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英文:tea)是以茶树的鲜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加工的、不含任何添加物的、供人们饮用或食用的产品。茶的别名有“、、茗、、荼、 苦荼、腊茶”,茶叶的植物学分类是在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为小乔木状或灌木状。茶树是由地上的茎、芽、叶、花、果和地下的根组成,其主要分布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饮茶是用茶叶的芽,根据芽的数量,叶子展开程度和开面叶又可以细分茶叶类型。

茶叶起源于中国,中国茶被世界誉为“东方神秘树叶”,茶在中国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根据《神农本草经》相关记载,茶最早当做解毒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传播起来到周围各地。西汉时期,茶叶被当做商品,再从被当做祭品和蔬菜到成为茶饮品。两晋南北朝时期,茶叶在官府和宫里流行起来,并从中原地区传播到周围国家。唐朝时期,茶叶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宋朝时期,饮茶风兴盛起来。元朝和明朝时期,出现了制茶工艺,茶叶传入东南亚各国和欧洲。中国茶业在清朝时期开始衰败,这时欧洲对非洲殖民,茶叶也随之传入非洲。在新中国阶段,茶业得到重视,开始恢复起来,并出现新的茶饮方式。茶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2019年11月27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设为“国际茶日”。

国际上通用的茶叶分类标准把茶叶分为绿茶和红茶两大类。茶在中国的分类有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和再加工茶。茶的制成有许多的古法工艺。茶的品饮讲究水源、判断茶的好坏,并延伸出来茶道。不同的茶有不同的风味特点。世界四大茶区分别为东亚、南亚、东非和东南亚。其中茶叶的生产,在亚洲高度集中,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3以上,其中中国、印度两国生产的茶叶约占世界茶叶产量 1/2 以上。

历史沿革

茶(英文:新茶)是以茶树的鲜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加工的、不含任何添加物的、供人们饮用或食用的产品。

起源

茶饮品起源于中国,其历史悠久。《茶经》写到“茶之为饮,发乎炎帝,闻于周公。”据说神农氏煮水时,树叶掉落到锅中,喝了之后感觉爽口、解乏,于是介绍给群众。《神农本草经》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发展与传播

茶饮品在中国的发展,从春秋时期到现代,历史悠久。春秋时期,茶叶被当做祭品和蔬菜,《晏子春秋》记载茶叶与其它材料混合食用。《华阳国志》记载把茶叶“纳贡”。战国时期,茶叶传播起来到各地。西汉时期,茶叶已经被当做商品,流通起来,再到成为茶饮品。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兴书》记载茶品风靡全国,茶叶也开始传入朝鲜半岛。唐朝和隋朝时期,陆羽写出《茶经》,标志着中国茶道文化正式产生,茶叶开始传入到朝鲜、日本,其中日本也形成茶道。在宋朝时期,宋徽宗写出的《大观茶论》,提倡茶文化。在元朝时期,《农书》记录磨茶技术。

明朝时期,政府监管茶叶,并且从茶叶中收取税收,茶叶开始传入东南亚各国。公元1607年,绿茶首次被荷兰人从澳门运至巴达维亚共和国(现今的雅加达),然后在欧洲各国传播,传入欧洲有两条路,一条从中国到蒙古和西伯利亚到欧洲,一条为中国南部贸易港口沿海路运到欧洲,这也是制茶发展最快的朝代。清朝时期,欧洲对非洲殖民,茶叶传入非洲,之后国际上出现茶叶贸易,这时中国受国家竞争和战乱,中国茶业在这时开始衰败。现代,茶业得到政府重视,开始恢复起来,茶叶又制成现代工艺茶(如:袋泡茶)。

印度出口茶叶的起源是在1838 年的伦敦拍卖会卖出 12 箱红茶。2017年,印度红茶分为CTC 红茶和传统茶红茶,其他有小规模的绿茶和有机茶。

日本茶叶是从公元805 年,由日本僧人最澄从中国带茶叶回到日本,并开始在日本传播。《日本后记》一书记载,公元815年,永忠大师向嵯峨天皇献茶,由此茶叶在日本范围内传播起来。公元10世纪,由于日本国风文化的兴起,茶叶发展落败。在公元1121年,荣西在中国交流学习,回国写出《吃茶养生记》,记录日本茶道,日本茶的发展,此后在日本寻常百姓家传播起来。

采制

采茶

采茶宜在天气晴朗,温度不超过25°C,地点应当在向阳的坡地,深山(好茶)。春季,在4月中旬左右(清明节、谷雨时节)。夏季,第一次在6月左右。第二次在8月左右(这时期的茶俗称“六月白、大小暑茶、二水夏仔”)。秋季,第一次在9月左右。第二次在10月左右(称“白露笋”)。冬季,2月左右(立冬前最好)。

制茶

茶叶的制作工序根据不同类型的茶,有着相对应的步骤,共用的步骤为干燥。除此包括杀青 、揉捻 、闷黄、萎凋等步骤。杀青是指通过高温作用,去除茶叶中的水、破坏其中的酶等物质,同时有化学反应的产生。揉捻是通过手工或机械塑造外形。干燥是为了去除水分、固定外形和发挥茶香。

特点与分类

外形

茶树的外形分为乔木型、 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乔木型茶树植株高大、分枝部位高且稀疏,小乔木型茶树比较高大且分支少,人工栽培的多是灌木型茶树,茶树高在1~3米。茶树是由地上的茎、芽、叶、花、果和地下的根组成。茶树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气候和地形都会影响茶树的生长。茶叶的规格有芽、一芽一叶至一芽四叶。根据叶子展开程度和开面叶又可以细分。

分类

茶叶的分类方法有按国家和应用分类方法。按国家有国际、中国、欧洲日本等分类方法。国际分类把茶简单分为红茶和绿茶,在欧洲多加个乌龙茶的分类,而日本主要按发酵程度分类,中国分为7类,主要是根据制作工序不同而分类。此外,还有按应用分类,按采摘季节、茶鲜叶叶片大小、发酵程度、茶树生长地形、生长方式、保存时间、销售方式和包装方式等分类。

按国际分类,绿茶是指采取茶树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 、整形 、烘干等工艺,制作成的饮品。红茶是指采取茶树的芽或叶,经过萎凋 、揉捻 (切 )、发酵和干燥等工艺,制作而成饮品。绿茶代表品种有铁观音 、碧螺春 、龙井等。红茶代表品种有祁门红茶(产于中国)、大吉岭红茶(产于印度)、锡兰高地红茶 (产于斯里兰卡)、阿萨姆红茶(产于印度),这四种茶在国际上有世界四大红茶的美誉。

按中国分类特点,如下表。其中发酵是指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鲜叶内含物发生以多酚类物质酶促氧化为主体的,形成叶红变的过程。

风味

国际分类茶叶的风味,绿茶汤色多为绿色,红茶的色泽和茶汤皆为红色。但饮茶习俗在当代各个国家具有当地特色,例如,在中国人们喜欢原叶茶、美国喜欢速溶茶、英国有英式红茶、德国有花草茶、北非有薄荷茶、土耳其苹果茶、曰本抹茶、俄罗斯甜茶和印度奶茶等。

原味茶风味,绿茶讲究嫩绿明亮、清香、醇爽。红茶,茶汤深红,口感较重,味苦。黄茶,黄汤黄叶,口感醇爽。白茶,茶香、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乌龙茶,以铁观音为例,以馥郁花果香、醇厚甘鲜而出名。黑茶,茶汤颜色深,滋味醇中有涩、苦中有甜。再加工茶,包含多种样式,如荷叶、菊花、茶叶组合成的复合茶,茶汤香气清新、汤色清绿。其他样式还有枸杞红茶、柠檬红茶等等类型。

速溶茶,是一种便于包装、储存、携带、饮用的茶饮料,可以根据需求调成不同口味的茶。英式红茶,是在红茶在英国普及后,在红茶里加入蜂蜜、牛奶和糖,也有加入威士忌、鸡蛋等。花草茶大多经过自然干燥,冲泡有自然的芳香味。常见作为冲泡的植物有玫瑰、牡丹、菊花等。薄荷茶,苹果茶,甜茶、奶茶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有茶内加入薄荷、苹果、糖、牛奶。抹茶,是粉末状茶产品,要求其色泽翠绿明亮,颗粒柔软、 细腻均匀,汤色绿、浓,香气和滋味清鲜味浓。

产区

茶叶的生产高度集中在南北纬 30 度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含欧洲、北美及大洋洲之外的亚、非等地区,包含20多个国家。其中亚洲生产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 4/5 以上,其中中国、印度两国生产的茶叶合占世界茶叶产量 1/2 以上。世界产区可分为东亚、南亚、东非和东南亚四大主要产区。茶树的生长环境为,年平均气温在 10 度~30 度之间、降水量多且分布均匀、海拔高度约在 10 米~2000 米的地区。

东亚产区

东亚产区是世界第一大茶叶产区,主要包含中国和日本等国家,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1/3。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茶叶产区,分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四大茶区。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这里主要是山区,气候多变,适合大叶种茶树的生长。主要有红茶、绿茶和紧压茶等。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等南部地区,这里高温多雨。主要有乔木型和小乔木大叶种,主要有红茶、乌龙茶、窨花茶和白茶等,名茶有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茶。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省湖南省江西省等地。这里四季分明,春夏多雨。茶树以灌木型和小叶种为主,主要有绿茶、乌龙茶和花茶,名茶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茶。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部,包括湖北北部、河南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等地区。该地平均气温低,冬季长。茶树为灌木型中小叶种,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等。

日本主要生产日本茶叶生产集中于静冈、鹿儿岛县三重县等地区,主要品种为绿茶和红茶。主要有玉绿茶、抹茶、煎茶和玉露茶四大类。

南亚产区

南亚产区是世界第二大产茶区,主要生产国有印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等国,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1/3。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茶叶产区,主要产区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恒河下游的西孟加拉邦、印度半岛东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和印度半岛西南部的喀拉拉邦。印度出名的茶叶类型有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尼尔吉里红茶等。

东非产区

东非产区是世界第三大茶叶产区,主要产茶国有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国。其中肯尼亚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三。肯尼亚以红碎茶而出名。

东南亚产区

世界第四大茶叶产区是东南亚产区,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1/10,主要集中于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四国。越南主要有小叶茶 、阿萨姆茶 、掸茶三大茶类。

品饮

泡茶用水首选山水,再选江河,最后井水。冲泡茶适当时间,从外形(形状、整碎、净度、色泽)、内质(香气、滋味、汤色、叶底),来判断一个茶的好坏,其中主要以茶的滋味和汤色来判断。优质茶的外形,芽叶嫩,匀整 、色泽鲜亮。茶的内质,香气浓,汤色变化快、滋味纯正。泡茶后的叶底像新的一样。其中,有些茶是不宜喝的,如冷茶,有滞寒、聚痰的弊端。烫茶,对肠胃不好。隔夜茶,变质,会滋生菌类,对健康不好。焦味茶,烘烤过度的茶带有致癌物质。久泡茶,营养物质被氧化,营养低。

影响

当代全球约有71.4%的国家和地区全球约有1/3的人在饮茶,主要饮用茶的国家有中国 、 日本印度、美国、英国韩国南非德国等国家,其中欧美国家更偏爱红茶 ,而其他国家则更偏爱绿茶,因此茶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2019年11月27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设为“国际茶日”。中国也举办多种类型的关于茶的国际会议,如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邀请国际茶人与中国茶艺师,表演各自国家的饮茶习俗,让人们感受到世界茶文化,以及各地的国际茶博会,如2019年成都市国际茶博会,参加茶博会的企业有800多家,六大茶类千种茶品,以及官窑、汝窑和景德镇窑等八大名窑万款茶器,多种展区,又比如2018年厦门市国际茶博会,不仅有在中国知名的茶类、茶具和企业,还有世界上其他知名的茶类、企业,如印度红茶、日本宇治抹茶、韩国有机绿茶等等。

相关文化

茶的记录

茶最早记录是在中国的古代书籍中,文献《夏小正》记载“四月“取荼”、 七月“灌荼”。”茶圣陆羽(公元733年—公元约804年),著有《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书。是一本关于种茶 、制茶及饮茶的专著。全书分为三卷十篇。卷上共三章,卷下含六章,其中介绍工具的单独列为一章。陆羽构建了中国茶学和茶文化的体系。亚圣卢仝,写有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

元稹写有七言茶诗《一字至七字诗·茶》:

白居易写有《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宋徽宗的《茶论》,后人称《大观茶论》。苏轼的诗《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把茶比作佳人。

此外还有《游诸佛舍,一日饮茶七盏,戏书勤师壁》,这些文献都体现了茶。

古代印度的《罗摩衍那》记录了茶的消费。

在日本,荣西的《吃茶养生记》是日本第一部有关于茶道的书籍。《日本后记》记录了永忠大师向嵯峨天皇献茶有关的事情。

1559年,威尼斯人拉穆斯奥所写的《航海旅行记》记载中国茶,是欧洲文学中首次记录“茶”。

1658年9月30日,英国的《莫丘里斯》报刊记录一个店引进中国的茶叶的广告,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有关茶的报纸广告。

美国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H.Mair)与华裔瑞典作家、记者郝也麟(Erling Hoh)合著《茶的世界史》(The True History of Tea),以茶叶的发展史为主线,向世界介绍了《荈茗录》《十六汤品》和《茶录》等中国茶典籍,茶叶的生产、传播和水质等信息。

茶道

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 、 煎 、 点 、和泡四类。中国茶道在唐代形成 , 宋代发展 ,明代兴盛。茶道从唐宋时期的煎茶道,再发展与补充到宋明时期的点茶道与明清时期的泡茶道。煎茶道的茶艺有备器(茶具的准备) 、选水 、取火 、候汤 和习茶(煎茶 、 酌茶 和品茶等)五个环节 。除此之外还有茶礼(招待客人的规矩)、茶境(墙上挂画)和修道(精神层面)。

日本的茶道,是在唐朝中日交流而产生的。两宋时期,日本第一部有关于茶道的书籍是荣西的《吃茶养生记》,写出了日本茶道的发展,同时也是一本学习日本茶道的工具书。截至2005年,日本茶道已经成为融合建筑、园艺、美术等诸文化风格,以饮茶为主体的艺术技能。

名茶

中国名茶

印度名茶

其他名茶

参考资料

国家标准|GB/T 38208-2019.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2023-01-14

Camellia sinensis.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3-21

Camellia sinensis.植物智.2023-03-21

..2023-01-30

国家标准|GB/T 30766-2014.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2023-01-14

..2023-02-09

首个国际茶日 共饮一杯茶.今日头条.2023-02-21

521国际茶日纪念茶即将上市.今日头条.2023-02-21

..2023-02-09

国家标准|GB/T 23776-2018.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2023-01-14

..2023-02-09

..2023-02-09

..2023-02-09

..2023-02-09

..2023-02-09

..2023-02-09

..2023-02-09

..2023-02-09

..2023-02-09

..2023-02-09

..2023-02-09

..2023-01-30

..2023-03-22

「国际茶日」 一图读懂世界茶.今日头条.2023-02-21

..2023-03-10

..2023-03-10

..2023-03-10

..2023-03-02

..2023-03-02

..2023-03-02

..2023-03-02

..2023-03-02

..2023-03-02

..2023-03-02

..2023-02-09

..2023-02-09

..2023-02-09

..2023-02-09

茶博会:世界茶 茶世界.今日头条.2023-02-21

2019成都国际茶博会开幕.今日头条.2023-02-21

厦门国际茶博会打造国际茶产业首选平台.今日头条.2023-02-21

安康富硒茶香飘西部国际茶博会.今日头条.2023-02-21

..2023-01-30

..2023-02-09

..2023-02-09

..2023-02-09

..2023-01-30

..2023-01-30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