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是为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强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落实职业教育专业动态更新要求,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教育部组织对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修(制)订而形成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

1963年,教育部发布了全国统一的第一个《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主要参照苏联模式设置专业,以计划经济下的部门分工和职业岗位为专业划分依据。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共设13个专业大类、270个专业、470个专门化方向。2010年,教育部发布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包括19个专业大类、321个专业、927个专业(技能)方向。2015年,教育部发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和管理办法,设19个专业大类、748个专业,明确了专业与专业方向、对应职业类别、衔接专业的关系。2024年12月12日,教育部更新发布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共增设40个新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个、高职专科专业20个、职业本科专业17个。

历史沿革

1963年版《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迫切需要中等技术人才,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50-1965年,中等技术学校从500所增加到871所。为了规范化管理,1963年,教育部发布了全国统一的第一个《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主要参照苏联模式设置专业,以计划经济下的部门分工和职业岗位为专业划分依据。该目录按照学科进行专业分类,共设置8科,包括348个专业,其中工科专业242个、农科25个、林科11个、医科12个、师范2个、财经35个、体育1个、艺术20个,专业的划分采取了宽窄并存的原则。这是中国职业教育的第一个专业目录。

1993年版《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

自1963年版本的《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颁布后,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科技飞速发展,新职业、新岗位出现大量新需求,同时中等专业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规模上从由1963年的865所发展到1992年的2977所,专业设置种类由1963年的300多种到1985年已有600多种,制订新的专业目录成为迫切之需。在此背景下,原国家教委于1993年修订发布《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含专业目录、专业简介、新旧专业名称对照表),设置9科49类518个专业,涉及工、农林、医药卫生、财经、管理、政法、艺术和体育等科,此次目录修订的重要原则是适应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宽窄并存,以宽为主。

2000年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这是中国第一个适用于高中阶段各类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第一次突出类型特点,打破按学科设置专业的惯例。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共设13个专业大类、270个专业、470个专门化方向,包括农林、资源与环境、能源、土木水利工程、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商贸旅游、财经、文化艺术与体育、社会公共事务和其他大类。此版专业目录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职业分类为依据,按照专业范围以宽为主、宽窄结合,现实性与前瞻性结合等原则,强调了与职业岗位对接,进一步突出了职业性,专业覆盖了当时全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千余个职业岗位,有力地指导了各类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

2004年版《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

这是首个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按照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鲜明体现特色,引导高职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十五”期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为规范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管理的科学运行机制。2004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共设19个专业大类、78个专业类、532种专业(后陆续增至1170个)。这是中国高职高专学校首个指导性专业目录。

2010年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方向、规格、质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工程技术的进步为中国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诞生了一批新职业、新岗位。同时,随着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职学校生源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更好地支撑产业建设,促进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教育部于2010年发布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包括19个专业大类、321个专业、927个专业(技能)方向。此次修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依据新的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兼顾学科分类进行专业类划分,在专业目录结构体系上做了重大调整,进一步构建了与产业结构、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体系。

2015年版《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

该版本更加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链的中高端人才培养,建立高职专业目录与本科、中职专业目录的衔接体系,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至2015年,2004年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中已使用了11年。这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职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满足产业发展以及新职业(群)涌现的新变化,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对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衔接体系改革的新要求,2015年,教育部发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和管理办法,设19个专业大类、748个专业,明确了专业与专业方向、对应职业类别、衔接专业的关系。专业划分上保持了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级框架结构。

2021年后

2021年3月17日,教育部对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修(制)订,形成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按照“十四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基础上,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统一采用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级分类,一体化设计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不同层次专业,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58个、高职专科专业744个、高职本科专业247个。

2024年12月12日,教育部更新发布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共增设40个新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个、高职专科专业20个、职业本科专业17个。新增设的专业重点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面向先进制造业、数字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新增相关专业占比超过50%。新增的专业中,近半数是职业本科专业,将更好地满足产业升级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

执行修订

修订情况

《目录》按照“十四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基础上,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教育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等需要,动态更新《目录》,完善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执行要求

1.优化专业布局结构。《目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21年起,职业院校拟招生专业设置与管理工作按《目录》及相应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执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照《目录》和办法,结合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并做好国家控制布点专业的设置管理工作。中等职业学校可按规定备案开设《目录》外专业。高等职业学校依照相关规定要求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可自主论证设置专业方向。教育部指导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积极稳妥设置高职本科专业,避免“一哄而上”。

2.落实专业建设要求。教育部根据《目录》陆续发布相应专业简介,组织研制相应专业教学标准。各地要指导职业院校依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对照《目录》和专业简介等,全面修(制)订并发布实施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各职业院校要根据《目录》及时调整优化师资配备、开发或更新专业课程教材,以《目录》实施为契机,深入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3.做好新旧目录衔接。目前在校生按原目录的专业名称培养至毕业,学校应根据专业内涵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已入选“双高计划”等教育部建设项目的相关专业(群),应结合《目录》和项目建设要求,进行调整升级。用人单位选用相关专业毕业生时,应做好新旧目录使用衔接。

专业目录是职业教育教学的基础性指导文件,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招生、统计以及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的基本依据,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职业教育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观测点。各地要结合地方实际,加大宣讲解读,严格贯彻落实,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实施过程中遇有问题,请及时报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目录全文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

中职教育专业

参考资料: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

参考资料:

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

参考资料:

目录解读

背景和意义

专业目录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性教学指导文件,是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和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龙头,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的基本依据,也是职业教育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观测点。此前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是分别编制的,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是2010年修订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是2015年修订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试点专业是根据试点需要于2019、2020年分别设置。此前的目录在引导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同时随着形势发展也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

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优化专业设置、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要求专业目录五年一大修、每年动态更新,2020年是对目录进行大修的时间节点。二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迫切需要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目录,推动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晰,教学内容、评价等相互衔接。三是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迫切需要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并面向2035年进行前瞻性布局,以系统思维推进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

工作原则

新版《目录》研制工作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对接产业,对应职业。对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体系,做好不同层次专业间的区别和衔接,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二是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统筹用好原有目录体例框架,基层专业建设实践成果,一体化设计《目录》结构。三是科学规范,灵活开放。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统筹规范专业名称,拓展《目录》服务功能,健全《目录》动态更新机制,支持院校灵活设置专业。四是产教协同,凝聚合力。充分发挥学术组织、行业企业、研究机构、院校专家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引领“三教”改革。

研制的过程。

教育部持续开展《目录》实施情况调研和相关课题研究,为新版《目录》研制提供了重要基础。2020年,正式启动新版《目录》研制工作,历时10个月,在教育部党组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智库作用,首次凝聚两院院士、知名专家解读产业趋势、前沿技术,提供咨询指导,成立顾问组、工作组、综合组、研制组,行指委、“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等院校、行业企业代表等800余人深度参与。前期调研收到各方面专业设置建议1604条,期间分12个研制组分头工作,累计开展76次讲座、55场大组会议、360余次小组会议,调研企业2000余家,总结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成果。集中统稿后,两轮征求行业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意见,共收到800多条反馈意见,认真梳理后逐条研究、多轮沟通,并组织有关院士、专家审读。

主要成果

新版《目录》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基础上,对接现代产业体系,统一采用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级分类,一体化设计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不同层次专业,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58个、高职专科专业744个、高职本科专业247个。与原《目录》相比:

一是统一目录体例框架。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职业分类,兼顾学科分类,确定《目录》专业大类、专业类划分。以原高职专科专业目录框架为基础,将原中职专业目录由2级调整为3级,统筹高职本科专业,形成《目录》框架。19个专业大类数量不变,专业大类划分和排序保持基本稳定,名称略有调整。原99个专业类调整为97个,进行了小幅更名、新增、合并、撤销和归属调整。如顺应国家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增设了“集成电路类”“安全防范类”等专业类,根据形势变化及部门职能调整撤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类”等专业类。

二是统筹调整设置专业。与中职专业目录(2010年)及近年增补专业相比,中职保留171个,调整(含新增、更名、合并、撤销、归属调整、拆分,下同)225个,调整幅度61.1%;高职专科较高职(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及历年增补专业,保留414个,调整439个,调整幅度56.4%;高职本科较试点专业清单保留39个,调整208个,调整幅度260%。保留的专业主要是符合产业人才需求实际、职业成熟稳定、专业布点较广、就业面向明确、名称科学合理以及特种行业领域专业;专业调整的情形主要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新增专业,根据产业转型升级更名专业,根据业态或岗位需求变化合并专业,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予以撤销。

三是系统设计专业代码。根据一体化设计理念,兼顾专业设置管理的稳定便捷,设计专业代码编排规则,即专业代码统一按6位数编排,第1-2位数为专业大类顺序码;第3-4位数的专业类顺序码,按照专业目录框架专业大类中专业类的先后顺序编排,三个层次采用相同代码;第5-6位数为专业顺序码,统筹考虑专业布点、内在关系等因素设置代码。

主要特点

新版《目录》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导向,全面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理念,落实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强化类型教育特征,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新版《目录》全面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41个工业大类以及国家发布的新职业,对接岗位群需求,兼顾学科分类,在厘清产业、职业、岗位、专业间关系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不同层次的专业定位。

二是中高本一体化设计,体现融通贯通理念。职业教育中、高、本各层次之间,同类专业之间纵向贯通、横向融通。面向职业岗位群逐层提升,培养目标和规格逐层递进,人才定位有机衔接。

三是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人才供给质量。对接“十四五”时期新形势,重点服务制造业强国建设、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等,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面向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面向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等,系统梳理新职业场景、新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新需求,以目录为引领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是推进数字化升级改造,构建未来技术技能。优化和加强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相关专业设置。适应数字化转型、产业基础高级化趋势,面向不同行业的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形态等,从专业名称到内涵全面进行数字化改造。

五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服务终身学习需求。统筹处理传统专业和现代专业、一体化设计与特色设计、分段培养与系统培养、教育主导设计和行业指导设计、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兼顾不同职业院校、不同工作岗位对专业口径宽窄的不同需求,兼顾系统培养学生和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需要。充分考虑中高职贯通培养、高职扩招、面向社会承接培训、军民融合发展等需求。

战略部署

新版《目录》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战略部署,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向9大重点领域,设置对应专业。如设置集成电路技术、生物信息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智能光电制造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高速铁路动车组制造与维护、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生态保护技术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等专业。

二是服务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设置对应专业。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设置供应链运营智能物流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等专业;回应社会民生关切,加强紧缺领域人才培养,设置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现代家政管理、冰雪运动与管理石窟寺保护技术、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技术专业。

三是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传统专业升级与新兴专业增设有机结合。如面向防务航空装备与国产大型运输机生产,系统设置覆盖航空装备全周期的航空复合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航空智能制造技术、飞行器数字化装配技术航空发动机维修技术等专业;服务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设置标准化技术工业产品质量检测技术计量测试与应用技术等专业。

四是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设置相关专业。如服务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的建设,设置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等专业;服务智慧交通,设置智能交通技术等专业,服务智慧能源系统建设,设置水利水电工程智能管理、智慧水利技术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技术等专业。

五是服务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设置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嵌入式技术应用等专业;服务信息安全,设置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密码技术应用专业;全面推进各领域相关专业的数字化改造。

六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设置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饲草生产技术、禽畜智能化养殖等专业;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设置现代种业技术、粮食储运与质量安全等专业;服务绿色低碳发展,设置绿色低碳技术、智能环保装备技术、水环境智能监测与保护、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等专业。

七是服务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对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设置应急救援技术安全智能监测技术等专业;对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设置智能安防运营管理、数字安防技术、安全保卫服务等专业;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设置智慧社区管理、党务工作等专业。

八是服务新业态、新职业,补齐人才短板。如服务文化旅游新业态,设置定制旅行管理与服务、民宿经营与运营专业,针对装配式建筑新业态和“装配式建筑施工员”新职业,设置装配式建筑构件智能制造技术专业;针对“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新职业,设置区块链技术应用等专业;针对“全媒体运营师”新职业,设置全媒体电商运营、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网络直播与营销等专业。

专业设置管理

职教20条对专业设置管理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健全专业设置定期评估机制,强化地方引导本区域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的职责,原则上每5年修订1次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学校依据目录灵活自主设置专业,每年调整1次专业”。职业教育既要保持专业目录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又要鼓励支持职业院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设置新专业,体现管理弹性和灵活性。后续,教育部将依照新版《目录》、3个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加强对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指导和宏观管理。

一是加大宣传解读力度,全面准确解读新版《目录》,指导地方和职业院校依照《目录》和相应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结合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接区域产业规划,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同时,将分期分批更新发布专业简介和相关教学标准,适时修订现行中职、高职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组织每年动态更新专业。

二是鼓励职业院校灵活自主设置专业,进一步落实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开设《目录》外专业,须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试办,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的规定,并进一步规范备案程序,明确具体要求。高等职业学校依照相关规定要求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自主论证设置专业方向。

三是新版《目录》围绕有关领域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聚焦确需长学制培养的相关专业,论证设置了247个高职本科专业,这些专业对接岗位(群),在培养目标、专业定位、职业面向、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设置要求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类型特征。高职本科专业设置要严格执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按照教育部工作部署稳妥做好高职本科专业设置和管理,避免“一哄而上”。教育部有关司局正在组织研究高职本科专业授予学士具体政策,并将按程序发布。

参考资料

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21-04-02

40个新专业!教育部更新发布.百家号.2024-12-13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更新时间:2024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4-12-13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答记者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2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