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作者为明代徐光启,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为明代晚期科学文献的四大巨著。和西汉《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农书》等合称为中国古代五大农书。《农政全书》全书内容丰富,共60卷,有《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等12篇,涉及地球科学、气象学、生物化学、物候学、星象学等多个领域。《农政全书》全书既大量考证收录前代有关农业的文献,反映了古农业大国生产技术的丰富知识的整个状况,又记述了作者在农业和水利方面的科研成果和译述,堪称为当时中国农业科学遗产的总汇,同时又是一部忧国忧民的济世全书。
成书
书名
《农政全书》在刚开始被称为《农书》或《种艺书》。经过系统地增补、审订、批点、编排等工作后成稿,但是并未立即付刻。崇祯十二年(1639年),即徐光启去世后6年,全稿由当时学者陈子龙等人编辑校刻出来,并定名为《农政全书》。
成书过程
《农政全书》的酝酿经历了很长时间,《农政全书》一书立意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徐光启给自己的老师焦信中曾提及“种艺书未及加广”,“种艺书”指的就是后来的《农政全书》。直至1621年,徐光启告病回乡开始撰写《农政全书》。徐光启在完成《农政全书》(最初名为《种艺书》)之后,由于政务繁忙,并未来得及修正和定稿。直到徐光启去世,《农政全书》仍然处于初稿状态。之后,门徒陈子龙从徐光启的次孙徐尔爵借得《农政全书》的原稿抄了副本,并交由明代应天府(今南京市)巡抚张国维刊刻,由陈子龙整理,自此《农政全书》开始流通。整理之后的《农政全书》,“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
时代背景
《农政全书》写于1625-1628年(明朝天启五年至崇祯元年)之间。这一时期明王朝内忧外患,内封建社会日益衰朽,朝政腐败,水旱虫灾频繁,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民族矛质和阶级矛盾尖锐,外则西方殖民主义者和倭寇乘机劫掠扰乱国家安危。明代的工农业和技术也进入晚熟阶段。农业技术大体上以精耕细作为趋势,农业生产科技也得到关注,涌现了大量农学著作。一些思想家们开始对秦汉以来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进行深刻的反省和理性的批判,包括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同时,明代中后期是中西交流会通的重要时期,所以《农政全书》在继承传统农业智慧的基础上,亦吸收了西方近代科技文明的一些成果。《农政全书》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作者徐光启接触过西洋教士,学习到西方的进步科学工艺之后,感到西方的农业水利机械,远比中国传统的灌概机先进。徐光启曾经著有《泰西水法》一书,后该部分内容列入《农政全书》“水利门”的一部分。
作者背景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上海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卒于崇祯六年1633年,享年七十二岁。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农学家,同时喜好研究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技术。徐光启少年时就关心国计民生,有着爱国之心。徐光启中举后,曾任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等。青年时喜好农业试验,翻译了《几何原本》《侧量法义》,主编了《崇镇历书》。在天启间任礼部侍郎时因遭阉党排挤,故辞官还乡,开始著农书书(暂名《种艺书》)。崇祯初年,徐光启应召礼部尚书,书稿留在家乡。崇祯六年,徐光启在去世之前,嘱咐其孙来完成《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中记述了大量作者本人的心得,这些心得来源于作者的采访与亲身实践。徐光启在编撰《农政全书》时,利用闲暇时间亲自拜访有经验的老农,并将采访与自己的亲身实践经历结合起来。此外,徐光启本人有着丰富的实践积累,他曾在上海市和天津市地区从事过农耕实验与研究。在写作《农政全书·荒政》时,他试吃了几十种野菜,以辨别可食的野草。这些都为《农政全书》的编写奠定了基础。
内容
《农政全书》编撰体系完整,整体结构由总到分。全书共计60卷,十二目依次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全书的重点是屯垦、水利和荒政三项。总论部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分论部分为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属于。
全书:(1)农本三卷,列举了中国历代和当时关于重视农政的经史典故,诸家杂论,以及当代人冯应京的“重农考”一篇,来论述农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2)田制二卷,主要是对井田制度以及区田、围田、柜田、梯田等土地利用方式的考证和论述。(3)农事六卷,收录了作者徐光启的“井田考”,以及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的“田制门”,主要讲述了土地的屯垦、农事季节和气候条件的掌握。(4)水利九卷,引述各家论说,还收录了《泰西水法》一书,论述了水利工程、农田灌溉及水源利用论述水利的重要性,西北和东南的水利建设,并介绍了西方的水利方法和器械。(5)农器四卷,转录自王祯《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主要叙述耕作、播种、收获、贮藏、日用等方面的农器。(6)树艺六卷,分为谷部、部、蔬部、果部四部,记述了一百一十多种粮食、蔬菜及果树作物的栽培技术。(7)蚕桑四卷,论述栽桑养蚕技术。(8)蚕桑广类二卷,论述棉、麻、葛等纤维作物的栽培和加工技术。(9)种植四卷,引述经济林木、茶和药用作物的栽培技术。(10)牧养一卷,引述有关六畜、鹅、鸭、鱼、蜂等的饲养技术。(11)制造一卷,叙述农产品贮藏加工、房屋建造及日常生活常识。(12)荒政八卷,分为“备荒总论”“备荒考”两部分,同时收录了《救荒本草》和《野菜谱》,叙述备荒的议论和政策与救荒,并分析了各种救荒措施的利弊。
思想
农政思想
《农政全书》中的重农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富国必以本业”;二是“水利者,农之本也”;三是备荒救荒应“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首先,《农政全书》将《农本》三卷置于书首,引用了从古至今大量重农文献和资料,以论证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本业地位。《农政全书》中认为,农业的本业地位源于粮食在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中具有特殊作用。其次,《农政全书》认为兴修水利是发展农业的根本大计,重视兴修水利。《农政全书》根据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农政全书》确立了水利为农业服务的原则,提出要开发中国北方,特别是在京津临近地区兴水利屯兵垦荒。最后,《农政全书》重视荒政,提倡兴修水利,以工代赈。书中分析了蝗旱等灾荒,评述了中国历代王朝荒政的得失,并阐述了自己的荒政思想体系和内容,包括灾害的预防、救灾时的方案与细则等方面。此外,《农政全书》重视农业传统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农政全书》中对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的阻力和不利认识进行了一些批判。还主张应该向外地学习,向外国学习最新的农业技术。
生态思想
《农政全书》既体现了农业活动中对于天时、地利、物性等自然条件的基本遵循,同时又强调了人的作用,形成了天时、地利、物性、人力四位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天时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指时间、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农政全书》对光照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作用有着正确的认知,并且注意到了农作物之间相居而安的关系。地利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指的是土壤、地势、水文,以及土地生产与生养的能力,蕴含的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农政全书》中记述了一种优化农作物的生长与土壤的承载力之间的关系的的耕种方法。物性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指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与习惯。《农政全书》中注意到了农作物生长的规律,以及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存互养关系,其中的一些农业规划体现了现代生态农业的特征。《农政全书》中有关于作物与禾本科杂草之间、作物种群内部、不同作物种群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相关论述。这些思想已经触及生态系统理论的精神本质。此外,《农政全书》中重视立法的作用。这些体现了《农政全书》对人力的推崇。
科学思想
《农政全书》全书6万多字是作者徐光启通过调查、访问、观察、实验得来的材料。《农政全书》的内容既有作者徐光启对当时的农业技术的经验总结,还有徐光启自己所做的实验与研究,是一部汇集了前人经验和自己研究成果的农业科学著作。《农政全书》中的诸多农业问题上的创见都源于作者的科学实验。比如《农政全书》在研究农业上的选种、施肥等问题时进行了科学实验。对于当时新传入或新发现的一些高产作物,还运用了科学实验的事实来纠正了人们关于植物变异的错误认知等等。
特色
农业政策的研究
和历代的农书相比,《农政全书》一个重要的特色,是编入了农本、开垦、水利和荒政等属于农业政策方面内容,其中特别是对屯垦、水利、备荒三个方面做了系统的研究,体现了以屯垦立军、水利兴农、奋荒救灾,来增强国防、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的农政思想。《农政全书》不再单纯的研究生产技术,而已开始探讨农业政策,内容更加全面。
农学贡献
《农政全书》对中国农学研究的贡献总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农政全书》系统总结了南方稻田的旱作技术。中国南方稻田旱作始见于唐代《蛮书》的记载,以后,宋代陈蒡的《农书》,元代王的《农书》,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都有记载,但都比较零散。晚明年间,中国南方稻田的水旱轮作技术,尤其是稻田的冬作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政全书》对此作了系统的总结,包括稻田种麦技术和稻田种油菜技术两方面。《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棉花和番薯的栽培经验。《农政全书》第一次系统总结了中国南方种棉花和番薯的技术,不仅促进了棉花、番薯和在中国南方的发展,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棉花栽培学和番薯栽培学,对发中国农学发展意义重大。《农政全书》总结了中国植棉、种薯的经验。如在耕作制方面,《农政全书》总结了稻棉、麦棉轮作的经验。《农政全书》中的《甘薯疏》篇系统总结了番薯的栽培技术,包括番薯的的留种、繁殖等问题。在插方法上,《农政全书》在海外传入的斜插法这种扦插法基础上,创造了“剪茎分种法”。《农政全书》中还创造了一种新育苗法。此外,《农政全书》中还广泛记述了麦、油菜等作物的施肥技术的经验总结,为后人研究明代施肥发展情况提供了可参考的资料。《农政全书》在引用前人的农书时,特意指明古今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避免读者混淆。同时《农政全书》还纠正了前人的一些计算错误,注意到了数字表达的准确性。《农政全书》有选择地收录了古代文献二百二十余种,在引用时按照本书的编辑标准,进行了不同程度地增删或修改。《农政全书》中引用了《礼·王制》等内容,用以说明国家应该发展农业,国富民强才能抵御水旱水灾。《农政全书》还对前人所著的农书中的部分内容予以怀疑与否定,并非盲从前人之说。比如在援引贾思勰《齐民要术》、王祯《农书》时,作者运用科学严谨地研究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农政全书》编撰精美,全书有章有法,有图有文。《农政全书》的目录名称均为两个字,排列顺序参照了了周时九种职业中的二、三种排列。除文字外,《农政全书》还附有多幅图画。
评价
正面评价
中国清代爱新觉罗·弘历评价《农政全书》说“用意勤而于民事”。
英国人肖氏在一百多年前评价《农政全书》为“农业百科全书”。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评价《农政全书》为“一部农业方面的卓越巨著”。
中国农史学家石声汉曾评价《农政全书》,认为“它在我国传统的农书中是空前绝后的一种”。
负面评价
受时代和阶级局限所致,《农政全书》的编写中没有认识到封建剥削的生产关系是当时人们苦难的根源,也不敢触动贵族和地主的根本利益。在编写上,《农政全书》的《荒政》篇继承了古代流传的“辟谷法”,认为大豆和火麻仁做成的团子可以代替主食,如此循环往复可以达到千百日不进任何食物却不会感觉到饥饿的境界,这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唯心主义迷信学说。受到历史和认知的局限性,《农政全书》有一些谬误,书中认为小蝗蛹是由虾子孵化而来等。《农政全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征引文献有错乱,书中引用的资料不是第一手,所以记述也常常与原来出处不符。再者,《农政全书》中对中国沿海、东南和中原各省的情形,记述较为详细,但对于西南、西北,不甚熟悉,甚至以北京、天津市附近的情形,作为西北代表情况来立论。因此,《农政全书》在指导中国“全国”的农政上,稍显不足。
影响
中国影响
清代乾隆,地方官员学习了《农政全书》中《蚕桑》和《蚕桑广类》记载的技术。清代光绪年间,朝廷在保定市专门成立了蚕桑局机构用以学习《农政全书》中的野蚕蛾技术。此外,地方官员在任职期间,还将《农政全书》中所载的水利技术、水稻的种植技术等进行了广泛传播。在民间,虽然底层老百姓很少阅读《农政全书》,但是书中的农学知识通过群体的口口相传也得到了传播,并对农业生产活动产生影响。《农政全书》记载159种栽培植物和473种野生植物的详细资料,引录保存了有关本草考证的一些农书文献,促进了农学家对本草考证的探索与研究,在本草考证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农政全书》中收录的两部《救荒本草》和《野菜谱》本草著作,对备灾救荒和推广中药有一定的贡献。从《农政全书》中有关“江西养鱼法”和“种甘薯法”的记载可以考察出埃纳普蒂纳火山喷发前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温变化。《农政全书》中有一节专讲棉花,为后人了解浙江省植棉的技术情况提供了依据。《农政全书》中详尽地记载了各种果品的贮藏方法,说明至明朝时中国劳动人民在果品贮藏技术上的水平已经很高,书中涉及的一些储藏方法沿用至今,其中不少方法是利用果品的自然属性来进行储藏,是一种绿色的贮藏技术。
国际影响
《农政全书》大概在17世纪中叶传到日本,引起日本学者的注意。日本江户时代的学者中村惕斋在宽文六年(1666年)发表的《训蒙图汇》里的参考文献中提到过《农政全书》。农学家宫崎安贞(1623一1697年),曾在其所著的版《农业全书》中引用过《农政全书》。江户时代的本草大师松冈玄达(1668一1746年)曾注释过《农政全书》,但毁于京都大火。后由本草学家小野兰山(1729-1810年)重新校订,并于1799年刊行。在18世纪,日本从中国购进了包括《农政全书》的大量书籍,畅销日本。此外,《农政全书》促使了日本出现了大量农书,这些农书多以《农政全书》为范本学成,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的农业发展,促进了日本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在朝鲜,《农政全书》得到十八世纪思想家扑趾源的推荐,在他所著的《车制》中曾提及《农政全书》,并在《课农抄》中引用了《农政全书》。
最迟在十八世纪《农政全书》传到欧洲,在十九世纪,英法德美等国的图书馆都收藏有《农政全书》。1734年,在法国巴黎曾经出版的《中华帝国鞑全志》(《中华帝国全志》)的卷二中引用了《农政全书》卷31一39《蚕桑》篇的内容。1736年,《中华帝国全志》法文版在法国巴黎再版。1949年《中华帝国全志》还被翻译成了德语出版。1739年-1741年,又有两种英文版在英国伦敦出版。1777年,俄文《中华帝国全志》的前两卷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版,名为《中华帝国及华属勒靶之地理、历史、年代记、政治及科学全志》,促进了《农政全书》的摘译部分的传播。十九世纪时,《农政全书》继续被摘译成欧洲语,并成为欧洲学者引证和研究的对象。1984年,由农史专家白馥兰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首次用英语较全面地介绍了《农政全书》,她在书中高度评价了作者徐光启,还分析了其写作背景、规模内容、价值等。
版本
明代版本
《农政全书》作者徐光启辞世两年后,门生陈子龙来到徐光启家中向其孙子借得《农政全书》的数十卷草稿,并完整地抄录,这便是《农政全书》最初的手抄本。之后,陈子龙将抄本呈送给明代官员张国维,陈子龙请学者张密和谢廷正重新对《农政全书》进行了编辑与加工,崇祯十二年(1639年)完成刊刻。该版本收录了张国维及方岳贡为其做的序、张溥序及陈子龙为其所订的凡例,此本被称为平露堂刊本。平露堂为陈子龙的堂号。平露堂刊《农政全书》是初刻本,也是唯一的明刻本。
清以后版本
爱新觉罗·旻宁十七年(1837年),贵州粮署依据平露堂刊印,同治十三年(1871年),山东书局以贵州粮署本为底本刊印,1930年《万有文库》据山东书局本印《农政全书》。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曙海依据平露堂本刊,宜统元年(1909年),上海求学斋局依据海楼本石印,1932年,伪河北燕京道依据曙海楼本刊印精装本。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一刊本依据平林堂平露堂本刊。光绪二十六年(1846年),有《农政全书》上海文海书局石印本,底本不详。1956年,邹树文等八人以《农政全书》平露堂本为底本,用贵州省本、曙海楼本、山东书局本相互校勘,该版本由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农政全书》石声汉校注本。1963年中华书局还曾出版过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