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镇
碣石镇,位于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南部,东临碣石湾,是依托碣石湾而发展起来的渔商城镇。与金厢镇隔水相望,海湾对岸即是汕尾市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隔海相望。全镇120平方公里,海岸线40.3公里。截止到2020年11月1日,碣石镇常居住人口187670人。
碣石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夏两季,冬短夏长。碣石镇文物古迹众多,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设立碣石卫,为全国36卫之一,与天津天津卫、沈阳卫等齐名。著名景点有玄武山、田尾山、观音岭、浅澳港、广福禅寺、明卫城遗址等。其中玄武山元山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目前是汕尾第一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碣石镇资源丰富,经济形成以工业、渔业、旅游业为主,商贸、农盐业并举的产业结构。碣石渔港是广东省十大渔港之一,荣获国家一级渔港的称号。碣北红江橙,是新开发优良果品,皮薄汁多,酸甜可口,表现出正宗红江橙的优良性状,被称为“国宴佳果”。
历史沿革
陆丰市的历史源远流长。秦朝以前,属南越国(即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两省)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置南海郡、象郡与桂林郡,陆丰属南海郡博罗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平南越之战,始置海丰县。 陆丰属东官郡海丰县。唐武德五年(624年),从海丰县划出东部地区建立安陆市(即后来的陆丰县),县城设在今市辖之大安镇陆军环珠寨,距今有1377年历史。唐贞观元年(627年),陆丰并入海丰县。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丰县属坊廓、石帆、吉康三都置陆丰市县,县城设东海旧墟寨(今东海镇旧墟),隶属惠州府。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设立碣石卫,碣石之名由此而来,因境内多有怪石林立,如同石碑,辖中、左、右、前、后5个内所及甲子、捷胜、平海、海丰县4个千户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立碣石卫城,明嘉靖至隆庆年间(1560年—1570年),修筑了石桥土城,故明代碣石有两城:卫城驻军,土城居民。
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置碣石卫,复建碣石卫城,首任总兵官苗之秀到任后,目睹明城毁于战乱,遂于原址西边重建碣石新卫城,清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以海丰县东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新设陆丰县,碣石自此纳入陆丰县治版图。
民国初期,因碣石归属陆丰,随陆丰属潮循道,后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东江善后委员公署、东江绥靖公署、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胜利后,属第一区专署。民国三十年(1941年),碣石设区,地域含现今的碣石镇、湖东镇镇、金厢镇。
1957年,碣石镇析置碣北、碣南、金厢、湖东四乡,碣石区时辖碣石镇和碣北、碣南、湖东、金厢一镇四乡。
1958年,碣南撤乡并入碣石,湖东撤乡置镇。
1984年,金厢改区制。
1986年,碣石置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10月,碣石镇共辖5个社区、37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碣石镇位于陆丰市南部,东临碣石湾,与金厢镇隔水相望。全镇总面积120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碣石镇境内生物主要有龙虾、对虾、鲈鱼、鱿鱼、鳗鲡属、膏蟹等。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8年,碣石镇户籍总人口25.7万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碣石镇人口数为187670人。
经济
综述
2005年,碣石镇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4.30亿元和20.5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6%和15.1%。有二轻、镇办工厂10家,民营工业企业140家。
第一产业
2000年,碣石镇渔业产量达6.5万吨,产值4.4亿元。有盐田面积25702亩,年生产优质海水原盐3500吨以上。
第二产业
2000年,碣石镇集体、私营工业企业1200多家,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8.2亿元。主要产品有圣诞系列产品、竹桂扇、玩具、麦秸贴画、家具、服装、扬声器、生日蜡烛等,远销国内外。
2018年,碣石镇工业企业个数共35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36家。
第三产业
2000年,碣石镇拥有10个专业化为主的大市场和5000吨级成品油专用码头、2.4万吨的碣石湾油库、容量2500立方米的液化石油气库等。
2005年,碣石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8亿元,完成税收1200.6万元。
2018年,碣石镇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共18家。
交通
碣石镇水路距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汕头市都是115海里,距澳门和广州市分别155海里和213海里。陆路距陆城45千米、广汕公路25千米,境内的主要交通干道有国道G228线、镇区主要道路有南园路、北园路、锦江路、北斗路、滨江路等,水陆交通四通八达,通往各地的客车每天150多班次,碣石粤运客运站位于玄武路4号。
文化
碣石历史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朝廷为抵御东南沿海,倭寇侵犯,遂正式设立碣石卫(碣石之名由此而来)。明嘉靖三十五年(1557年),当时居住在卫城西门外石桥场的民众常遭倭寇焚掠,祸乱迭起,社稷不安,海丰县县令张济时亲临碣石发动群众筑城御倭,修筑了石桥土城,故明代碣石有两城:卫城驻军,土城居民。
清顺治五年(1648年)正月,苏成身患重病去世,碣石卫总兵官由义军首领副将苏利接任,顺治十二年(1655年)6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碣石沿海,百姓为此流离失所,饥荒遍野,致使康熙帝三年(1664年),碣石总兵苏利起兵抗清,粤东百姓纷纷响应。作为惠州府、潮州府的门户,其海防地位居重,战略地位无可替代,遂于康熙八年(1669年),又派遣总兵一员重置碣石卫,于原址西边重建碣石新卫城,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1836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钦差大臣林则徐调动碣石卫水师珠江口布防,在穿鼻洋击退英商船的挑衅,林则徐亲题”水德灵长“匾额悬挂于元山寺,意寓表彰碣石水师战绩。
汕尾渔歌
汕尾渔歌是粤东汕尾市市沿海渔民在劳动和生活中所唱的民歌。当地渔民通常分为陆上渔民和海上渔民,海上渔民又分为“拖船”渔民和“瓯船”渔民。传统的汕尾渔歌是指瓯船渔民所唱的歌调,瓯船渔民俗称“民”,故渔歌亦称“疍歌”,多分布于城区的新港、捷胜镇、马宫,海丰县的门、小漠镇,陆丰市的甲子、碣石等乡镇,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的疍家。
木雕
碣石木雕主要用于建筑构件装饰、家具、神具、观赏摆件等的制作。其技艺与潮州木雕同出一源,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海陆丰地区石刻、绘画、泥玩具、戏剧等民间艺术特色,形成了碣石木雕独特的艺术风格。碣石木雕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
方言
碣石镇使用汉藏语系汉语系闽南语。
福佬话,是广东汕尾市使用人口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一种方言。福佬话常常被汕尾以外的人误以为是潮州话或者闽南话,其实两种说法都不准确,福佬话属于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它与潮汕话是兄弟关系。
据《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记录,讲闽南话的福建省先民来到海陆丰后,与土著居民、客家人和讲粤语白话的人频繁接触后,吸收了大量客家话、粤语的词汇,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才形成了有别于泉漳话、潮汕话的本土方言——海陆丰福佬话,也称“学佬话”。
旅游
风景名胜
玄武山旅游区集元山寺宗教文化旅游、田尾山海底公园海滨旅游于一体,以元山寺为中心,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是潮汕地区的海内外宗教信仰中心。明、清时期,玄武山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碣石古卫城的历史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07年11月,汕尾玄武山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获得荣誉
1996年,碣石镇被广东省政府列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1998年,碣石镇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参考资料
陆丰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陆丰市人民政府.2021-06-19
碣石镇概况.陆丰宣传文化网.2024-02-01
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碣石镇.深圳都市圈.2024-02-02
深汕帮扶:呵护蓝色海洋 建设靓丽明珠.今日头条.2023-08-23
历史沿革.陆丰市人民政府官网.2021-10-28
妙趣横生的福佬话 汕尾人的精神家园.搜狐网.2021-10-28
这种因五条人爆红的广东方言,跟潮汕话是“兄弟”.搜狐网.202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