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南路19号。南通博物苑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南通博物苑于1905年由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晚清状元张謇(1853-1926)创办,是一座中国古代苑囿与西方博物馆理念融合的“园馆一体”的综合性博物苑,苑总面积为7.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9万平方米,现任苑长是杜嘉乐。
南通博物苑东、北临濠河,西邻南通市图书馆,南邻原南通医学院(今南通大学启秀校区)。苑内主要建筑有南馆、中馆和北馆,三座建筑构成一条南北中轴线,轴线外散布有一些多功能景观建筑,每处景观建筑均有创始人张亲笔书写的题名、楹联或跋记。馆藏方面,截至2023年馆内藏品约5万余件,分民俗文物、革命文物和自然标本。展出方面,分为常设展览:《巨鲸天韵——江海鲸类生物资源专题陈列》《江海古韵——南通古代文明陈列》《馆珍遗韵——南通博物苑精品文物展》等;以及临时展览和数字展览三种展出形式。
博物苑长年不定期地推出各种临时展览,合作办展、引进和交流展也日益增多,与国际也进行展览交流,2017年1月,南通博物苑成为江苏省首批“中华文化海外交流基地”之一 。自2005年百年苑庆以来,南通博物苑影响力逐年扩大,截至2023年数据,博物苑年均接待游客量达90万余人次。
历史沿革
建立初期
1903年,张謇在对日本实业和教育进行了70天的考察后,日本国内建立的作为对学校教育进行补充的博物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05年,张謇依靠私人的力量在其家乡南通将建设中的通州师范学校公共植物园规建为“博物苑”,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隶属通州师范学校管理,张謇自为苑总理,孙钺为苑主任。
1906年,中馆和南馆建立。中馆始称测候所,原为三间中式平房,屋顶中央设露天平台,放置气象仪器,是南通市最早的以现代科学方法观测气象的建筑设施。南馆是一座西式二层楼房,当时用来陈列天产、历史、美术和教育四部类中的绝大多数藏品,后成为苑史陈列馆。
1911年,北馆建立,北馆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楼房,初始楼下用于陈列化石、鲸骨架,楼上用于陈列名人字画、金石拓本。
1912年,通州改建制为南通县,博物苑脱离通师而独立,称“南通县博物苑”。
1926年8月24日,博物苑创建者、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创始人张謇在南通市病逝,此后博物苑的最高负责人为张謇之子张孝若(1898-1935)。
历经灾难时期
1927年,中国国民党在南通建立统治,从此博物苑附属于南通学院。于1935年7月博物苑回归通州师范学校代管,通师教师胡履之任主任,主持南通博物苑全面工作。同年10月17日张孝若去世。
1938年3月17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通。在南通沦陷前夕,苑主任胡履之、会计葛进夫从南馆选取文物五十余件,从北馆选取书画、绣品四十三轴,移存农村,其中包括露香园绣《昼锦堂记》屏条十二幅和沈寿绣《耶稣像》等。日军占领南通市后进驻苑内,博物苑遭受严重破坏,苑内藏品大部被劫、被毁,如三叶虫、货币虫、侏罗纪羊齿植物、白垩纪植物化石;商代父佳鼎、周辛父剑、萧衍时期筑的释迦牟尼像、永乐大典(一本)等。
1939年,博物苑将移存农村保存的文物装成3箱,并将其转移至上海市寄存于金城银行保管库。
建设恢复时期
1949年9月,南通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决定着手恢复南通博物苑,并于第二年成立南通博物苑修建委员会开始主持修建工作。1952年8月,修建工程结束。
1951年,南通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南通博物馆,作为南通市人民公园及苏北博物馆管理机构成立前的临时管理机构,由副市长钱啸秋兼任南通博物馆馆长。同年6月19日,寄存于金城银行保管库的博物苑文物三箱从上海运回南通市,重新回归博物苑。
1952年8月,博物苑修建工程全部结束,并在博物苑原址处分别设立人民公园及苏北南通博物馆,直属行署文化事业管理局领导,该机构仍由钱啸秋兼任馆长。
1954年4月,中国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江苏省南通博物馆,馆藏文物、家具大部分移交至江苏省博物馆筹备处。
1956年5月21日,中国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在中国博物馆工作会议中表示:中国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公共博物馆,是张謇等人办的南通博物苑。
1958年10月1日,南通博物馆正式恢复运营,由尤勉斋任馆长。1月19日,博物苑接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移交文物246件,石膏模型4件;2月5日接受南京博物院拨交文物94件;3月10日于江苏省博物馆联合举办《刺绣展览》,结束后获赠清代沈寿绣品《蛤蜊》;4月26日接受五山历史展览馆归还的部分文物;5月1日在南馆举办《历史文物陈列》;7月10日在中馆举办《革命史料陈列》;10月1日正式建馆并启用新印章;12月8日,明代陈尧夫妇墓葬被挖,南通博物馆负责清理,并采集出土文物,陈妻尸体未腐,送南通医学研究院研究,同年还有多个墓葬被挖,均由南通博物馆前往清理并采集文物。
1962年,南通博物馆接受李兆熙捐赠的书画58件,同年12月26日,接受原南通电影影制片厂的部分摄影器材。
1966年7月9日,“文革”工作组进馆,南通博物苑内部分文物设施遭到破坏。
1973年2月24日,南通电影院前防空工程工地出土越窑青瓷皮囊壶一只,由南通博物馆接受入藏。
1979年1月4日,南通博物馆恢复使用“文革”前原“南通博物馆”印章,南通博物馆革命委员会”印章作废。
1983年2月11日,张柔武、张绪武将沈寿学生所绣《奉天牧羊图》和《夕阳返照图》捐赠给南通博物馆。
1984年6月25日,南通博物馆接受被误捕已死的中华鲟并制成标本,同年7月1日,博物馆正式恢复“南通博物苑”名称。
新世纪发展时期
1999年12月28日,南通市人民公园并入南通博物苑,结束了原博物苑长期分为两个单位的状况,恢复到创苑之初包含园林在内的南通博物苑。
2002年8月,南通博物苑委托吴良镛院士设计新展馆,目的是要解决长期以来苑内藏品难以安全展出的问题。
2005年9月24日至26日,“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纪念活动召开。大会当天,举行南通博物苑新展馆的开馆仪式。
2021年5月14日,“5·18国际博物馆日”江苏主会场活动在南通博物苑开幕,来自江苏省的博物馆和文博项目精品纷纷亮相,南通博物苑以“张謇”为主题的馆藏文物巡回展也正式启动。
2021年6月,南通博物苑入选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
方位布局
苑内布局
南通博物苑的建筑主要沿中轴线和三边布置,这条建筑中轴线,由北馆、中馆和南馆组成,是博物苑文物标本的主要陈列馆。三边是:北边沿北馆两侧布置,西侧是附房两间(隔墙是花竹平安馆),东侧是鸟室九间;南边有三排平房,每排均为五间,从东向西呈一线排列,以南馆南侧的温室居中,西侧是苑丁室,东侧是兽室;东边,从北向南为迟虚亭、相禽阁、东馆、藤东水和谦亭(三边的建筑除东馆、藤东水榭、谦亭外,多已不存,但现基本格局未变)。在北馆和中馆之间中轴线的两侧,还对称设置了荷花池、风车(东侧)和国秀坛、水塔(西侧)。
张謇强调观众体验的舒适度,苑内通过设置大厅来连接展馆,提供休息场所,此外,苑内还饲养鸟纲,开辟花坛药圃,使博物苑形成集博物馆、动植物园和传统园林于一体的组合。
场馆设计
综述
博物苑早年就有中馆、南馆、北馆等主要建筑,用于陈列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标本、文物。后增加了新展馆和濠南别业作各类展览用途,但博物苑总体布局未变。苑内广植名木花草,并饲养了少量动物,还逐年建造了藤东水榭、味雪斋、相禽阁、国秀亭、假山、水池等园林配套建筑设施。
中馆
中馆建成于1906年12月,始称”测候所“,是苑内最早建成的场馆,为三开间中式平房,上部加盖一间二层尖顶小楼。初建时是用以观测气候的状况,验证南通市农业与气候的关系,其所用仪器购置于日本,于1908年秋安装,这是江苏省境内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气象观测机构。1913年,测候所迁至南通甲种农业学校。之后中馆常设陈列:南通博物苑苑藏碑帖展、致敬苑丁——孙生平事迹展等。
南馆
南馆始建于1906年,是一座英式二层洋楼,每层三间,平面呈十字形,楼顶的边缘砌有雉,屋顶及亭式阳台俱为红色。最初名“动、植、矿物陈列室楼”,后改为“博物馆”,等到北馆、中馆与其形成一轴线后遂被称为“南馆”。南馆是博物苑主要的陈列室,建馆之初用来陈列天产(即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楼上陈列历史文物,楼下陈列动、植、矿物标本,后成为苑史陈列馆。在二楼半圆型的月台上,悬挂着张謇手书的一副著名的对联:“设为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南馆长年陈列为:博物情怀——南通博物苑史迹暨早期藏品展。
北馆
北馆1911年9月落成,位于博物苑最北部,濒临濠河,外墙紧靠濠南路,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上下各五开间的二层楼房。最初楼的设计是为了展示一副清代南通市画家钱恕的10米长卷——《江山雪景图》,建成后同时用于陈列出土鲸骨骼及各种化石,以及保存通、如、泰、海四县的金石拓本和名家书画,后添设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
新展馆
新展馆建于2005年,由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领衔规划和设计。新馆位于博物苑南侧,展陈面积6330平方米,沿博物苑原址形成二条轴线铺开,在设计中融入南通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与现代潮流审美完美结合。新展馆的展陈空间位于主体建筑东侧,共4个标准展厅和1个层高较高的特殊展厅。新馆长年面向游客的基本陈列有:《江海古韵》——南通市古代文明陈列、《馆珍遗韵》——南通博物苑精品文物展、以及《巨鲸天韵》——江海鲸目生物资源专题陈列。
濠南别业
濠南别业是张謇先生的故居,位于南通市区东南濠河畔,建于1914年(民国3年),它的主楼是一座英式建筑,由南通籍著名建筑师孙支厦设计,是中国近代吸收西洋建筑艺术的经典作品,被列入了中国优秀建筑图集。濠南别业长年面向游客的基本陈列有: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
展览陈列
常设展览
巨鲸天韵——江海鲸类生物资源专题陈列
巨鲸天韵展览位于新馆自然厅,展出面积600平方米,共展出自然标本220余件,展出形式有多媒体、互动游戏、场景体验等。本展共分四个部分:前言、结缘鲸类、与鲸共舞、结尾。通过本苑收藏的七种鲸类标本,即:须鲸类的长须鲸、塞鲸、布氏鲸、小鳀鲸;齿鲸类的伪虎鲸、糙齿海豚、江豚属,与大型场景结合,讲述了鲸的故事,介绍了中国鲸的种类、特征和习性,并讲述了本苑对鲸类的关注与研究。此外,还通过200余件自然标本,展示了与鲸类共生的江海南通生机盎然的自然生态,多样的生物物种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特产等。展览设一开放性的结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观众思考,引起共鸣,号召观众倍加珍惜身边的点滴资源,自觉加入到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列中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出力。
江海古韵——南通古代文明陈列
江海古韵展位于新展馆一楼,展出面积805平方米,共展出文物850多件,其中包括国家一二级文物25件。该展览以南通地域保存下来的文物为主,展示了南通沧海桑田、区域不时地发生变化,南通先民与自然相互依存和修正的历史轨迹。展出形式有文物、图片、多媒体、互动游戏、模型、布景等多种服务手段。
展览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江海沧桑。分史前曙光和重辟草莱两个单元,讲述了南通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和南通地质环境的变化。第二部分,盐棉兴邑。分熬波黄海和杼织东疆两个单元,展示了促进本地发展的盐、棉经济历史。第三部分,城镇肇基。分城池变迁和江防水运两个单元,讲述了南通市古城的演变和长江对本地的滋养与防护。第四部分,文华逸韵。分庙堂钟鼎、文坛艺苑、市井民风三个单元,再现了江海文化的多元性与独特性。尾声:开启新天,展现了基于江海交汇的地理优势,古代南通的棉纺业兴旺发达,成为近代南通较早转型发展的基础,催生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到来,为今天南通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石。
馆珍遗韵
馆珍遗韵展览位于新展馆内,展出有30件瓷器和玉石类的历史文物,展出形式除了现场观赏,还能线上观赏其3D图片。其中包括如:西夏的黑釉剔花牡丹纹罐、商朝的嵌绿松石兽面纹戈、金时期的磁州窑铁锈花枕、晚唐时期的越窑青瓷皮囊式壶、清代的粉彩玉兰花形杯、元朝的磁州窑系红绿彩人物故事花卉纹大罐、明朝的德化窑白釉暗花筒式三足炉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
博物情怀——南通博物苑史迹暨早期藏品展
2015年,为纪念建苑110周年,南通博物苑在南馆举办了《博物情怀——南通博物苑史迹暨早期藏品展》。南馆是本苑最早的展馆,始建于1906年,保存至今凝聚了数代博物馆人的心血。南馆建成之后,张謇为之题名为“博物馆”,由他亲笔手书的“博物馆”和“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分别镌刻为匾额和对联悬于大门外,人们将南通博物苑视为中国博物馆的圣地,每到苑必至此处瞻仰先贤遗泽。
该展分两部内容。一楼为博物苑早期藏品记忆展,择取张謇时期编印的《南通博物苑品目》中记录的藏品信息,按当时的分部以:天产部、历史部、美术部和教育部四部展示。二楼为南通博物苑110年史迹展,通过创苑以来保存的史料、物件,带领观众走过南通博物苑110年的发展轨迹,通过博物苑的演变历程,借以探索张謇博物馆思想的“富矿”,铭记为之贡献爱心的各界贤达,以启将来,促进南通博物苑的事业更健康发展。该展展出文物众多,展出手法新颖,开展以来,深受观众喜爱。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
该展设置在濠南别业,此建筑建于1915年,是张謇在南通市最早的私人住宅,开放二层和三层,一是作为张謇故居进行了复原展示,二是利用二层部分空间举办了张謇的生平业绩展。张謇业绩展以图片形式展示了爱国主义实业家张謇,高举“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两面大旗,路蓝缕,经营南通的事迹,反映了一个爱国志士对救国道路、救国方法等艰苦而曲折的探求。展览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张謇从普通农家子弟到状元,从仕途退身到经营地方实业光辉的一生。第二部分,实业肇基、强国富民。从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到农业、水利、交通运输、金融等领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生产业集团。第三部分,教育广兴、启智育才。张謇认为“父教育,母实业”,他将企业的盈利用于广兴教育,形成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的金字塔式教育体系。第四部分,公益溥施、示范全国。张謇开创博物馆、图书馆等社会教育机构,广兴公益、慈善、市城建设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使南通市博得“模范县”的美誉,甚至在国际上被称为“理想的模范城市”。
临时展览
临时展览从2010年开办第一场,第二场在2012年,从2015年开始至2013年每年都举办有各种临时展览,包括人物生平事迹展、纪念展、人文遗产与自然资源展、历史记录展、书画美术展、历史文物器物展等等。
最早记录的临展是2010年9月27日于南通博物苑新展馆五厅展出的《纪念刘瑞龙诞辰一百周年特展》,此后临时展览逐渐丰富起来,例如:2015年《爱鸟护鸟 人境和谐展》、2017年《东方既白——徐卫写意花鸟画展暨丁酉生肖文化活动》、2018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南通市书法国画研究院建院40周年作品展》、2018年《城市记忆——南通老城掠影展》、2019年《头等美事——帽饰文化与帽子藏品展》、2020年《玉见你——古代与当代关于玉的对话》、2023年《大美通作—中国通作家具制作技艺展》等等。
数字展览
南通博物苑也为苑展览制作了数字展览(720°全景展览),其内容包含《江海古韵》《馆珍遗韵》和《巨鲸天韵》三个常设展览,以及中馆、南馆、濠南别业以及博物苑外景的3D影像展览,这些内容都可以在官方网站找到。
重要馆藏
综述
南通博物苑内文物、标本来源于各地人士和寺院捐赠、售予。1914年编印的《南通博物苑品目》,共收录文物、标本2973号,1933年增至3605号,每号一件至数件不等。至2019年,馆藏品有49654件,珍贵藏品2795件。
藏品具有地方特色,如海安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和骨角器,以及汉代的煎盐工具盘铁、1973年南通市出土的晚唐(公元827~907年)青瓷皮囊式壶(越州窑仿北方游牧民族革囊水壶形制烧造)。“陈若虚记”瓷乳,是明万历间(1573~1620年)南通名医陈实功(号若虚)特制研药用具。书画、刺绣等艺术品中,有扬州八家的李方膺(南通人)的画和近代刺绣家沈寿的绣品。革命文物中有抗日战争时期反清乡斗争的文献、手稿、武器和烈士遗物。博物苑陈列面积450平方米,分民俗文物、革命文物、自然标本3个大类陈列。
民俗文物
民俗文物包括历史文物、美术类文物和教育类文物三个类别。历史文物陈列囊括了从原始社会到清末的各个时期的金、玉石、陶瓷、拓本、土木、车器、画像、卜、军器、刑具、狱具等展品,如战国的于、汉代的铜鼓、宋代龙泉窑青瓷炉、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枕、明代墓葬中出土的棉布;近代文物中,有张謇的手迹、文献及其创办大生纱厂、盐垦以及文化教育事业方面的实物和历史图片。美术类文物有书画、雕刻、漆塑、织绣、丝、编物、文具等类,其中露香园的《昼锦堂记》字绣长屏12幅、沈寿绣《耶稣》像为美术精品。教育类文物有科举、私塾、学校3类,有科举时代的考卷、夹带、窗课,有学校教学用的教具、模型。
革命文物
革命文物反映了中国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历史时期,南通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文物中有1922年入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吴亚鲁创办的《平民声》报,有土地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党旗,反清乡斗争的历史文献、证件和武器等。
自然标本
自然部分展示了动植物的活体、标本、化石和矿物。动物类标本包括来自国际的样本,如马来群岛的时乐鸟、印度的鳄鱼、俄罗斯的斑鼠、美洲的袋鼠和蜂鸟科、朝鲜的笔贝,以及新加坡的石蚕等。植物类标本涵盖了羊齿植物化石、各种果木和药用植物。矿物类标本包括1910年清末官商合办的南洋劝业会结束后捐赠的各省矿石标本。此外,展览还呈现了须鲸的亚化石和现代鲸骨骼,以及启东陨石、本地珍稀鸟类和昆虫标本。
代表藏品
越窑青瓷皮囊式壶
青瓷皮囊式壶是晚唐—五代十国时期越窑产出的文物,于1973年南通市区人防工地出土,通高20.4厘米,最大腹围50,腹侧宽15.3,底径9厘米。壶身左右两侧和腹部各有一条凸起线;流呈直管状,在其相对处为一翘起羽状尾,尾下有一小孔;提梁下端与壶体的连接处,做成相对的龙首形,并在提梁和壶身多处适当的位置压印了圆珠纹;圈足,足墙较高,其内侧微外撇,底面施满釉,足端露胎处靠内侧边沿隐约可见支烧痕。胎质致密,器身通体施淡青绿色釉。器形浑圆饱满,雍容大度、简洁利落,体现了越窑青瓷的较高水平。皮囊式壶是中原地区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用器,位于南方的越窑烧制出具有北方游牧民族风格的青瓷皮囊式壶,反映了当时民族间的交流,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黄地粉彩龙凤瓶
黄地粉彩龙凤瓶生产于清光绪年间,瓶高40cm,口径10.4cm,底径12.8cm,瓶口微撇,长颈,圆腹,圈足。通体以黄釉为地,粉彩为饰,颈肩部装饰有两条凸起的线条。口部绘如意纹,颈部绘蝙蝠、寿桃、寿字纹,肩部绘缠枝菊纹,腹部绘龙凤祥云纹,底部绘莲瓣纹、回纹。瓶底有 “清代光绪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整体造型优美,花纹细腻,色彩浓艳,具有龙凤呈祥,福寿永昌的美好寓意。
青花缠枝莲油灯
青花缠枝莲油灯属于南通博物苑早期藏品,生产于清乾隆,此青花灯由瓷盘、瓷柱、瓷碗三部分组成,其中灯的部分尺寸为:高14.1cm,口径5cm,底径5.7cm;座的部分尺寸为:高4.2cm,长径19.5cm,短径11.3cm。其通体满饰缠枝莲花,色泽清雅、纹饰精细。此灯造型较为鲜见,在饰有芭蕉叶的灯柱中间还有一个瓷盘,最上面的瓷碗和灯柱连接处包裹着一圈铁皮;上中下三个瓷盘、瓷碗,犹如三朵盛开的莲花;最下面的瓷盘与灯柱可分可合,在底部的瓷盘上还钻有三个小洞,使之可以当吊灯来使用;灯下有托盘,用于接灯灰。此灯尺度适宜,结构合理,造型生动,装饰典雅,使日用瓷品呈现出艺术的审美意境。
大须鲸骨骼标本
大须鲸骨骼标本是1979年在东台港附近海滩发现,在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协助下,由南通博物苑制成标本,截至2023年统计,中国自然博物馆展厅中,大须鲸骨骼标本仅南通博物苑一例。
鲸目,鲸科。因喜追食沙丁鱼,故而又名塞鲸。中型须鲸,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极海域。形体细长,雌性略大于雄性。本种重要的特征是:其头部上颌背面由吻端至呼吸孔只有一条中央嵴[jǐ],这是与本科另种拟大须鲸种区分的重要外部特征。除喜食鳁鱼外,还吃磷虾、鱼等。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沈寿绣蛤蜊图
南通博物馆馆藏《蛤蜊刺绣图》是由清代著名刺绣艺术大师沈寿绣制。沈寿创制了“仿真绣”,将苏绣推向高峰。图中绣有大小蛤蜊六个,通过明暗对比表现了蛤蜊的质感,大蛤蜊的高光部分留出缎子绣底,衬托出蛤蜊的光亮质感。
1958年3月10日,南通博物苑与江苏省博物馆联合举办《刺绣展览》,结束后获赠绣品《蛤蜊》。
文徵明行书兰亭序横幅
南通博物馆馆藏《文徵明行书兰亭序横幅》由明代文徵明(1470—1559)作于嘉靖壬寅年(1542年)。此横幅纵112厘米,横26.6厘米,“文徵明印”阴文印,文首钤“停云”朱文印,内容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是千百年的名篇佳作,倍受历代书家推崇。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以字行,又改字徵仲。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长洲(今苏州市)人。工诗文、书画,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2010年12月22日,文徵明行书手卷开拍,成交金额为6300万人民币。
学术研究
学术活动
南通博物苑内设有文保研究部和自然园林部。文保研究部负责文物、史料的征集和鉴定工作,指导民间珍贵文物的抢救工作;负责有关考古调查、文物研究工作;负责苑刊《博物苑》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负责信息化工程、新媒体技术、信息宣传管理等工作。自然园林部负责自然标本的采集、征集、制作和研究,承担自然科普宣传工作;负责全苑范围内园林景观的维护,做好植物栽培、补植、修剪、病虫害防治、安全越冬等绿化养护及新品种的引种工作。
作为地志性综合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学术活动丰富,如对文物进行征集、鉴定、登编、复制、修复、保管;对自然标本进行采集、鉴定、制作、定名、登编、保管;举办陈列、展览,传播科学文化;对珍贵树木进行确认,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等。
2011年3月3日,南通博物苑召开年度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专题进行2010年度科研课题的中期审查工作。经审查,博物苑2010年度成功立项课题共有22个,其中全苑性重点课题2个,一般性课题20个。
2021年为号召中国国家博物馆领域青年从业人员及学生关注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南通博物苑与南艺国际博物馆学院、上海大学博物馆、《艺术博物馆》杂志共同承办了“首届中国博物馆青年学术研讨会”。大会内容以中原地区语境下的博物馆学研究为主,经评选共85篇论文入围,30篇入选,名单于研讨会开幕前向社会公布。
学术著作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南通博物苑秉承张謇先生的“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办苑宗旨,通过临时展览、社教活动、学术讲座、志愿服务、文创开发等,融入了市民业余生活,满足了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截至2023年数据,年均接待游客量从60万人次增长到90余万人次。
南通博物苑“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主题巡展,先后赴浙江杭州、上海市、绵阳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江苏张家港市、江西景德镇等地展出,累计观众达40万人次。博物苑利用170余件苑藏文物和历史照片,在新馆二楼临展厅举办特展并推出在线实景展览,先后被文旅部的文旅中国、博物馆中国等多家新媒体向中国推送,线上线下观众累计达170余万人次。
自2011年开始,南通博物苑每年暑假举办“我学我讲——南通博物苑第十一届小小讲解员(小小謇述者)公益培训”,通过将课堂搬进博物馆的形式,实现教育无痕,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强了青少年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同和热爱,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与人交往及临场应变等能力,因此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文创设计
2015年1月23日,南通博物苑成立南通一博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经营项目涵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文化产品设计与开发,文物古迹保护服务,考古学研究服务,考古类博物馆服务等,截至2023年,南通博物苑自主研发文创产品有29种140余款。
文创团队依据博物苑历史及馆藏精品,推出多个系列的文创设计产品,例如张謇系列:状元文房、营博物苑纸制品、大生棉织品;国宝皮囊壶系列:亲子包、包包扣;奉天牧羊系列:珐琅彩戒指、珐琅彩胸针、珐琅彩丝巾扣、平板电脑包、合欢扇等。
所获荣誉
2004年11月,南通博物苑被评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
2007年,南通博物苑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8年5月,南通博物苑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9年和2014年,南通博物苑2次被评为中原地区科普教育基地。
2010年1月,南通博物苑被江苏省林业局、江苏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评为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2011年12月,南通博物苑被评为中国文明单位。
2017年1月,南通博物苑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中华文化海外交流基地” 。
2018年12月,南通博物苑志愿服务队被评为“志愿江海”2018年度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2020年8月,南通博物苑被推选为“江苏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同年12月,被评为“江苏省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基地”。
2022年9月,南通博物苑于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获得“弘博奖·最佳展示奖”,该展会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博物馆行业专业展会,也是中国文博界最具影响力的盛会。
参考资料
关于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2023-06-10
南通博物苑.南通市档案馆.2023-06-08
越窑青瓷皮囊式壶.南通博物苑.2023-06-10
黄地粉彩龙凤瓶.南通博物苑.2023-06-11
大须鲸.南通博物苑.2023-06-11
参观指南.南通博物苑.2023-06-10
张謇: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3-06-13
习近平江苏行——走进南通博物苑.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6-13
南通博物苑2018年春节、寒假期间文化活动一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6-14
南通博物苑:“展”显张謇精神,启迪家国情怀 .搜狐.2023-06-11
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3-06-11
走进百年博物苑 认识张謇的世界.南通网.2023-06-11
日军肆虐崇川纪略.南通史志网.2023-06-13
留存往迹 启发后来 走进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博物馆.北京日报.2023-06-12
沈寿绣蛤蜊图.南通博物苑.2023-06-11
李群秀奉天牧羊图.南通博物苑.2023-06-11
经纬线上的苏绣经典.新浪网.2023-06-11
南通“张謇”主题馆藏文物全国巡展启动_中国江苏网.中国江苏网.2023-06-06
中宣部新命名11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澎湃新闻.2023-06-06
南通博物苑.江苏不可移动文物.2023-07-01
走近博物馆的老房子,它们是凝固的历史,门窗里装满故事.新华报业网.2023-06-11
南通博物苑与其创始人张謇的历史性贡献.中国江苏网.2023-06-13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中国档案资讯网.2023-06-11
南通博物苑: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凤凰网.2023-06-14
濠南别业.南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3-06-11
巨鲸天韵——江海鲸类生物资源专题陈列.南通博物苑.2023-07-01
江海古韵——南通古代文明陈列.南通博物苑.2023-07-01
馆珍遗韵.南通博物苑.2023-07-01
博物情怀——南通博物苑史迹暨早期藏品展.南通博物苑.2023-07-01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南通博物苑.2023-07-01
临时展览.南通博物苑.2023-07-01
数字展览.南通博物苑.2023-07-01
南通博物苑.张骞纪念馆.2023-06-11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3-06-11
“中国博物馆手册”系列图书《南通博物苑》出版.弘博网.2023-06-11
地方文化.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政府.2023-06-11
青花缠枝莲油灯.南通博物苑.2023-06-11
文徵明行书兰亭序横幅.南通博物苑.2023-06-11
才子文征明77岁写下价值千万作品,现藏纽约博物馆,让人惋惜.新浪网.2023-06-11
南通博物苑.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3-06-11
我苑召开2011年第一次学术委员会议.南通博物苑.2023-06-11
首届中国博物馆青年学术研讨会将在我苑举办.南通博物苑.2023-06-11
出版图书.南通博物苑.2023-06-11
我学我讲——南通博物苑第十一届小小讲解员(小小謇述者)培训”开班啦!.弘博网.2023-06-22
文创.南通博物苑.2023-06-11
南通博物苑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南通市人民政府.2023-06-13
旅游局公告87家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7-06
中国官方公布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中国新闻网.2023-06-13
2009年、2014年2次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南通博物苑.2023-06-11
南通博物苑成为江苏首批“中华文化海外交流基地”.考古网.2023-06-13
暖冬座谈促发展,志愿服务再启航.弘博网.2023-06-22
全国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南通)揭牌.南通日报.2023-06-13
南通博物苑惊艳亮相博博会斩获“弘博奖·最佳展示奖”.南通市人民政府.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