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食虫类:Platyhelminthes)是动物界下的一门,截至2023年,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收录该门共有4纲45目440科4006属23310种,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收录1纲1目32科129属393种。该门物种几乎分布于全世界,自由生活形式的主要栖息于淡、盐水,寄生形式的主要寄生于脊椎动物。
扁形动物门体型可从不足1毫米到数米不等,背腹扁平、左右对称。具有三胚层,中胚层有贮存功能。体表由表皮和肌肉构成。消化系统简单,寄生种类可能退化。排泄通过原肾管进行。梯状神经系统具有脑和方向性传导。雌雄同体。该门包括捕食性和食腐性两类自由生活动物,以及寄生性动物。涡虫类动物具有卓越的再生能力,能通过再生产生多种变异形式。运动方式涉及多层肌肉,包括纵向、环状和斜向肌肉,以及通过纤毛滑动的方式。感知器官包括眼点、化学感受器、平衡感受器和流感受器,使其能适应环境、寻找食物和避免危险。
自1790年以来,涡虫在毒理学、运动学、移植和再生等研究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作为实验动物,以其独特的再生能力成为理想模型。该门下部分寄生昆虫引起的疾病对人类和牲畜造成重大危害,例如血吸虫病在全球范围内感染数亿人,尤其非洲。绦虫病由不同种类的虫引起,其中链状带绦虫对人类健康问题造成重大威胁,可能导致癫痫。指环虫病影响鱼类,破坏鱼鳃导致呼吸困难和死亡。姜片虫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壮年,引起消化不良、贫血和发育障碍。这些寄生虫疾病对公共卫生和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需要采取综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起源演化
已确定的最古老的寄生性扁形动物化石是在二叠纪的一块鲨鱼粪石中发现的绦虫卵,此外,依附在泥盆纪刺鳍鱼类和盾皮鱼纲身上的植物病原线虫钩可能也代表寄生性扁形动物,其生命周期较为简单。最古老的自由生活扁形动物标本是保存在始新世波罗的海琥珀中的化石,被归类为一种单型物种,即Micropalaeosoma balticus。扁形动物几乎没有共有的独特特征,即所有扁形动物门成员自身的特征都不同。这使得确定扁形动物与其他动物群体的关系变得困难,同时也难以理清被描述为扁形动物成员的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
关于扁形动物门的起源和各类的演化,仍然存在不明确的问题。但有两种主要的观点。根据更广泛接受的观点,涡虫代表了所有其他拥有三层组织的动物的祖先,其他一些权威人士也同意这一观点,扁形动物门动物可能是二次简化的;也就是说,它们可能是从更复杂的动物中演化出来的,通过演化过程中的复杂性丧失或减少。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寄生性群体起源于涡虫,其中许多与其他动物形成密切关联。这些关联通常表现出很强的寄主特异性,这是真正寄生形式的特征。关于各种寄生群体之间的演化关系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涡虫Rhabdocoel turbellarians演化出了单殖动物。这些反过来又产生了双基因亚纲,绦虫纲亚纲就是从它衍生出来的。另一种观点是,Rhabdocoel turbellarians涡虫的祖先产生了两个谱系;其中一个系产生了单殖系,单系系又产生了双系系,另一系则产生了绦虫系。对后一种观点的进一步修改,主要基于对美国白灯蛾形态的研究,提出绦虫是由吸虫类演化而来的。
在考虑寄生性群体的演化时,应特别提及吸虫类。除极少数例外外,软体动物门通常充当吸虫类生命周期中的中间宿主。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个广泛接受的观点,即吸虫类最初是软体动物的共生体,后来演化为寄生性。复殖亚纲(Digeneans)后来与脊椎动物形成了关联;而脊椎动物则成为生命周期中的最终宿主。
分类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扁形动物是所有两侧对称动物(Bilateria)的姐妹群,其中包括了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软体动物(Mollusca)、环节动物门(Annelida)和脊索动物门(Chordate)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彻底改变了科学家对动物之间演化关系的看法。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详细形态学分析以及自2000年以来使用的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无腔动物门(Acoelomorpha)和纽涡虫目(Nemertodermatida)是所有其他两侧对称动物的姐妹群,包括其他扁形动物。然而,一项2007年的研究得出结论称,无腔动物和植物病原线虫皮动物门是两个不同的双胚动物群,尽管它认同它们与刺胞动物门(如水母等)更密切相关,而不是其他双胚动物。
自1985年以来,人们一致同意每个完全寄生的扁形动物群(绦虫纲、吸虫和单腔吸虫)都是单系群,它们共同形成一个更大的单系群,即新皮动物,其中所有成员的成体都具有合胞皮肤。然而,关于扁虫是否可以合并成一个中间的单系群——角虫动物,在新皮动物内部还存有争议。
截止到2023年,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收录的分类标准中,世界上共分为4纲45目440科4006属23310种,分别为涡虫纲(Turbellaria)、单殖纲(Monogenea)、吸虫纲(吸虫)及绦虫纲(Cestoda)。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收录的分类标准中,中国分布有1纲1目32科129属393种,为吸虫纲复殖目(Dgenea)。下表列出截至2024年全球已确定的扁形动物门下4纲的命名、阶元状态、物种数大致情况: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扁形动物门物种极多,体长可从不足1毫米到数米不等,根据形态不同可分为涡虫纲(Turbellaria)、单殖纲(Monogenea)、吸虫纲(吸虫)及绦虫纲(Cestoda)。
涡虫纲
涡虫纲大部分物种个体小,体长通常在几毫米到十几毫米之间,最长体长可达60厘米,身体扁平,个别物种身体呈带状或柳叶状,例如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体呈柳叶状,背部通常具有保护色,皮肤肌肉囊腹面具有纤毛,表皮层部分区域具有腺细胞和杆状体。
单殖纲
单殖纲动物身体较小,体长一般为0.15毫米~20毫米,但海生物种的体型较淡水物种大,身体形状各异,有指状、叶片状、圆盘状或圆柱状等,例如指环虫(指环虫属)体呈长圆形,身体前、后端分别具有前吸器与后吸器,一般以后吸器为主要固着器官,前吸器有时具吸盘、腺体等附着构造,后吸器多具甲壳质构造,为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体表具有短的、分散的微绒毛,或不具微绒毛但有浅的小窝。
吸虫纲
吸虫纲体长范围一般在0.2~6毫米之间,体呈细长型或叶形,背腹扁平,体表无纤毛。无杆状体,具有口吸盘和腹吸盘。
绦虫纲一般体型跨度较大,最小的绦虫长约1毫米,而海洋中的鲸绦虫(Polygonoporus giganticus)可达30米,大多数物种身体呈扁平的长带状,身体自前向后包括头节、颈节和节裂体,节裂体由重复的多个节片组成。数量最少2片,多者可达4000片,其中从前向后的节片包括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及孕节片,头节具有吸盘、吸沟或倒钩等结构,用于附着在宿主的肠壁上,确保在宿主的肠内悬挂而不脱落。皮层具有微毛结构,许多种类为雌雄同体,每个节片都含有雄性和雌性生殖系统。
体腔
扁形动物门的身体大多呈背腹扁平,是最早出现两侧对称体型的动物之一,这些动物有三个胚层,包括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但没有真正的体腔。
两侧对称
扁形动物门的身体通过中轴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互为镜像关系,两侧对称的特征使该门动物的身体明显分为背、腹、前、后、左、右,各个部位的功能也有所侧重,背部主要起到保护作用;而腹部则主要负责运动和摄食,且口和生殖孔多数位于腹部;由于身体有了前后之分,该门动物的运动方向也变为定向运动,定向的运动有助于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逐渐向前集中。身体的左右对称性使该门动物的运动变得更加灵活,既可以在水中游泳,又可以在水底爬行,为动物从水生生活向陆地爬行的过渡提供了基础。因此,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也变得更加迅速和准确。
外胚层
该胚层是在内、外胚层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为扁形动物门动物在发育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胚层,该胚层的出现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为各器官的发育奠定了基础。该胚层还分化出了肌肉组织,极大增强了该门动物的运动能力,使得其运动范围和速度得以提升,使该门动物由被动摄食演变为主动摄食,还使该门动物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向前集中并发展起来。该胚层中充满了实质组织,具有贮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
体壁
在发育过程中,中胚层产生的肌肉和外胚层产生的单层表皮细胞相互贴合形成了被称为皮肤肌肉囊的体壁。由于体腔尚未形成,体壁内侧充满了大量实质组织。肌肉系统相对复杂,根据肌纤维在体内的走向,一般可以分为环肌、纵肌和斜肌(又称为背腹肌)。该体壁主要用于保护和运动。
消化系统
扁形动物门的消化系统与刺胞动物门相似,都表现为不完全消化系统,即它们没有肛门,仅有口而缺乏明确的排泄口的结构。这一特征使得其被描述为具有不完全消化系统(incomplete digestive system)。在营寄生生活的一些扁形动物中,消化系统可能经历不同程度的退化,甚至在一些种类中完全消失。举例来说,在吸虫纲扁形动物中,消化系统可能呈现出结构的减退,而在绦虫纲扁形动物中,这一系统可能完全不存在。这意味着这些扁形动物主要通过其口的结构进行食物摄取,但没有专门的排泄结构,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或表皮层进行废物的排出。
排泄系统
扁形动物门的大多数成员拥有原肾管系统,该系统包括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焰细胞是一种中空的盲管状细胞,其顶端装有一束纤毛。这些纤毛通过持续的摆动,推动排泄物从毛细管中经过排泄管,最终通过排泄孔被排出体外。
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门的神经系统呈梯状结构,是由位于体前端的发达脑和由脑向后延伸的若干纵向神经索以及这些神经索之间横向相互连接的神经组织构成的系统。脑和神经索通过神经纤维与身体的各个部分建立联系,实现信息传递和协调控制。
生殖系统
绝大多数扁形动物门成员都是雌雄同体的,它们通过中胚层的发育形成了固定的生殖腺,包括产生雌雄配子的生殖腺以及与之相连的生殖导管,例如输卵管和输精管。此外,还存在一系列附属腺,如前列腺和卵黄腺。这种生殖系统的结构使得生殖细胞能够释放到体外,从而进行交配和体内受精。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扁形动物门的动物几乎分布于全世界,也可能会出现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切头虫目(Temnocephalida)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马达加斯加、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南太平洋的岛屿。
栖息环境
扁形动物门的动物是一种腔皮动物,包括自由生活和寄生形式。自由生活的涡虫纲(Turbellaria)生活在淡水和盐水中,偶尔也出现在潮湿的陆地栖息地,例如一种旋口涡虫(Gyratrix hermaphroditus)它在海拔从海平面到2000米的淡水中也有分布,同时还可能出现在盐水池中。寄生形式的扁形动物的成体几乎完全局限于特定的脊椎动物寄主;然而,它们的美国白灯蛾形式在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都有分布,特别是在软体动物门、例如螃蟹等节肢动物门、例如海洋多毛动物的环节动物门中。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主要分为两类,捕食者和食腐动物。捕食性的扁形动物通过捕食其他小型生物来获取营养,可以是小型无脊椎动物、虫类或其他微生物。它们通常具有较为发达的感知和捕捉结构,以适应捕食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食腐性的扁形动物主要以腐烂的有机化合物为食,通过分解死物体和有机废料来获取营养。它们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起到清除死物和有机废料的重要角色,帮助维持环境的清洁和平衡。
相反,寄生性扁形动物通过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如动物或人类,来获取养分。这些寄生形式的扁形动物通常具有适应特定宿主的特殊结构,用于附着、进入宿主体内和提取养分。它们的生命周期通常涉及宿主和中间宿主,以完成不同的发育阶段。
再生行为
扁形动物门中涡虫纲(Turbellaria)动物的实质组织内包含大量称为成新细胞的全能干细胞。这些特殊的细胞具有卓越的分化潜力,可以转化成涡虫体内各种不同的组织和器官。这使得涡虫表现出卓越的再生能力,为其生物学特性增添了独特之处。例如当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被切割成多段时,每一段都能够再生出一个完整的新个体。这种再生能力使得涡虫的生殖方式异常灵活,通过不同的切割方法,涡虫可以产生多种变异形式,包括双头、双尾、双头双尾以及双头无尾等。
再生过程表现出一定的极性,前端的生长发育速度最快,而后端的生长则相对较慢。这意味着在再生中存在一种从前向后递减的生长梯度。
另一个观察是,当涡虫处于饥饿状态时,一些内部器官,如生殖系统等,会被逐渐吸收和消耗。然而,神经系统却表现出抗饥饿的特殊性,保持相对不受影响。一旦涡虫获得食物,各器官就可以重新恢复,使涡虫恢复到正常的体型。
运动方式
扁形动物门动物的运动方式涉及多层肌肉,包括纵向、环状和斜向的肌肉层,以实现复杂的身体运动和姿势变化。另一些扁虫动物门则通过其表皮上的纤毛的跳动,沿着分泌的粘液路径滑动。这种滑动的方式使它们能够在底部表面移动,并在寻找食物或逃避危险时展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在扁虫动物门中,头部支配是一种进化趋势,表现为头部区域的发育,形成一系列感知和感应器官。其中,光敏感器官称为眼点,主要位于头部区域,使扁虫动物能够感知光线方向和强度。这对于它们在环境中导航和寻找合适的生存条件至关重要。
除了眼点之外,某些扁虫动物门物种还具有其他感觉器官,包括化学感受器,用于探测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平衡感受器,也称为囊肿,帮助扁虫动物维持身体的平衡,特别是在复杂的运动和方向变化中。此外,一些扁虫动物还配备了能感知水流动的感应器官,称为流感受器,使它们能够察觉水流的方向和强度。
这些感觉器官的存在表明扁虫在适应其生存环境、寻找食物和避免危险方面已经发展出相当复杂的生物学机制。这些适应性特征为它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一定的优势。
生长繁殖
扁形动物门动物的生长繁殖根据生活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自由生活类
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的生命周期相对简单。它们的受精卵单独或成批产下,通常通过一种黏液附着在某个物体或表面上。在经过一段胚胎发育期后,会孵化出游泳的美国白灯蛾或微小的虫。这些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在其生命周期中不涉及中间宿主。
寄生类
寄生性扁形动物的生命周期通常更为复杂,经常涉及在其他动物中经历多个幼虫阶段,即中间宿主;这些中间宿主可以是无脊椎动物或脊椎动物。
以吸虫类为例,它们的寄生生命周期较为简单,没有中间宿主。吸虫类大多寄生在鱼类体表。它们的卵在水中孵化,产生的幼虫被称为“毛蚴”,它具有活跃的纤毛和许多后部的钩子。这些幼虫必须在寄主上附着后才能生长和成熟。在一些寄生在青蛙中的吸虫类,例如Polystoma integerrimum中,生殖器官的成熟与寄主的成熟同步进行,显然受到寄主内分泌系统的控制。
在复殖亚纲(Digenea)中,该吸虫类的寄生生命周期较为复杂,通常涉及蜗牛等软体动物门作为中间宿主。它们的受精卵通常在水中孵化,产生的第一个幼虫阶段被称为“纤毛幼虫”,通常是自由游泳的,然后穿透淡水或海洋蜗牛。在这个中间宿主内,寄生昆虫经历一系列进一步发育阶段,包括“孢子体”、“雷蚴”和“尾蚴”。通过复杂的无性繁殖过程,每个纤毛美国白灯蛾幼虫产生数十甚至数百个尾蚴。尾蚴离开蜗牛,在周围的水中游动数小时。尾蚴必须找到一个脊椎动物寄主来完成生命周期。此外,许多物种必须首先侵入另一个中间宿主,通常是鱼类或两栖动物。复殖亚纲吸虫的生命周期仅在如鸟类、羊或牛等最终寄主最终吞食中间宿主后才完成。在某些物种中,复殖亚纲吸虫通过修改第二中间宿主的行为或外观,增加其被最终寄主吞食的可能性。
在绦虫纲(Cestoda)中,绦虫的传播通常通过卵的直接摄入,通过含有美国白灯蛾阶段的中间宿主的摄入,以及非常罕见地通过从一个中间宿主穿过皮肤伤口进入另一个中间宿主。而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通常寄生在啮齿动物和人类身上,可以在没有中间宿主的情况下完成其生命周期。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扁形动物门是继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之后最大的动物门之一,包括20000多种物种,由于该门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很少有物种出现重大受威胁的情况。
保护级别
截止到2023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示,该门共有两种被列入,1种Romankenkius pedderensis被列为灭绝(EX),1种Sphalloplana coreana被列为数据不足(DD)。
致危因素
对于物种Sphalloplana coreana来说,最主要的致危因素来源于人类的活动,及生长环境中光照的影响,该物种主要在韩国一旅游洞穴内生长,该洞穴内设有大量照明设施,而光照对洞穴水生生物的分布产生了致命影响,照明区域和黑暗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保护措施
为了保持物种Sphalloplana coreana数量的稳定,韩国文化遗产管理局于2012年提出了一些基本措施来保护洞穴生态系统,包括搬迁和降低灯光强度,改变照明方向,监测光污染,通过导览限制游客,以及集中照明点以防止光散射。
主要价值
研究价值
自1790年以来,涡虫一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研究领域。这包括毒理学方面的模型研究,运动学调查,移植研究,以及再生过程的模型研究。在这些研究中,涡虫被用作实验动物,其独特的再生能力和生物学特征使其成为探索不同科学问题的理想模型。例如,早期的实验表明,从涡虫身体的几乎任何部位取下的组织片段都可以发展成整个虫体。这种广泛的应用表明涡虫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实验。
生物防治
阿根廷的一项研究表明,Girardia anceps、Mesostoma ehrenbergii、Bothromesostoma evelinae等涡虫可能减少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及尖音库蚊(Culex pipiens)的数量,尤其是Girardia anceps,它可以捕食这两种蚊子的各个龄期,有效的减少了蚊媒疾病的传播。此外,该门还有一些物种可以有效减少某些物种的入侵,例如在夏威夷,Endeavouria septemlineata被用来控制引入的Achatina fulica蜗牛,该蜗牛取代了当地的蜗牛物种;而另一种涡虫Platydemus manokwari也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和关岛等地用于同样的目的。
主要危害
绦虫纲和吸虫在人类及其牲畜中会引发各种疾病,例如单殖纲(Monogenea)在鱼类养殖中可能导致严重的损失。
危害特点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又称裂体吸虫或螺旋体病,是热带国家第二大破坏性寄生虫病,仅次于疟疾。卡特中心(非营利组织,主要致力于改善逾65个国家人民的生活品质)估计全球有2亿人在74个国家感染了这种疾病,其中一半的患者生活在非洲。该病的死亡率较低,但通常表现为慢性疾病,可能损害内部器官,它还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和认知发育,增加成年人患膀胱癌的风险。该疾病由多种血吸虫属(Schistosoma)的吸虫引起,这些吸虫能够穿透人体皮肤,从而导致人们患各种疾病。
绦虫病是一种由肠道感染绦虫引起的疾病,包括链状带绦虫(Taenia solium)、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及亚洲带绦虫(Taenia asiatica),其中猪带绦虫是导致严重健康问题的主要寄生昆虫。人类感染囊虫病通常是通过摄入未煮熟的受感染猪肉中的寄生虫美国白灯蛾包囊(囊尾蚴)而发生。感染者在粪便中排泄绦虫卵,而露天排便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此外,个人卫生不佳或者摄入受到污染的食物或水也是感染猪带绦虫卵的途径。在人体内,摄入的猪带绦虫卵会在不同器官发育成幼虫,即囊尾蚴。当囊尾蚴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时,可能引起神经症状,包括癫痫发作。在一些流行地区,链状带绦虫是导致约30%的癫痫病例的原因,尤其是那些与猪密切接触的社区。在高风险的社区中,猪带绦虫可能与多达70%的癫痫病例相关。
指环虫病
指环虫病是由于指环虫寄生于鱼的鳃丝上,通过破坏鱼鳃的表皮细胞,刺激鳃细胞引发过度粘液分泌,导致患鱼呼吸困难、游动迟缓,甚至在水流中聚集或浮在水面。感染的鱼的鳃会显著变白,因为寄生昆虫的存在破坏了鳃瓣表面,使其容易附生各种细菌。有时,多片鳃瓣可能愈合在一起,使病鱼出现贫血和血液异常,严重感染时可能导致鱼的死亡。这种疾病对草鱼的鱼苗和鱼种尤其具有严重危害,常发于夏季的7月和11月上旬。
姜片虫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壮年,病症的轻重取决于寄生虫数量和患者的体质。主要是由于布氏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以吸盘附着于寄主肠壁,并常在肠道内转移吸附位置,导致局部黏膜受损。这会引起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发炎,甚至出血和溃疡,影响对食物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腹痛、腹泻、以及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虫体本身夺取宿主的营养,导致患者营养不良、体重减轻、贫血、面部和下肢浮肿,甚至发展为腹水,对儿童可能导致发育障碍。该病分布在国外,如越南、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在中国已在浙江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福建省、江苏省、上海市、湖北、四川省、河北省、山东省、湖南省、云南省、安徽和台湾等地。
防治方法
血吸虫病的防治措施
控制血吸虫病的基本措施包括对有风险的人群进行大规模治疗,提供安全饮用水,改善环境卫生,进行个人卫生教育和行为改变,以及实施灭螺和环境整治。新的《2021-2030年被忽视的热带疾病路线图》将在所有流行国家消除血吸虫病确定为全球目标。世界卫生组织控制血吸虫病的战略重点是通过定期有针对性的大规模药物治疗,即预防性治疗,来减少疾病的传播。这需要对所有风险人群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被认为有风险的成年人,以及在工作中接触疫水的职业人群(如渔民、农民、灌溉工人)和在家务劳动中与疫水接触的妇女。对于受感染的学龄前儿童,世卫组织建议进行治疗,并将其纳入使用小儿科吡喹酮配方的大规模治疗。这一系列措施旨在达到全球消除和阻断传播的目标。
绦虫病的防治措施
为了预防、控制并最终消除链状带绦虫,采取了综合的公共卫生措施,涵盖了兽医学、人类健康和环境部门。快速产生影响的措施包括治疗人类绦虫病及对猪进行干预,包括为猪接种疫苗和驱虫治疗。配套的措施包括社区健康教育,重点是个人卫生和食品安全,以及改善环境卫生,包括终结露天排便。为了实现更彻底的控制,进行根本的社会变革,如改良养猪业,禁止随便游荡的猪,以及加强肉类检验和肉制品加工。
指环虫病的防治措施
为了预防指环虫病,可以在冬季进行清池操作,杀灭冬卵,并在引水入池后进行一段时间的静置。这样可以等待毛蚴找不到寄主而死亡,然后再放入鱼苗和鱼种。在放入鱼种之前,应该进行高锰酸钾消毒。如果发现流行病,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洗浴治疗。
姜片虫病的防治措施
姜片虫病主要通过生食含有该寄生昆虫的水生植物感染,同时与饮用生水(水中含有囊蚴)也可能有关。因此,为了预防这种病,首先需要进行宣传教育,让人们自觉不食用生菱、生荸荠等水生植物。其次,要加强粪便管理,推广无害化厕所和堆肥。第三,要进行普查和治疗患者,及早治疗感染者,以保护人民的健康,杜绝传染源。最后,对患病的家庭必须进行治疗或处理。
代表物种
扁形动物门的物种数量极多,根据形态可分为4纲,下面列举了一些关于此4纲的具体物种形态例子,以及一些对人体或动物有害的物种:
网纹平角涡虫(Planocera reticulata):平角涡虫科(Planoceridae)平角涡虫属(Planocera),呈卵圆形,体扁平,前端较宽而后端稍窄。体色在不同环境和个体年龄下会有所变异,成体的背面呈灰褐色,有黑色素颗粒形成网状排列,而腹面颜色较浅。在身体背面靠近前端约1/4处,有一对细长的圆锥形触角,触角基部环绕着黑色的眼点。口位于腹面后方中间位置,具有4~5对深的侧褶。在口的后方约体长的2/3处,有两个相邻的生殖孔,前者是雄性生殖孔,后者是雌性生殖孔。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吸虫纲复殖吸虫目(Opisthorchiida)后睾科(Opisthorchiidae)支睾属(Clonorchis),呈细长扁平状,具有吸盘、前吸盘、后吸盘等特征,没有血液循环系统和体腔。常见的生殖孔位于后吸盘的前方。吸虫的前端呈锥形,后端呈圆形。肠道分叉并呈盲端。厚而有弹性的表皮没有任何刺或鳞片,可以呈半透明的灰色或黄色。主要存在于肝脏的胆管系统中,但偶尔也存在于胰腺中,使人体的胆管系统受到严重侵害。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绦虫纲圆叶目(Cyclophyllidea)带科(Taeniidae)棘球属(Echinococcus),体节有3~4节,包括头节、颈节、幼节、成熟节和孕节。头节略呈梨形,具有顶突和4个吸盘;顶突上有28到50个小钩,呈放射状排列。成熟体节包含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后部,睾丸数量在45到65个之间,分布在生殖孔的前后,输精管在阴茎囊中接纳前列腺后延伸为射精管。卵巢分布在左右两叶,位于节片中纵轴的腹面,位于睾丸之后。孕节的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中部,子宫具有不规则的囊状侧突,内含有200到800个虫卵。成虫主要寄生于犬科肠道内,美国白灯蛾主要寄生于偶蹄目食草动物体内,也可寄生于人体内。
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绦虫纲圆叶目(Cyclophyllidea)带绦虫科(Taeniidae)带绦虫属(Taenia),成虫呈乳白色,扁平状如带子,整个体长在4到8米之间,由1000到2000个节片组成的链体构成。头节略呈方形,大约1.2到2毫米,具有4个杯状吸盘,没有突起和小钩。头节以下是纤细的颈部,没有分段。成熟的节片呈近方形,内含765到1059个球形的睾丸,而卵巢则分为左右两叶。怀孕的节片呈长方形,子宫分支整齐地向两侧展开,末端分成两支,每侧分支大约有15到30支,其他器官逐渐退化。会寄生在人体肠道,可能会引起上腹部不适等症状。
姜片吸虫(Fasciolopsis buski):吸虫纲复殖目片形科(Fasciolidae)姜片吸虫属(Fasciolopsis),呈扁平的长椭圆形,肥厚,颜色为肉红色,固定后呈灰白色。大小大约在20到75毫米的长度范围,宽度在8到20毫米,厚度在0.5到3毫米之间。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直径约为0.5毫米,腹吸盘较大,呈漏斗状,直径在2到3毫米之间,两者间距很近。虫体腹面有细小的皮棘。常见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被吸附的部位及附近会出现炎症、点状出血等症状。
参考资料
Platyhelminth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18
Platyhelminthes.ITIS.2024-01-01
Platyhelminthes - PhylumRemove.IUCN.2024-01-01
4.6B: Phylum Platyhelminthes.libretexts.2024-01-01
Platyhelminthes.COL.2024-01-01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1-01
flatworm.britannica.2024-01-01
扁形动物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1-01
Platyhelminthes.Animal Diversity Web.2024-01-01
Schistosomiasis (Bilharziasis) Control Program.cartercenter.2024-01-01
绦虫病/囊虫病.WHO.2024-01-01
Jang-Nim-Peul-La-Na-Li-A.IUCN.2024-01-01
血吸虫病.WHO.2024-01-01
网纹平角涡虫.《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1-22
Clonorchis sinensis.Animal Diversity Web.2024-01-22
细粒棘球绦虫.《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1-22
牛带绦虫病.《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1-22
布氏姜片吸虫.《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