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duodenum),介于胃与空肠之间,全长约25cm,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部分。其除始、末两端被腹膜包裹,较为活动之外,其余大部分均为腹膜外位器官,被腹膜覆盖而固定于腹后壁。其整体呈C形,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十二指肠的上部长约5cm,起自幽门,行向右后,至胆囊颈附近急转向下延续为降部,转弯处称十二指肠上曲。降部长7~8cm,于第1腰椎右侧沿右肾内侧缘前方下降,至第3腰椎平面转向左延续为水平部,转弯处称为十二指肠下曲。水平部长约10cm,于第3腰椎平面由右向左横行,越过下腔静脉,至腹主动脉前方移行为升部。升部长2~3cm,自第3腰椎左侧斜向左上,至第2腰椎体左侧向前下呈锐角弯曲续于空肠,此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

十二指肠为小肠的起始部,具有小肠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由内至外可将十二指肠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黏膜绒毛膜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帕内特细胞、内分泌细胞、未分化细胞组成。十二指肠具有重要的消化功能。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类型,也是一种多发疾病。

命名

十二指肠是小肠的首段,因其长度相当于本人12个手指并列的距离而得名。

位置与形态

成年人的十二指肠全长20~25cm,其起始端与胃幽门相接,末端至十二指肠空肠曲处续于空肠。全段肠管呈“C”字形弯曲包绕胰头。按其行走方向可分为4部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及升部。其中,降部是胰腺管与胆管的汇合处,长期受到胆汁和胰液的反复刺激,容易癌变。

上部

上部长约5cm,起自幽门,行向右后,至胆囊颈附近急转向下延续为降部,转弯处称十二指肠上曲。上部与幽门相接的一段肠壁较薄,内面光滑无皱襞,称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降部

降部长7~8cm,于第1腰椎右侧沿右肾内侧缘前方下降,至第3腰椎平面转向左延续为水平部,转弯处称为十二指肠下曲。降部内面黏膜环行皱襞发达,在后内侧壁上有一条纵行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其下端的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为肝胰壶腹的开口。该乳头距幽门约8cm,距中切牙约75cm。在十二指肠大乳头上方约2cm处有时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为副胰管的开口处。

水平部

水平部长约10cm,于第3腰椎平面由右向左横行,越过下腔静脉,至腹主动脉前方移行为升部。

升部

升部长2~3cm,自第3腰椎左侧斜向左上,至第2腰椎体左侧向前下呈锐角弯曲续于空肠,此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空肠曲被十二指肠悬肌(即Treitz韧带)连于右膈脚,该悬肌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有悬吊、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同时也是手术时确认空肠起始部的标志。

十二指肠的上部、升部被腹膜包裹,有一定活动度,降部、水平部均位于腹膜后方,固定于腹后壁。

组织细胞学

十二指肠为小肠的起始部,具有小肠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由内至外可将十二指肠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

黏膜

小肠壁的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面突起,形成皱襞,可为环行、半环行或螺旋状走行,从距幽门约5cm处开始出现,在十二指肠末段和空肠头段极发达,向下逐渐减少、变矮,至回肠中段以下基本消失。黏膜表面有许多细小的肠绒毛,是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而成,长0.5~1.5mm,形状不一,以十二指肠和空肠头段最发达。绒毛在十二指肠呈宽大的叶状,在空肠如长指状,在回肠则为短的锥形。皱襞和肠绒毛使小肠内表面积扩大约30倍。绒毛根部的上皮和下方固有层中的小肠腺上皮相连续。小肠腺又称利伯屈恩隐窝,呈单管状,直接开口于肠腔。

上皮

为单层柱状。绒毛部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小肠腺除上述细胞外,还有帕内特细胞和干细胞

吸收细胞最多,呈高柱状,核椭圆形,位于基部。胞质含丰富的滑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相邻细胞顶部有完善的紧密连接,可阻止肠腔内物质由细胞间隙进人组织,保证选择性吸收的进行。细胞游离面在光镜下可见纹状缘,电镜下由密集而规则排列的微绒毛构成。每个吸收细胞有2000~3000根微绒毛,使细胞游离面面积扩大约20倍。微绒毛表面尚有一层细胞衣,主要由细胞膜内镶嵌蛋白的胞外部分构成,其中有参与消化糖类蛋白质二糖酶和肽酶;此外还有吸附的胰蛋白酶、胰淀粉酶等,故细胞衣是食物消化的重要部位。此外,吸收细胞的膜上尚有某些特殊受体,有利于相应物质的吸收,如回肠的内因子受体,有助于维生素B12的吸收。

食物中的多糖和淀粉经唾液淀粉酶和胰淀粉酶水解成双糖类,再由吸收细胞表面细胞衣中的双糖酶分解成单糖后被吸收。蛋白质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水解成多肽,再经吸收细胞表面细胞衣中的氨基肽酶分解成氨基酸后被吸收。食物中的脂肪经胰脂肪酶消化,使丙三醇三酯水解成甘油一酯脂肪酸及甘油,然后由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胞质,在滑面内质网中甘油一酯、脂肪酸和甘油又重新合成自身的甘油三酯,它与粗面内质网合成的载脂蛋白结合成乳糜颗粒,经高尔基体,从细胞侧面释入细胞间隙,经基膜进入中央乳糜管。

此外,吸收细胞也参与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的释放过程;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吸收细胞还向肠腔分泌肠激酶,可以激活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杯状细胞散在于吸收细胞间,分泌黏液,有润滑和保护作用。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杯状细胞逐渐增多。

内分泌细胞种类很多,其中Ⅰ细胞产生缩胆囊素-促胰酶素,兼有促进胰腺腺泡分泌胰酶和促进胆囊收缩、胆汁排出的作用;S细胞产生促胰液素,可刺激胰导管上皮细胞分泌水和碳酸氢盐,导致胰液分泌量剧增。这两种细胞分布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当酸性食糜从胃排入肠时,刺激它们的分泌活动;其最终效果主要是促进了碱性的胆汁和胰液中和胃酸,并为胰酶的消化作用提供碱性环境。

干细胞位于小肠腺下半部,胞体较小,呈柱状。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向上迁移,补充在绒毛顶端脱落的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也可分化为帕内特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绒毛上皮细胞的更新周期为3~6天。

固有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绒毛中轴的结缔组织内,有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它以盲端起始于绒毛顶部,向下穿过黏膜肌层进入黏膜下层形成淋巴管丛。中央乳糜管管腔较大,内皮细胞间隙宽,无基膜,通透性大。吸收细胞释出的乳糜微粒入中央乳糜管后输出。此管周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肠上皮吸收的氨基酸、单糖等水溶性物质主要经此入血。绒毛内还有少量平滑肌细胞,其收缩使绒毛变短,利于淋巴和血液运行。相邻绒毛根部之间的上皮内陷,伸入固有层中,形成肠腺,又称肠隐窝。肠腺上皮内除有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外,还有帕内特细胞、未分化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帕内特细胞位于肠腺基部,尤以回肠为多,常三五成群,细胞较大,呈圆锥形,核卵圆位于基部,顶部胞质含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基部胞质嗜碱性。电镜下胞质中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体及粗大的酶原颗粒。帕内特细胞能分泌溶菌酶防御素,又称隐窝素等物质。溶菌酶能溶解肠道细菌细胞壁,有一定的灭菌作用。

固有层中还含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淋巴细胞可聚集在某些部位形成淋巴组织,淋巴细胞也可穿过黏膜肌进入黏膜下层。在回肠,许多淋巴小结聚集形成集合淋巴小结;患伤寒时,细菌常侵入该部淋巴组织,引起局部溃疡,甚至肠穿孔

黏膜肌层

由内环行和外纵行两薄层平滑肌组成。

黏膜下层

为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其中有较多血管和淋巴管。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内有大量十二指肠腺,为黏液性腺,其导管穿过黏膜肌层开口于小肠腺底部。此腺分泌黏稠的碱性黏液(pH8.2~9.3),保护十二指肠免受胃酸侵蚀。

小肠上皮及腺体的分泌物统称小肠液,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3L,pH约为7.6,除含上述分泌物外,还有大量水、NaCl、氯化钾等。

肌层和外膜

肌层由内环行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外膜除部分十二指肠壁为纤维膜外,余均为浆膜。

相关疾病

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类型,也是一种多发疾病,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ulcer,DU)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和(或)十二指肠黏膜预防功能减弱导致十二指肠黏膜,被胃液中的胃酸消化腐蚀形成的局部炎性破损,严重时可损伤黏膜下血管或穿透肠壁肌层引起出血或穿孔。可以分为糜烂、急性溃疡和慢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多有长期、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与饮食密切相关。一般上腹部钝痛、胀痛或剧痛,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症状,这种疼痛有明显的规律性,多数人在吃完饭后开始出现疼痛,再次进食时会有缓解,也有些患者会出现在凌晨严重,会疼痛醒来。

参考资料

科普:十二指肠溃疡.西安市长安区卫生健康局.2025-03-28

“一次腰疼后突然确诊”,同济大学30岁女博士去世!这种癌十分凶险,如何预防?.四川省肿瘤医院.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