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对虾属

对虾属

对虾属(Penaeus)在分类系统中属于十足目、对虾总科、对虾科,为甲壳亚门。对虾属共有28个现生种。

对虾雌性体长一般达16~20cm,体重40~90g;雄性体长约12~18cm,重20~60g。体侧扁,俗称对虾印度对虾、青虾。由头胸部(头部和胸部愈合)和腹部组成。头胸部外包一薄而硬的头胸甲,青蓝色或棕黄色。对虾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浅海。对虾多数为一年生的大型虾类,杂食性动物。按习性分为定居型和移栖型2类。

对虾属个体大、产量多、肉味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些种是捕捞和人工养殖的主要对象,如新对虾属(Penaeus orientalis)、日本囊对虾(Penaeus japonicus)、墨吉对虾(Penaeus merguiensis)、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长毛对虾 (Penaeus penicillatus)、宽沟对虾(Penaeus latisulcatus)、短沟对虾(Penaeus semisulcatus)以及寺尾对虾等。

分类

对虾(Penaeus)共有28个现生种,中国沿岸主要有新对虾属、日本对虾、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

特征

对虾雌性体长一般达16~20cm,体重40~90g;雄性体长约12~18cm,重20~60g。体侧扁,俗称明虾、印度对虾、青虾。由头胸部(头部和胸部愈合)和腹部组成。头胸部外包一薄而硬的头胸甲,青蓝色或棕黄色。腹部发达,头胸甲有胃上刺、触角刺和肝刺,有明显的额角后脊和触角脊。额角长而粗大,上缘具8~11齿,下缘具1~5小齿。额角两侧各具一带柄的复眼。

雄性第3颚足末端2节常变形,末第2节末端有丛毛。前3对步足各具小螯,后2对步足爪状,腹部附肢发达,雄性第1对变形为交接器,略呈倒钟形;雌性交接器大多呈圆盘状;刚孵化的幼体呈卵圆形,不分节,仅具3对附肢。

分布

分布范围

对虾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浅海。大西洋美洲沿岸有7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3种,即褐对虾南美白对虾和桃红对虾;大西洋非洲沿岸仅1种。美洲太平洋沿岸共5种,产量较大的也有3种,即凡纳对虾、加州对虾和细角对虾。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包括东非、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诸国以及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共有14种。中国沿岸主要有新对虾属日本囊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

栖息环境

对虾属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种类,主要分布于浅海、岛屿周围和河口区,南北纬度45度范围内多数种类栖息在水深200米之内广阔海域,少数种类可分布到300米深海区,绝大多数密集于40米之内的浅水区。

习性

对虾适应水温10-26℃,盐度20-34%,少数种类可耐低盐度2-5%,成虾喜欢底质为泥沙质或沙质的渔场幼虾常在沿岸浅水区,并密集于禾本科杂草、海藻间,成虾活动于较深水域,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成虾一般游泳能力较强,可作较长距离的生殖徊游和越冬徊游。

生长繁殖

生殖

对虾为例子。渤海对虾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进行交配,交配前雄虾的性腺发育成熟,而雌虾的卵巢则到次年春季才能成熟。交配是在雌虾蜕皮后而新壳尚未硬化时进行,雄虾借交接器将一对包着精子的精荚部输递到雌虾的纳精囊内,其两片扇状体露在纳精囊外,约经二三天后脱落。新对虾属卵巢的发育可以分为6期,即:Ⅰ未发育期、Ⅱ增殖期、Ⅲ生长期、Ⅳ近成熟期、Ⅴ成熟期、Ⅵ消退期。 中国对虾在黄海渤海的产卵期为4月底至6月初,5月中旬左右为产卵盛期。产卵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雌虾在产卵的同时将储存于纳精囊内的精子排出,精、卵在体外受精。雌虾产卵后大部分死亡。中国对虾卵巢可多次成熟和产卵。卵子稍重于海水,在静水中沉落水底,流水中则悬浮。中国对虾卵为中黄卵。受精卵为均等全分裂,经过卵裂发育成囊胚、原肠胚、肢芽期和膜内无节幼体。卵子孵化后,幼体经12次蜕皮发育成仔虾;仔虾再经14次以上的蜕皮发育成幼虾新对虾属幼体由于形态结构不同可分为4个不同的幼体发育阶段,即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无节幼体分为6期,体不分节,不摄食,靠自身卵黄营养,为浮游习性。溞状幼体共分3期,体分节,开始摄食,趋光性很强。糠虾幼体共分3期,各部附肢齐全,初具虾形,悬浮于水的上、中层,呈倒立状态,其运动主要靠腹背弓弹及胸部附肢划水。仔虾随着历次蜕皮而发育,各部形态构造逐渐同幼虾相似,其运动主要靠游泳足;早期仔虾已能平游摄食,从中期仔虾开始到后期仔虾逐渐转变为底栖习性。新对虾属的胚胎与幼体发育同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卵子孵化水温不能低于11℃或高于28℃,适宜范围为18~22℃。幼体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25℃,如水温低于10℃溞状幼体不能成活,15~30℃均可成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高发育快,低则发育慢。

人工养殖

虾池条件

虾池以长条形为好、长、宽之比3~5∶1,大小以20~50亩为宜,池深2.5米左右,池底平坦,略向排水方向倾斜,以便排水和出虾;虾池日换水能力应在1/3以上,且内陆虾场配有占虾池面积1/3左右的沉淀池;另外所有虾池都应按标准配备机械增氧设备。

培育基础饵料生物

清淤消毒后的虾池,在虾苗入池前半个月放水洗池,然后进水水深0.5米左右施尿素等化肥肥水,一般基肥亩施尿素3~4千克,施基肥后可视水色再追肥几次,每次亩施尿素1千克。施肥前应测定水中的磷含量,若磷含量相对于氮偏低(氮磷比),则要施用磷肥,以有效地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和较长时间维持浮游生物高峰期。

虾苗暂养与投放

虾苗暂养根据条件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连片虾池,在每3~5个虾池中选一个条件、位置较好的虾池为暂养池;另一种是单独虾池,在出水闸前建一个占原池面积1/5的小池,埝高1米以上,最大能保持1米水深,进排水通畅。暂养池一般亩放苗12万尾左右,经过20~30天强化养殖成2.5~3厘米的大规格虾苗。暂养成活率一般为60%左右。分苗后的暂养池最好要出净虾苗,每亩泼洒150千克生石灰(池水多的要适量增加生石灰用量),两天后即可进水放苗。养成池亩投暂养后大规格虾苗1.2万尾左右。养成期虾苗成活率在80%以上。

分阶段目标管理

把虾场(或单个虾池)的投苗、投饵、资金、虾苗成活率、计划产量、效益等按月份目标做计划。5月份暂养时,防水温大幅度降低,深水保苗;6月份暂养分苗时,浅水增温肥水养苗;7月份水温、水质适宜,增加投喂促生长;8月份高温雨季,合理调控水质,巧度浮头、虾病关;9月份秋高气爽,果断投入不放松,增产增值。

投饲管理

虾苗暂养时,主要以肥水繁殖饵料生物为主,肥水较差的虾池少量投喂卤虫属毛虾水蚤等小型动物鲜饵。养成期大量投喂易得、营养价值高、适口、冲洗干净的鲜活饵料,以及营养成分较全、稳定性在2小时以上,粗蛋白含量在35%左右的人工配合饵料。配合饵料的投喂量从中期投配合饵料时理论定量的40%逐步增加到后期的80%,并根据对虾活动、摄食、胃饱满度、水质等条件随时增减,做到适量(可在每个虾池中设几个小型饵料台,经常观察对虾摄食情况)。根据不同对虾体长,投喂直径1~3毫米大小的系列颗饵,一般每尾虾按每次1~1.5粒投喂(一般每千克颗粒饵料,直径为2毫米的5.6万粒,2.5毫米的2.4万粒,3毫米的1万粒左右),做到适口;投喂次数,从6月下旬每日投喂3次逐渐增加到后期的每日6次,做到适时,若有鲜活饵料则应与配合饵料搭配投喂,先投颗饵,后投鲜活,做到让虾嗜食。

用途

食用

对虾体型硕大、肉质鲜美,是重要的捕捞及养殖对象。对虾可采用多种烹调方法成菜,如爆、炒、炸、熘、煎、烹、烧、蒸、烤等。著名菜有凤尾对虾、清炸虾球烤大虾茄汁大虾、干煎虾碌、琵琶大虾、两吃大虾、罗汉大虾等。

产业

中国的虾类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沿海自南向北皆可进行虾类的养殖,在黄、渤海区养殖的主要种类有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囊对虾南美白对虾。东海区除养新对虾属外,还养殖长毛对虾等,南海区多养殖墨吉对虾、斑节对虾、近缘对虾、刀额新对虾等。大规模的人工养殖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对虾养殖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人工培养阶段,80年代对虾人工育苗取得重大突破。养殖面积逐年增加,90年代初达到最高峰。1993年以后由于对虾病害的发生,对虾养殖开始大幅度下降,近年又有所回升。到了2000年,中国的对虾养殖面积为14761公顷,养殖产量达到了21.8万吨。

代表物种

日本对虾

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 Bate),甲壳亚门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额角平直,上缘具6~11齿(多数为9~10齿),下缘1齿,额角侧沟深且宽,达到头胸甲后缘,额角后脊较额角侧沟宽,脊上有明显的中央沟,也达头胸甲后缘,第四腹节后半至第六腹节背缘有脊,尾节侧缘有3对活动刺。最大体长30cm,通常15~20cm。体呈淡褐至黄褐色,上覆深褐色横带及斜纹,头胸下缘具斜纹,胸肢及腹肢为黄色,尾肢末端呈蓝色。栖于砂或沙泥质海底。分布于非洲东南岸、红海马来群岛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亦有分布。并已人工孵化及养殖。有较大经济价值。

斑节对虾

斑节对虾俗称鬼虾、草虾。属甲壳亚门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食虫类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是对虾属中最大型种,最大个体体重可达450克以上。属热带亚热带种类,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地区;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沿海较为普遍,巴基斯坦、日本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南非均有分布。中国主要产于台湾、福建省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地理分布范围为30°~155°E,35°N~35°S。

斑节对虾个体大,甲壳亚门较厚,平滑无毛。体呈淡赤褐色,腹部有蓝色或暗绿色横带,头胸甲的侧面、步足、腹肢呈红色。额角有侧沟,伸到头胸甲中部消失,上缘7~8齿,下缘2~3齿,有中央沟。第一触角鞭较其柄长,第五步足无外肢。斑节对虾喜栖于泥质或泥沙质海底,白天栖息于底层,傍晚后活动频繁。仔虾后期进入索饵场,在近岸浅海河口区生活,有时可随潮水进入河口内部。性成熟前的幼虾主要在沿岸浅水区索饵。进入成熟期则游到沿岸水深160米以内的海域栖息产卵。要求产卵区的盐度(28‰以上)和温度(26℃以上)比较稳定。该种为广盐性种,能够在10‰~38‰的盐度内正常生活,但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差,在14~15℃以下则不能正常生活。成虾在盐度10‰~25.5‰时,适温范围为16~35℃。离水后干露于空气中的耐力很强。斑节对虾为杂食性,以肉食为主,饲喂植物性饵料豆饼、麸皮等生长缓慢,而饲以蛤、鱼碎肉等动物性饵料则生长迅速。

参考资料

斑节对虾.sp2000.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