谗书
道家著作,罗隐是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道家学者,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同名古籍
《谗书》五卷,唐罗隐撰。隐(八三三~九一○),字昭谏,新城(今富阳区)人。是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家学者,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举进士十上不第,后入湖南省幕,任衡阳市主簿。中和间,避乱池州市,自号江东生。光启三年起往依钱镠,先后任杭州市令、镇海节度使。天佑中,充节度判官。开平二年,钱奏为给事中。罗隐诗文皆享盛名,其诗多述怀才不遇之感及刺时讥世之旨,文以小品为主,多有感而发。本书作于咸通八年(八六七),时方应进士试,久不第而困处长安,自称他人著书以为荣,比为富贵,己之书则因以而辱,以困穷,仅自取谗,因以为名。所收凡六十篇,今本缺二篇,文体不一,或因时因事,或读书记感,大多议论犀利,见解独到,多述身世时政之感,为其小品文的代表作。今据清吴骞拜经楼刊本校点,并据《唐文粹》、清瑞榴堂刊本《罗昭谏集》及今人雍文华校《罗隐集》以校补。
内容选读
隐次《谗书》之明年以所试不如人有司用公道落去。其夏调膳于江东不随岁贡。又一年朝廷以彭门就辟刀机犹湿诏吾辈不宜求试。然文章之兴不为举场也明矣。盖君子有其位则执大柄以定是非;无其位则著私书而疏善恶。斯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自扬、孟以下何尝以名为而又念文皇帝致理之初法制悠久必不以虱痒痛遂偃斯文。今年谏官有言果动天听。所以不废《谗书》也不亦宜乎
尧之时民朴不可语故尧舍其子而教之泽未周而尧落;舜嗣尧理迹尧以化之泽既周而南狩丹与均果位于民间;是化存于外者也。夏后氏得帝位而百姓已偷遂教其子;是由内而及外者也。然化于外者以土阶之卑茅茨之浅而声响相接焉。化于内者有宫室焉、沟洫焉而威则日严矣。是以土阶之际万民亲宫室之后万民畏。
乘槎者既出君平之门有问者曰:“彼河之流彼天之高宛宛转转昏昏浩浩有怪有灵时颠时倒而子浮泛其间能不手足之骇、神魂之掉者乎”对曰:“是槎也吾三年熟其往来矣。所虑者吾寿命之不知也不虞槎之不安而不返人间也。及乘之波浪激射云日气候黯然而昏?然而尽乍拓而傍乍荡而骤或落如沉或触如门茫洋乎不知槎之所从者不一也。吾心未尝为之动。心一动则手足之不能制矣不在洪流、槁木之为患也。苟人能安其所据而不自乱者吾未见其有颠越之心也。”
周公之生也天下理;孔子之生也天下乱。周公圣人也仲尼亦圣人也。岂圣人出天下有济不济者乎夫周公席文、武之教居叔父之尊而天又以圣人之道属之是位胜其道天下不得不理也。仲尼之生也源流梗绝周室衰替而天以圣人之道属于旅人是位不胜其道天下不得不乱也。位胜其道者以之尊以之显以之康庄以之致富寿。位不胜其道者泣焉、叹焉、围焉、厄焉。天所以达周公于理也故相之于前;穷仲尼于乱也故庙之于后。
参考资料
谗书.中国知网.201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