己不那样做,只是为了让天下后世那些异心不忠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趁着赵襄子一次外出的机会,潜藏于其必经之路的一座桥下。在过桥的时候,赵毋恤的马受到了惊吓,赵襄子猜测是豫让的原因,于是派人查看,结果果然查出了豫让。赵襄子质问表示,豫让曾经所侍奉过的范氏与中行氏都为智瑶所灭,他不仅不报仇还投靠智瑶,现在智瑶死后,为什么却一心要为智瑶报仇。豫让回答,范氏与中行氏都只将自己当成一般人对待,所以自己也只能以一般人那样回报;但智瑶却把自己当成国士看待,所以自然要像国士那样回报智瑶。豫让表示,上次赵襄子已经放过自己,这次自己肯定难逃一死,只是在死前想要得到赵襄子的衣服,通过在衣服上刺几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报仇的意愿,这样哪怕是死也没有遗憾了。赵毋恤命人拿来自己的衣服,成全了豫让的复仇之心。豫让表示,这样自己就可以在九泉之下对智瑶有所交待了,说罢便自杀而亡。
士茁担忧
智瑶大兴土木将房子建得非常华丽漂亮,他的臣子士茁曾晚上前去拜访,智瑶向士茁炫耀问自己的房子是不是很美丽,士茁回答房子极为美丽,但同时也表示自己很是担忧。智瑶追问士茁有什么担忧,士茁表示自己在智瑶手下掌管文笔类工作,记得有文字记载说越是高调就越是危险,一般高山和峭壁上都很难生长草木,长的很高的松柏下面的土地,土质都不肥。所以,士茁担心现在智瑶大兴土木将房子建得过于华丽,但这房子或许不会让人安宁。后来在房子建成后的第三年,智氏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