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
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琅玡郡临沂县(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政治家,为光禄大夫王览之孙,镇军司马王裁之子。
王导出身于琅王氏,西晋时期曾受驺摇司马越征辟,出任参军一职。在此期间,与琅琊王司马睿结下深厚友谊。因朝中政局日益败坏,王导随司马睿南下移镇建邺。(南京)
王导兄弟在南方苦心谋划, 帮助司马睿拉拢到吴中大族支持,为日后东晋王朝打下坚实基础。东晋建武二年(318年)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东晋建立后,晋元帝司马睿对王导兄弟颇为礼待。王导在朝协理百官诸事,王敦在外掌握重兵,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
元帝在位时期,王导力保晋明帝司马绍储君之位。晋明帝司马绍即位后,王导被升为太保。太宁三年(325年),晋明帝司马绍去世,晋成帝司马衍登基为帝,王导、庾亮等人受命辅政。
王导历仕三朝,备受东晋诸帝殊待。王导执政期间政局比较稳定,虽有王敦、苏峻等人叛乱,但叛乱很快被平息,王导也被认为是东晋中兴名臣。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四岁,去世后被追谥为“文献”。
后世对王导评价褒贬不一,大多数史学家认为王导及其家族为东晋王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将王导视为东晋中兴名臣。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王导本人并无卓越才能,只不过是因为出身显赫,倚仗家族建功立业,徒有虚名而已。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出身名门
晋朝咸宁二年(276年),王导在琅琊郡临沂市(山东省临沂市)出生,字茂弘,为魏晋名门琅琊王氏家族成员。伯祖父王祥以孝行著称,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主人公,在西晋时曾任太保一职。祖父王览亦有德行,官至光禄大夫。王导的父亲王裁在任镇军司马期间去世之后,由王导承袭了祖父王览的丘子爵位。
少年英才
王导年少时文采风流,言谈举止气度非凡。在他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在见到王导后对他极为欣赏,并且跟王导的堂兄王敦说:“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张公认为王导有出将入相的才能,日后前途定然不可估量。
后来西晋司空刘寔想让王导入朝为官,先后授予他东阁祭酒、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等官职,王导始终没有前去赴任。直到掌握朝政大权的驺摇司马越发出诏令,王导这才接受朝廷征辟任,在东海王府下出任参军一职。
出仕为官
王导任东海王府参军期间,与同样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帐下的司马丕司马睿结下了深厚友谊,两人志向相投共以匡扶晋室为己任。八王之乱后晋朝王朝内忧外患不断,政局越发败坏。为避免卷入朝中纷争难以脱身,王导建议司马睿暂离政治中心洛阳市,南下就镇建邺区(南京),以便避开战乱在后方发展自己的力量。
江东立足
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睿南下镇守建邺(南京),王导任安东司马随从南下。司马睿的祖父琅琊武王司马伷曾在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奉命参与了灭吴之战,并于太康元年(280年)二月代表朝廷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在当地的吴中人看来,司马睿是他们灭国仇人后代况且也没有崇高的名望,他们并不欢迎司马睿的到来。司马睿出镇建邺一个多月,期间始终没有当地人前来依附司马睿,王导对此忧心忡忡。当时王导的堂兄王敦正好去建邺,王导与堂兄王敦商议认为虽然司马睿为人仁厚但是名望不高,王导和王敦决定利用王家的影响力来帮助司马睿在江东本地士族中建立威望。
永嘉二年(308年)上巳节上巳节,魏晋时期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来到水边举行盛大的袚祭礼,用水洗去污垢以祈求能够消除灾祸。这一天,司马睿乘坐华丽的轿子率众出行观看当地的袚禊仪式,以王导、王敦等多位名望崇高北方大族世族子弟恭敬地随侍司马睿身后。江南世族领袖顾荣、纪瞻、贺循等名士见司马睿威风赫赫,深感震惊亦前往拜见司马睿。在王导的建议下,司马睿对以顾荣为首的江南名士十分尊敬,同时委以重职将顾荣、贺循等人招揽在自己麾下任用。王导此举为司马睿争取到南方士族的支持,从此司马睿在江东统治得以确立。
王与马共天下
永嘉五年(311年)五月,汉国大将刘曜率军攻破洛阳,俘虏司马炽,大杀王公庶民十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后,为躲避中原战乱,北方大量汉人纷纷渡江南下。王导劝司马睿借此之际招纳名士贤才,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当时北方名士桓彝为避战乱渡江南下,投奔琅琊王司马睿。桓彝在见到司马睿之后深感失望,认为其非雄主之相。且司马睿势力微弱,对未来发展十分忧虑。后桓彝见到王导,与其畅谈之后打消了疑虑。
永嘉七年(313年),晋怀帝被汉赵皇帝刘聪杀死,太子司马邺即位,改元建兴。后征召王导为吏部郎,王导没有前往赴任。建兴四年(316年)八月,汉赵皇帝刘聪派大将刘曜围攻长安。同年十一月,司马邺考虑到当前长安城内粮草不济难以御敌,在苦等各地援兵未果后,十一月十一日派侍中宋敞送上降书出城投降,至此晋朝王朝正式灭亡。司马邺投降后被刘聪封为怀安侯,此后受尽屈辱。
建兴五年(317年)三月,司马睿在建康(南京)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建立了东晋。司马睿任命王导为丞相军祭酒,后又拜王导右将军、扬州市刺史、监管江南诸军事,又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假节、刺史如故。王导以自己不通军事,且堂兄王敦掌握六州重兵,坚决拒绝了都督中外诸军的职位。建武二年(318年)四月,司马邺被汉赵皇帝杀死的消息传到南方,在众多大臣拥护下司马睿正式登基为帝,改元太兴。
在一次朝会上,司马睿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恳切邀请王导与他同登御床共同接受百官朝拜。王导坚决不肯与司马睿同登御座,并且提出:“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王导将皇帝司马睿比作太阳,来表明自己不愿逾越的态度。见王导态度坚决,司马睿只好放弃了让王导同登御座的想法。即位之初的司马睿对王导信任依旧,认为王导是自己的萧何,尊称王导为“仲父”。当时王导在朝中主管政事,王导堂兄王敦在外掌握重兵,王氏家族子弟在朝中亦担任重要官职,琅琊王氏子弟权倾朝野,时人将这情况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权重遭忌
东晋建立后不久,由于王氏家族权力太大,令司马睿十分忌惮。司马睿逐渐疏远王导,重用寒族出身的刁协、刘隗等人,将他们作为自己的心腹以压制以琅琊王氏为首的士族门阀势力。在司马睿的支持下,寒门出身的刁协、刘隗等人官员掌握了朝政大权,并且借整顿吏治为由推行多项政策来打击世家大族势力。被逐渐排斥出权力中心的王导虽然有些不满,但仍如往常一样尽心尽力处理政务,赢得了人们的赞许。
王导族兄王敦声名显赫长期在外掌握重兵,为防备王敦司马睿假以北伐之名令戴渊、刘隗出镇合肥市、淮安市,并征调士兵分配给戴渊、刘隗统率。王敦对司马睿疏远琅琊王氏的行为极度不满,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在武昌(湖北鄂州)起兵,上疏列举刘隗十大罪状,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大军攻向建康(南京)。司马睿急召戴渊、刘隗回援建康(南京),又召集各地军队以讨伐王敦,没想到司马睿派去讨伐的军队大败。永昌元年(322年)四月,王敦大军攻陷建康,司马睿被迫向王敦求和,王敦由此把持了东晋大权。永昌元年(323年)闰十一月初十司马睿病逝,太子司马绍登基为帝,也就是后世的晋明帝。
三朝之臣
司马绍即位后,王敦野心日益膨胀想要取代晋室登基为帝,王导对此坚决反对。太宁二年(324年),王敦病重,晋明帝司马绍讨伐王敦,王导率领宗族数百人假以王敦以死为名为其出殡。王敦主力军队听说消息后无心作战,被司马绍派去的讨伐军队打得大败。太宁二年(324年)七月,王敦听说己方军队败讯后气急身亡。王敦死后不久,王敦残余势力陆续被司马绍大军剿灭,至此王敦之乱正式平定。
王敦之乱平定后,司马绍任命王导担任太保,朝中大事多询问王导的意见,对其极为倚重。太宁三年(325年),司马绍病逝,太子晋成帝登基为帝,因太子司马衍年幼,王导、庾亮等人受命辅政。司马衍虽为皇帝,但是对王导极为敬重,每次见到王导都会向其行礼,不敢以寻常臣子对待。
咸和二年(327年),辅政大臣庾亮忌惮在外掌握重兵的苏峻名望崇高,恐其日后有不臣之心,与王导商议欲征召苏峻入朝为官。对此王导表示反对,他认为苏峻为人狡诈多疑,定然不会轻易奉诏入朝。如今苏峻还没有谋逆的心思,倒不如用宽容的态度对待苏峻,不要贸然激怒他。大臣卞壸、温峤等人也纷纷上书劝阻庾亮,庾亮不顾王导等人反对执意征召苏峻入朝为官。苏峻见庾亮态度如此强硬,担心入朝后庾亮会陷害自己,在参军任让等人的建议下,苏峻联合镇东将军祖约以讨伐庾亮名义起兵叛乱。
咸和三年(328年),苏峻叛军攻陷建康,庾亮率领族人外逃。王导见苏峻为人骄横,担心此人会对晋成帝不利,入宫随侍司马衍左右。苏峻畏惧王导名望崇高不敢轻易加害,只好让王导继续执掌朝政。在此期间,王导暗中策反苏峻亲信欲携司马衍出逃,由于苏峻对皇帝司马衍防守看护甚严,王导营救司马衍计划最终失败,王导遂携带家眷逃到白石(安徽含山县)避难。与此同时,出逃在外的庾亮与江州刺史温峤推举征西大将军陶侃为盟主,建立讨伐军讨伐苏峻,后苏峻兵败身死。咸和四年(329年),苏峻叛军余部亦被东晋官兵消灭,至此苏峻叛乱彻底平息。苏峻叛乱平息后,庾亮出镇芜湖(安徽芜湖),中央则由王导继续执掌朝政。
咸康五年(339年),王导病逝,终年六十四岁,去世后被追谥为“文献”。皇帝晋成帝下令辍朝三日为王导哀悼,遣大鸿胪持节监护丧事、仪式赠物的礼仪,比照汉代大司马霍光及安平献王司马孚之例。
主要为政举措
政治
抚绥新旧
司马睿至建康后不久,王导就明确提出“谦以接士,俭以足用,用清静为政,抚绥新旧”的政治方针。其中抚绥新旧是王导政治政策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新”是指那些为躲避中原战乱南渡而来的北方人,“旧”则是指那些世代在江东发展的原住民。王导在建议司马睿招纳北来名士的同时,又以谦恭的态度拉拢江东世家大族以高官厚禄使其亦投在司马睿帐下。由此使得在江东的南北士族子弟团结一致,携手匡扶晋室,以对抗外族强敌。
经济
侨寄法
五胡乱华后,大批北方百姓南渡过江避难,这些北方的百姓除一部分依附于世家大族成为佃农外,还有一部分人聚集在一起成为流民,为谋生计四处为盗,成为当时一大患。与此同时,南北士族之间亦争夺人口土地矛盾日益尖锐。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王导建议在地广人稀的南方地区集中安置北方前来的百姓,并按照他们北方原籍的名字另设侨州、侨郡、侨县,另设郡县政府派遣属官任职,侨人只受侨州郡县的管理,不负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
文化
官学与地方教育的发展
东晋建立之初,各行各业百废待兴 。王导对教育发展极为重视,他认为若想要使得王朝复兴,培养优秀人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向皇帝司马睿上书《上疏请修学校》一文,建议兴办官学和大力发展地方教育,选拔博通礼学之士作为老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兴办学校来教化百姓遵循礼法忠君爱国,以此去除魏晋以来的浮华之气;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贤才方便朝廷日后征用。王导的上书得到了司马睿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晋文化发展繁荣。
轶事典故
携帖过江
王导本人十分热爱书法,相传西晋末年王导在携家眷南渡之际,曾特意将书法大家钟繇的《宣示表》缝入袖中,誓言“贴在人在,贴亡人亡”,后将《宣示表》传与侄子王羲之。
结交士族
王导随司马睿南渡之后为了能尽快在江东扎稳根基,曾专程上门拜访名士陆玩为王氏子弟求亲,以争取江东大族吴郡陆姓的支持。陆玩婉拒了王导想要联姻的建议,称“培塿无松柏,薰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能为乱伦之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土坡上长不了松柏这样的大树,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陆玩虽然不才,道义上决不能开乱伦的例。”王导见此也不再提与陆家联姻之事。
后陆玩到王导家中作客,王导盛情让人准备了奶酪邀请陆玩一同享用美食。没想到陆玩在食用奶酪之后,回到家中后不久就大病一场。病愈之后给王导写信说:“我虽然是南方人,但是差一点就成了北方的鬼。”
新亭对泣
西晋灭亡后,大批名士为避开战乱来到建康(今南京)投奔晋王司马睿。每到节假日的时候,这些来自北方的名士们经常在新亭(又名中兴亭,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聚会,一起饮酒作宴畅谈国事。有一次宴会上,名士周顗突然叹气说:“风景跟往昔一样,江山却换了主人”,在座的不少宾客想到中原沦陷自己被迫远离故土,不禁感慨万千忍不住落下眼泪。王导见状十分生气,认为虽然山河沦陷但不能像亡国之奴一味哭泣,此情此景更应该重振精神诸臣工携手报效朝廷,为日后恢复中原故土而奋进。
伯仁之死
王敦之乱时,大臣刘隗劝司马睿将留在京中的王氏子弟尽数杀死。王导听说消息后十分害怕,于是带领家中二十几名子弟跪在宫前向司马睿请罪。王导的好友周顗恰好也要进入觐见司马睿,王导便直接叫住周顗,希望周顗能够看在俩人的交情份上,可以在皇帝面前帮王导说话。没想到周顗并没有理会王导,直接进宫觐见司马睿。在见到司马睿之后,周顗极力劝说司马睿王导是忠君爱国的贤臣,希望皇帝不要听信谗言杀害忠良。司马睿采纳了周顗的意见,并且留其在宫中饮酒,周顗尽兴而归。离宫之时王导再次请求周顗为他美言,没想到周顗不但没有理会王导,反而说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以此换取金印。王导误以为好友见死不救,对其深感怨恨。
王敦攻破建康后,认为大臣周顗与戴渊声望崇高,询问王导能否赐予他们三司之职,王导没有回答。此后又询问王导能否任命周顗与戴渊两人为仆射呢?”王导依旧不答。王敦考虑良久,对王导说:“如果周顗与戴渊不能为自己所用,倒不如杀了他们。”王导还是表示沉默,并没有出言劝解以消除王敦的杀心。之后不久,王敦派人杀害了周顗与戴渊
周顗死后不久,王导在整理宫中奏折时发现周顗为自己上书求情的奏折,此时才明白自己误会了好友。王导念及周顗之死深感痛心,对自己的儿子们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在幽冥之中,我愧对这样的良友。”
父子相处
王导的嫡长子王悦为人聪慧,王导对这个儿子极为宠爱。在王悦小时候,有一次王导下棋想要走一步,王悦按着王导的手指不让他继续下,没有打算让着王导的意思。王导见此笑着说:“怎么可以这样,咱们好像还有点亲戚关系吧。”
王悦长大后对待父母十分孝顺,王导外出办公时,王悦常常将父亲王导送上车。在母亲曹夫人操劳家务时,王悦也时常陪伴左右,帮助母亲一起整理箱笼衣物。王悦因病早逝后,王导哀伤至极,时常在前往官署的车上哭泣。而王悦的母亲曹氏则将那些王悦收拾好的箱笼封存,不忍心再次打开。
相关争议
正面评价
东晋大臣周嵩认为王导、王广的才能跟前朝贤人相比亦不相差。王导忠诚无私,全心辅佐帝王,最终成就东晋大业,可与蜀汉时期诸葛亮相比。
苏轼: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遗址之遗民,而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齐、晋虽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苏轼在文章中写到:假若姬宜臼有一位像王导一样的大臣,定下不迁都的计划,收拢原丰镐一带的民众,效仿文、武、成、康等贤王实行仁政,对东方的诸侯展示优势,强如齐晋也不敢有二心,秦国又怎么能崛起呢!
王夫之认为琅邪王能够避开刘、石二人的祸害,延续宗族,在建康能够延续晋室统治,并不是因为运气好,而是他在颖、颙、腾、越交战之际明智地选择了退避。他回国是为了寻求生存之路,这种决断非常卓越。而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王导的劝导和他自己决断从谏。自此之后,王导和琅邪王的关系变得非常密切,能够相得益彰。这样的关系的确有其基础和原因。
陈寅恪: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也。
负面评价
宋代司马光指责晋朝官员不能按照法律严格行事,但是又得到了君王的重用和高官厚禄,晋朝政治腐败由此可知。要承担这个责任的人,应该是王导。
王鸣盛在其著作《十七史商榷》写到唐代房玄龄编撰的《晋书》对王导的描写大多是赞美之词,看似一代功勋卓著的一代名臣,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干成,只是仗着门第显赫,子孙徒占高位而已。所谓的中兴名臣,号称“江左夷吾”,自己实在是不知从何说起。
家族成员
相关作品
所作文章
王导有文集十一卷,今已佚,其文章主要收录在《全晋文》:《上疏论谥法》《上疏请自贬》《上疏请修学校》《议复肉刑》《议追赠周札》《与贺循书论虞庙》《祭卫教》《尾铭》等。
书法作品
王导擅长书法,自小学习钟繇、卫瓘书法之道,以行草最佳,其现存代表作有《省示帖》(《淳化阁帖》所录七行残字)、《改朔帖》。
省示帖
改朔帖
影视形象
《一代书圣王羲之》中梁冠华饰演王导
纪录片《中国》第七集 《南渡》
后世纪念
王导谢安纪念馆
王导谢安纪念馆坐落在南京夫子庙秦淮河南岸乌衣巷内,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巷之一。旧时是孙吴士兵驻守的营地,因士兵衣着黑甲故得名乌衣。王导谢安纪念馆是一座展示六朝文化艺术及王、谢两大家族家世的专题性陈列馆。馆内有来燕堂、鉴晋楼等建筑。
参考资料
豆瓣.豆瓣.2023-04-18
中国 第7集 南渡.豆瓣电影.2023-04-18
景区历史-乌衣巷-王导谢安纪念馆.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20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