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俄语:Константин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Рокоссовский,英语:Konstantin Konstantinovich Rokossovsky;1896年12月21日~1968年8月3日),男,苏联和波兰著名军事活动家,苏联国防部前副部长、元帅,波兰统一工人党前中央政治局委员,前波兰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罗科索夫斯基于1914年加入俄罗斯帝国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转入赤卫队,随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投身1918—1920年国内战争,历任独立师师长、骑兵师政治委员,1919年俄国共产党(布)。1925年结业于高级指挥员进修班,1929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苏德战争时期,他先后任西方面军第十六集团军司令,布良斯克、顿河、中央及白俄罗斯第一、第二方面军司令,参与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州、白俄罗斯、东普鲁士、东波米拉尼亚和柏林诸战役,并指挥波兰第一集团军等波兰部队。1944年同时获授苏联元帅和波兰元帅衔。1945—1949年任苏联红军北方集群总司令。1946年2月至1950年3月为苏联第二届最高苏维埃代表。1949年应波兰政府请求赴波工作,1949年11月至1956年11月任波兰国防部长,1952年11月至1956年11月兼任波兰部长会议副主席、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十月事件后经波苏双方协商回苏,1956年11月至1957年6月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同年当选苏共中央候补委员并连任至1968年。1957年10月至1958年11月任南高加索军区司令,1958年11月至1962年4月再任国防部副部长兼总监察长,1958年3月至1968年8月连任第五至第七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62年4月至1968年8月任国防部总监察员。1968年8月3日,罗科索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罗科索夫斯基多谋善断,用兵大胆,经常反常规作战,在冒险中取胜,在极其复杂和艰难的形势中击败敌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罗科索夫斯基与格奥尔基·朱可夫、伊万·科涅夫并称为苏联陆军的三驾马车。他头脑冷静沉稳、处乱不惊,在苏德战争中屡立战功,被誉为“逆境英雄”。被评为俄罗斯(苏联)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位军事领导人之一,著有回忆录《军人的天职》。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6年12月21日(俄历12月9日),罗科索夫斯基生于洛瓦河畔的大卢基,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收入尚丰,生活条件一直不错。他的母亲曾是一名女教师,十分重视对他的教育。四岁时,全家随父亲工作调动迁至波兰华沙。幼小的罗科索夫斯基聪明好学,特别喜欢阅读那些传奇英雄的故事,生活相对安定。
父亲因工伤亡故后,家庭经济骤变,母亲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担,靠从袜厂揽些零活没日没夜地干才得以勉强维持生计。尽管生活异常艰难,母亲仍坚持让儿子继续上学。然而,不久之后,更加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的母亲因为积劳成疾,病倒在床上,再也无力干活。无奈之下,刚刚上完市立学校四年级的罗科索夫斯基只好辍学,进入袜厂当了一名工人,从此开始了劳动的生涯。第二年,母亲去世,年纪尚小的罗科索夫斯基不幸成为了一名孤儿。
当时社会动乱,工人运动不断。在华沙工人举行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后,罗科索夫斯基加入了工人斗争的行列。在一次与宪兵的冲突中,他被捕入狱。在监狱中生活的两个月,他有机会接触到了布尔什维克。出狱后,因为被工厂解雇,16岁的罗科索夫斯基到了他姐夫开的一个石坊里当起了石匠学徒。
参军入伍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的同一日,俄国卡尔戈波尔龙骑兵第5团开拔至华沙。当时,罗科索夫斯基虽年纪未达入伍标准,但他身形高大健壮,便故意虚报了两岁,对外宣称自己已满20岁,从而顺利符合参军年龄要求,得以加入该团,并被分配到骑兵6连。入伍后,他先后担任列兵与下士,由此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与德军的战斗很快便全面展开。罗科索夫斯基作战英勇而机智,两次获4级乔治十字奖章,一次获3级乔治十字奖章。1916年7月初,卡尔戈波尔团调到后方,罗科索夫斯基被选送到团教导队,接受了极为严格的军事训练。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卡尔戈波尔团站到了苏维埃政权一边。年底,罗科索夫斯基与团里的大部分龙骑兵加入了红军卡尔戈波尔分队。不久,他被选为副队长。国内战争中,罗科索夫斯基随分队转战南北,为保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同白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1918年9月,红军东方面军第3集团军乌拉尔第3师组建乌拉尔骑兵第1团。罗科索夫斯基担任了骑兵团第一骑兵连连长。1919年3月7日,他加入布尔什维克党。5月底,骑兵团分编成两个骑兵营,他被任命为乌拉尔独立骑兵第2营的营长,指挥近500名骑兵。
崭露头角
1919年11月,罗科索夫斯基获得他在中国工农红军中的第一次奖赏——红旗勋章。旅政委米亚吉在请功报告中称:11月4日,在瓦科林斯耶村附近,罗科索夫斯基以步兵第262团前卫身份直接指挥所属骑兵营,突破敌优势兵力防线;随后率30名骑兵攻击敌炮兵连,击溃其步兵掩护并缴获全部火炮。
1920年1月底,几个独立骑兵营合并成第30团,罗科索夫斯基任团长。不久,骑兵第30团派驻俄蒙边界一带,保卫苏维埃共和国东部边境。8月,罗科索夫斯基转任步兵第35师骑兵第35团团长。这个团驻扎在伊尔库茨克,从未参加过战斗。24岁的罗科索夫斯基出色地完成了训练部队的任务。1921年3月,骑兵第35团缩编为骑兵第35独立营,罗科索夫斯基随之降任营长。师司令部强调,缩编是暂时的,以后还将恢复团的建制。此间,拥有1万骑兵的温甘伦王爷的反苏维埃武装不断从蒙古境内出击,侵扰苏维埃共和国边境。4月,中国工农红军步兵第35师被调往贝加尔湖以南,迎击温甘伦的入侵。6月初,温甘伦的骑兵向俄罗斯边境重镇热尔图林卡亚发起进攻,将驻守的第2步兵营主力切断并包围起来。罗科索夫斯基的骑兵第35营正处于镇子的右派侧,作为预备队待命。他根据战场形势,当机立断,命令骑兵出击。他自己一马当先,挥舞马刀冲入敌阵。红军骑兵奋勇冲锋,击退了敌人,为第2营解了围。为此罗科索夫斯基获得第二枚红旗勋章。罗科索夫斯基在这次战役中负伤,子弹打穿了他的腿骨。他在医院住了两个月之后,回到营队。不久骑兵营恢复团的建制,他也随任团长。1921年12月,他被调任库班骑兵第5师第3旅旅长。这时内战已经结束。1922年7月,骑兵第3旅缩编为第27团,罗科索夫斯基随之降任团长。
1922年底,库班骑兵第5师对罗科索夫斯基的鉴定指出:他意志坚定、精力充沛、果断冷静,对己对人要求严格并关心部属,因而受到拥戴;适应军旅生活,智力出众,偏重作战事务而组织行政经验相对不足;为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党员,中学五年级程度,无正规军校背景,靠自学理论,实战经验丰富,因在东方面军对高尔察克及温甘伦部作战获两枚红旗勋章,师首长认定其具将才潜力并建议深造。1924年9月,他入圣彼得堡高等骑兵学校学习,1926年9月结业后返外贝加尔,历任骑兵第3旅旅长、骑兵团团长,随后奉派蒙古国任蒙古人民革命军骑兵第1师教官。
1928年9月回国后,罗科索夫斯基出任库班骑兵独立第5旅旅长兼政委,因战绩再获第三枚红旗勋章;翌年1月赴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指挥短训班学习两个月。1930年起先后指挥骑兵第7、第15师。1932年2月,库班第5旅扩编为骑兵第5师,他升任师长,因训练成绩突出获颁列宁勋章。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实行军衔制时被授予师级军衔。1936年初,他调任圣彼得堡军区骑兵第5军军长,离开长期驻守的外贝加尔,移驻普斯科夫。
命途坎坷
1937年8月,正是罗科索夫斯基大受重用之时,他突然遭到逮捕——有人指控他与波兰和日本的谍报机关有瓜葛——被判处死刑;经过两年半的审查,查明所控不实,他官复原职,又回到骑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苏联正处于希特勒入侵的前夕。1940年5月,苏联红军对军衔制进行了改革,罗科索夫斯基被授予少将军衔。1940年下半年,苏联开始组建机械化部队。基辅军区建立了几个机械化军。11月,罗科索夫斯基调离了骑兵部队,担任了基辅军区机械化第9军军长。
二战初期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对苏联发动突然进攻,苏德战争爆发。德军分三路突破边境,苏军因准备不足且仓促应战,全线后撤。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西方面军机械化第9军在基辅西南方向与德军激战,因表现突出获第四枚红旗勋章。7月10日,德“中央”集团军群向斯摩棱斯克推进,苏军西方面军第16、第20集团军及第19集团军一部被围。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遂组建数个集团军级集群,计划自别雷—亚尔采沃—罗斯拉夫利一线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实施反突击,以稳定战局。
1941年7月14日,罗科索夫斯基奉命将机械化第9军交由副职指挥,飞赴莫斯科受领组建新集群的任务。他在莫斯科停留不足半日,即得大本营指令:任务是在斯摩棱斯克方向制造空隙,阻止德军向维亚济马突进;集群由若干师组成,总参谋部仅拨给少量参谋与士兵,其余兵力须沿莫斯科—亚尔采沃一线就地收编,具体部署赴西方面军司令部领取。当日傍晚,罗科索夫斯基率司令部抵达维亚济马以北卡斯纳的西方面军指挥部,司令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命其在亚尔采沃地区行动,并称预备队抵达后再配发建制师,当前只能收拢散兵。7月17日夜,罗科索夫斯基驱车前往亚尔采沃,沿途收容被打散或后撤的部队,数日内完成集群编组并投入战斗。7月22日,苏联红军五个集群发起反击,虽未达成预期目标,但迟滞了德军向莫斯科的推进,并掩护第16、第20集团军突围。8月初,两集团军突出合围,第16集团军随后并入罗科索夫斯基部队,仍保留原番号,罗科索夫斯基任司令,辖六个师,负责防守斯摩棱斯克—维亚济马之间宽约50公里的正面。
1941年8月底,苏联中央方面军在斯摩棱斯克地域被德军合围歼灭,战局急转直下。9月初,苏最高统帅部为扭转颓势,命预备队方面军第24集团军以10个师的兵力强攻叶利尼亚突出部,同时让罗科索夫斯基中将的第16集团军自北翼迂回斯摩棱斯克。罗科索夫斯基兵力不足,未能撕开德军防线,但他牢牢吸住了德军原本增援叶利尼亚的预备队,使第24集团军得以于9月8日收复叶利尼亚,并乘胜向西推进25公里。至此,苏联红军已无力扩大战果,西方、预备队、布良斯克三个方面军于9月10日全面转入防御。次日,罗科索夫斯基晋升中将。
德军虽赢得斯摩棱斯克会战,却未乘胜直取莫斯科。希特勒将矛头转向基辅与圣彼得堡: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南调,与南方集团军群合围基辅;9月底,德军在基辅大捷、列宁格勒合围完成后,重新集结中央集团军群及3个装甲集群,共78个师、180万人,代号“台风”的莫斯科攻势于10月初打响。首轮进攻指向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和维亚济马—布良斯克防线,而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与叶尔沙科夫的第20集团军当面德军却按兵不动,苏联红军阵地暂时平静。
10月5日,西方方面军司令部向第16集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下达了书面作战指令。指令明确要求:罗科索夫斯基需即刻组织其防御地带及所属部队向第20集团军司令员叶尔沙科夫进行交接。交接完成后,罗科索夫斯基本人须率领集团军司令部人员,携带必要的通信设备,以强行军速度赶赴维亚济马,且抵达时间不得晚于次日早晨6时10分。关于第16集团军的重新编组,指令指出:新编成的集团军将包括部署在维亚济马地区的步兵第50师、第73师、第112师、第38师和第229师,以及坦克第147旅、1个火箭炮营、1个反坦克团和1个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团。在作战任务方面,指令规定:第16集团军的主要任务为阻击从南面斯帕杰缅斯克地域向维亚济马方向进攻的敌军,确保敌军无法越过普梯科沃—克鲁德耶—德罗日诺一线向北推进。
罗科索夫斯基奉命当夜沿明斯克公路向维亚济马开进,沿途所见尽为后撤部队。10月6日拂晓抵达维亚济马时,城内已无守军,命令中提及的部队均无法联络,与方面军司令部亦失去通信。他派出侦察后得知德军合围圈已在附近闭合,遂决定向东北地区方向突围。8日,在距莫扎伊斯克40公里处,他通过无线电与方面军司令部恢复联络,奉命继续前往莫扎伊斯克,再乘飞机转赴西方方面军司令部。13日,新任西方方面军司令员格奥尔基·朱可夫大将命令罗科索夫斯基率步兵第18师前出沃洛科拉姆斯克,收编当地及新到部队,在北起莫斯科海、南至鲁扎河约百余公里的正面上组织防御,阻止德军突破。罗科索夫斯基随即在沃洛科拉姆斯克开设指挥所,开始整编部队;至16日,第16集团军编成内共有21个步兵营、6个骑兵团、73门反坦克炮和123门野战炮,兵力仍显不足。
10月16日,德军开始以绝对优势兵力向第16集团军防地发起猛烈进攻。苏联红军浴血奋战,顽强阻击德军10天,最后被迫将防线后移。10月17日,德军占领沃洛科拉姆斯克。几天后,罗科索夫斯基夺回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的几个战略点,但无力扩大战果。他的首要任务是加强防御,准备对付德军必将发动的更大规模的进攻。阿道夫·希特勒在“中央”集团军群内建立了两个快速集群,对西方方面军和相邻方面军的接合部,同时对西方方面军的两翼突击,以便从南北两面迂回莫斯科,在其东部封闭合围圈。西方方面军右派是第30集团军和第16集团军。德第3、第4坦克集群的主突方向直指这两个集团军。
11月6日,德快速突击部队开始冲击罗科索夫斯基的防御阵地。战斗异常激烈。第16集团军各部挡住了德军的进攻,使德军陷入争夺据点的持久战之中,推进速度十分缓慢。11月20日,罗科索夫斯基遵照方面军司令部的命令,井然退至巴韦利措沃、莫佐罗沃、阿克谢诺沃、新彼得罗夫斯科耶、鲁缅采沃一线。德军难以在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取得突破,遂将主力集中到克林方向上,攻下了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和克林。11月25日,格奥尔基·朱可夫命令罗科索夫斯基夺回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罗科索夫斯基按命令迅速组织了反击,取得一些战果,但未能夺回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第16集团军的防线,如同整个莫斯科防线,步步后移。到11月底,极度疲惫和损失极大的第16集团军被迫退却到离莫斯科仅25至35公里处。但是苏联红军终究还是挡住了德军的进攻。遭受极大消耗的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再无力推进。
12月初,苏最高统帅部将秘密组建的三个新的预备队集团军投入战场。其中两个配属西方方面军右派,直接支援第16集团军北翼。12月5日,苏军转入反攻,西方方面军右翼向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地域的第3、第4坦克集群实施突击;7日,第16集团军由防御直接转入进攻,当日攻占克留克沃,随后沿伊斯特拉方向全线推进。至10日,德军主要抵抗枢纽全部失守,退至伊斯特拉河一线。罗科索夫斯基下令持续追击,11日至12日两天内,第16集团军前进10—16公里,多数地段进抵伊斯特拉河。12月15日,第16集团军强渡伊斯特拉河,突破德军防线,德军退却。12月20日,第16集团军同友邻部队前出到拉马河和鲁扎河一线。至此,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在十几天的战斗中推进了100公里左右。
1942年1月中旬,苏联红军为扩大莫斯科防御战的战果发起新一轮攻势。第16集团军于1月16日开始进攻,当日拔除德军14个防御枢纽。1月21日,罗科索夫斯基奉命将所部转隶第5集团军,率指挥机关赴方面军司令部接受新任务。参谋长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中将说明:德军对左派第10集团军实施反突击,已占苏希尼奇铁路枢纽,命其立即接管当地部队并恢复战线。罗科索夫斯基当日启程,这是半年内他第三次接手新部队;1月29日报告已收复苏希尼奇并设集团军司令部。随后,他以有限兵力逐点攻击德军筑垒,迫敌退至日兹德拉河。3月8日,他在完成进攻马克拉基的部署后返回苏希尼奇,例行炮击中一发炮弹在司令部旁爆炸,弹片穿脊椎、过肺叶,未触及心脏。手术后转送莫斯科,5月底提前出院归队。此时莫斯科会战已于4月20日结束,德军攻势被遏止,但整个东线形势仍对苏联红军不利。
7月初,苏军最高统帅部任命罗科索夫斯基为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这时布良斯克方面军正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德军在6月28日开始的进攻中,突破了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防御,向纵深推进150公里到170公里,强渡顿河,冲入沃罗涅日市。7月7日,苏最高统帅部将布良斯克方面军一分为二,一部分部队归入沃罗涅日方面军,一部分由罗科索夫斯基接管。罗科索夫斯基将司令部设在叶列茨以东几公里的下奥利沙涅茨村。布良斯克方面军编成内包括5个集团军和3个军。罗科索夫斯基首先阻止住德军由顿河西岸向北推进,使战局稳定下来。
此时,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防御地段相对沉寂。阿道夫·希特勒将进攻重点转向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战役。7月中旬,德军以71个师发起斯大林格勒会战;8月中旬占领顿河西岸,苏联红军退至城郊防线,9月中旬外围阵地全部失守,德军突入市区,守军被分割为三段仍继续抵抗。苏军最高统帅部自9月起筹划反攻,新设顿河方面军与西南方面军。10月初,罗科索夫斯基调任顿河方面军司令,辖第65、第24、第66集团军,战线宽400公里;10月中旬方面军转入进攻,试图歼灭城北德军并与城内瓦西里·崔可夫部队会合,但未能突破德军防御。
11月13日,苏军最高统帅部批准“天王星”反攻计划,由西南、顿河、斯大林格勒战役三个方面军从两翼对约瑟夫·斯大林格勒德军集团实施合围。19日至20日,尼古拉·瓦图京的西南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自谢拉菲莫维奇—克列茨卡亚一线,安德烈·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自萨尔平斯耶湖区,同时发起进攻;23日,三个方面军于卡拉奇以东苏维埃村会师,完成对保卢斯第6集团军及坦克第4集团军一部的包围,共22个师约33万人。随后,围歼任务由罗科索夫斯基统一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番号撤销,其第57、第64、第62集团军转隶顿河方面军。
1月10日8时05分,第65集团军按计划发起进攻,55分钟炮火准备后投入突击,首日推进1.5—4.5公里。经三天激战,德军西突出部被清除;12日日终,第6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集团军进抵罗索夫什卡河西岸。15日,方面军突破德军中层防御,罗科索夫斯基当日晋升上将。22日,顿河方面军全线进攻;26日,第21集团军进入斯大林格勒战役城区,与守军会合。31日,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率司令部投降,但部分被围德军继续抵抗。2月2日16时,罗科索夫斯基报告:方面军已完成歼灭斯大林格勒德军集团的任务,城市战斗结束。此役历时160天,德军损失约150万人,成为苏德战争转折点,苏联红军自此转入战略进攻。当晚,罗科索夫斯基奉命飞赴莫斯科接受新任务,未得进入市区。
2月15日,斯大林命令罗科索夫斯基以顿河方面军的指挥机构,组编中央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任方面军司令员,紧急开到叶列茨地域,在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之间展开,对德军奥廖尔集团的翼侧和后方进行攻击。中央方面军编成内有第21、第65和第70集团军,坦克第2集团军,以及空军第16集团军。组织进攻的时间太短,但是罗科索夫斯基按期于2月25日发起进攻。苏联红军开始阶段的进攻十分顺利。第65集团军和坦克第2集团军突破德第2集团军防线,到3月6日推进了30至60公里。德军为免使奥廖尔集团遭到纵深包围,急忙从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和维亚济马增调数个步兵师和坦克师,摆在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当面。
中央方面军的进攻受阻后,罗科索夫斯基向上级报告:以方面军现有态势,已无力继续向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方向推进。3月7日,大本营调整任务,令第65、第70、第21集团军转至北、东北方向,配合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歼灭奥廖尔地域德军。战况依旧不顺,第70集团军分批投入战斗却未取得进展。罗科索夫斯基亲赴该集团军司令部了解原因后,认定指挥失当,随即撤换其司令员,并在回忆录中指出,自己和方面军司令部亦负有责任:未事先核查部队准备及指挥员状况,便仓促赋予任务,值得引以为戒。大本营决定停止对德军奥廖尔集团的进攻。自3月21日起,中央方面军在戈罗季谢、小阿尔汉格尔斯克、特罗斯纳、利季日、科列涅沃地区转人防御,和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一起,形成库尔斯克州突出部正北面。3月底,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击退德军进攻之后态势也稳定下来。于是,苏联红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形成一个孤形战线,弧部向着德军。
1943年4月15日,德军发布第6号作战令,计划以别尔哥罗德市和奥廖尔以南的两个突击集团实施向心进攻,合围库尔斯克地域苏军。中央方面军与南邻沃罗涅日市方面军将成为德军主攻方向。此前,苏军已作出一致判断:4月8日,格奥尔基·朱可夫在报告中指出德军将集中打击中央、沃罗涅日、西南三方面军,以获取机动空间并迂回莫斯科;4月10日,罗科索夫斯基亦向总参谋部提出春夏德军攻势只可能在库尔斯克州—沃罗涅日方向;4月12日,沃罗涅日方面军向大本营递交了内容相同的评估。
4月12日晚,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定下决心,要求各方面军在所有的特别重要方向上,特别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建立巩固的纵深梯次配置防御,先以强大的防御迎敌,然后转入反攻并彻底歼敌。4月28日,罗科索夫斯基晋升为大将军衔。此时中央方面军的编成做了调整,现有第13、第48、第60、第65和第70集团军,并有预备队坦克第2集团军、1个步兵军和2个坦克军。空军第16集团军负责对方面军的空中掩护。
罗科索夫斯基建立了纵深梯次配置,设立了6道基本防御地带、大量的中间地区和斜切阵地,挖掘堑壕和交通壕5000公里。罗科索夫斯基断定德军将以主要兵力突击方面军右派上方的奥廖尔突出部的根部,他坚决地在这一方向上布置了高密度的兵力和兵器。在这95公里的地段,他集中了方面军全部步兵兵力的58%,炮兵的70%,坦克和自行火炮的87%,并配置了第2梯队和预备队。为加强奥廖尔一库尔斯克州铁路沿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罗科索夫斯基调去拥有7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的炮兵军,使每公里正面上有92门76毫米以上的大炮,这是前所未有的密度,是敌人进攻所能建立的密度的1.5倍。
在德军进攻的整个方向上,苏联红军部署了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和瓦杜丁将军大将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共130万人,2万门火炮和迫击炮,36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130架飞机。其后还有伊万·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58万人,9000门火炮和1640辆坦克及自行火炮。
7月4日晚,罗科索夫斯基从德军俘虏中得知德军已于当天早晨3时开始进入出发地。罗科索夫斯基估计德军将于次日凌晨发起进攻,决定先采取行动,但已来不及报告和请示大本营,他与最高统帅部代表格奥尔基·朱可夫大将商量后,发出进行反击令。7月5日凌晨2时20分,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开始对正面德军进行疾风射击,反击持续了30分钟。5时30分,德军发起进攻,主突地段是奥利霍瓦特卡地域。普霍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的第15师和第81师与敌激战一天,击退德军4次进攻,之后被迫后撤。这一天德军以巨大代价向苏联红军防御纵深推进6至8公里。罗科索夫斯基以坦克第2集团军和坦克第19军对突入之敌进行反击,以恢复原来的态势。装甲部队遭敌机轰炸,并受到德六号重型坦克坦克的阻击,损失很大,反击未果。
第二天,德军又在奥利霍瓦特卡方向上推进了2公里,并开始将进攻锋头稍向右转,指向波内里火车站地域。罗科索夫斯基将现有兵力做了大胆而坚决的机动,他毫不犹豫地将受到威胁较小地段的部队调到奥利霍瓦特卡和波内里地域。德军在各进攻地段均未取得重大突破,于是投入全部预备队,经4天激战,德军仅前进了10公里。7月12日,德坦克第4集团军和苏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在库尔斯克州突出部南正面的普霍罗夫卡附近展开了一场对攻战。这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双方共投入了1200辆坦克。双方各损失了300辆坦克,都退回了出发地,而德军此后已再无力进攻。苏联红军转入反攻。十分疲惫的中央方面军未经休息,立即参加了对德军奥廖尔集团的总攻。从7月15日开始,经3天战斗,战线恢复7月5日以前态势。此后罗科索夫斯基不断扩大战果。德军的抵抗相当顽强。苏军未及完成合围,仅将德军逐出奥廖尔。同天,沃罗涅日方面军解放了别尔哥罗德市。当晚,约瑟夫·斯大林命令在莫斯科“鸣礼炮向杰出的部队和他们的指挥员致敬”。124门礼炮鸣响了12下。
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继续向西推进,8月30日进入北乌克兰境内,随后相继解放了雷利斯克、克罗列韦茨、普季夫利、沃罗涅日等地。9月7日,中央方面军各集团军前出至杰斯纳河。10天后,罗科索夫斯基强渡杰斯纳河,突破德军西岸防御,直指基辅。9月18日,大本营命令罗科索夫斯基将主攻方向转向切尔尼戈夫。战事进展顺利。10月2日,中央方面军改称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到11月底,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的白俄罗斯方面军已肃清了白俄罗斯大片领土上的德军。并解放了战略要地戈梅利。11月26日,莫斯科再次鸣礼炮向罗科索夫斯基和他的部队致敬。
进入1944年后,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继续推进。2月中旬,白俄罗斯方面军改称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进入4月份后,白俄罗斯低地道路泥泞,部队不能进行任何调动。战斗暂停。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转入防御。
转入进攻
1944年5月30日,最高统帅部批准“巴格拉季昂”作战计划,目标由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白俄罗斯第3、第2、第1方面军共同实施,在维捷布斯克—博布鲁伊斯克方向多点突破,分割德军正面,先歼维捷布斯克与博布鲁伊斯克集团,再向东合围明斯克地域德军第4集团军。苏联红军投入约240万人,德军约120万。战役6月23日启动,兵力最大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于24日发起攻击,五日内突破200公里正面,合围博布鲁伊斯克集团,推进110公里。6月29日,罗科索夫斯基晋升苏联元帅,并获“苏联英雄”称号。
苏军4个方面军的进攻取得全面胜利。7月5日到11日,苏军在明斯克以东围歼了德第4集团军。到7月16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各集团军已前出至斯维洛奇河、普鲁扎内一线,12天前进150-170公里。7月20日,罗科索夫斯基前出到苏联边界西布格河,并强渡过河,进入波兰国境,迅速向维斯瓦河推进,24日解放了卢布林,28日解放了布列斯特(参见卢布林一布列斯特战役),尔后在华沙方向上不断发动进攻。8月初,罗科索夫斯基暂缓对华沙的进攻。
白俄罗斯战役于8月底结束,苏联红军歼敌54万人,给德“中央”集团军群以毁灭性打击,向西推进了500-600公里,解放了白俄罗斯全部领土,以及立陶宛部分领土和波兰东部。白俄罗斯战役结束之后,罗科索夫斯基积极准备解放华沙的战役,并准备向德国境内挺进。10月中旬,约瑟夫·斯大林突然调他转任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司令员。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交由格奥尔基·朱可夫指挥。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为参加决定性战役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配备了大量的兵力和兵器。罗科索夫斯基辖7个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1个空军集团军,1个机械化军,1个骑兵军和数个炮兵师,总计88万余人,有1500架飞机,219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万1千多门火炮和迫击炮。
1945年1月13日,苏联红军大本营以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伊万·巴格拉米扬大将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和特里布茨海军上将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共167万人,发动了西进德国的东普鲁士战役。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战役开始后的第二天发起进攻,6天后攻入东普鲁士境内,占领许多防御支撑点,1月底与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合力消灭了乌祖里地区的德军。苏军将东普鲁土德军分割成三个孤立集团,德军防线崩溃。此时,位于进至奥得河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在东普鲁士作战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之间的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形成百余里的空隙。德军统帅部急调“维斯瓦”集团军群,企图歼灭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固守奥得河防线,扭转柏林方向上的不利形势。为了顺利进攻柏林,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最后消灭东普鲁士德军的任务交由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完成,抽出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主力歼灭“维斯瓦”集团军群,占领东波美拉尼亚。
2月10日,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和左翼部队从布罗姆贝格以北维斯瓦河各登陆场向斯德丁方向发起进攻,在友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部队的配合下,罗科索夫斯基于3月底占领了格丁尼亚和格但斯克。4月4日,罗科索夫斯基彻底击溃德军余部,解放了东波美拉尼亚,消除了进攻柏林的苏军侧翼威胁,为柏林会战创造了有利条件。4月16日,苏联红军发动攻占柏林的战役。苏联元帅格奥尔基·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苏联元帅伊万·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同时向柏林发起进攻。罗科索夫斯基受命向西方方向前进,包围德军坦克第3集团军主力,分割柏林地区德军集团。4月26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部队占领了德国大城市斯德丁。此后罗科索夫斯基各部以每天平均25—30公里的速度推进,5月2日前出至波罗的海沿岸。5月3日,潘菲洛夫的近卫坦克兵与英国第2集团军的战士会师。柏林会战于5月2日结束。8日,德军向苏联红军和盟军中国远征军投降,苏德战争和欧洲战争结束。6月24日,罗科索夫斯基元帅获得了他军人生涯的最高荣誉。约瑟夫·斯大林命令他指挥了莫斯科红场上的反法西斯德国胜利的阅兵式。
战后
1945-1949年,罗科索夫斯基任北部军队集群总司令。1949年10月应波兰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经苏联政府批准,赴波兰担任波兰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部长,获波兰元帅军衔,并被选为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议会议员,同时保留苏联国籍和苏联元帅军衔。
1950年,他两次遭到波兰民族主义者的暗杀。1955年5月14日,他参加了《华沙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即《华沙条约》)的签署。
1956年回国后,任国防部副部长;苏共20大之后,他的死刑判决终于被取消。1957年7月兼任总监察长,10月任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军区司令。1958-1962年复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总监察长。1962年4月起任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他根据以往战争经验和军事上的科学技术革命,为战后时期苏联武装力量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56-1968年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苏联第二届和第五——七届最高苏维埃代表。
1968年8月3日,罗科索夫斯基在莫斯科去世,终年72岁,死后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红墙下。
个人生活
罗科索夫斯基的父亲泽维尔·约瑟夫·罗科索夫斯基(Xavier Józef Rokossowski,1983-1902年)来自一个贫穷的波兰贵族家庭,曾在华沙维也纳铁路担任检查员,并且是天主教徒。母亲:Antonina(Antonida)Ovsyannikova,教师,东正教(卒于1911年)。
罗科索夫斯基的妻子是尤利娅·彼得罗芙娜·罗科索夫斯卡娅(本姓巴尔米娜,1900—1986),女儿是阿里阿德娜·罗科索夫斯卡娅(1925—1978)。罗科索夫斯基与军医加林娜·塔拉诺娃的婚外女儿:娜杰日达·罗科索夫斯卡娅(1945年生),任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高级讲师。
获得荣誉
罗科索夫斯基1944年晋苏联元帅,1949年再获波兰元帅衔,两度荣膺苏联英雄(1944、1945),并被授予最高军功章“胜利勋章”。此外,他还拥有七枚列宁勋章、一枚十月革命勋章、六枚红旗勋章、各一枚一级亚历山大·苏沃洛夫和一级库图佐夫勋章,以及多枚外国勋章、带苏联国徽的荣誉武器和众多国内外奖章。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表格参考资料)
个人作品
主要影响
军事才能与战术创新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他是苏联在二战中杰出军事指挥官,他以优秀的军事才能和战术创新而闻名。他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等重要战役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他的战术创新,如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兵力,及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反坦克战术,都显著提高了苏联红军的战斗效率。在莫斯科会战中,面对德军的坦克优势,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可用资源,采取了灵活的防御战术,成功地阻止了德军的进攻。1944年,他作为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成功指挥了“巴格拉季昂”行动,这一行动对德国联邦国防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他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指挥,通过集中兵力和有效的战术部署,对德军造成了重大打击,这场胜利对战争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苏德战争的关键时刻,罗科索夫斯基展现出了他的战术智慧和领导力。罗科索夫斯基的战术创新和指挥艺术,在苏联红军中树立了典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苏德战争的关键角色
罗科索夫斯基在苏德战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贡献对于苏联最终取得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42年,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围歼了德军,为苏联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1943年,他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出色指挥,再次证明了他作为军事指挥官的优秀才能。1944年,罗科索夫斯基晋升为苏联元帅,并在白俄罗斯战役中以两次强大的向心突击战术,彻底击败了德军,这一战役是苏联红军战略进攻的标志性胜利。他的军事才智和勇敢的领导风格,不仅在苏军中赢得了高声誉,也使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指挥官之一。罗科索夫斯基的军事成就,为苏联在二战中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名字载入了世界军事史册。
战后政治与军事影响
罗科索夫斯基在战后的苏联和波兰的政治与军事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至1956年,他担任波兰国防部长期间,推动了波兰武装力量的现代化和结构改革。他还参与了波兰的政治活动,成为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的成员。1956年返回苏联后,罗科索夫斯基继续在苏联国防部担任高级职务,他的工作对苏联军事政策和战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罗科索夫斯基的一生对苏联军事历史产生重要贡献,他的军事才智、领导能力和对国家的服务,在苏联及波兰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军事和政治生涯证明了他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和政治家的卓越才能,他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至今仍被军事学者研究和借鉴。他与潘菲洛夫·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等100位军事人物被誉为俄罗斯(苏联)史上最伟大的100位军事领导人之一。
人物争议
关于出生时间和地点
关于罗科索夫斯基的出生日期和地点,历来存在不同记载。目前较通行的说法依据他本人1945年12月27日的自述:1896年12月9日(或21日)生于大卢基。另有一份20世纪20年代的调查资料则记其出生地为华沙。此外,2021年5月由白俄罗斯国家历史档案馆展示的一份档案记录,罗科索夫斯基在1889年9月15日(俄历9月3日)出生于俄罗斯帝国明斯克省的Telekhany村(今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地区Ivatsevichi区的同名村)。
是波兰人民的“骄傲”还是“灾难”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将领,他有着波兰血统。从常理推断,他或许可被视为波兰人民眼中的英雄人物,本应给波兰带来荣耀与福祉。然而,历史的发展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1944年,华沙爆发了大规模反德起义。彼时,罗科索夫斯基所统率的部队就在起义地点附近。尽管距离如此之近,但他的部队并未对起义给予实质性的军事支持,而是选择按兵不动。最终,波兰起义军在德国联邦国防军的残酷镇压下遭受重创,无数波兰民众惨遭杀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出于巩固对波兰这一“社会主义阵营伙伴”控制的目的,将罗科索夫斯基派往华沙,让他出任波兰人民共和国的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一职,同时授予他波兰元帅的军衔。在执掌波兰军事事务的数年时间里,罗科索夫斯基依照苏联领导层的意志行事,对那些反对苏联的波兰人采取了镇压措施,逮捕了众多相关人士。甚至在波兰国内爆发示威活动时,他还曾向赫鲁晓夫提议采取武力手段来应对波兰的局势。
所幸的是,苏波两国的政治领导人最终选择了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避免了局势的进一步恶化,罗科索夫斯基也因此被召回苏联。从这些历史事件来看,罗科索夫斯基在当时的诸多决策和行动中,似乎更多地站在了维护苏联利益的立场,而与波兰民众的情感联系显得较为淡薄。
人物评价
罗科索夫斯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军队中最具影响力的四位元帅之一。他多谋善断,用兵大胆,经常反常规作战,在冒险中取胜,在极其复杂和艰难的形势中击败敌军。他所指挥的几场大规模战役极其漂亮,对彻底摧毁纳粹德国的军事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军事才能丝毫不逊于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红军第一名将的朱可夫元帅。(《星级战将》评)
很多德国将领都认为罗科索夫斯基堪称“苏联战时最出色的战地指挥官”,而美国人也评价罗科索夫斯基“天才而能干,具有非凡的个人勇气”。
他具有坚强的意志,精力充沛,果断,冷静而沉着。对部下和对自己一样要求严格。关心别人。受到爱戴和拥护。热爱军事,能轻松地承受军旅生活。具有杰出的智力,热爱本职工作,比较注重战斗工作,对组织和行政工作重视不够。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党员。受过中学5年级的教育。未受过专业军事教育,但热爱军事工作并以自学方式进行自修。经历长期实战,拥有在中国工农红军中以及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积累的战斗经验。由于在东方面军中参加过反高尔察克和温甘伦的作战而被授予两枚红旗勋章(库班骑兵第5师对罗科索夫斯基的评价)。
罗科索夫斯基不喜欢孤独,总是同司令部人员在一起。在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经常看到他在作战参谋那里,或者在参谋长米哈伊尔·马利宁的办公室里……他有渊博的军事知识、组织才能和深远的预见。他沉着镇静,思想深邃,善于协调副手、各兵种首长、司令部、军事委员会和方面军政治部之间的工作,创造一种愉快而融洽的气氛……此外,罗科索夫斯本身具有极大的魅力。他是一个刚毅、坚强,要求严格而严肃认真的人,他善于下达命令并使下级无条件执行命令。他沉稳,精神抖擞。脸上过早出现的皱纹表明他历尽艰辛……”(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助理评价)
罗科索夫斯基指挥过多个方面军,且始终身处最关键的方向。他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渊博的军事知识、过人的勇气与旺盛的精力,以及对部属始终如一的关怀,赢得了大家特殊的尊敬与真挚的爱戴。能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亲眼见证他的统帅才能,目睹他在任何情况下都镇定自若、善于为最难的问题找到明智答案,我深感荣幸(苏联军事家、国务活动家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评价)。
后世纪念
罗科索夫斯基的骨灰被安葬于俄罗斯莫斯科红场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下。他被授予维利基耶·卢基、库尔斯克、戈梅利、波兰莱格尼察等城市的“荣誉市民”称号;莫斯科地铁站、广场、街道和公园以他命名,俄罗斯国内外多座城市立有他的纪念碑和纪念铜牌;俄罗斯历史最悠久的军事院校之一——远东高等合成指挥学校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人物轶事
坚持己见
关于罗科索夫斯基和约瑟夫·斯大林之间的一则轶事,发生在1944年5月的一次计划会议上。在会议中,罗科索夫斯基提出了从两个方面突破敌人防御工事的计划。斯大林则建议集中力量于一个方面进行进攻。罗科索夫斯基坚持己见,认为两方面的进攻更为有利。斯大林随后指示他:“到外面再好好想想。”罗科索夫斯基离开房间后,不久再次返回,但依旧坚持原先的观点。斯大林再次劝说他改变计划,而罗科索夫斯基仍然坚持。随后,会议室内陷入了沉默。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和马林科夫跟随罗科索夫斯基走出房间,严肃地警告他需要同意约瑟夫·斯大林的意见。马林科夫更是严厉地告诉他:“同意。这是你唯一应该讲的。”当他们重新进入会议室时,斯大林再次询问罗科索夫斯基的意见。罗科索夫斯基回应称:“两方面都重要。”会议室内再次陷入沉默,罗科索夫斯基意识到这种沉默可能是愤怒的前兆。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斯大林却轻声表示:“一个方面军司令,始终坚持个人意见,足以证明他的作战计划是经过精心策划、周密思考的,这是稳操胜券的可靠保证。我们将批准他的计划!”最终,斯大林同意了罗科索夫斯基的计划。
被斯大林羡慕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是继图哈切夫斯基之后又一位苏联红军的帅哥元帅。他用兵风流,生活也风流,虽已有妻室,但仍情人不断。1942年,正在疗伤的罗科索夫斯基偶然结识了当时著名的电影演员瓦连京娜·谢罗娃。谢罗娃长相美貌,追求者很多。两人相识后,有关这对英雄美人相互倾慕的消息便流传开来。很快,拉夫连季·贝利亚就向斯大林告密说:“谢罗娃去前线探望罗科索夫斯基,并一直在司令部内留宿。”斯大林听后羡慕不已:“谢罗娃?是那个美丽的女演员吗?她真是美若天仙。”贝利亚插话:“但元帅的声誉会因此一落千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办?”斯大林喃喃自语,“我们该羡慕,贝利亚同志,我们该羡慕才是!”说完,他突然回过神来:“罗科索夫斯基的妻子哪里去了?”“我会查清的,她大概撤退到后方了。”贝利亚回答道。“赶紧找到她,用飞机送她去罗科索夫斯基的司令部。让她跟谢罗娃去争吧,看谁去谁留。”说完,斯大林脸上浮现出恶作剧般的微笑。
参考资料
Konstantin Konstantinovich Rokossovsky.britannica.2025-07-16
Биография Константина Рокоссовского.俄新社.2024-02-25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 (Konstantin Rokossovsky) 的传记.俄新社.2025-07-15
Константи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Рокоссовский.Константи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Рокоссовский.2024-02-25
Рокоссовск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tass.ru.2024-05-07
8 малоизвестных фактов о Константине Рокоссовском.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2024-05-07
俄罗斯100位伟大指挥官.俄罗斯军事历史协会.2025-07-16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豆瓣读书.2025-07-15
Константи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Рокоссовский.Deduhova.ru.2025-07-15
Нацыянальны гістарычны архіў Беларусі Источник: http://niab.by/newsite/by/kanstancin-rakasouski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архив Беларуси.niab.by.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