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
罗隐(公元833年-909年)晚唐诗人、文学家。浙江新登人(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生于唐文宗太和七年(公元833年),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以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
罗隐出生寒儒之家,年少苦学,夙慧能文,因好议论时政,讥刺公卿,前后28年十举进士不第,遂改名隐。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入湖南幕府,次年夏受任衡阳主簿。后又从事淮南、浙西诸镇。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自号“江东生”,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朱温篡唐(公元907)后, 朱温以右谏议大夫召罗隐入朝,但他却累征不至,五代十国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罗隐去世,享年77岁。
罗隐的主要著作有散文名著《谗书》,诗集《甲乙集》及哲学名著《太平两同书》等,诗文多以讥刺为主。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罗隐的讽刺散文的成就颇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经典。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评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人物生平
少擅诗文
罗隐,本名横,字昭谏,唐文宗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生于浙江新城(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祖父罗知微曾官至福州福唐县令(今福建福清),父亲罗修古曾应开元礼试,担任过秋浦县尉(今安徽贵池),罗隐少年即有过人的文学才华,《南康道中》诗自言“弱冠负文翰”,《唐才子传·罗隐》称他“少英敏,擅属文,诗笔尤俊拔”,沈崧《罗给事墓志》也说他“年夙慧,稚齿能文”。他与另外两个同族才子被合称为“三罗”,即罗隐、罗虬、罗邺。
屡试不第
李忱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罗隐由南康区进京赴举,途经江陵时拜丞相白敏中、经隋州时拜谒随州李刺史寻求荐引,均无所获。次年初,罗隐应进士试,落第后北游同州、夏州等地。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前后,游历至河中府时,罗隐拜谒前丞相、河中节度使令狐绹,得其赏识,但引荐无果。罗隐继续北行,至晋州、临漳县等地。
李漼咸通三年(公元862年),罗隐困留长安,作诗《投所思》。咸通五年(公元864年),罗隐落第东归,经大梁时拜谒宣武节度使郑处诲,作有《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辞宣武郑尚书启》,未获赏识。咸通七年(公元866年), 罗隐在京应试仍落第,再次困居长安,寒饿相接,此时,罗隐往返于科考已是第十个年头,仍是榜上无名。罗隐在悲愤中“立言”,编辑自己所写的杂文为《谗书》五卷。
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三十六岁的罗隐应进士试再次落第,东归。本年秋,又因庞勋兵乱留滞苏州市,未能进京赴第二年春试。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因为本年停举,加之家境困窘, 罗隐不再去长安,其经新安、钟陵至长沙市另谋出路,在路过钟陵(今江西省南昌市东南方)时,罗隐巧遇故人钟陵歌妓云英,云英颇感意外,问道:“罗秀才还未考中进士?”(话里略带嘲讽),罗隐随后赠《嘲钟陵妓云英》诗嘲之:“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辗转求职
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冬,吏部员外郎于環出任湖南观察使,因为于環曾为罗隐的进士考试广为延誉,窘迫中的罗隐于是写《投书湖南于常侍启》,请求于環奏授一官或推荐他参加吏部的书判拔萃考试,至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罗隐任衡阳县(今衡阳市)主簿,因性格不容,年末离职东归,在途中将湖南所作文书编为三卷《湖南应用集》。
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罗隐经江夏区归乡,拜谒湖州市刺史裴德符。次年春(公元873年),罗隐再到湖南谋职,但于環此时已被贬袁州区刺史,罗隐拜谒继任湖南观察使兼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刺史王凝,作《投湖南王大夫启》,求职不得,而再东下至扬州(今江苏扬州市),谒淮南节度使李蔚,求得入其幕府中为吏,因恃才傲世, 仅几月又弃职而去,流落于扬州街头。
干符元年(公元875年),罗隐为求职再西下江州、 鄂州等地,拜谒江州刺史陈,作《上江州陈员外》,谒鄂州刺史韦蟾,其作有《上鄂州韦尚书》诗,求职均不得回复。乾符二年(公元 875年),爆发黄巢农民起义,罗隐在无路可投的境况下,来到了池州市(今安徽池州),投奔其父。
寓居池州
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经池州以等第之举,罗隐再次赴京师长安,以参加第二年的进士会试,因未得荐举,罗隐再次落榜,于悲愤之下作《偶兴》诗。自大中十三年初去长安应试,到干符四年的二十年,在应试屡遭黜落后,罗隐自言“命薄地卑”,无人援引,遂放弃从科举入仕途之路。
罗隐居池州梅根浦(九华山)期间,得到池州刺史窦潏的照顾,池州因受黄巢之乱“无屋宇城壁”,窦潏特为之建筑了园林房舍以安居,池州百姓在生计上也对罗隐予以帮助。罗隐在隐居池州市约六七年时间里,写了大量贵池区 一带风光及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 ,罗隐离开池州,游郑州市等地。次年,投镇海节度使周宝,在镇江市周宝幕中达两年之久。同年,罗隐在润州(今镇江)期间,与僧处默交游,送王蕴任苏州市刺史。
依附钱缪
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五十五岁的罗隐辗转返归家乡杭州,投奔时任杭州刺史的钱缪,受到器重。钱缪初任其为钱塘县令,拜著作佐郎。唐昭宗龙纪元年(公元889年),昭宗改御名曰,罗隐作贺表,当时京师称为第一。
景福二年(893年) 钱缪被任为镇海节度使,罗隐代钱缪草谢表,被授为镇海军掌书记。干宁四年(公元897年), 代武肃王钱缪草谢赐铁券表。此后十年间,又相继授罗隐观察判官、司勋郎中、镇海节度判官等职。朱温篡唐(公元907)后,罗隐慕道之意愈深, 朱温以右谏议大夫召罗隐入朝,但他却累征不至,且力劝钱谬讨伐朱温,钱谬不允。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钱缪被封为吴王, 钱缪表荐罗隐为给事中。此年前后罗隐与罗衮唱和。
罗隐入钱缪幕府二十余年,宾主遇合,凡邦土之大事记、钱缪的文告、奏表多出于罗隐之手,其才华得以施展。
逝世
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春,罗隐寝疾,五月,迁授盐铁发运使 ,十二月,罗隐逝世,享年七十七岁,归灵杭州钱塘县定山乡居山里,葬于徐村之穴,镇海军节度推官、金部郎中沈崧撰墓志。
主要作品
罗隐著述甚丰,但散佚严重,今存诗歌约500首,有诗集《甲乙集》传世,散文名著《谗书》五卷60篇(残缺2篇),哲学名著《两同书》两卷(10篇),小说《广陵妖乱志》《中元传》等,另有书启碑记等杂著约40篇(见《全唐文》)。
代表诗文
诗歌
在罗隐《甲乙集》五百余首诗中,除却少量古体诗外,近体诗占绝大多数。可以说,近体诗是其诗作的主要体裁。而其近体诗又多有讽谕意味,罗隐的讽刺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怀泄愤诗,既抒泄心中愤懑不平之气,又对黑暗现实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嘲讽;另一类是讽时喻世诗,或直言讥刺,或托言兴讽,讽刺尖锐、深刻犀利,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锋芒。
抒怀泄愤诗
由于罗隐科考失意,大半生处在流落不遇的境地,故对唐末社会有较清醒、透彻的认识,《曲江春感》是诗人连年落第的郁愤之作,“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诗人用反语冷嘲,尽显其愤懑不平之情;《丁亥岁作》诗,“满城桃李君看取,一 一还从旧处开”,腐败的晚唐科场求得功名,那比登天还难,年年科场考取的人(桃李),都是世家子弟。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科举考试被权门势族把持的黑暗现象,于悲愤的自嘲中更见愤懑难抑之情。《自遣》诗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后多愁多恨的颓丧情绪,宽慰自己不必患得患失,“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抒发诗人凄凉、愤嫉之情,诗句历来为人传诵。
讽时喻世诗
直言刺世诗:在罗隐的诗中对当朝最高统治者的辛辣讽刺,是前所未见的,如《感弄猴人赐朱绂》,诗人感叹自己困于考场,“十二三年就试期”,历尽艰辛却一次次落榜, 有才华却不被重用,而那耍猴的杂技人仅靠驯猴博得皇帝开心,便可加官进爵,对唐末的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讥刺李晔重享乐而不重人才的荒唐;《帝幸蜀》诗,更是毫无忌惮,放言讽刺君王,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李儇逃往四川省,“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诗人借使女阿蛮之口讽刺唐僖宗咎由自取,不能再用“女祸亡国”来做借口;《后土庙》以嘲讽的口吻指出了淮南高骈笃信仙术的荒诞不经。罗隐晚年依附钱缪,对其深怀知遇之恩,但仍有所讽,《磻溪垂钓图》“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暗讽钱缪苛捐杂税扰害人民。
借古讽今诗:借古讽今、借史针砭,是罗隐讽刺诗歌的又一特点。《台城》诗讽刺陈叔宝由于沉迷于“丽华承宠渥,江令捧杯盘”的游乐生活,不恤政事,甚至在隋兵攻城时还诗酒不辍,奏伎行乐;《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他反对把夫差的亡国归罪于西施,委婉的语调中蕴含辛辣的嘲讽,耐人寻味;《炀帝陵》以讥嘲口吻讽刺隋炀帝的荒淫无度,不仅葬送祖宗的功业,而且落得国亡身死的下场;《焚书坑》对秦始皇的愚民政策进行嘲弄,独裁者自以为乖巧得计, 实则愚蠢之极。《燕昭王慕》感叹世无燕昭王,批评当时朝廷轻贱人才。
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借物寓言、寄托嘲讽,别具风貌。《雪》“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常言“瑞雪兆丰年”,但对于穷民百姓未必是真正的祥瑞,严寒甚至可能使贫民冻饿而死,作者更深一层写出劳动人民所受剥削和处境之惨;《金钱花》诗人由金钱花状如金钱而产生联想,直言不讳,将豪门贵族掠夺成性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黄河》诗人取喻巧妙,生动形象,明写黄河,暗含讥刺,对晚唐混乱黑暗的社会现实作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鞭挞;《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统治者的痛恨,还成为后人格言,影响及于宋理学家诗一派。
散文
罗隐的讽刺散文成就颇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经典,其散文小品集《谗书》,多以寓言形式讽喻现实,语言明快,笔锋犀利,几乎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罗隐自己也认为是“警当世而戒将来”的。书中如《丹商非不肖》赞扬尧舜的不搞“家天下”;《英雄之言》通过刘邦、项羽的两句所谓“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涂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实为强盗本质。最后更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了警告。《汉武山呼》论述人君听信谀美之词是败德的根由;《越妇言》讽刺官僚士大夫一旦富贵就安于尸位素餐;《秋虫赋》抨击封建法网“绳其小而不绳其大”,《迷楼赋》总结隋王的教训是“迷于人”而非“迷于楼”,都具有警切的立意和犀利的笔锋。
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刻画形象,说明道理,也是罗隐诗文讽刺艺术的突出特点。《二工人语》通过两个匠人所建不同神像(木雕和泥塑)的不同遭遇,告诉人们:那些实心实意、胸无尘滓的人,是“竟无所闻”;而那些“虚其内,窗其外”,满胸尘滓,但能“通关窍”的人,却能在社会上飞黄腾达,深刻讽刺了当时善恶颠倒的恶劣世风。
人物思想
罗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太平两同书》和《谗书》中,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罗隐撰《两同书》分上、下两卷,全书十篇所围绕之讨论核心,乃是“致太平”之“本”和“术” 的问题,上卷五篇皆终以老子之言,下卷五篇则结以孔子之语,其所谓“两同”也可理解为治国之“本”和治国之“术”。
罗隐在其另外一部著作《谗书》中曾认为: “道”作为贯穿一切事物的普遍法则,虽不可违反,但却也会受“时”和“位”制约,而有“道为人困,而时夺天功”及“位不胜其道,天下不得不乱”的时候。罗隐认为,天下的治、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与臣民的关系和谐与否,如《太平两同书》之《损益》篇言:“君主与臣民关系的和谐与否,乃是同时受制于双方的,无论是君主还是臣民,皆在社会的安定或动乱中起着重要作用。”
贵德崇俭-天下太平之本
罗隐以为君主若能行“德”则“天地所不违、鬼神将来舍”,不能行“德”则“九族所离心、六亲所侧目”,“德”行不仅是君主治理天下之根本,亦是“兆庶之所赖也”;除了“德”之外,《太平两同书》对“俭” 也大为推崇。“俭”本是道家“三宝”之一,如老子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罗隐认为“俭”乃是君主持国之根本,相反,君主如果舍“俭”而求“奢”,则会导致“强名”、“夸饰”而令百姓困苦,进而导致天下多事、社会动乱,也就是说,君主行“俭”则能益天下百姓, 而天下百姓亦能反益之;君主行“奢”则能损天下百姓,而天下百姓亦能反损之。以上思想,不仅有儒家“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说法的色彩,更是对道家老子“尊道贵德”主张的推崇。
上下相制-君主御臣之术
对于“上下相制”的君臣关系,《太平两同书》中有很多论述,如《得失》篇将二者的关系比喻为“舟”与“水”,以为臣既能“辅君”、亦能“危君”,基于这种认识,罗隐认为君主必须“善御”其臣下、牢牢控制住 “权柄”,方可能令下民臣伏、国家得治、天下太平。关于具体的御臣之“术”,罗隐则在《得失》《真伪》《同 异》《爱憎》篇分别加以阐述。《太平两同书》种种关于御臣之“术” 的讨论,实是对上述“贵德”、“崇俭”说的补充,其目的也是为了达致“太平匡济”之用。
主要成就
1.人物影响:罗隐的讽刺散文成就极高,他创作的小品文在古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尤其以《谗书》为代表,这些作品充满了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批判和对统治阶级的讽刺。《谗书》中的文章多是他愤懑不平之言,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不满和对未来的警示。罗隐与陆龟蒙、皮日休齐名,同属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在后世也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诗歌创作:罗隐的诗歌作品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情感真挚,风格多样。他的诗作往往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反思。其中,《甲乙集》是他的重要诗集之一,收录了大量的诗歌作品。
3.政论与思想:除了文学创作,罗隐还是一位思想家,他的政论文章展现了他对国家治理和社会伦理的深刻思考。《两同书》是他另一部重要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他的政治理想和哲学观点。
4.民间传说与文化符号:罗隐的形象在民间传说中被神化,江南一带流传着“罗衣秀才”出语成谶的故事,这表明他在民间文化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人物评价
与罗隐同为钱缪幕僚的金部郎中沈崧《罗给事墓志》中说他:“才了十人,学殚百氏,名宣寓县,誉播寰区。”
《旧五代史》本传:“(罗隐)以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
《五代史补》卷一:“(罗隐)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
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八中说:“罗昭谏酣情饱墨,出之几不可了,未少佳篇,奈为浮渲所掩。然论笔材,自在伪国诸吟流上。”
世称“中国第一批评家” 的金圣叹评:罗隐的诗是“推陈出新之法也”、“此为唐人未经有之法”、“为出神入化之笔”, 又说诵罗诗是“读之眼泪不哭自流矣。”
鲁迅评:“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文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给罗隐小品文的评价:“晚唐讽刺短文写得最好的就是罗隐。”
家族成员
相关传说
朝官憎忌
宋代《北梦琐言》记载,罗隐有次与官员韦贻范同船,船夫说:“船上有朝廷的官员”,罗隐很轻蔑地戏说:“哪个朝中的官,我就是脚指缝里夹着笔,也可以顶得过他们几个人。”韦贻范听到后对罗隐记恨不已,僖宗朝平定黄巢乱后,有朝中贤臣向李儇举荐起用罗隐,当时已是宰相的韦贻范坚决不同意,说如果让罗隐这种狂傲之人做了官,我们这些人更被他当作糠了。到李晔时,因久闻罗隐诗名,想把罗隐录用在甲科,又被罗隐讥过的大臣劝止,还举出罗隐的《华清宫》诗“也知道淮南西路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为凭,说此诗句在称赞李隆基的同时也讽刺了他,罗隐虽有才,但不可用。此后,罗隐狂妄之名传遍朝廷,登科及第之事因此受阻。
郑女弃诗
宰相郑畋有个千金小姐,性通文墨,酷爱罗隐之诗,读到罗隐写的"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 一纸书”,“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等诗句,心中倾慕,朝夕吟咏不休。一日,罗隐到访宰相府,郑故意让女儿知道,当罗隐正和郑畋谈话时,郑女悄悄走到珠帘边偷看,看见思念的罗才子竟是个猥琐丑陋之人,着实吓了一跳,从此就再也不吟罗隐的诗句了 。
乞丐命皇帝嘴
传说罗隐原本是皇帝命,父亲早逝后,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因生活所迫,常外出帮工补贴家用,罗隐每次晚归时,母亲发现前头似乎都有两盏红灯一路照他回家,于是去找算命先生为他相命,先生告诉她罗隐的命“贵不可言”,母亲满心欢喜,心想儿子总有出头之日。一日,罗母在灶台上边洗碗,想起平日被人欺负,忍不住骂了起来:“罗隐儿日后发达,我要用屋后青竹作竹板,石臼作枷,狠狠治一治这些小人。”却不料祸从口出,那日,灶君公闻言后立即上天启奏玉皇大帝,说罗母心太狠毒,罗隐当了皇帝,百姓会因此遭殃,玉帝听了大怒,下旨叫金甲神前往人间,将罗隐的皇帝命相废去,骨头替换成乞丐骨,只留下一个皇帝嘴。此后,罗隐仕途坎坷,但说人说物十分应验,人们便说他是“乞丐命皇帝嘴”。
水浸万年松
传说当年垒筑“铁上杭”城墙时,总是头年修好,次年洪水一来就崩塌,如此反复了十余年,知县官都撤换了五六个。某日,新知县上任,限令筑城工头人等拿出良策固定墙基,否则他知县官要被治罪,凡参与修筑的一应人等也要打入牢房,众人正苦恼时,工地上走来一秀才,仰天大笑,遥指东岸一片大松林,说:“砍下笔直大松树,对腰裁断取头部,横躺水中当基座,万古千秋包牢固。”大家听后皆笑疯子先生说疯话,常言道:“火烧草,水腐木,松树置水中哪有不腐之理?”秀才笑笑地说了句:“水浸万年松”后扬长而去,工地上有一老师傅觉得秀才说的话有些道理,上前追问才知道他是“圣旨嘴”罗隐秀才。自那以后,山区农民修筑溪坑陂头多用上松树代替基石,在烂泥过膝的湖洋田里垫下松树枕子便于耕作。“水浸万年松”,自古至今,造福人间。
后世纪念
罗隐碑林
1995年,浙江省富阳市政府择址新登镇葛溪帝贤明山北山腰兴建罗隐碑林。从贤明山脚通往西安碑林博物馆约有不足一里的土路,碑廊内树立一批花岗石碑,镌刻当代著名书法家刘海粟等题写的四十多块书法艺术精品,沿碑廊往上,是罗隐纪念厅,厅内有一座两米多高的罗隐石雕像,雕像旁边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面雕刻着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篆写的罗隐诗句。
罗神竹舞
“罗神竹舞”是杭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淳安县威坪镇汪川村是"罗神竹舞"的发源地,相传该村一位妇女,以一碗"老谷糠茶"招待上门的讨水秀才,并因此得到秀才指点:"竹林乃风水宝地,迁居此地日后必儿孙满堂,"妇人遵指点,果然子孙满堂。后来,人们了解到那位秀才就是民间流传“开金口”的“罗隐秀才”。后人为感恩,封罗隐为神,为其塑身立庙,并在每年正月初一举行"撑罗神竹"纪念活动。
参考资料
罗隐年谱. 汪德振著. 罗隐年谱[M]. 商务印书馆, 1937.03..2023-09-02
罗隐.古诗文网.2024-03-20
罗隐.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2024-03-20
罗隐.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2023-08-27
罗隐.郁贤皓主编 郁贤皓本卷主编.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三卷 隋唐五代部分[M]. 2003第216页.2023-08-27
雪泥鸿爪 古镇崇贤的时间碎片.杭州网.2024-01-09
庞勋. 夏征农. 辞海 中国古代史分册[M]. 1988第:87页.2023-09-08
罗隐集校注.(唐)罗隐著;潘慧惠校注. 罗隐集校注[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5.06 :7-80518-301-5.2023-09-02
罗隐.萧公权著. 中国政治思想史[M]. 2017第:424-427页.2023-09-05
甲乙集(全四册).豆瓣.2024-07-23
神话传说——罗隐入月华--岱山新闻网.岱山新闻网.2024-07-25
浙江淳安文化非遗“罗神竹舞”闹新春.中国新闻网.2023-09-05
罗隐.陈伯海编. 唐诗汇评 下[M]. 1995第:2800页.2023-09-05
罗含《湘中山水记》. 罗训森主编;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编. 中华罗氏通谱 第3册[M]. 2007第:1869页.2023-09-05
思想和艺术上的糟粕.雍文华著. 民族历史主题 雍文华论文集[M]. 1996第:67页.2023-09-05
罗隐.张俊纶编著.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小传[M]. 2019第:170页.2023-09-05
罗隐.王促镛著. 唐诗纪事校笺 下[M]. 1989第:1854页.2023-09-05
罗隐乞丐命皇帝嘴.泉港区人民政府.2023-09-09
上杭民间文学--罗隐秀才的故事.上杭县人民政府.2023-09-09
浙江富阳:唐朝诗人罗隐碑林满目疮痍 一片荒凉.www.chinanews.com.cn.202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