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土政策(英文名称:Scorched 地球 Policy,又称焦土作战、焦土抗战)是一种军事战略。战略包括在占领地区蓄意消灭居民点,破坏物资器材储备,破坏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破坏纪念文物古迹以及破坏任何可能对敌人有用的东西的行为。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说法,而焦土政策最早见诸史册的战例,则是公元前53年,高卢人举行反抗罗马人侵的大规模起义时所实行的“焦土政策”。而在世界近代史上,“焦土抗战”的最经典战例,当属1812年俄罗斯元帅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率领俄罗斯军民火烧莫斯科,大败拿破仑·波拿巴的一段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两国在苏联境内激烈鏖战时,苏联也曾采取“焦土政策”。1933年,李宗仁草拟了一篇《焦土抗战论》,后被国民政府采纳并于1938年导致了长沙大火事件的发生。此外,朝鲜战争、海湾战争均使用了焦土政策。
在经济领域,焦土政策指的是目标公司大量出售公司资产,或者破坏公司的特性,以挫败敌意收购人的收购意图。主要包括出售“皇冠之珠”和“虚胖战术”。抗战时期,“焦土政策”作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符号,对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产生了积极意义。
概念
定义
焦土政策,又称焦土作战,是一种军事战略。战略包括侵略者在其占领地区蓄意消灭居民点,破坏物资器材储备,破坏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破坏纪念文物和古迹等行为,还包括当敌人进入或撤出某处时破坏任何可能对敌人有用的东西。“焦土”的意思包括烧坏农作物来摧毁敌人的食物来源,古称坚壁清野。这个战术词汇在现代使用上并不限于使敌人食物缺乏,还可以包括破坏遮蔽所、交通运输、通讯与工业资源等。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实行的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实质上就是焦土政策。
引申含义
在经济领域,焦土政策指的是目标公司大量出售公司资产,或者破坏公司的特性,以挫败敌意收购人的收购意图。主要包括出售“皇冠之珠”和“虚胖战术”。出售“皇冠之珠”指的是出售公司最有价值的核心资产,让收购者失去兴趣;“虚胖战术”是公司购置大量与经营无关或盈利能力差的资产,或者是做一些长时间才能见效的投资,使公司在短时间内资产收益率大减。通过这些手段,使公司从精干变得臃肿,收购之后,买方将不堪负重。
历史沿革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说法,它出自唐朝著名散文家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而焦土政策最早见诸史册的战例,则是公元前53年,高卢人举行反抗罗马人侵的大规模起义时所实行的“焦土政策”,致使盖乌斯·恺撒率领的罗马军团军粮供应发生困难,从而被迫撤军。而在世界近代史上,“焦土抗战”的最经典战例,当属1812年俄罗斯元帅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率领俄罗斯军民火烧莫斯科,大败拿破仑·波拿巴的一段历史。
1900年6月,在英布战争中,为断绝布尔人游击队的补给,罗伯茨开始在奥兰治自由邦实施焦土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傅斯年就撰文称:“中日问题决无和平解决之望”,“对倭只有一条路,即一切都无顾忌,人人当求必死”。如为中国“整个前途计,北平市的存毁是不值得半秒犹疑的”。北平的《世界日报》于1933年5月15日刊发了一篇题为《不惜“焦土”抵抗》的社论,指出在日军“侵略冀察,迫攻平津”之时,“吾人于此敢大声疾呼,请求政府为保持冀察,巩卫平津而实行焦土抵抗”,明确提出“焦土抗战”。此后,“焦土抗战”的流行,与李宗仁的不断宣讲关系密切,他说:“经过长时期的反复考虑和研究,我于1933年草拟了一篇讨论抗日战略计划的论文,名之曰《焦土抗战论》。他在《焦土抗战论》中明确提出举国一致痛下决心,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更不惜化全国为焦土,以与侵略者做一殊死之抗战。焦土政策显示了中原地区绝不与日本人妥协的决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两国在苏联境内激烈鏖战时,苏联也曾采取“焦土政策”。1945年3月19日,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对军备部长阿尔贝特·史匹尔下令销毁可能被敌人利用的设施。史匹尔与地方行政机构商议后,并未执行此命令。1950年11月,在朝鲜战争期间,联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提出“焦土政策”,将所有城市和乡村纳入美国空军的打击目标。此后,朝鲜半岛北部化作一片砾石瓦砾。1991年,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从科威特落败而逃时,放火摧毁了732处油田。
意义与影响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即将亡国灭种的形势,“焦土抗战”口号迅速被社会接纳,广泛流传。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以及“焦土抗战”的实施,“焦土抗战”遂成为精神与实践意义兼具的词语,其完整的含义应归纳为:第一,宣言即使全国变成焦土,亦须抗战到底,以示抗战决心;第二,由于军事需要,将设备、桥梁等可以资敌的物资化为焦土,以示作战策略;第三,因英勇作战,人或物化为焦土,以示抗战惨烈;第四,在经济上对敌反封锁,实行贸易焦土,以示抗战谋略。抗战时期,“焦土抗战”作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符号,对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产生了积极意义。
典型案例
拿破仑战争
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波拿巴率领近60万军队侵人俄罗斯,直取俄国心脏莫斯科。战争一开始,俄国军队屡遭失败,死伤惨重,丧失大片国土。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总司令米哈伊尔·库图佐夫为保存俄军有生力量,被迫决定实行焦土抗战,放弃莫斯科,莫斯科城里部分居民随同军队一道撤离当拿破仑骑马带队浩浩荡荡进入莫斯科城时,迎接他的是一座空城。法军在空荡荡的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任何居民。当晚,正当拿破仑在克里姆林宫休息时,突然莫斯科全城烈焰腾空,一片火海。连克里姆林宫也燃起了呼呼的火苗。法国人大部分粮草、大炮和枪械,还有营房都在大火中化为了灰烬。拿破仑·波拿巴在侍卫的搀扶下逃离了火海。这场大火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大军赶出了莫斯科,并直接导致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衰弱乃至灭亡,但同时,这场大火也使莫斯科这座美丽的城市毁于一旦,莫斯科全城的古代建筑、古代文物、园林大都化为灰烬;3万幢房屋,火后剩下不到5000幢;全城过火面积达3/4。在大火中被烧死和烧伤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在灰烬中随时都能发现尸体。法军所在的这座城市没了任何食物可吃,在俄罗斯的寒冬到来之际,饥寒交迫的法军不得不放弃它。此后,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逼迫法军撤退,农奴们组成的游击队也协助俄军一起作战。
英布战争
在英布战争中,为断绝布尔人游击队的补给,罗伯茨早在1900年6月就开始在奥兰治自由邦实施焦土政策。仅6至11月间,英军就烧毁了 6000多个布尔人的农场,一支部队通常每天要烧6至12个农场。同年12月2日,基钦纳再次命令英军:“不但要包围敌人,而且要有系统地、彻底地截断一切供应,要把马匹、牛群、谷物、运输工具,男女老少和当地土著居民,一律送往铁路沿线,不得利用的物质应立即焚毁,磨房与面包房都应毁坏。”此后,英军广泛地使用焦土政策,凡发现布尔人农场主人帮助游击队,周围10英里内的农场、房舍一律烧毁。其实,焦土政策并不仅限于上述范围。 这种政策还被用到德兰士瓦省和自由邦的大多数地区,继而几乎遍及整个南非地区。这种政策给布尔人农村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在奥兰治自由邦,在最大的城镇之外,很难说有一幢建筑没有受到破坏。可能只有1/10的战前的马匹、牛和其他农场牲畜被保留下来了。在多数布尔人的农场被抛荒了两年之久。据研究统计,战争期间,共有3万个布尔人的农场被烧毁,360万只绵羊被屠杀。焦土政策的广泛实施极大地限制了布尔人的弹药、衣物等必需品补给,使其处境艰难。
长沙大火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之后,又步步威逼华北,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为此,李宗仁发表了他的“一篇讨论抗日战略计划的论文”,即《焦土抗战论》,从而正式提出了“焦土抗战”的主张。当时蒋介石正忙于“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战争,因此该文并没有引起重视。随着形势的日趋严峻,李宗仁又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焦土抗战”的主张。他明确提出“要举国一致痛下决心,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更不惜化全国为焦土,以与侵略者作殊死之抗战”,表现了一位爱国将领面对强敌侵略,誓死不屈,宁可玉碎、不愿瓦全的精神。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后,蒋介石接受了“焦土抗战”的主张。1938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之后,“焦土抗战"遂成为国民党中央政府对日作战的二项基本国策,以至于人"皆以焦土抗战为天经地义,反对之皆被视为落伍分子,无人敢言”。蒋介石也曾一再以“焦土抗战”的方针指挥其正面战场的作战。因此,当长沙作战计划提上议事日程时,焦土政策自然也就成了他的首要选择。
武汉沦陷后,蒋介石分别于1938年10月29日上午、11月1日和11月7日至9日先后在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湖南南岳衡山、长沙中山东路的何键公馆,主持召开了几次中国国民党的高级军事会议。在会上,他一再强调一旦长沙市失陷,就要实行焦土政策,焚毁长沙他要求湖南省主席张治中负责焚城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其中,1938年11月7日至9日,在何键公馆(即现长沙市中山东路湘江宾馆一号楼、二号楼的位置)召开的大型军事会议上,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冯玉祥、参谋总长何应钦、南京卫成司令唐生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及属下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杨森、第十五集团军代总司令关麟征、第三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王敬久湖北省主席何成浚、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等中国国民党30多位军政要人参加。长沙警备司令酆悌、湖南省保安处长徐权列席。长沙警备司令部参谋处长许权负责会议的警戒工作。蒋介石在会上反复地讲要实行“焦土抗战”的方针。
日军占领武汉之后,又于1938年11月11日攻占湘北岳阳,迫近汩罗江,威逼长沙市。此时,国民党政府惊慌失措,急令张治中等放火烧城,以解危机。12日晚,敌军未至,但国民党军队已是人心慌慌,似乎灭顶之灾已到,于是在城中放起大火。历时3天的大火,使长沙城中大部房屋被烧毁,2万余人被烧死,财产损失无数。文夕大火的祸根在于中国国民党军政当局。在人民群众的愤怒声讨下,蒋介石被迫一面发放抚恤金10万元,同时处决肇事祸首酆悌、徐昆、文重乎等,张治中也被革职留任。国民党政府畏敌如虎,不顾人民生命、财产安危,以放火烧城御进攻之敌,这是其腐败无能的重要表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两国在苏联境内激烈鏖战时,苏联也曾采取“焦土政策”,苏联境内的物质财富因此蒙受了巨大损失:1710座城镇、7万多个乡村、600万栋以上房屋被烧毁:2500万人无家可归;约3.2万个大中型企业和6.5万公里铁路被毁;9.8万个集体农庄、1876个国营农场、2890个拖拉机站遭到劫难。
1945年3月19日,德国元首希特勒认为在反法西斯同盟占领的国土中居民若不向农村内地疏散,则应成为焦土政策的牺牲品。他对军备部长阿尔贝特·史匹尔说:“如果输掉这场战争,也将输掉人民。”他因此下令:“所有的军事交通、新闻、工业和后勤设施及领土内一切建设,只要可能为敌人利用,应一概销毁。”史匹尔警告阿道夫·希特勒此举可能带来的后果,他表示,这种作法将毁灭人民生活的根基。结果,史匹尔与地方行政机构商议后,并未执行此命令。
朝鲜战争
在朝鲜战争伊始,美国还多少顾及“国际影响”,遵循精准打击原则,仅对朝鲜的军事目标进行空袭。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战,“联合国军”一度在地面节节败退,联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随即于1950年11月提出“焦土政策”,将所有城市和乡村纳入美国空军的打击目标。此后,朝鲜半岛北部化作一片砾石瓦砾。
在美国军队的狂轰滥炸下,朝鲜民众为了生存被迫转入地下。据韩国《亚洲和平建设杂志》记载,朝鲜时任政府在1950年11月组织民众在城市的废墟中建设庇护所,希望这种简易的掩体能抵御住严寒和美军的狂轰滥炸。政府将部分工厂、医院、学校、政府机关整体迁移到地下;民众则自行“掘地建房”。当时在平壤、新义州特别行政区等大城市出现了成片的“土屋区”,这种构造简单的半地下“民宅”以泥土为原料,内部简陋且狭小。在土屋当中,成年人不仅无法自由行动,甚至根本无法直立起身。生活空间已经足够局促,朝鲜百姓还要面临生命之忧。1952年下半年,美国政府的停战谈判进展不顺,美国军方便加大空袭力度,一些空军将领坚持将居民区作为主要的轰炸目标,以实现战略施压的目的,平壤、元山等城市的棚户区、土屋区大面积消失。
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军队利用空中优势,在3年不间断的空袭中共计投下了63.5万吨炸弹,造成300万人伤亡、失踪。有数据显示,朝鲜在这场战争中共损失12%至15%的人口。据统计,朝鲜境内被炸毁的公共设施包括8700座工厂、5000所学校、1000座医院,以及60万座民宅。美军在朝鲜“炸掉了一切能动的东西,炸掉了建筑上的每一块砖头”。战争结束时,平壤仅剩两座现代建筑尚未坍塌。
海湾战争
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从科威特落败而逃时,放火摧毁了732处油田,导致每天有400万到600万桶、相当于全世界石油日消耗量10%的石油化为滚滚浓烟,将总共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
参考资料
焦土政策 焚烧长沙:打不赢就烧光 亡城的不妥协.凤凰网.2024-09-01
周东华 |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高层对“焦土抗战”之认知与分歧——以朱家骅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25-02-25
「史海回眸」美“焦土政策”让朝鲜百姓搬进地下.百家号.2024-09-01
萨达姆可能会使最后杀手锏 引爆油田造灾难.北方网.2024-09-01
“王”的反击战悬疑重重 分析6大战术可行性.中国新闻网.202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