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江豚(学名: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别名江豚、宽脊江豚等,是鼠海豚科江豚属海洋哺乳动物。其成体体长一般为1.2~1.9米,最长可超过2米;体重约为70千克,最重可达220千克;雄性体型稍大于雌性,雌雄性平均寿命为23年。整体体型修长、呈纺锤形,体表光滑,体色呈现深浅不一的灰色,背部和体侧泛少许蓝色。嘴部较宽、无吻突,额头前凸,头部较小、钝圆,两鳍肢呈三角形,背部有一块较宽的疣粒区、无背鳍,尾鳍宽大。

印太江豚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的部分近岸水域,最西延伸到波斯湾,最南到达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部沿岸,东北方向可达中国东海海域,无亚种。其主要栖息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大陆沿岸海湾潮间带、河口和红树林附近,喜欢单独生活在距离岸边200千米以内,海域深度50米左右的地方。

2021年,印太江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为易危(VU)。同年,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禁止商业性国际贸易。

命名与分类

1829年,法国动物学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根据从印度采样获得的动物标本,首次将印太江豚命名为Delphinus phocaenoides 。而后由于同一物种的标本采样地存在差异,出现了诸多不同异名如Delphinus melas、Delphinapterus molagon、Neomeris kurrachiensis等。鉴于此过程中存在同种异名、同名异属的问题,根据相关命名法规,印太江豚的学名被暂定为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1984年,中国学者王丕烈依据形态学和分布海域上的差异,认为中国境内的该物种应命名为三个不同亚种,即生活在南海的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phocaenoides、生活在中国东海、长江钱塘江的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和生活在中国黄海渤海的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sunameri。此后,学术界对于该物种的命名、分类仍然争议不断。

直到2011年,研究人员杰弗逊(Jefferson, T. A.)基于长期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科学探索,认为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phocaenoides已经与另外两个物种产生生殖隔离,遂确定印太江豚为独立物种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并且没有亚种

形态特征

单从形态上看,印太江豚很像小型的白鲸(Delphinapterus leucas),其成体体长一般为1.2~1.9米,最长可超过2米;体重约为70千克,最重可达220千克;雄性体型稍大于雌性,前者最长2.27米,后者最长2.12米。

其体表光滑,体色整体呈现深浅不一的灰色,多见灰褐色、灰白色、乳白色等,嘴部边缘和喉部有浅色斑块,背部和体侧泛少许蓝色,腹部颜色相对较浅。之所以其体色会出现深浅不一的变化,主要是受到年龄增长的影响,生存时间越久颜色越深,一旦接近死亡或者搁浅时,体色会变为黑色。而与之相对的,印太江豚幼体体色多呈乳白色,嘴部周围斑块颜色也更浅。

其整体体型修长、呈纺锤形,嘴部较宽、无吻突,嘴角可见明显的向上弯曲;上、下颌均有15~19枚铲形牙齿;额头前凸,头部较小、钝圆,可以灵活转动,呼吸孔呈新月形位于头部背面、略微偏左;两侧鳍肢宽大,呈三角形,末端较尖;在躯体前部正中,自体长五分之二处到尾鳍之间有明显隆起的背脊,高度为2~4厘米;从两鳍肢连线的垂直方向与背脊交点处到尾部背脊之间有一块较宽的疣粒区,宽度为4.8~12厘米,从躯干至尾鳍方向观察可见10~17列疣粒;无背鳍;尾鳍较宽大、后缘有凹陷,宽度为体长的四分之一。

其骨骼结构大致为,颅基最长达25厘米,颅骨背面的上颌骨狭长,两块上颌骨内缘接近平行,鼻孔前的前颌骨有瘤状突起;头骨腹面的翼骨狭窄,围耳骨后突较尖、指向后方。其脊椎组成一般呈现为,颈椎骨7块、胸椎骨12~14块、腰椎骨10~13块、尾椎骨26~33块,总计58~64块椎骨。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范围内,印太江豚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部分近岸水域,最西延伸到西亚地区的波斯湾,最南到达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部沿岸,东北方向可达中国东海海域。截至2017年,至少已在沙特阿拉伯伊朗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日本等国海岸线发现过其个体。

中国范围内,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海洋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海南省(海口市、东方市),广东省(汕头市、深圳市、阳江市、雷州市及珠江入海口附近),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澎湖县、新竹市、台南市),福建省(平潭市、厦门市、漳州市、东山县)以及浙江省(宁波市)等。

栖息环境

印太江豚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大陆沿岸海湾潮间带、河口和红树林附近,多见于近海、浅海处,有潮流冲击的海域。其栖息分布会受到离岸距离和海域深度明显影响,一般生活在距离沿岸200千米以内,海域深度50米左右的地方,最深亦不会超过150米。其生活海域多是咸淡水交界处,这类水体盐度较为适宜其生存,但也偶见喜欢生活在盐度较高水体的种群,如分布在中国香港的种群即会主动避开盐度较低的淡水,选择在咸水中生活。

生活习性

捕食行为

印太江豚是肉食性哺乳动物,食性较广,多捕食鱼类、头足纲甲壳亚门等,鱼类以鲱科(Clupeidae)、鳀科(Engraulidae)、石首鱼科(Sciaenidae)为主,头足类以乌贼(Sepiidae)为主,甲壳类以对虾属(Penaeidae)、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为主。

其在食物链中属于“机会主义捕食者”,即不止会自己寻找食物,还会抢夺其他捕食者的食物,抢夺时十分凶猛、好斗。激烈时,被其追逐的鱼儿甚至会跳出水面。发现鱼群时,其会在个体间彼此合作,将猎物包围起来;进食鱼类时,则会先将鱼咬住,然后将鱼头调整为正对咽喉的方向快速吞下,有时也会将几尾鱼都衔在口中再一同吞下。

行动方式

海豚(Delphinidae)动物不同,作为一种在浅海生活的海洋哺乳动物,印太江豚潜水时间不长,多在11~15秒,较久者能维持45秒,最久不超过75秒。出水呼吸时,其先露出头部,然后露出背部,呼吸动作十分迅速;呼吸完成后,弯曲身体让头部先入水,而后再整体潜入水中。

日常活动时,印太江豚常在水中上下游窜,不停地翻滚、跳跃、点头、举尾、喷水,有时因灵活的身体结构,还会在运动中突然转向。其与海豚科动物另一点较为不同的行为表现是,其不会追逐船只、也不会乘船头的海浪游动,往往在遇到船舶接近时会选择潜水逃避。

其多是单独生活,偶见2~4头一起在海中游动,4头以上结群生活的情况很少出现。

迁徙行为

印太江豚的迁徙主要与饵料鱼类的洄游和分布有关,春季跟随着这些鱼类产卵群体的活动方向,其会前往靠近岸边的海域;秋冬季则会随着洄游至越冬场的鱼类远离海岸。尤其是分布在日本海域的种群,迁徙行为十分明显,春季时频繁出没于日本内海,从夏末到冬季又会游向太平洋沿岸。

发声行为

印太江豚可以发出类似“唧唧”的声音,多数情况是其在进行回声定位。比如在中国部分水域,监测到其能发出两种不同的脉冲信号,一种频带较窄,峰值频率为142千赫兹,持续时间为100微秒左右;另一种频带较宽,峰值频率更高,持续时间为60微秒左右。而日本学者赤松(Akamatsu)和中村(Nakamura)则发现,日本海域种群回声信号,在3、4月份的夜晚达到峰值。

生长繁殖

印太江豚的平均寿命为23年,最久不超过24年。雄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年龄在3~4龄左右,此时体长一般为1.32~1.5米;雌性个体初次性成熟的最小年龄为4龄,体长相对雄性稍小、不超过1.42米。

生殖期

印太江豚的发情期多集中在上半年,进入繁殖季节后,常见10头以上的个体结群,大部分个体在6月份之后开始交配。交配后,雌性妊娠期为10~11个月,次年5、6月之后开始产仔,部分海域种群的产仔期可延长至8月份。雌性每次分娩的时间为1~2小时,每胎基本为1胎、最多2胎,生殖周期为1~2年。

哺育期

初生幼体的体长约为0.71~0.84米,分娩后7~10个月内,仔豚需要雌性印太江豚用自身的母乳喂养,母豚能否尽快授乳是新生仔豚成活的关键。此阶段,仔豚会用鳍肢趴伏在母豚背部,由母豚驮负其游动,母豚背部的疣粒区就像一个“马鞍”,可以很好地承载仔豚。1龄左右的幼豚需要始终随着母豚活动,同时母豚具有明显的护幼行为,一旦仔豚被其他生物驱赶从母豚背后掉落,母豚不会舍弃,而是会寻找到仔豚并再次驮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由于印太江豚体型较小、性情神秘、分布区域广泛,因此关于其生物总量的统计数据始终相对匮乏。截至2017年,仅有少量就局部海域种群数量展开评估的报告,主要来自于东亚、东南亚国家,综合显示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呈下降状态。其中,中国香港种群数量约为217头,马来西亚种群数量约为135头,孟加拉国种群数量约为1382头。2018年,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种群数量约为225头。

致危因素

导致印太江豚种群数量下降的因素主要有:第一,渔业活动中的误捕现象,特别是一些定置渔具如流刺网、张网、插网对其威胁很大,其也是海洋哺乳动物中最容易遭到误捕的物种之一;第二,沿岸建设闸坝,不仅阻断了越冬鱼类洄游令其食物资源被破坏,还影响其迁徙,最终导致搁浅发生;第三,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沿岸城市建设导致其栖息地面积减小;第四,来往船只对其造成的直接伤害,船只废气和石化污染物、人类生活污水破坏其生存环境;第五,部分国家存在非法捕捞贩卖的情况,并从中获利。

保护级别

2015年,印太江豚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等级为易危(VU)。

2021年,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为易危(VU)。同年,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相关国际贸易被明确禁止。

保护措施

2017年,国际捕鲸委员会(IWC)科学委员会对分布在印度马来西亚的印太江豚种群进行摸查,调查内容包括种群分布、数量及栖息环境。并建议有关部门在印太江豚栖息地渔业捕捞作业,特别是刺网作业海域相重叠的区域进行重点监测。

而作为中国境内少有的已知已发生种群修复的鲸目动物,中国对印太江豚的保护工作较为重视。1979年,中国颁布了《水产资源保护条例》,规定对包括印太江豚在内的江豚属动物加以重点保护。2006年,中国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与地方政府合作,拨款资助亚洲地区如中国广东省珠江口、日本马来西亚等地相关种群的研究和保育工作,分析种群结构、保护栖息地。2023年,中泰两国研究团队合作,从分子遗传学角度,进一步厘清江豚属动物种群基因,并加以保护。

种间关系

印太江豚会接受小型生物耳条茗荷(Conchoderma auritum)附着在其尾鳍后缘,二者形成偏利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对前者几乎没有影响,但对后者有益,是一种“正相互作用”。另外在天然海域里,鲨鱼类动物是印太江豚的主要天敌,会遭其猎杀。

主要价值

印太江豚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商业价值及药用价值。在科研方面,其作为一种近海环境的岗哨生物,非常适合进行海洋环境污染物的风险评价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同时,因其分布海域范围广泛,对研究有关物种的进化史有一定学术意义。在商业方面,水族馆人工饲养的印太江豚可以推动地方观光旅游业发展,如2022年,日本三重县鸟羽水族馆饲养的两头母豚先后诞下仔豚,水族馆以此进行宣传。而在药用方面,此特指意外获得的自然淘汰品,如搁浅死亡的个体,可用其提炼的油类物质“海豚油”。

物种对比

2022年,中国境内的江豚属动物已经被明确地分为三种,即印太江豚、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和东亚新鼠海豚(Neophocaena sunameri)。其中长江江豚被确认时间最晚,2018年4月,中国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被国际认可,方确认其为独立物种,成为长江中仅存的淡水鲸类。三者在体色、大小上较难区分,最显著的区别表现在背脊疣粒区和栖息环境上,具体如下表:

参考资料

The IUCN Red List.iucnredlist.2023-04-18

印太江豚.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14

江豚.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4-18

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中国政府网.2023-04-18

2023《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2024-08-14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4-18

..2023-04-18

印太江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4-18

..2023-04-18

..2023-04-18

..2023-04-18

ITIS.itis.2023-04-18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marinemammals.2023-04-18

..2023-04-18

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opcf.2023-04-18

脊椎动物卷(2015年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2023-04-18

..2023-04-18

跨国合作揭开印太江豚种内高度分化的神秘面纱.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官方网站.2023-04-18

两只印太江豚剩下了小宝宝.TOBA AQUARIUM.2023-04-18

..2023-04-18

东亚江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