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雍和宫

雍和宫

雍和宫(英文:Lama Temple),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12号,是一所融宗教活动场所、博物馆和旅游景点于一体,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截至2023年6月,雍和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雍和宫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为雍正皇帝即位前的府邸“雍亲王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升格为行宫,始称“雍和宫”,清乾隆九年(1744年)改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新中国成立后,雍和宫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与宗教政策,为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做出了应有贡献。

雍和宫中路建筑为寺院主体建筑,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在由南至北约4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纵横有别、大小不等、高低各异的七进院落,以及雍和门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殿六座主殿。雍和宫还设有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主要包括古建筑、碑刻等不可移动文物和佛像、唐卡、法物法器等可移动文物。

雍和宫的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节庆法会、金刚驱魔神舞、佛教音乐、腊八舍粥、坛城制作技艺、面供制作技艺、藏文字体等。雍和宫农历初一的抢头香以及农历腊八的舍粥活动,每年都能吸引到大批游客和信众前往,以至于需要实施交通管制。

发展历史

清朝

据《清宗人府事例》记载: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二月,皇帝谕宗人府给诸位皇子册封分府,当时皇四子允祯(雍正帝)按照贝勒身份,分得一处明代内宫监房作为“祯贝勒府”。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贝勒府开始兴建。随着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贝勒府随之升格为“雍亲王府”。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爱新觉罗·玄烨皇帝驾崩,爱新觉罗·胤禛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三年(1725年),胤禛原来的亲王府改为行宫,赐名“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胤禛因迷信道士,服用丹丸过度死于圆明园。其继任者乾隆爱新觉罗·弘历)因先皇在雍和宫住了近三十年,是先皇灵魂凭依的地方,就在这里为先皇停灵。为此,内务府用了半个月把雍和宫主要宫殿的绿色琉璃瓦换成黄色琉璃瓦,以与皇帝的身份相匹配。雍和宫因为供奉了雍正皇帝的圣容,也就成了清廷皇家供奉先人的家庙。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院。清廷拨国库巨资,由爱新觉罗·胤禛谕封的国师三世章嘉活佛主持宫改庙的建设。乾隆在《雍和宫碑文》中写道:雍和宫是先帝登基前居住的福地,也是自己降生、进用、继承帝业的地方,按祖制,帝王成大业后的行宫多应尊奉为佛地。雍和宫行政管理规格很高,直属理藩院,官员称“领雍和宫事务大臣”,清政府在雍和宫设有文案房、经坛房和造办房3个机构,城内八旗军则承担雍和宫的保卫工作。雍和宫作为清代皇家寺院,其建筑与珍藏的文物除了承载着教化众生、传播藏传佛教的使命,也蕴藏着汉、藏、蒙古等多民族文化元素的魅力。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的雍和宫已随着皇权的倾覆失去了往日的派头,珍宝被掠、僧员大减、殿堂残破。自光绪年间就奉命留任雍和宫堪布的江赞桑布积极响应民国政府的“五族共和”,并当选为民国政府参议院议员,这说明雍和宫在民国初年政治生活中占有的特殊地位。

1923年,贡觉仲尼土登嘉措之命赴北京接任雍和宫堪布之职。此后的十五年间,他在极其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辗转拉萨市、南京、北京等地,为维护和增进西藏地方国民政府的关系,为维护中国主权进行了不懈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雍和宫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国家于1950至1952年间两次拨巨款对雍和宫进行全面修缮,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1952至1954年间亲临雍和宫视察,对僧人生活、寺院管理给予极大关怀。雍和宫于1961年3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2月,雍和宫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社会开放,并于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95年,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挂牌成立。

对社会开放30多年来,雍和宫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与宗教政策,努力加强场所建设,在僧团管理、制度建设、寺风寺貌、文物保护、服务社会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努力,谱写了传播佛教文化、展示中国宗教形象的崭新篇章,为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建筑布局

雍和宫的藏语名称为“噶丹金袷林”,意为兜率壮丽宫,其占地面积约664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具有将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建筑融为一体地独特艺术风格。雍和宫总体布局沿一条由南至北约400米长的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中路建筑为建筑群的主体部,主要由雍和门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殿六座主殿构成雍和宫建筑群的中轴。在中轴线的两侧,还设有钟楼、鼓楼、讲经殿、密宗殿、时轮殿、药师殿、东配殿、西配殿、班禅楼、戒台楼、永康阁、延绥阁等多所研习经学、导循仪轨的建筑物。

雍和宫建筑布局完整,规制合乎梵宇伽蓝。前部的七座建筑:昭泰门、钟楼、鼓楼、雍和门、雍和宫、讲经殿、密宗殿,呈现中国佛教寺院“七堂伽蓝”式标准布局。后部各殿逐级升高,象征佛陀世界的庄严吉祥。而大经堂法轮殿顶的“一大四小”五座藏式天窗,深含佛教“须弥山”被四大部洲簇拥环绕的寓意。

主要建筑

宝坊院三牌楼

宝坊院内共有三座牌楼,均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额题均为爱新觉罗·弘历御笔。北侧牌楼前额题为“寰海尊亲”,后额题为“群生仁寿”。东侧牌楼前额题为“慈隆宝叶”,后额题为“四净辟”。西侧牌楼前额题为“福衍金沙”,后额题 为“十地圆通”。

昭泰门

牌楼院北为昭泰门,中间为一间正门,两侧各有一旁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棋盘大门。两侧垛墙上装饰有“二龙戏珠”和“寿”字等图案。门楣上的匾额是乾隆皇帝亲笔以满、汉、蒙古、藏四种文字书写,寓意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雍和门殿

雍和门殿是雍和宫由南至北中轴线上的第一座主殿,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殿上悬爱新觉罗·弘历手书“雍和门”大匾,殿前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雍和门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昂五踩斗,和玺彩画,前檐为障日板,明、次间为门,梢间为壸门式斜方格窗。后檐为五抹斜方格门窗,明、次间为门,梢间为窗。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脚踏鬼怪,表明天王镇压邪魔、慈护天下的职责和功德。弥勒塑像后面,是脚踩浮云,戴盔披甲的神将韦驮。

雍和宫殿

雍和宫殿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原为雍亲王府银安殿。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改庙后为雍和宫庙宇的正殿,称“雍和宫”殿。此殿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七间,单翘重昂斗栱,和玺彩画,前有月台,围以黄、绿、红琉璃砖花墙,明间上悬雕龙华带匾。殿内正北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正中供释迦牟尼佛,西侧供燃灯佛,东侧供弥勒佛,两厢供有十八罗汉像。

永佑殿

永佑殿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原为雍正帝胤禛寝殿。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改庙后称为“永佑殿”。永佑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因此永佑殿也成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殿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重昂五踩斗栱,前后均为三交六棱花门窗,下有龟背纹绿琉璃槛墙,前有三出陛台阶二层。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接引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殿内西墙供绿度母补绣像,东墙供白度母画像唐卡。

法轮殿

法轮殿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此殿顶部设五座天窗,窗上置五座鎏金宝顶,体现了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呈十字形,面阔七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前出轩后抱厦各五间,轩厦均为黄筒瓦歇山卷棚顶。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这尊铜像塑于1924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完成。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西侧经架上供有大藏经(《甘珠尔》)108部, 东侧架上供有续藏经(《甘珠尔》)207部,两墙壁画为《释迦源流图》。殿内佛龛前陈设一楠木雕成的木盆,因爱新觉罗·弘历诞生第三日曾用此盆洗澡,因此得名“洗三盆”。

万福阁

万福阁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到十五年间(公元1748年到1750年),建庙初期阁内供奉近一万尊泥塑佛像,因“佛”“福”发音近似,因此该殿得名“万福阁”。万福阁殿高25米,是雍和宫寺庙建筑群中北端最高的建筑。万福阁有飞檐三重,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两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峥嵘崔嵬,宛如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殿内正中供18米高弥勒菩萨像,佛像主体材质为一根26米白檀木,其中地上18米雕为佛像,地下8米立为基础。阁内一层供唐卡《释迦牟尼佛本生记》41幅。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有一金丝楠木佛,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条云龙,条条栩栩如生,与法轮殿五百罗汉山、万福阁弥勒大佛并称雍和宫“木雕三绝”。

绥成殿

绥成殿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是雍和宫中路最北端的建筑,同时也是最后一进殿堂,殿额亦为乾隆御题,“绥成”为成就安泰之意。绥成殿为黄琉璃筒瓦硬山顶,重檐重楼,上下均出廊,面阔七间,殿前有月台与万福阁相连。绥成殿内正中供奉白伞盖佛母像,西侧供奉白度母像,东侧供奉绿度母像。

代表景点

法轮殿

法轮殿是僧人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场所,十世班禅与十一世班禅大师均在此为众僧讲经说法,摩顶赐福。法轮殿主供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镏金铜像,两侧设其两大传世弟子班禅大师与达赖喇嘛的宝座。

弥勒大佛

雍和宫弥勒大佛位于万福阁内,高18米、地下埋入8米,制作于乾隆十三年至十五年(1748—1750年)。大佛所用木料为一株长达26米的巨型檀木,由格桑嘉措尼泊尔重金购得。大佛于1990年8月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1992年,雍和宫耗资50万人民币对大佛进行了修缮贴金,并于1993年举行了隆重的弥勒大佛开光典礼。

《喇嘛说》四体文碑

雍和宫内有一著名碑亭,亭内立一方形石碑。高6.2米、每面宽1.45米,四面分别刻有满文文言文、蒙古文、藏文四种文字的《喇嘛说》,碑文汉文正文加上夹注双行小字共2400多字。内立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是清代加强藏传佛教事务管理“安藏辑藩,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的重要文献。此碑立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

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

雍和宫于1995年被北京市文物局正式登记注册为“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博物馆陈列分为两部分,一是雍和宫各殿堂和佛像,基本保留历史原貌;二是挑选馆藏精品,不定期举办专题展览。

佛教法事

雍和宫自改建成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始,在继承佛教传统佛日的基础上并订立有自己的节庆日。除了每月农历的初一、初十、十五、三十上午例行法会外,每年还有重大的法事活动。

“大愿祈祷法会”是雍和宫最隆重的节庆之一,于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至二月初一举行,法会要跳“金刚驱魔神舞”或称跳布扎,俗称“打鬼”,以驱逐邪祟,祈求吉祥。

每年农历四月十三至十五的“千供法会”称为萨噶达瓦节,是释迦牟尼佛祖诞生、成佛、涅磐三期同庆之日。

“大威德坛城法会”于每年阳历九月二十四至三十日举行,是僧众以修习佛法借金刚威猛之势驱除无明烦恼,祈祷国泰民安的法会。

于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举行的“宗喀巴大师上师供法会”又名燃灯节,以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之日。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雍和宫僧人在这一天为宗喀巴大师点燃千盏供灯,寓意千灯普照,大放光明。

民俗文化

敬香祈福

雍和宫是北京香火最旺的寺院之一,其中以每年农历初一的烧头香最为壮观。每逢大年初一,雍和宫便成为了人们新年祈愿、寄托祝福的所在,立春烧头香,更是京城新春的一大胜景。为了抢到新年的头柱香,甚至有民众提前77小时就开始排队。由于人流庞大,交管部门往往会在大年初一当天对雍和宫周边实施交通管制。

腊八舍粥

过腊八节、喝腊八粥既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也与佛教有着密切联系。清朝皇帝特别重视腊八,每年都要在雍和宫内举行隆重的腊八盛典——用铜制大锅熬粥,由僧人念经,并派专员上祭、拈香,北京当地乃至外地的信众则从四面八方群聚而来,争相讨取僧人诵经加持的“佛粥”,以求吉祥平安。

雍和宫保持着腊八舍粥的传统。2020年1月2日的农历腊八,雍和宫准备的15000余份腊八粥,从9时开始至11时便已经全部分完。

香灰手串

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烧香拜佛已然成为当代年轻人最流行的解压大法,而雍和宫的香灰手串则晋升为网红界的顶流,为了买到它可能需要排队2至3小时。

地位意义

历史地位

雍和宫地位显赫,在蒙藏地区形成很高的声望。自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以来,雍和宫在内地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管理京师、承德、五台山政教事务的中心,也成为清廷培养民族宗教人才的基地。

雍和宫由爱新觉罗·弘历御笔亲撰的《喇嘛说》碑文是藏传佛教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的重要器物和历史见证。通过金瓶掣签方式认定转世灵童,表现出中央政府在藏传佛教重大事务方面的管理权威,确立起中央政府对活佛转世的直接管理,有利于维护和稳定蒙藏地区的社会局势,团结宗教上层人物和广大僧俗群众,加强了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在守疆护土、维系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千军万马无法取代的作用。

在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雍和宫一如既往地发挥着中央政府与蒙、藏地方之间的政治纽带作用,为国家安定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如九世班禅莅临雍和宫讲经弘法,雍和宫高僧白普仁创建金光明息灾法会、募捐铸造铜质鎏金宗喀巴大师像,金瓶掣签仪式在雍和宫照常举行等,在藏传佛教界产生重要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雍和宫作为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和旅游景区,在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配合中央政府做好西藏各项工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今,在雍和宫里所展出的佛像、唐卡、法物、法器等依旧历久弥新,熠生辉,这些内容丰富、分布广泛、载体多样的涉藏元素,揭示了我国各民族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关系,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合力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

有关荣誉

1957年10月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了包括雍和宫在内的北京市第一批39个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雍和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游览信息

开放时间

雍和宫开放时间分为夏秋和冬春两季,其中夏秋季为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开放时间为每日9时至16时30分。冬春季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开放时间为每日9时至16时。

票务规则

雍和宫门票价格为25元/人,半价票12元/人,符合条件人群可免票参观。自2022年1月12日起,雍和宫全部网上实名预约购票,每天限额接待40000人,上午下午各20000人,每人每天限购一张票。

公共交通

参考资料

Lama Temple.中国日报网.2023-09-12

道中华丨雍和宫:是“宫”还是“寺”?.中国日报中文网.2023-06-15

雍和宫简介.雍和宫.2023-06-15

雍和宫.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6-15

雍和宫.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2023-06-15

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雍和宫.2023-06-15

雍和宫.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6-15

北京雍和宫.华夏寺庙文化网.2023-09-12

京城王府,历史风云录的见证者.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2023-09-12

雍和宫的中路建筑与陈设.雍和宫.2023-06-15

【新春纪事】大年初一:5万余名民众北京雍和宫上香祈福.中国新闻网.2023-06-16

雍和宫15000份腊八粥两小时分完 老字号凌晨开始熬制腊八粥.人民网.2023-06-15

地铁雍和宫站初一封站.北京市交管局.2023-06-15

雍和宫:蕴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故事.中国西藏网.2023-06-15

雍正皇帝.故宫博物院.2023-06-15

雍和宫:沧桑300年.中国西藏网.2023-06-15

北京雍和宫.中国佛教协会.2023-06-17

雍和宫.阿里云.2023-06-16

北京拜佛好去处 雍和宫.北京旅游网.2023-06-16

雍和宫.博雅旅游分享网.2023-06-16

雍和宫殿.雍和宫.2023-06-16

永佑殿.雍和宫.2023-06-16

法轮殿.雍和宫.2023-06-16

万福阁.雍和宫.2023-06-16

北京香火最旺的寺院,风水宝地.北京旅游网.2023-06-16

盛况实录:大年初一,雍和宫里烧头香.中国西藏网.2023-06-16

男子连续三年抢到初一雍和宫头香 靠合影赚万.中国经济网.2023-06-16

雍和宫的腊八粥大有来头?分粥分福你喝了吗.中国西藏网.2023-06-16

从内蒙古坐火车赶来喝粥,雍和宫腊八粥魅力何在?.中国网.2023-06-16

挤爆寺庙的年轻人,上香比上学还认真.澎湃新闻.2023-06-16

年轻人挤爆雍和宫:排队三小时抢标价上千手串.财富.2023-06-16

雍和宫“香灰手串”广受喜爱.北京旅游网.2023-06-16

香灰手串为何受欢迎?香灰到底有何寓意?沉香灰特殊在哪儿?.网易.2023-06-16

【道中华】乾隆帝将自己的出生地改为寺庙,藏着怎样的抱负?.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6-16

中央人民政府及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雍和宫.雍和宫网站.2023-09-12

北京雍和宫12日起全部网上实名预约购票,每天限额4万人.澎湃新闻.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