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卫瓘

卫瓘

卫(220年—291年),字伯玉,河东郡安邑县(今山西夏县北)人。三国时期曹魏晋朝初年的大臣和书法家。

卫瓘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卫觊官至曹魏尚书;卫瓘十岁丧父,袭父爵为乡侯。曹魏正始元年(240年),二十岁的卫瓘进入仕途,历任尚书郎、中书郎等职。景元元年(260年),魏末帝曹奂继位后,任卫瓘为侍中,持节抚慰河北省;后升为廷尉卿,于景元四年(263年)以本职持节监督邓艾钟会伐蜀一事,并在伐蜀功成后平定钟会之乱,因功封徐州市都督镇东将军等职,并增封菑阳侯。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卫瓘改授青州市都督、刺史,晋爵菑阳公;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至咸宁市初年间,卫瓘历任征北大将军、护乌桓校尉,期间安定北境,解除西晋边患。咸宁四年(278年),朝廷征召卫瓘入朝担任尚书令,兼任侍中,后升其为司空司马衷司马衷即位后,卫瓘于元康元年(291年)同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佐司马衷处理朝政,但因同皇后贾南风对立而遭到免官,同年被宗室大臣司马玮所杀,终年七十二岁。卫瓘死后,朝廷追封其为兰陵郡公,谥号为成。

卫瓘擅长隶书和章草书法,他不仅精通各种字体,而且能够学习古人的优点,是一位富有创意的书法家。北宋淳化阁帖》载有卫瓘的《顿首州民帖》,尚存章草格局,其章草笔画去掉波势,渐露今草端倪,是卫瓘唯一的传世书法作品。唐朝张怀瓘《书断》中评其章草为“神品”。卫瓘与索靖齐名,号为“一台二妙”,二人受汉末 “张芝” 张芝的影响,被认为:瓘得张芝筋,靖得张芝肉。司马炎评价卫瓘忠诚公正,有文才和武略。唐朝大臣房玄龄在《晋书》中评价卫瓘多次劝谏司马炎,可谓竭诚尽忠,做到了作为人臣的责任。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卫瓘是河东郡安邑县人。他的高祖卫嵩在刘庄时期因擅长儒学而被征召至京师,但在途中因病于安邑县去世。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赏赐了安邑一块地方作为他的墓地,从此卫氏的子孙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卫瓘的父亲卫觊曹魏时期曾任尚书一职。十岁时,父亲卫觊去世,卫瓘继承父亲的阌乡侯爵位

正始元年(240年),卫瓘被任命为曹魏的尚书郎。当时曹魏的法律严苛,母亲陈氏非常担忧他,于是卫瓘请求改为通事郎,后又转为中书郎。当时权臣专擅朝政,卫瓘与大臣们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很受傅嘏的器重。卫瓘在任官十年期间,受到时人称赞和认可,升迁为散骑常侍景元元年(260年),陈留王曹奂继位为皇帝,任命卫瓘为侍中,奉命去河北省慰劳军民。由于卫瓘对曹奂的即位有功,朝廷增加其封邑;不久,卫瓘又转任廷尉卿。卫瓘精通法律,明辨事理,每次审理案件,不论案件的大小,都能据实决断。

参与灭蜀

景元四年(263年),邓艾、钟会奉大将军司马昭之命伐蜀。卫瓘作为廷尉卿奉命监督邓艾、钟会的军事行动,并被授予镇西将军,领兵一千。蜀汉平定后,邓艾自行任命蜀国官员;由于钟会心怀异志,因邓艾独断专擅,遂与卫瓘一起秘密向司马昭报告邓艾的所作所为,司马昭下令用囚车监禁邓艾入京。卫瓘在钟会的授意下,率先抵达成都收擒邓艾,钟会本打算借邓艾的力量除掉卫瓘。卫瓘得知钟会的用意,不动声色,连夜来到成都市,向邓艾手下的将领发出檄文,声称奉诏捉捕邓艾,其余的人一概不予追究。如果向朝廷军来报到,爵位赏赐就和之前一样;如果胆敢不出面,就诛灭他三族。邓艾的属将纷纷归附。卫瓘直入邓艾营帐,邓艾来不及抵抗就被逮捕。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五日,钟会率军抵达成都,钟会下令将随同而来的胡烈等魏军将领逮捕囚禁,矫太后遗诏而反叛朝廷。钟会留下卫瓘进行商讨,他在木片上写下“欲杀胡烈等”并举起给卫瓘看,由于卫瓘表示拒绝,两人直接开始出现了猜疑。卫瓘去上厕所时,碰到胡烈原本的亲将,便要他把钟会反叛朝廷的消息传到三军之中。

钟会逼迫卫瓘做出决定,两人相持不下。在外面的其他军队都暗中打算进攻钟会,因为卫瓘没有出来,不敢率先行动。钟会命卫瓘出去慰劳各军,卫瓘刚离开钟会就后悔了,派人追回卫瓘,卫瓘装病拒绝。等到黄昏时分,卫瓘闭门起草讨伐钟会的文告,传送全军将士,诸将于是向钟会发动进攻;钟会率部抵抗,最终被击败,自己也被乱兵所杀。钟会之乱平定,卫瓘稳定大局,安定人心。邓艾本营的将士想要追上囚车救出邓艾,迎接他回成都市,卫瓘担心会有变故,就派遣护军田续率军追击,在绵竹杀死邓艾父子。当初,邓艾进入江由时,因为田续不敢前进,准备杀了他,不久又赦免了他。等到卫瓘派田续去追击邓艾父子时,对田续说:可以报在江油市受辱的仇了。

益州平定后,朝廷要给卫瓘加官晋爵。然而卫瓘认为自己平定蜀地的功绩是诸位将领共同努力的结果,认为邓艾、钟会二人跋扈自取灭亡。虽然自己出谋划策但没有斩将拔旗的功劳,因此坚持辞让不接受封拜。最终他被升为使持节、都督渭河平原诸军事、镇西将军。不久又升任都督徐州市诸军事、镇东将军,并加封为菑阳侯,腾出的爵位封他的弟弟卫实为开阳亭侯。

安定北境

泰始初年(266年),卫瓘转任征东将军,晋爵为菑阳公,泰始五年(269年),改都督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加衔征东大将军、青州牧。在各种官位上都有政绩。泰始七年(271年),卫瓘任为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咸宁二年(276年),卫瓘上书请设立平州,后来他兼任都督平州诸军事。当时幽、并二州,东有刘务桓,西有拓跋力微,都构成边地的危害。卫瓘离间刘务桓和拓跋力徽二人之间的关系,致使二人互相猜疑而产生矛盾,于是刘务桓投降,拓跋力微忧虑而死。

卫瓘成功平定北方后,朝廷对他功绩给予表彰,赐予他一个儿子亭侯的封爵。他请求将该封爵转给自己的弟弟,然而卫瓘的弟弟在被封之前就过世了,最后由卫瓘的儿子卫密受封亭候。卫瓘六个儿子都没有爵位,却把封爵都让给他两个弟弟,在社会上备受赞誉。卫瓘多次请求进京朝见皇帝,每次司马炎都热情款待他,不久后又派他返回幽州镇城。

咸宁初年(275年),卫瓘被征召为尚书令,又晋升为侍中。太康初年(280年),被任命为司空,同时继续兼任侍中和尚书令职务。卫瓘为政清简,受到朝野上下的称赞。晋武帝安排他的第四个儿子卫宣繁昌公主联姻。然而,卫瓘认为自家身世低微,与公主结亲不太相称,因此上书推辞,但晋武帝坚持令两人联姻。之后卫瓘又领太子少傅,并特赐千兵百骑护卫和鼓吹仪仗。因有日食出现,卫瓘与太尉汝南王司马亮、司徒魏舒等人都要求自愿退位,被晋武帝拒绝。

蒙冤被杀

卫瓘的儿子卫宣在与繁昌公主结婚后,常常沉溺于酒色之中。权臣杨骏为了独揽大权,与黄门侍郎等人合谋,对卫宣进行毁谤,劝皇帝下令让公主与卫宣离婚。卫瓘恐慌不安,请求告老退位;晋武帝允许,并追赠卫瓘为太保,又派遣一百名卫兵,配备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吏员给他。杨骏等人又向晋武帝上奏,要求逮捕卫宣并免去卫瓘的爵位,晋武帝否决了这项提议。

永平元年(290年),晋惠帝司马衷即位,由太傅杨骏辅政。惠帝恢复了卫瓘的千兵护卫。元康元年(291年),杨骏被楚王司马玮矫诏诛杀,卫瓘被任命为录尚书事,给予绶带官印,可以“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卫瓘与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佐晋惠帝处理朝政。不久,司马亮提议让诸王回归封国,引起朝臣议论;卫瓘表示支持,这让司马玮对他心生不满。皇后贾南风也对卫瓘的正直感到忌惮,她以“图谋废立”的罪名传令给司马玮,要求罢免卫瓘的官职;司马玮派遣清河王司马遐率军包围了卫府。卫瓘的部将怀疑诏书的真实性,建议卫瓘等待确认真相后再认罪,但卫瓘拒绝了。最终,他和儿子卫恒、卫狱、卫裔以及孙子等九人同时被杀,终年七十二岁。卫恒的两个儿子卫璪、卫玠当时正在医生家看病,得以幸免于难。

卫瓘被杀之后,经过卫瓘的女儿和国臣们的多方奔走和上书请愿,卫瓘一案最终得以昭雪。司马衷颁布诏书,追赠卫瓘假黄、兰陵郡公的封号,并追谥他为晋成公

为政举措

政治

卫瓘认为,曹魏建立的九品中正制度,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通行古今的常制。应该恢复古代的乡举里选制度。他和太尉司马亮上奏认为:古代圣君崇尚贤能者,通过乡举里选制度选拔优秀人才。乡举里选制度使朝廷恭俭谦让、社会歪门邪道绝迹,人们知道名声不能虚假,从而自我修养。九品中正制度在初期乡论尚存劝戒鼓励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不健康因素影响,按资产定品级导致天下人认为只有做官才尊贵,道德和学问被忽视,争利伤风败俗。废除九品中正制度,恢复古制并规定以现居地为准进行考选,避免外地考察的问题。邻伍成为基层单位,由郡县长官主持考选,完全废除九品中正制度,选举推荐依据公论。现任命九品官员应以古制为准,由在朝大臣荐举人才备任用,既拓宽选才途径又鼓励公心荐才,同时考察官员是否清明。卫瓘认为这才是完美的制度。司马炎也认为很好,但终究未能改旧布新。

军事

泰始七年(271年),卫瓘被任命为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和护乌桓校尉。当他抵达幽州镇城后,他上书请求设立平州,并且后来兼任了都督平州诸军事的职务。当时,幽州太原市都受到了刘务桓拓跋力微的威胁,这两个势力分别位于东部和西部边境地区,构成了边地的危险局势。卫瓘施展手段挑拨离间刘务桓和拓跋力微两人的关系,导致他们相互猜忌并产生矛盾。最终,刘务桓选择投降,而拓跋力微则因忧虑过度而去世。

文学造诣

书法成就

卫瓘善诸体书法。他与尚书郎索靖都善草书,故时人号为一台二妙。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张怀瓘书断》等书法史料认为卫瓘书风很全面,章草、小篆、隶、行、草诸体兼善,是全能型书法家。卫瓘书法水准极高,张怀瓘《书估》把卫瓘等九人列为书家第一等,认为其可与王羲之钟繇、王羲之等人比肩;庾肩吾《二十四书品》把卫瓘列为上之下品;就具体字体而言,其章草被张怀瓘《书断》列为神品,亦即书法境界的最高级别。最能代表卫瓘书法成就的当推“草稿”书。据羊欣和王僧虔的记载,卫瓘把张芝草法和卫觊笔法相融合,衍生出了草稿书,也叫相闻书,为简札尺一类比较随意的字体,卫瓘草书能在法外求趣。

此外,卫瓘草书得张芝之“筋”,“筋”是“骨”与“肉”的恰当组合,更多地表现了势和力,是书法用笔的高级形态。当然,卫瓘的草稿书不是孤立的书法现象,不少书法史料说明,“汉晋时期的士流阶层已经盛行草书尺牍”,这种风尚甚至逐渐演化为彰显个人才情和家族门第的特殊技艺,学者冉令江, 杨树国认为卫瓘的草稿书虽不无个性但又是时风的一个缩影。卫瓘草稿书的代表作为《州民帖》,此为唯一归于其名下的刻帖,首刻于北宋初年的《淳化阁帖》卷二,后亦为宋《大观帖》收录。纵观该作品,有列无行,字字独立,横笔欹斜倾侧、抑左扬右,捺笔纵引牵带、气息连贯。具体审视,则第一列前五字章草笔法醇厚,典雅遒,颇近索靖月仪帖》,而以下几十字则近乎今草,自然洒脱,颇近王羲之十七帖》。此帖在笔法、章法、意趣上与晋朝的主流章草颇有相异之处,更凸显了率情流便、秀美清正的审美追求,学者卫泊键认为卫瓘当为推动章草向今草演变的重要人物。

个人作品

卫瓘的书法作品有《顿首州民帖》,是其唯一的传世的书法作品,此帖已基本上去掉了波势,从此帖已可看出章草向今草的过渡。文疏作品有《奏免山涛》《请议郄假葬除服表》《与某书》《奏请赠郑默三司》《与魏舒书》《请除九品用土断疏》等言论。散文作品有《丧服仪》一卷(《隋书经籍志》)及《论语注》八卷。

人物评价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评价:征东将军卫瓘,忠诚公正,有文才和武略。

南北朝时期刘宋开国皇帝宋武帝评价:钟会无法实现他造反的计划,因为有卫瓘等人的存在。

东晋大臣羊欣评价:河东卫瓘,他的草书文言文造诣很高,都达到了精妙的境界。他的草书虽然字形微瘦,但是笔迹非常精熟。

唐朝大臣房玄龄评价:卫瓘多次劝谏晋武帝司马炎,可谓竭诚尽忠,做到了作为人臣的责任。卫瓘因为贾氏而灭亡,张华因为赵姓而被残害。在乱世中保持忠诚,自古以来都是一件难事。

天宝大臣、书画家李嗣真:卫、杜的文笔,流传已久。纵使它们笔触轻盈,流转风韵,明快有力,文辞婉约典雅,但相信很少有能与之匹敌的对手。

唐代著名书学理论家张怀瓘评价:卫瓘天资特出,就像鸿雁展翅飞翔在清流之上。他随心所欲地运用自己的才能,从不感到为难。

南宋理学家陈普有诗赞卫瓘:“此座倾危不信人,此身便合去朝廷。凌云莫道非真醉,直到身亡更未醒。拓跋姓枝柯幸少疏,洛阳宫殿已为墟。休论荣晦师田续,忍读金稽书。”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一台二妙

卫瓘生性严肃,对他的下属都用法律手段来领导,把尚书官看做助手,把尚书郎看作办事的吏员。卫瓘学问渊博,又擅长书法艺术,他和尚书郎敦煌人索靖都长于章草,当时人称之为“一台二妙”。汉末人张芝也长于章草,人们认为卫瓘的草书继承了张体的筋骨,索靖的草书继承了张体的血肉。

假醉上荐

司马衷在做太子的时候,在朝大臣都认为他太单纯质朴,不能处理政事。卫瓘常常想向司马炎陈述废黜太子一事,但不敢贸然行动。后来皇帝在陵云台举行宴会,卫瓘假装喝醉了,跪在皇帝座位前,说道:“我想向皇帝陈奏。”皇帝说:“你想说什么呢?”卫瓘想说,三次都没讲出口,便用手摸着皇帝的座位说:“可惜了这个座位!”皇帝明白了他的用意,假装不明白,说道:“你真的醉成这样吗?”卫瓘因此也没有再说什么。

逊位之叹

卫瓘曾感慨地写信给已经逊位回家的前司徒魏舒说:“每次都和足下谈论此事,日日都没有结果,这就如看见它的时候,它在你前面,可是忽然之间,一不留神它又出现在后面了。”

研究书目

《晋书·列传第六》

《书坛神圣》

《中国历代宰相录》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卫瓘是魏国的监军。他与钟会一起征伐蜀汉诸葛绪在与姜维的战斗中失败,钟会愤怒不已,想要处死诸葛绪,但卫瓘和其他人极力劝阻,最终才使诸葛绪幸免于难。邓艾因功自傲,司马昭暗中给卫瓘写了一封信,命令他监督两路军队,并与钟会一同监视邓艾,以防出现意外情况。后来,卫瓘奉命逮捕了邓艾。然而,钟会谋反失败并丧命,卫瓘命令各军回归营地待命。由于担心邓艾被释放后会对自己进行报复,卫瓘派遣田续追击并斩杀了邓艾父子。贾充成功平定成都市之后,将刘禅迁往洛阳市,任命卫瓘守卫成都。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汉魏文人书法的高迈境界.北大文化书法网.2024-04-25

甘肃籍古代书法家.兰州文联网.2024-04-25

晋书·列传第六.ctext.org.2024-04-29

三国演义 (1994).豆瓣电影.2023-09-05

三国 (2010).豆瓣电影.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