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SFTS)由中国新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一种新布尼亚病毒,简称SFTS病毒)引起,是一种主要经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一份患者标本中分离到一株新布尼亚病毒。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新病毒基因序列,分离到20株同种新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

该病散发于山区和丘陵地区,夏秋季居多,常与蜱虫叮咬有关。SFTS病例的职业主要为农民。相关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SFTS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症、消化道症状及多脏器功能损伤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休克、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甚至导致死亡。依据流行病学史(发病季节、地理位置、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当符合SFTSV核酸检测阳性、SFTSV IgM或IgG阳性、分离到SFTSV三者之一即可确诊。该病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手段,故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应当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保证足量的热量、蛋白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有研究显示,利巴韦林、法匹拉韦及钙通道拮抗剂等药物可能对SFTSV具有抑制作用。尚无有效的措施可供预防SFTSV感染。大多数患者呈现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病死率各地报告结果不一,约5%~12%不等。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因休克、呼吸衰竭、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2010年至2021年,中国大陆地区累计有27个省份报告病例1.8万余例,平均病死率为5.1%。SFTS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地区,高度散发,但在地域分布上又相对集中,99%以上的病例分布在河南省山东省、安徽、湖北、辽宁省浙江省江苏省7个省份。

分型

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四型,以普通型和重型为多,约占85%,轻型约占5%,危重型约占10%。

轻型

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体温为37.2~38.0℃左右,临床表现为轻度乏力、周身不适及消化道症状,白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计数为(80~130)×109/L,甚至没有异常改变,肝酶、肌酶≤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病情呈自限性疾病,多在1周内恢复,易被漏诊及误诊。

普通型(典型)/中型

多见于中老年,体温为38~39℃左右,全身不适及肌肉酸痛明显,可有明显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无神经系统症状及腔道出血,血小板计数为(50~80)×109/L,肝酶、肌酶为(2~5)倍ULN。病程约为10~14日,预后良好。

重型

多见于老年、有基础疾病或病后未及时就诊患者,体温为39~40℃,临床表现为极度乏力、食欲缺乏、表情淡漠、精神萎靡、皮肤瘀斑,可出现下颌、四肢等部位不自主抖动伴肌张力增高及嗜睡、神志恍惚或昏睡等神经系统症状,血小板计数为(30~50)×109/L,肝酶、肌酶\u003e5倍ULN,可合并肺部感染,皮肤、消化道、肺出血等并发症,病程常在2周以上,多数经积极治疗能恢复,少数进展为危重型。

危重型

在重型的基础上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

该型预后凶险,病死率极高。

病因

病原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属白蛉纤细病毒科(Phenuiviridae),班达病毒属(Bandavirus Genus),分类名为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 病毒,DBV)。

SFTSV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核糖核酸病毒,呈球形,表面为脂质双层包膜,包膜表面有病毒糖蛋白组成的向外突出的刺突。病毒基因组由大(L)、中(M)和小(S)3个片段组成。L片段编码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参与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M片段编码糖蛋白前体,进而成熟为Gn和Gc两种蛋白质,Gn和Gc在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S片段是双义RNA,以双向编码的方式编码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核蛋白能够把病毒核酸包装成核糖核蛋白配位化合物,防止病毒核酸被外源核酸酶或者宿主的免疫系统降解,非结构蛋白参与抑制宿主对病毒的免疫反应。病毒基因组序列遗传进化分析显示,SFTSV可分为多个基因型,不同基因型呈现一定的地域聚集性,病毒基因型与其致病力及流行特征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确证。

报道SFTSV共有6种基因型(A~F),在中国以基因型F、A和D为主,而基因型B在韩国和日本占优势。对韩国SFTS患者的血清或脑脊液(CSF)样本进行遗传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基因型B-2病毒株最为普遍且病死率最高(43.8%),其次是基因型A和F。

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对SFTSV敏感,如非洲绿猴肾细胞E6(Vero E6)、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犬巨噬细胞(DH82)等,这些细胞可用于病毒分离培养。病毒接种不同的细胞后,所产生的细胞病变效应不完全相同。

SFTSV对脂质溶剂或去污剂以及强酸、碱、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60℃30分钟可灭活。在4℃环境中1周内感染性可保持稳定;25℃6小时,物体表面的病毒仍具有感染性。

发病机制

SFTSV的致病机制尚待阐明。人感染SFTSV后可出现高滴度SFTSV病毒血症,从早期患者血清中可分离到病毒。

SFTSV在体外感染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并不出现光镜下明显可见的细胞病变效应,因此在患者和动物实验中观察到的组织损伤可能不是由于SFTSV对靶细胞的直接攻击。

布尼亚病毒目其他病毒的研究发现,该科病毒通常不能有效促进干扰素的生成。而在SFTS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中也几乎检测不出干扰素水平升高,但可检测出大量增高的炎性趋化因子,包括“γ-干扰素诱导性蛋白10(interferon gamma-inducible protein-10,IP-10,CXCL10)”和“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的趋化因子(regulated upon activation,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RANTES,CCL5)”等。据此推测,SFTSV可能通过抑制靶细胞生成干扰素而在体内持续复制,同时诱发机体产生炎性趋化因子,进而诱生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s storm),引发过度的免疫炎症反应,进而造成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严重障碍。

由于布尼亚病毒感染靶细胞的泛嗜性,上述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可发生于多个器官。该假设可解释临床上危重SFTSV感染者何往往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流行病学

SFTS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地区,高度散在分布,但在地域分布上又相对集中,呈现一定地方性流行的特点。发病季节以春、夏季多见,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从中国SFTS发病总体情况来看,全年均有病例报告,流行季节一般在3~11月份,多数病例出现在4~10月份,发病高峰的出现时间与当年的气象条件及蜱密度有关,高峰期在5~7月,11月左右结束。该病的扩散和持续均受海拔、森林、作物和灌木高覆盖率以及候鸟栖息地附近的驱动,还有不同的气象驱动因素。通过对迁徙候鸟的研究,认为由候鸟运输的孤雌生殖亚洲长角血蜱在SFTSV的快速传播中起主要作用。

2010年至2021年,中国大陆地区累计报告病例1.8万余例,平均病死率为5.1%。除海南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4个省(自治区)外,其他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辽宁、浙江和江苏7个省份,报告发病数占99.23%。日本韩国越南、缅甸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也陆续报道SFTS病例,美国报道了类似病例。2025年4月18日,韩国确诊了该国2025年首例SFTS病例。

SFTS病例的职业主要为农民,其次为家务及待业;死亡病例的职业也主要为农民,其次为家务及待业。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74岁。SFTS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0.89∶1,累计报告发病率女性略高于男性;死亡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1.11∶1,累计报告病死率男性略高于女性。

病理生理学

SFTS病理表现主要为脑桥的局灶性神经元细胞变性,心肌细胞结构紊乱伴空泡变性,肺泡腔充血、间质纤维增生,肝脏汇管区增大、肝窦充血、嗜酸性变,脾脏明显充血、局灶性出血及缺血性损伤,肾小管弥漫性扩张伴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SFTS患者的骨髓细胞学检查主要表现为造血功能减低,多数患者可见不同程度的骨髓巨噬细胞增多。SFTSV与血小板共同存在于脾脏的巨噬细胞中,脾脏的巨噬细胞被认为是SFTSV复制的靶细胞。SFTSV能够结合血小板而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通过脾脏巨噬细胞的清除作用而使血小板减少

传播机制

传染源

被感染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动物储存宿主尚不明确。在羊、牛、狗、猫、鸡等家养动物及鼠类等野生动物中检测到SFTSV抗体和核酸,但一般病毒载量较低、病毒血症维持时间较短,提示为潜在扩增宿主,在SFTSV传播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该病可接触传播,因此患者是继发性病例的重要传染源。研究发现,患者的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有出血表现的患者可以作为传染源造成感染。蜱感染SFTSV后,可在其不同发育阶段(卵、美国白灯蛾若虫等)检出病毒核酸,实现经卵传播和跨期传播,提示蜱可能同时充当传播媒介与储存宿主。SFTS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H. longicornis)。

传播途径

蜱虫叮咬

被携带病毒的蜱叮咬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已明确蜱(主要是长角血蜱,日本硬蜱和微裂头蜱、龟甲钝齿螨等也有报道)是SFTSV的重要传播媒之一。从患者家养动物体表收集的长角血蜱中可检测到SFTSV核酸。蜱虫叮咬感染动物后再叮咬人,可导致人感染SFTSV,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初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角血蜱体内SFTS抗体阳性率2.1%~5.4%,微小牛蜱也可检出SFTS抗体,提示长角血蜱是该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研究显示,在部分地区的牛虻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SFTSV为阳性,提示牛虻也是潜在的传播媒介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多数病例临床上并无明确的蜱及牛虻叮咬史,因此不能排除蚊、白蛉及其他节肢动物门传播该病的可能,尽管在疫区收集的大量蚊、白蛉及真蜱目等标本中未检测到SFTSV核酸

接触传染

病毒还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等传播,造成医护、探视人员、陪护和遗体处置人员感染,已有多起上述人员感染的报道。已有通过气溶胶或接触感染者血液或其他体液途径人际传播和猫狗等宠物-人之间传播的报道。在不同流行区域羊、牛、狗、鸡和猪等家畜中SFTS抗体阳性率差别较大,分别为羊67%~95%,牛57%~80%,狗6%~55%,鸡1%~36%,猪5%。

易感与高危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工作、生活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该地区户外活动者感染的风险较高。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发病年龄集中在50~74岁。血清监测提示在河南省山东省等丘陵地区人群检测SFTSV抗体阳性率为1.0%~3.8%,提示该病存在轻型病例或隐性感染可能。

高危人群为:①年龄\u003e60岁;②严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肿瘤等;③肥胖;④糖尿病

临床表现

该病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潜伏期可能为1~2周,主要受感染途径与病毒载量的影响,在人-人传播病例中,潜伏期多为6~9日。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实验室检查动态变化规律,临床上病程可分为3期。

初期

初期亦称发热期,为病初1~3日,病程长者可至1周,起病急,发热,体温为38~40℃,伴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肌肉酸痛、腹泻,少数患者神志淡漠。70%的患者体格检查常有单侧腹股沟或颈部、腋窝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较大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可有相对缓脉。部分患者伴有肝脾肿大。多数病例很快出现肝、肾、心脏等器官功能受损的生化学异常。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轻度降低,血小板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可轻度异常,部分患者SFTSV核酸可能为阴性。

极期

极期亦称多器官功能损伤期,一般发生于起病后4~14日,多与发热期重叠,持续高热,可呈稽留热,初期症状加重,如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下颌、四肢等不自主抖动伴肌张力增高,重症患者可出现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少数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体格检查示浅表淋巴结肿大及压痛更加明显。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进行性降低,ALT、AST、LDH、肌酸激酶进行性升高,SFTSV核酸阳性。此期,重症患者可因循环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出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恢复期

体温逐渐下降至恢复正常,症状、体征逐渐改善或消失,肿大的浅表淋巴结逐渐缩小、压痛逐渐减轻,白细胞、血小板逐渐升高,AST、ALT、LDH、CK逐渐下降,SFTSV 核糖核酸转阴性,一般2周左右可恢复,有并发症者则病程延长。

以上三期可有重叠,轻型病例无极期表现。

并发症

继发感染

重症患者常继发细菌及真菌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等,其中侵袭性肺曲菌病报道较多,均为重症或死亡病例。除继发感染外,临床上也可发生复合感染,如合并立克次体感染等,其病死率高于单纯SFTSV感染。

脑炎/感染中毒性脑病

神经系统症状,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常随着病情加重而出现,其中烦躁、嗜睡、意识模糊昏迷均与死亡显著相关,且随着神经系统症状的进展,死亡风险也随之更高。另外,重症患者中也多见定向障碍、抽搐、癫痫等表现。

出血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SFTS患者可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或颅内出血、咯血、消化道出血等,也可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甚至弥散性血管内凝(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噬血细胞综合征

SFTS患者常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又称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机体出现过度炎症反应,巨噬细胞被激活继而吞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症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者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多器官功能障碍

重症患者常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MOD),常累及循环、呼吸、消化、血液等多个系统,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呼吸衰竭、DIC、休克、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检查诊断

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血常规检查

80%以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90%以上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

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血尿肌酸酐、尿素氮增高等,提示肾脏受损。

生物化学检查

约84%病例可见血清ALT升高,约94%病例可见AST升高,提示肝脏受损。血清LDH(约96%)和CK(约60%)及心肌酶谱水平亦可升高,提示肌肉及心脏受损。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血尿素氮(BUN)升高。

凝血功能检查

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DIC时可出现D-二聚体水平升高等异常。

血气分析

重症患者疾病累及肺部时可出现继发性肺功能障碍甚至呼吸衰竭,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压强 of ,PaO2)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ial blood,PaCO2)和pH值明显异常。

脑脊液检查

SFTS相关性脑炎患者可见脑脊液细胞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轻度升高,蛋白质、葡萄糖可正常或稍高,部分患者可检出SFTSV 核糖核酸

骨髓细胞学检查

多数患者粒、红、巨核三系造血细胞增生减低;部分患者涂片可见异型淋巴细胞,伴有噬血现象。

淋巴细胞亚群

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自然杀伤细胞(CD3-CD16+CD56+NK细胞)计数在发热期逐渐下降,到极期降至最低,之后随病情缓解逐渐恢复正常;而CD3+CD8+T淋巴细胞则一直维持正常或轻度升高。重型及危重型患者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发热期和极期降低更为显著。异型淋巴细胞多为浆母细胞,部分为浆细胞

炎症因子

有不同程度的铁蛋白升高,铁蛋白与预后呈负相关。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在发热期和极期有明显的细胞因子风暴,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2R、IL-8及IL-6等明显升高,这些细胞因子变化有明显时相特征,首先是IL-10,IL-12和IL-23等免疫抑制细胞因子在感染早期急剧升高,随后是炎症性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细胞因子介导的器官损伤。

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和培养

采集SFTS患者的急性期血清标本,接种Vero、Vero-E6或其他敏感细胞,盲传3代,实验周期约10~15日。因细胞病变不明显,故通常采用ELISA、免疫荧光核酸检测等方法确定是否分离到病毒。一般第2代在7日左右培养上清中用PCR法可检测到病毒核酸,10日左右用免疫荧光法在细胞内可检测到病毒蛋白。第3代在10~12日左右可在培养上清中可检测到高滴度SFTS病毒复制,同时在感染细胞内可检测到较强的病毒蛋白免疫荧光反应。

病毒核酸检测

设计特异性引物及荧光探针,通过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SFTSV的S、M、L基因片段的高保守区,可对血清或血浆标本中的SFTSV核酸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一般在发病2周内可检测到病毒核酸。在急性期,所有存活患者血清病毒载量将逐渐下降,并在症状发作后7~12日无法检测到;而死亡患者从发病到死于本病期间一直保持高水平病毒血症。

血清学检查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纯化的SFTSV核蛋白作为检测用抗原,以Ig-M抗体捕获ELISA法(Mac-ELISA法)检测血清或血浆标本中的特异性IgM。Mac-ELISA采用抗人μ链抗体捕获血清标本中的IgM,再用酶标抗原进行检测。特异性IgM阳性且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者,可确认为新近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在绝大多数患者,无论是SFTS急性期还是恢复期,Mac-ELISA法检测IgM均呈阳性;约3%~4%患者在急性期IgM阴性,在恢复期转阳性;IgM持续存在可达1年以上。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

大肠杆菌表达纯化的SFTSV核蛋白作为检测用抗原,以间接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G。间接ELISA法采用抗原直接捕获血清标本中的IgG,再用酶标抗人抗体进行检测。特异性IgG阳性且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者,可确认为新近感染。特异性在感染后5年仍可检测到。

血清特异性总抗体检测

可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总抗体阳性表明曾受到病毒感染。

中和抗体检测

可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或微量中和试验进行检测。主要采用微量中和试验,将患者恢复期血清倍比稀释后与固定浓度病毒混合孵育,然后加入Vero细胞或其他敏感细胞,感染12~15日后用免疫荧光或ELISA方法检测。几乎所有实验室诊断确认的SFTS患者恢复期血清的中和抗体均阳性。

影像学检查

心脏二维超声检查

重症患者可出现心功能减低。

放射影像学检查

SFTS患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肺部感染时可出现相应肺部影像学改变,如两肺肺纹理增粗及模糊、大片状不均质实变影等。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头颅MRI检查可见广泛颅内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 WI)和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e,T2 WI)异常散在信号影,可出现脑水肿,多为弥漫性病变。

电生理检查

心电图检查

可出现多种异常改变,其中以ST-T改变、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发生率最高。

脑电图检查

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脑电图检查可见弥漫性高波幅慢波,部分可见棘波。

诊断

早期诊断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及防治疾病传播非常重要。确诊有赖病原学检查。

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史(夏秋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工作、生活或旅游,或发病前2周有被蜱叮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

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者。应特别注意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下降往往比血小板计数减少早2日左右,发病3日内血小板计数未下降,不能做出否定诊断,应连续3日检测血常规,动态观察外周血变化。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具备下列情况之一者:

鉴别诊断

多种感染病可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需与SFTSV引起的SFTS相鉴别。SFTS易与其他多种蜱传疾病及病毒性出血热类疾病混淆,要注意鉴别诊断。

病毒性出血热

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新疆出血热、登革热、裂谷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需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其他相关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测结果等进行鉴别。

立克次体类疾病

包括斑疹伤寒、人埃利希体病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CA)等。其中尤以HGA与SFTSV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在临床上很难鉴别,两者临床表现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十分相似,且流行地区和发病季节高度重叠,亦经蜱叮咬而传播,鉴别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HGA明确诊断后及时给予强力霉素或四环素治疗可获显著疗效。

严重细菌感染

严重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特别是出现DIC者,亦可出现发热、血小板减少等表现。根据原发感染部位及症状、血培养和局部病灶渗出物培养、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比例、抗菌治疗常常有效等特点,可与SFTS相鉴别。

其他疾病

发热及全身酸痛等应与流感相鉴别。有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时应与加利福尼亚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鉴别。呕吐、腹泻、腹痛等应与胃肠道感染相鉴别。白细胞和血小板显著减少应与血液系统疾病相鉴别。血清ALT和AST增高应与病毒性肝炎相鉴别。

此外,SFTS还应与禽流感病毒败血症伤寒、内脏利什曼病、EB病毒感染,以及可能导致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下降的各种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和结缔组织病等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

尚无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或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进入临床使用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和特效药物,针对SFTS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对症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

监测病情变化

典型病例多在发热5~11日后进入多器官功能损伤期,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症状、意识、体温、呼吸频率、指脉氧饱和度、心率及心律、皮肤黏膜出血范围、粪便颜色、尿量,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炎性标志物、淀粉酶、凝血时间、心肌标志物、心电图、胸部影像学检查等。

对症支持治疗

病原学治疗

尽管没有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但一些体外试验及临床研究显示,有些药物可能对SFTSV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较多的包括利巴韦林、法匹拉韦及钙通道拮抗剂等,其他药物如咖啡酸片、阿莫地及IFN-γ等也有相关研究报道。

法维拉韦

法维拉韦(Favipiravir)是一种新型的RdRp抑制剂,属于广谱抗RNA病毒药物,对流行性感冒病毒埃博拉沙粒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等均有一定作用。中国已批准法维拉韦治疗重症流行性感冒。SFTSV感染的细胞和动物实验均显示,法维拉韦在延长生存期和降低病毒载量方面比利巴韦林更佳。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与仅接受支持性治疗的SFTS患者相比,接受法匹拉韦治疗的SFTS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患者年龄较轻、发病至入院间隔时间越短、基线病毒载量越低、治疗时间越长,法维拉韦的治疗效果越佳。

利巴韦林

体外实验提示利巴韦林对SFTSV有抑制作用,但SFTS患者利巴韦林治疗组与非治疗组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利巴韦林对患者SFTSV载量基本无影响,甚至贫血、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更高。还有研究提示,对于中、高、超高病毒载量(病毒载量分别为1×106~1×107拷贝/mL、1×107~1×108拷贝/mL和≥1×108拷贝/mL)患者,利巴韦林对病死率无影响,但对于病毒载量\u003c1×106拷贝/mL的患者,利巴韦林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

钙通道拮抗剂

通过筛选发现盐酸贝尼地平硝苯地平在体外对SFTSV复制具有抑制作用。这种机制不影响病毒结合、融合和出芽。体内外研究结果表明,盐酸贝尼地平或硝苯地平可通过减少病毒诱导的Ca2+内流来抑制SFTSV复制;并可通过降低病毒载量、增加血小板计数以降低病死率。回顾性研究显示,接受硝苯地平治疗的SFTS患者病死率较普通SFTS患者显著降低。同时,使用硝苯地平的SFTS患者中呕血的发生频率也较低。

糖皮质激素治疗

多个研究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治疗增加SFTS并发症发生率且不提高生存率,因此不推荐将糖皮质激素作为SFTS的常规治疗。但对于重型/危重型患者,在高细胞因子期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期可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可用于治疗SFTSV诱发的HLH,同时可有效治疗伴随的高细胞因子血症,但需要密切关注继发细菌和/或真菌感染的可能。

血液净化治疗

血液净化治疗可去除血液中内毒素或其他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PAMPs)、血液中炎症因子及细胞因子诱导物质、毒素等,有助于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在重型/危重型SFTS患者的救治中起到重要作用。主要采用的方式是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CVVHDF模式)、血浆置换及炎症因子吸附

并发症治疗

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者易继发细菌、真菌感染,尤其是肺部曲霉菌感染,需及时发现并积极抗感染治疗。

预防

STFS为新发传染病,尚未列入国家法定传染病。SFTS主要发生于农村地区,疾病危害被低估,预防与控制工作应从疾病监测、病例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健康干预和社会宣传等方面入手,发挥国家和省级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指导作用,支持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落实防控措施,降低发病率、重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加强病例管理,降低传播风险。疑似病例就医后,应及时开展病原学检测,确诊患者应住院治疗,出院病例应加强病例回访,明确疾病转归。在患者救治、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注重个人防护,避免与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直接接触。对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应及时消毒处理。

尚无有效的主动免疫(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和被动免疫(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措施可供预防SFTSV感染。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有效性亦未得到实证,因此不推荐使用。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宣传教育和疫情监控,强化个人防护,应避免叮咬,减少暴露于蜱的机会。必要时采取灭脾等措施。一般情况下无须对患者实施隔离。对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个人防护主要措施有:①野外作业时,应穿着颜色明亮的防护服以便及时发现真蜱目,并将衣袖或裤管口扎紧以防蜱叮咬人体。避免在草丛或树林中坐卧过久;②在蜱栖息地活动时,注意及时检查是否有蜱虫附着于体表。一旦发现,不要用手直接摘除,而应使用镊子及时夹除;必要时由医师在伤口周围消毒、麻醉,等蜱完全麻醉后再用捻子轻松夹出;③适当使用避蚊胺(DEET)、避蚊、前胡芳香油等驱避剂喷涂衣服和皮肤暴露部位;④对患者应进行接触隔离;医务工作者在采集标本、查体及治疗等活动中,应注意防止院内接触感染,采取穿戴口罩、手套和长袖工作服等必要的防护措施,不要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及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

预后

大多数患者呈现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病死率各地报告结果不一,约5%~12%不等。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因休克、呼吸衰竭、DIC及多脏器衰竭而死亡。高龄、入院延迟、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基础性疾病、早期出现出血和神经系统症状、LDH及肌酸激酶明显升高、高病毒载量和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是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而对于存活患者,疾病的恢复开始于起病后11-19天,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开始逐渐回归正常,而血小板减少(小于100x109/L)及白细胞减低(小于4×109/L)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历史

2006年,安徽省报道了首例以发热和血小板减少为突出临床特征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此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及医疗机构等加强了对该病的监测。然而,2007年以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CDC)在对湖北、河南省江苏省浙江省等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进行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监测时,在大部分病例并未检测到无形体特异性核酸或抗体。2009年CCDC在河南一份患者标本中分离到一株新布尼亚病毒。2010年,河南、湖北和山东省等地相继报告不明原因SFTS病例。同年5月,CCDC通过序列非依赖核酸扩增技术在湖北和山东3名患者血清中同时发现新病毒基因序列,从湖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及辽宁省送检的标本中分离到20株同种新病毒,并解析了6省11株新病毒全基因组信息,结合电子显微镜形态学分析,确定为布尼亚病毒目白岭病毒属的一种新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于2019年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更名为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

研究进展

SFTS已在亚洲地区多个国家流行,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缅甸。截至2019年,中国已有25个省份报告SFTS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病例高度散发,但在地域分布上又相对集中,以河南省山东省、安徽、湖北、辽宁省浙江省江苏省7个省份为主。病例主要通过被携带病毒的蜱叮咬而感染,也可通过密切接触病例血液或体液感染。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症,重症病例常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近年来,中国SFTS报告病例逐年上升,病死率始终维持较高水平,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

参考资料

..2024-03-23

..2024-03-22

..2024-03-22

A93.8 Other specified arthropod-borne viral fevers.ICD-10 Version:2019.2024-03-22

1D4E 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用于死因与疾病统计的ICD-11.2024-03-22

..2024-04-03

..2024-03-2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2023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2024-03-22

韩国确诊今年首例“蜱虫病”病例.百家号.2025-04-21

..202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