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伊蚊(拉丁学名:Aedes aegypti)是双翅目、蚊科、伊蚊属的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部分亚热带地区,中国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等北纬22°或21°以南地区,常见于森林生境,其以树洞作为栖息地。在中国经过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调查,已知它的分布仅限于北纬22°以南一些沿海地区。云南省在2000年以前的所有调查,都未发现有埃及伊蚊,但到2001年12月,云南省瑞丽市边境检疫检验局,在进行检疫调查中,在姐告的废旧轮胎积水内采获相当数量的埃及伊蚊美国白灯蛾,并育出成蚊及成套标本。据此可以认为埃及伊蚊是由外地传入云南的第一个蚊种。
埃及伊蚊为中型蚊虫,头顶平覆黑色和白色宽鳞,白鳞形成1条中央纵条和1对侧纵条,中央纵条延伸到两眼之间,头后有黑色、淡色和深褐色竖鳞,有眶白线鳞。种群数量随温度变化明显,夏季是种群爆发期,中国南方爆发期要长于北方。幼虫在竹林、橡胶林、容器积水和废弃轮胎蓄水等生境中大量孳生,成蚊昼行性,雌蚊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吸血能力,卵具有抗逆境和越冬能力,发育周期短,卵孵化后,条件适宜7~8天可完成羽化。
埃及伊蚊是城市型黄热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及裂谷热等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是公认危险的蚊种之一。 发现首例登革热病人要以最快方式逐级上报,同时立即派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并采用速效杀虫剂对病家周围半径50~100米以内的房室喷洒杀灭成蚊,要求群众彻底清洗水缸换水,清除一切闲置小积水容器,管好生活用的小积水容器,做到无蚊幼虫孳生。通过连续2~3次采取上述措施,杀灭所有带毒蚊媒,降低蚊幼密度。
分类
埃及伊蚊隶属于双翅目、蚊科、伊蚊属。截至2025年7月,GBIF显示伊蚊属共有960种,其中常见的物种有埃及伊蚊(A. aegypti)、非洲伊蚊(A. africanus)、白条伊蚊(A. albocinctus)、侧白伊蚊(A. albolateralis)、白线伊蚊(A. albolineatus)、银雪伊蚊(A. alboniveus)、白纹伊蚊(A. albopictus)、白盏伊蚊(A. alboscutellatus)、白带伊蚊(A. allotaeniatus)等。
埃及伊蚊于1757年首次被命名为Culex aegypti,1762年卡尔?冯?林奈在非洲的开罗首次捕获到埃及伊蚊并就此命名,但自1920年以来,Ae. aegypti作为埃及伊蚊的学名被广泛使用。为解决命名争议,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1964年)核定Ae. aegypti为有效食虫类,并将Ae. aegypti归入蚊科(Culicidae)、阿蚊族(Aedini)、覆蚊亚属(Stegomyia)。Reinert等科研人员(2004)分析发现,该亚属应提升到属的等级。然而该建议未被学界广泛采纳,后来,Wilkerson等科研人员(2015年)恢复了Reinert等科研人员(2004年)研究的Knight与Stone(1977年)伊蚊族属级分类体系,并将亚属和非正式物种组更新为Aedes aegypti。
特征
雌蚊
雌蚊为中型棕褐色而有银白斑纹之蚊,翅长3.1~3.2毫米。
头:头顶平覆银白和深褐色宽鳞,中央有一对由银白鳞形成的中央纵条,前伸至两眼间,其两侧各有一侧纵条,中央纵条的后端有少量褐色宽鳞,后头有淡色、淡褐色和深褐色竖鳞,两颊各有一白纵条。眼后缘有较细但明显的眶白线。唇基背外侧有一对银白鳞簇。触角梗节密覆银白鳞。喙和前股节约等长,黑褐色,触须为喙长的1/5~1/4,深褐色,末段1/3~1/2背面银白色。
胸:前胸前背片和后背片都有银白宽鳞,后背片的上部并有白色和棕褐色窄鳞。中胸盾片密覆棕褐色窄鳞和细鳞,前突部正中有一白色短纵斑,盾角内侧各有一由银白色宽弯鳞形成的长柄镰刀状斑,刀柄部成为中侧纵条,后伸至小盾片前缘,在前突部白色短纵斑之后,有一对金黄细鳞形成的中央纵条,后伸至小盾前区,小盾光裸区两侧及前端各有淡白至淡黄色短纵条。两翅基前各有一银白鳞簇。侧背片具银白宽鳞小盾片具银白宽鳞。胸侧板深褐色,有亚气门鳞簇,无气门后鳞簇,腹侧板具上部和下部鳞簇,后侧板鳞簇发达,并分为上下两部。
翅:翅鳞一致深褐色,仅前缘脉基端有一小白点,前叉室略长于后叉室,前叉室的叉柄指数1.35。平衡棒结节具淡色鳞。
足:各足基节都具银白鳞簇。前腿节前面基部1/3为淡色区,后延续为不清晰的淡白色纵线伸近末端,中股前面有淡色纵条,后面基部2/3淡色,后股基部1/2除有褐色背线外,全部淡色。各股节都有白膝斑。各胫节一致深褐色,前跗和中跗节1~2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基白环,后跗节1~3有较宽的基白环,节4基段3/4白色,节5全白色。
腹:腹节背板黑褐色,节Ⅰ中央有大片宽白鳞;侧背片密覆大片银白宽鳞;节Ⅱ-Ⅶ背板具基白带和银白侧斑,但两者不相连;节Ⅷ背板两侧各有一白斑,各节背板后缘有一排白鳞。腹板Ⅱ-Ⅴ全部或大部淡白色,节Ⅵ腹板有淡褐色基带,节Ⅶ腹板黑褐色,并有两个小的银侧斑。
雄蚊
雄蚊头顶淡鳞较雌蚊多,唇基无白鳞簇。触须与喙约等长,节2基部有白斑,节3基部有宽白环,节4~5基腹内侧有白斑。腹节Ⅱ背板无基白带或白鳞,各腹节背板基白带较雌蚊窄;背板后缘无白鳞或有而不明显。腹板深褐色,节Ⅱ大部淡色,节Ⅲ-Ⅳ大部深褐色,节Ⅴ-Ⅶ黑褐色,仅有小白点;节Ⅷ有侧白斑。
尾器:腹节Ⅸ背板中部深凹,侧叶发达呈椭圆形,端部有皱纹,有4~5根细短刚毛,节Ⅸ腹板末端内凹,具2侧叶。抱肢基节短而宽,背内亚基部有5~6根刚毛。抱肢端节比基节短,端1/4变细,近中部略膨大,指爪细尖,位于末端。小抱器发达,端叶长约为抱肢基节的1/2长,具众多的刚毛,腹内侧有4~7根末端弯而尖的狭叶状毛。肛侧片发达,具发达的腹臂和基突。阳茎较小,侧板末端及背外侧有众多的齿。
幼虫
头:幼虫头长与宽约相等,头毛1-C色淡,细弯,4-C分5~7枝;分枝细软,5-7C都是单枝,8-9C也是单枝。颏板较宽,共有颏齿25个,中齿较宽而高,侧齿基部3~4个端尖而间距较宽,其余排列紧密。触角约为头长的1/2,触角毛1-A位于中央之前,单枝。
胸:体无星状毛,胸毛4-P分2短枝;5-P分2枝,6-7P单枝,8-P分2~3枝,9-M和9-T均为3根芒枝。
腹:腹毛6-Ⅰ-Ⅴ分3芒枝,7-Ⅰ-Ⅱ2芒枝。栉齿8~10个,列为弧形一行,各齿有一发达的中刺,中刺两侧有发达的侧刺。呼吸管无基突,指数1.9~2.2,长为基宽的2.5倍;为尾鞍长的2.8倍。梳齿9~12个,各齿基部具2~3个侧牙。呼吸管毛1-S位于管末约1/3处,分2~4枝。腹毛1-Ⅹ分2~3枝;2-Ⅹ分2~3枝;3-Ⅹ单枝;4-Ⅹ8株,每株分2枝。肛腮粗厚,长约尾鞍的2倍,末端钝削。
分布范围
埃及伊蚊是世界性分布蚊种,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和部分亚热带地区。在中国经过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调查,已知它的分布仅限于北纬22°以南一些沿海地区,包括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市、涠洲岛、广东湛江地区,台湾省北纬20°50′以南部分地区。早期上海市和厦门市也有埃及伊蚊记载;云南省在2000年以前的所有调查,都未发现有埃及伊蚊,但到2001年12月,云南省瑞丽市边境检疫检验局,在进行检疫调查中,在姐告的废旧轮胎积水内采获相当数量的埃及伊蚊美国白灯蛾,并育出成蚊及成套标本。据此可以认为埃及伊蚊是由外地传入云南的第一个蚊种。
栖息环境
埃及伊蚊常见于森林地区,其以树洞作为栖息地。该物种已适应人类环境,它会利用多种人造容器,如花瓶、水箱和轮胎等。它还会利用地下生境,如化粪池,并能适应在同一区域的室内和室外水生容器生境。适应户外繁殖可能导致种群数量增加和实施控制方法的难度加大。在巴西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靠近人口的产卵点有大量虫卵。产在水面或近水面的虫卵通常具有抗旱性。
习性
活动规律
埃及伊蚊成虫阶段的扩散能力有限,其飞行距离估计仅为200米。降雨量会影响孳生地的丰度和生产力,但由于该蚊偏好人工储水容器,其美国白灯蛾发育场所的获取无需依赖降雨。这些特性与其偏好室内吸血和栖息的习性相结合,使其不易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进而维持其分布稳定性。
与常见蚊种不同,埃及伊蚊具有日行性、低空飞行、吸血等特性,偏好叮咬足踝与四肢。因厌恶高热和辐射、光照环境,其在清晨与黄昏最活跃。辐射胁迫及种间竞争形成的逆境会增强其攻击性,导致额外生存代谢代价。
埃及伊蚊幼虫以近垂直姿态浮至水面呼吸,运动时呈蛇形游动,遇水体突然扰动或光束照射会迅速沉底躲避。该行为与反捕食策略相关,因雌蚊依据前代繁殖成功率及有机碎屑存在情况选择产卵地。
摄食行为
埃及伊蚊主要以哺乳动物的血液为食,即使存在替代性选项时也优先选择人类。它在一个生殖营养周期(摄食-产卵周期)中会多次吸血。
季节性
埃及伊蚊夏季在北方活动,在南方全年活动。与其他伊蚊属物种不同,埃及伊蚊在寒冷气候下无法以卵的形式进行越冬滞育,但南方种群在冬季仍保持生殖活跃,并在寒冷时期周期性停止活动。成虫在低于冰点的温度下死亡,且在低于5℃的温度下生存能力较弱。寿命受美国白灯蛾营养、温度和湿度影响。雌性平均存活可达1个月,但雄性死亡更早。
生长繁殖
产卵
埃及伊蚊的生命周期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卵(陆生形态)、幼虫、蛹(水生形态)和成虫(有翅;陆生形态)。尽管在实验室环境下寿命至多2个月(自然环境中更短),雌蚊一生可产卵高达270枚。作为物种生存策略,通过在孳生地分批产卵并建立卵库,该物种得以在不利条件下维持种群、更新迭代并实现永续繁衍。埃及伊蚊会将卵分散产在多个孳生地中,该策略能有效提升该物种生存条件并在生态系统中建立种群。在每个孳生地,小型孳生场所通过产卵沉积11至30枚卵,而大型孳生场所则超过60枚卵。由于卵库的形成使物种能在环境中重新定位,媒介控制策略必须包含对该昆虫生殖特性的认知。偏好与习性以及昆虫的生存策略都是媒介控制机构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孳生地必须具备物种繁殖的可行性,包括食物供应、充足氧气、适宜温度和pH值。产卵场所的选择是种群生存和动态的关键因素,掌握这些因素对蚊虫种群控制至关重要。这种选择涉及化学与物理因素(生物与非生物)的复杂相互作用,反映其对孳生地产卵场所的选择偏好程度。Madeira等科研人员的实验室研究表明埃及伊蚊对特定类型孳生场所存在偏好。该物种选择的产卵孳生场所类型存在差异,当产卵表面无法附着时,产卵会发生在水中;未浸没的卵通常不孵化,而浸没卵在水分刺激后孵化。蚊虫偏好多孔或粗糙表面产卵。
孵化
埃及伊蚊在孳生地壁面产卵后,白色的卵在接触大气氧气时颜色变深。当壁面呈多孔或粗糙质地且靠近水面时(若存在适宜产卵表面,则不直接接触液体),卵被产在孳生地壁面上。卵的活性及浸水/补水后的孵化需依赖湿度维持。研究表明,这些卵在干燥后能存活360至450天。在适宜条件下,卵在湿润或浸入孳生液体后10分钟至48小时内孵化,并依温度与摄食条件,于7~10天后发育为具有传病潜力的成虫。
生长
蚊虫偏好寻找具有微生物群和广泛pH范围(酸性、中性及碱性)内可分解有机废弃物的隐蔽黑暗空间。若未满足这些条件,蚊虫将无视场所大小或状况另寻繁殖地,且永不将所有卵产于单一孳生地。这种生存策略赋予蚊虫显著繁殖成功率与强扩散能力,使其在表观脆弱性下仍能适应环境变化,展现顽强生存力与竞争力。其适应性与传病能力结合跨地域扩散特性,凸显了流行性疾病暴发风险。
卵吸水孵化后进入美国白灯蛾阶段,该阶段含四个发育期。其持续时间取决于温度、食物供给(有机质或微生物)及孳生地幼虫密度。在适宜条件下,幼虫从孵化至化蛹(成虫前末阶段)不超过5天;但低温与食物匮乏时,该阶段可延长至一周。
蛹期不摄食,经历变态发育为有翅成虫。此阶段持续2~3天,静止时漂浮水面以利成虫羽化。成虫期为繁殖与疾病传播阶段,其高发区域特征为高温、低湿、植被稀疏及热源集中。
危害
危害表现
埃及伊蚊是城市型黄热病(urban yellow fever)、登革热(dengue fever)、基孔肯雅热(基孔肯亚热 fever)及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等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是公认危险的蚊种之一。
防治方法
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提高当地登革热的监测水平和防控能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登革热防治知识宣传。广泛动员群众落实清洗水缸,翻盆倒罐,清除小积水容器,消灭埃及伊蚊美国白灯蛾孳生地的防制措施。各医疗机构要加强急诊、门诊发热病人的诊断,加强对临床医生登革热知识的培训,并做好发热门诊病人登记。
发现首例登革热病人要以最快方式逐级上报,同时立即派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并采用速效杀虫剂对病家周围半径50~100米以内的房室喷洒杀灭成蚊,要求群众彻底清洗水缸换水,清除一切闲置小积水容器,管好生活用的小积水容器,做到无蚊幼虫孳生。通过连续2~3次采取上述措施,杀灭所有带毒蚊媒,降低蚊幼密度,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并严密观察至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不再出现新的病例,才能转入常态监测。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贮备一定量的灭蚊剂、喷雾器及防护用品。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埃及伊蚊.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07-11
The Yellow Fever Mosquito, Aedes aegypti.vectorbio.rutgers.edu.2025-07-11
Aedes aegypti - Factsheet for experts.www.ecdc.europa.eu.2025-07-11
The Yellow Fever Mosquito Aedes aegypti (Linnaeus): The Breeding Sites.intechopen.2025-07-11
埃及伊蚊.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11
埃及伊蚊.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2025-07-11
Aedes Meigen, 1818.gbif.2025-07-11
Aedes aegypti (yellow fever mosquito).cabidigitallibrary.2025-07-11
白纹伊蚊.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