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琼剧

琼剧

琼剧,又被称作为琼州剧、海南戏等,起源于海南省海口市定安县等地,是海南省的唯一地方传统戏曲剧种,也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琼剧来源的说法不一,但结合史料记载,更多的是琼剧源自于清代咸丰年间。梆簧声腔传到海南地区,在吸取了外来曲艺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以板腔体为主,少量曲牌为辅,通过海南话的演唱方式成为地方剧种之一。当今的琼剧精简为生旦净末丑的五大行当体制,其特点不仅展现了宛转悠扬的旋律、优美展阔的腔调,且众多载体丰富多彩,既有高亢积分又又委婉绵柔。

琼剧代表作品有《苏东坡在海南》《红叶题诗》《青梅记》《玉兔情缘》,琼剧名家有谭歧彩、郭远志、王凤梅、王光华等。2008年6月,琼剧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IV-130。琼剧在历史发展中不仅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有这悠久的历史底蕴。

命名

琼剧,最早的称呼叫做“土戏”,是明代中叶“闽南杂剧”明代中叶传入海南藏族自治州岛后,逐渐地方化,交错使用海南乡音演唱,并且吸收海南省民俗音乐杂调,发展成为的地方戏剧。陈铭枢的《海南岛志》记载:潮州市木偶戏传入海南岛后,“明之中叶,土人仿之,而土戏遂兴。”

另外,琼剧也称“海南戏”,琼山、海口市一带称“斋”,海外侨胞称“琼州戏”“琼音”。1932年12月1日,湖南省一教师田曙岚骑着自行车周游海南各县市后,写了本《海南岛旅行记》。田曙岚在书中写到1933年1月31日(正月初六)晚客栈店主请他到海口大同戏院看海南戏,其标题是“琼剧之一瞥”,因此在1933年1月甚至以前就已经有“琼剧”的叫法。1936年后,“琼剧”称谓普遍见诸于文字,后渐普遍使用。

历史沿革

剧种起源

模仿说

模仿说,是指在潮州市木偶戏传入海南藏族自治州岛后,海南本地人模仿,形成了琼剧的前身“土戏”。根据《海南岛志》记载,戏剧最初在元代时期潮州已经有人通过手托木头的方式凭借戏班演奏出来。到了明代中期,清朝时期的“土戏”名生汪桂生与擅长文武戏李庆隆在海南省多处开设教戏馆,从而培养出最早的戏剧演绎者。据康熙九年(1670)撰修的《文昌县志》载:“立春前一日,县官至东郊迎春,里长各装杂剧故事前导,男女聚观。”这时杂剧已发展到琼人“里长”扮演,老艺人称其为“琼州杂剧”。至此,琼剧的前身土戏便有了雏形。

外来说

该说法,是指琼州土戏的前身为来源于福建省的杂剧,过去的琼剧被称为闽南杂剧或琼州杂剧。这种说法的坚持者多为琼剧的老戏剧艺人,老艺人李斗光曾说:“琼剧的起源于潮州市的正音戏,后经文戏唱法琼音,武戏中又含有官话。”在中国戏曲的起源问题上,也曾有人认为中国本无戏曲,是在汉代受到来自印度的梵剧的影响后,才有产生了中国戏曲。

土著说

土著说,是指琼剧最初的起源是源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当地的民俗音乐,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地方民谣口口相传。该说法在岑家梧的《海南汉人戏剧概论》著作中曾提到过,该说法赞同者较多,认为琼剧界流传的“无中板,即无琼剧”。多数人认为琼剧的核心为海南的民间歌谣;在陈之也的《琼剧史略》一书中也有所提到,海南土戏的产生由海南语音的特点为基础,在梨园戏剧的帮助中通过本地民歌、小调、八音等,甚至抛弃了曲牌,仅留滚调部分,由此逐渐显出地方色彩。

宗教说

宗教说,即琼剧来源于道教,这种观点其实是王国维的“巫说”。在《宋元戏曲考自序》中,王国维指出:“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巫”,在《说文解字》中,被解为“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琼剧源于道教的观点虽然缺乏有力的论证,但决不可忽视。

剧种发展

为了适用琼剧演出的需要,在万历年间的西武庙旁边建起了一个戏台,于是便有了固定戏台一说,到康熙二十六年时,建成了公祠戏台。

清朝咸丰至光绪年间,琼剧艺人互相结拜,通过开设科班教学,使得琼剧的兴盛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吸收了当时的二黄、梆子等声腔调的基础上,演变成为真正的海南腔。之后在“五四”运动后逐渐掀起了“文明戏”的热潮,不断地对原本的戏剧进行改编,文明戏多为批判社会的落后思想,如《大义灭亲》《破处旧礼教》等等。但逐渐受到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文明戏淡出市场,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而后抗日战争期间也使得不少琼剧艺人流落海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百花齐放”的执导政策下,琼剧开始了新的改革与发展。如破陋习,明确管理编制等。但好景不长,琼剧又在“文革”时期遭受打压,在此段时间内处于停滞状态下,众多的珍贵艺术影像受损;改革开放后,琼剧在长期沉默之后,再次迎来了繁荣,涌现出重现舞台并获得一众好评的剧目,如《梁祝》《秦香莲》等。1988年,海南省政府开始重点着手琼剧的发展与保护,与1999年举办了第一届海南省琼剧艺术节。

海南省琼剧院承接了大量的本地商演和惠民演出,出现了多部现代琼剧《红旗不倒》、新编历史琼剧《苏东坡在海南》、古装神话青春版琼剧《白蛇传》、青春版新编历史琼剧《海瑞》等等经典剧目。还有另一种说法, 琼剧发展于江西弋阳腔,通过潮汕地区进入海南藏族自治州,再揉合了海南当地的一些小调逐渐形成。

艺术特色

角色行当

最早的琼剧角色行当并没有很明确的分工,仅有生、旦、杂、净四种,除此之外还有末行,是由生、杂、净三种行当兼演而来。清朝咸丰年间,末行独立门户,从而形成了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琼剧多以生、旦为主,尤其是文戏剧幕,其余行当多为插科打诨。

唱腔

唱腔作为戏曲剧种的重要标识,在琼剧上有着多种不同的风格,主要可分为中板类、苦叹类、曲牌类与专腔杂调类。中板类是琼剧的主要唱腔,更加接近口语化表达,抒情叙事都可以通过此唱腔所表达;苦叹类多用于表现剧中人物的悲凉情感,所以在演唱过程中多入哭腔哀叹之声,清代光绪年间还加入了模仿人哭声的唢呐伴奏;曲牌类唱腔则包括程途、醒叹、流水等,曲调成型、句式稳定、结构完整;专腔杂调则是为了特定的人物和内容所编排的,具有专门句法、拖腔以及独特的过门音乐。

琼剧武功

琼剧的武戏属于南派少林拳系,也曾使用过真刀真枪进行过杂技表演。在清朝末期有多名武师能够使用十多种武器进行极限特技,新中国成立后与北派所融合。琼剧武功作为琼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武术进行舞蹈化,融合生活当中的打斗场面,进行艺术层面的高度提炼融合。琼剧武功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通过武器进行对打的把子功和通过翻腾动作进行表演的毯子功。

布景与服饰

琼剧最原始的布景是在大小班戏台中悬挂一匹白布,画乐工图案,文戏在左侧、武戏在右侧。清朝末期将白布改为黑色或花色幕布,两侧通过悬挂观众赠送的彩幅,一直沿用到“五四”运动时期。“五四”之后,通过对色彩的加深,将布景改为彩色和绣绒幕布,布景图案也从原本的月工修改为绘画布景,例如宫廷、楼阁、山水画等,并按照剧本的始末进行布景的起落。

琼剧的服饰色彩鲜明、图案精致、制作精良。在服饰图案上通过意象创造的方法,多为神兽、植物、花卉等,不同的图案用来区分不同角色的身份地位、品质以及性格。服饰原本只使用汉、明两朝的官服,书生、村姑等角色只用白、黑、蓝等普通短衫,鞋履则是薄底鞋或草履鞋等。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对服饰进行改革,按照不同剧本的设计进行冠服的设计。

戏台

琼剧最早的固定戏台据史料记载大约出现在明代万历年间,依附于聂氏宗祠和庙堂建设。明末清初之时,最早的演出所用之地为平地、空地,后来随着演出的次数增多,逐渐出现了使用竹子、木架搭成的台子或草台,由于建设地点多为寺庙对面,被民间称之为“庙台”。琼剧的演出场所随着海南省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渐演变,由简变奢,由室外走入室内,从中式茶楼向西式剧场转变。

伴奏乐器

琼剧的伴奏乐器有30多种,分为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管弦乐器也叫作文场,主要用于文戏的伴奏,有调胡、椰胡、笛子、扬琴唢呐、萧等等;而鼓、锣、等打击乐器,被称为武场,主要用于武戏的伴奏。文场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以弦乐、管弦或者唢呐曲牌为主,而武场主要以古板为指挥,节奏鲜明强烈,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现今,一般的琼剧乐队规模在16-18人左右,不过,不论乐器规模大小,都离不开以下九种乐器:调胡、椰胡、唢呐、笛子、扬琴、琵琶、锣、鼓、喉管。其中,调胡、椰胡和喉管是独具海南省特色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提琴小提琴、铜管等西洋乐器也渐渐加入了琼剧伴奏乐器的队伍,成了琼剧伴奏的常规乐器。

文化特色

琼剧中还有对于美食的经典琼剧,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青梅与王子》,该剧男、女主角在镜头前边唱边演,流畅展示了定安粽子的选料和烹过程。此外,琼剧为了给定安美食节助力,更有效地传播当地戏曲和饮食文化,制作了《琼剧说定安》美食专辑,用琼剧的演绎形式介绍鸡屎藤粑、仙屯鸭饭、田野木薯糕等定安美食,在抖音、微信、快手等社交媒体得到了广泛传播。经典的琼剧段落被重新编曲作词,传统唱腔与流行音乐、美味佳肴相辅相成。

代表人物及剧目

代表人物

琼剧作为海南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作为海南本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其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其中蕴含着海南人的历史会忆。随着时代的发展,秉承着琼剧传承和创新的精神,让琼剧焕发出新的活力。

代表剧目

传统剧目

琼剧的传统剧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首先是以唱功为主的文戏,该剧目起源于戈阳腔,同时借助于四平、青阳两种腔调,属曲牌体系,滚唱为主。代表作品有《槐荫记》《琵琶记》等八百余种。其中《琵琶记》根据元代剧家高明的作品所改编,该剧主要讲述了书生蔡伯喈与其妻子赵五娘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南戏的代表作品之一;

其次是以武打为主的武戏,该剧主要用过武器相互击打或模拟行军打仗时的情景。代表作品有《单刀会》《三国》《水浒》《封神演义》等历史神话小说戏四百余种。其中《单刀会》改编自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同名戏剧,主要讲述了在三国时期关羽与鲁肃之间围绕着荆州的得失而展开的斗争;

最后是文明戏,又被称为时装旗袍戏。文明戏多以清末明初期间民间流传的故事为主要题材,通过宣扬好人好报、惩恶扬善等大团圆结局为主。主要剧目有《救国运动》《断肠草》《秋瑾殉国》等。其中《秋瑾殉国》主要讲述了中国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的在被抓时绝不泄露革命机密,为辛亥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后英勇牺牲的革命故事。

现代剧目

自新中国解放之后,通过整合与创新,以及融合其他剧种、现代剧目,琼剧有着众多红色题材的现代经典剧目,同时也成为了革命的生动教材,仍有教育意义,共有一千五百多种,其中主要包括了《红色娘子军》《六连岭上现彩云》《红树湾》等。

红色娘子军》主要讲述了在海南岛地接的地主南霸天蛮横无理,被迫卖身的为奴的妇女朱红不忍虐待,起义反抗,成为了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无产阶级战士。该剧由琼剧大家杨嘉、朱逸辉、李秉义、王平集体讨论,吴之、杨嘉、李秉义执笔,1959年在广东琼剧院一团首映。

在所有剧目中,《红叶诗题》作为古装琼剧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该节目有着近百年的历史。相传该剧由清末民初著名琼剧艺人陈成桂于辛亥革命后经数年编演。原剧无时代背景,有文东和表妹一角,以反映文、姜、表妹三角恋爱为内容,喜剧结局。自1958年至今,有众多琼剧艺术家对《红叶诗题》进行了众多版本的更新,1961年6月,田汉对《红叶题诗》剧电影脚本进行修改润色,随后投入拍摄,甫一上映就轰动海内外。由此,《红叶题诗》成为第一部被搬上银幕的琼剧作品。现阶段的《红叶题诗》由海南省琼剧院将该剧列为2021年非遗专项资金重点传承剧目,启动该剧传承复排工作,百分之百地保留传统唱腔旋律。只在效果音乐、情感音乐、气氛音乐上做不同程度的补充与加强。

传承与保护

传承价值与影响

琼剧在历史的发展中有着属于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同时在鲜明的艺术形式中作为海南旅游业开发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与身后的历史底蕴。琼剧的传统融合了多种曲调以及多种乐器伴奏演唱形式,也积累了《红叶题诗》《张文秀》《搜书院》《狗衔金钗》等通俗易通的经典曲目,在审美价值上具有一定的地位。琼剧的发展尽管在“五四”运动与“文革”时期进入到了危机时刻,但通过国家的及时调整,使其恢复至今。因此,琼剧在传承价值上不仅仅代表着海南的文化发展旅程,更代表这国家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琼剧在中国内地不但流行于海南岛、广东雷州半岛等地区,更是已经走出国门进入到了东南亚地区的新马泰、柬埔寨越南等其他国家。早在1982年起,中国琼剧团受邀前往新加坡,出演经典琼剧《七品芝麻官》等,获得了较大的名声;1985年2月份,中国琼剧团受邀前往泰国,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传承困境与发展

现阶段的琼剧发展有三大困境。第一,庙会只能进行喜剧的演绎,并不能进行悲剧的演绎,所以就造成了其他行旦演员的的艺术流失;第二,对于人才流失而言非常严重,稍有不慎就会变成没有导演、人才的三无剧团;第三,由于没有充足的资金,导致没有新剧目的拍摄以及装备的更新换代,而且,因为琼剧新剧本奇缺,演来演去都是几部老戏,而民营剧团更是养不起创作人员和编剧人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为琼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精神文化不断被丰富的社会现状,相比之下琼剧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截止2002年由国家所承办的琼剧团仅有7个。

保护措施

2008年6月,琼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IV-130。

2019年11月,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公布中,海口市群众艺术馆(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南省琼剧院获得“琼剧”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2月,在政协第十四届琼海市委员会上,通过推动文旅融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对琼剧进行保护。其中包括在琼海市及塔洋镇打造塔洋珍寨剧场、古邑戏台、塔洋琼剧文化展馆等一批琼剧主题场馆设施,开展各类琼剧文化活动。同时加大琼剧的人才培养,利用好特色学校的专业培训优势,培养促进琼剧艺术事业发展的年轻人才。另外,丰富琼剧的活动,大力拓展琼剧的受众群体,增强琼剧的生命力。

相关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琼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31

专家在海南倡议举办闽南语系亲缘剧种戏剧节.中国新闻网.2023-05-31

戏曲·琼剧|海南省唯一地方大戏.文旅中国.2023-06-20

戏曲·琼剧|记载着海南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文旅中国.2023-05-31

琼剧名家.海南日报.2023-06-29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5-31

琼剧产生的经济文化基础和具体环境.琼韵网.2023-06-09

海南岛旅行记.上海图书馆.2023-06-04

琼剧戏班:沉浮总在烟雨飘摇中.人民网.2023-06-28

守正创新,让琼剧“生生不息”.新浪网.2023-06-12

岭南非遗 | 琼剧:行当之演变.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2023-06-09

岭南非遗 | 琼剧:唱腔及语言特点.微信公众平台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2023-07-11

【漫话琼剧】第五期:琼剧的四功.微信公众平台.2023-06-10

【漫话琼剧】第八期:琼剧的伴奏乐器.微信公众平台.2023-07-06

创新路上打破“次元壁”,用“新”讲好故事 琼剧与美食撞出激情火花.海口网.2023-07-11

【专访】符传杰:琼剧发展“多元化”,唱出美好新海南.热带播报.2023-06-29

..2023-06-09

《秋瑾墓表》刻石今犹在.杭州日报.2023-06-09

那些红色题材琼剧.海南省人民政府.2023-06-09

省琼剧院复排复演经典古装琼剧《红叶题诗》.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2023-06-28

追本溯源“南海红珊瑚” 领略琼剧百年魅力.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2023-07-11

南国都市报·数字报刊 海南琼剧风雨二十年.南国都市报.2023-07-11

琼剧何以成“穷”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8

市政协委员在政协第十四届琼海市委员会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丨何韩冲:打造塔洋琼剧名人小镇推动琼剧振兴文旅深度融合.琼海市政协.2023-06-09

红色娘子军 (1961).豆瓣电影.2023-06-09

红叶题诗 (1962).豆瓣电影.2023-06-09

【第三届南海文艺奖获奖作品】琼剧电影《喜团圆》.海南文艺网.2023-06-09

喜庆二十大丨海南省优秀影视剧作品展播——琼剧电影《圆梦》.海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