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指的是1938年11月13日凌晨发生在长沙市的一场人为性纵火。“文”指的是12日所发的电报代码,“夕”指的是大火发生在夜里(老百姓习惯将当晚及零点以后发生的事归于前日),所以此次长沙大火又被称为“文夕大火”。
1938年11月,因日军进犯,国民政府采用焦土抗战的作战思想,制定了焚烧长沙的计划。13日凌晨,长沙起大火。大火持续多日,长沙几乎毁于一旦,伤亡惨重,造成经济损失高达10多亿元。也让长沙成为二战时期受创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事件内容
背景
“七七事变”之后,长沙市是全国抗战的大后方之一,接收伤兵和沦陷区的机关团体。随着广州市和武汉市相继在1938年10月12日和10月25日沦陷,地处武汉以南、广州以北的长沙,一跃成为抗战的最前线。
1938年11月1日南岳会议后,长沙市开始对在长沙的机关团体和市民进行疏散。11月11日,日军占领距离长沙140公里的岳阳市。
在日军全面侵华后,由中国国民党主战派将领李宗仁提出来的“焦土抗战”,逐渐成为国民政府对日作战的一项策略。国民政府对于守住长沙市缺乏信心,在蒋介石提议对长沙采用“焦土抗战”的作战计划时,与会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们并未反对。
经过
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原定出席,在1938年11月12日下午举办的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但在这天上午他接到蒋介石密电:如果长沙失陷,就焚烧长沙城。希望早点做好焚城准备。同时蒋介石侍从室副主任林蔚也专门打电话命令张治中,对长沙实行焦土政策。
收到命令,张治中即召集长沙警备司令酆悌和省政府保安处处长徐权,交代由悌主办、徐权协办计划此事。根据最后定好的焚城准备计划,张治中任命警备第二团团长徐昆为正指挥,长沙警备司令部参谋处长许权和社训总队长王伟能为副指挥。
在原定计划中,与起火有关的有关键的三条:长沙市外围万一失利,则弃守长沙城前要焚毁一切,不能便宜了敌人;必须是以湖南省主席的命令为依据,湖南省警备司令发布书面命令,才是起火命令;起火信号,一是长沙市空袭警报器发出的一分钟短促音响,二是天心阁上方的火炬,同时听到和看到起火信号才能起火。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临危受命,焚城队员们没有时间学习燃料管理和使用知识,也来不及进行演习训练。众人在当晚10时以后就领到了纵火的油料和器材,并陆续进入预习准备位置。11月13日凌晨2时,长沙南门方向突然起火,纵火部队误以为是放火信号,随后开始全城放火。
此前消防人员早已按要求提前离城;时任长沙警察局局长的文重孚也率领警员撤离。一时之间找不到人来灭火。
结果
大火燃烧数日,之后长沙成为一片断壁残垣,伤亡惨重,文化、经济损失无数。
事件后续
文夕大火发生后,社会各界反应强烈,纷纷要求惩办祸首,救济灾民。
人员处置
蒋介石下令组成军事法庭审判酆悌、文重孚和徐昆三人。初审时,文重孚和徐昆一口咬定是按长沙警备司令部的命令行动,酆悌则愿意负全责。最后终审判酆悌20年徒刑,文重孚10年,徐昆5年。终审案卷上报蒋介石后,他将三人处置结果改为枪毙。
文夕大火结案后,国民政府公布了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置:酆悌和徐昆犯辱职殃民、玩忽职守罪,枪毙;文重孚犯未奉命令、放弃职守罪,枪毙;张治中用人失察、防范疏忽,革职留任,责成善后,以观后效;徐权惊慌失措、动摇人心,革职查办;长沙警备司令部参谋长石国基、许权在逃,革职、通缉查办;长沙市市长席楚霖弃职潜逃,革职留任。
善后处理
蒋介石下令由军委会拨款20万元、湖南省政府拨款30万元来救济灾民。同时将驻守株洲市的三十二军团一部和宪兵十团调入长沙,分别负责长沙外围警戒和城内秩序。将长沙警备司令部并入株洲,改为 长(沙)株(洲)警备司令部,司令由三十二军团军团长俞济时担任,并负责善后事宜。
武汉市沦陷后,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等人从武汉撤到长沙。文夕大火发生当晚,众人相继逃出火海。直到11月16日,周恩来、郭沫若和田汉等人才得以回到长沙市进行救灾。一开始设立了12个接待站,为灾民提供吃住,鼓励灾民自救。随后国共两党精诚合作,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手。在更多救灾人员到达后,成立了“长沙大火善后突击工作队”和“长沙市火灾救济委员会”,有序开展善后救济活动。
11月17日,周恩来在长沙发表重要讲话。他批评了中国国民党,把抗战当成少数人的纯军事行动,对人民保密,不发动群众,不向人民宣传的错误做法。同时要大家将仇恨的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灾后重建
在救灾的同时,重建工作也在进行中。11月16日,驻长军邮人员设立第六军邮局并开始营业。而到11月25日,长沙邮务全面恢复。随后,有近百家商店开始营业;长沙火车站也开始恢复运行;湖南省政府机关报《国民日报》社从沅陵县迁回长沙市;省电讯局在长沙设立收报处,开通省内长途电话;省际、国际、商务电报陆续开放;同时长沙至湘潭市的长途汽车,和长沙至浏阳的班车也相继开通。
事件影响
人员伤亡
对于大火烧死了多少人,至今说法不一。中央社记者刘尊棋估计有7000多人;两湖监察使高一涵根据掩埋尸体数量认为有607人,但这个数字并未包括其他参加掩埋尸体的单位上报的数字,以及在烈火中被完全焚毁者。也有说,遇难者有2万余人。还有种说法,直接死于火灾的有过万人。
建筑损失
长沙市全市1100多条街巷,其中约690多条街巷片瓦不留,190多条街巷只幸存一两栋房屋,130多条街巷幸存三四栋。近90%的街道受灾严重。房屋建筑有65%全毁,1%半毁。
经济损失
粮食业
文夕大火发生前,长沙碾米业和粮栈业共有百多家,存有谷米200多万石(旧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大火中只有12家半厂、栈得以幸存,损失谷米190多万石,折合银洋1000多万元。
四大行业
长沙“金行、钱庄、绸店、纸业”四大行业在此次大火中损失惨重,许多老店不复存在。坡子街曾是钱庄、笔墨纸砚店、金银首饰店等最集中的一条街,毁于文夕大火中,100多家纸行纸坊化为灰烬。绝大多数绸庄布店的损失在10万以上,八大家之一的“大盛”绸庄损失高达80-90多万元,总计390万多元。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所有绣庄和绣品、画稿全都被大火毁灭。
现代轻工业
轻工纺织业等行业中,不少名气不小的企业在这场大火中几乎被焚毁。其中裕湘纱厂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料等损失达到200多万元。
教育文化业
明德中学等私立中小学被烧毁31所,仅校舍损失就达130多万元。湖南大学等公立大中学校也被烧毁。图书馆、民教馆、剧院、公园等文化单位,也无一幸免。
文物损失
长沙市众多收藏家收藏的古籍版本收藏(多数是明清时期刻本),全在大火中烧成了灰烬。著名金铺余太华金号收藏的国宝级汉印440颗,在大火中融化成铜块铁饼。建于西汉刘恒年间的贾谊故居,在大火中毁于一旦。
天心阁,原名“天星阁”,曾是古人观测天象、祭祀天神的地方,当时还珍藏着许多古人留下的作品和文物,一并在大火中消失。建于西汉年间的定王台,在清末改建为“湖南省立图书馆”,连同馆中万卷善本等古籍图书均在火中焚毁。建于1064年的长沙府学宫,曾是供奉孔子的文庙,原有正殿五进,在大火中只幸存了一座“道冠古今”的石坊。
五代十国时期,南楚王马殷所建开福寺,其两旁高高耸立的亭阁,也消失在大火中。而建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的火宫殿,是长沙祭祀火神的地方,在大火中仅留下了一座门楼。
相关争议
大火的直接原因
一是说负责放火的指挥官误信谣言,着急慌乱中下令;一是说市民丁森自焚放火烧屋;还有的说是张治中等湖南省军政当局负责人下的令。至今都无证据能证明下令发火这两种说法,而关于丁森的线索也是极其渺茫。到底是谁放了第一把火,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大火燃烧天数
国民党中央周刊的时事述评“长沙大火的教训与善后处理”一文中说是烧了三天三夜;中央社记者1938年11月20日长沙通讯则是:直到今日(11月20日)火焰还没有熄灭;监察院程永言洽办长沙火灾善后记录中,统计结果是燃烧了五日之久。
文夕大火在客观上是否起到阻止日军进攻长沙的目的
湖南社科院研究员、《湖南抗日战争史》作者肖栋梁认为,文夕大火暂缓了日军的进攻。中国抗战史学会会长何理认为,日军的作战策略是一直在调整的,占领武汉市后并不一定马上进攻长沙,文夕大火实际上受到损害的只有我们自己,日军没有受损也不可能停止进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郑佳明则认为,文夕大火彰显了华族的抵抗之心,全民族都在抵抗,是日本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
为了抗战而实行焦土政策是否正确
何理认为,中国抗战基本战略方针是持久战,而焦土抗战在某些场合并不适用。蒋介石在长沙市提出焦土抗战,在战略上及军事政治上都是错误的。郑佳明认为,抗战时期,处于势弱的我们有各种措施和办法,焦土抗战是其中一种特殊的手段。焦土抗战也是抗战。张治中之子张一纯认为,这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一个气概。
事件评价
11月14日,国民党中央日报社发表了《坚壁清野,长沙已成废墟》的短讯,曾正面评述文夕大火:“依据既定计划,诱敌深入,而成为敌军进犯目标之长沙,则不得不为坚壁清野之计,使敌纵能深入亦无所得,于是当局自13日凌晨3时起,即自动毁城……此次大火,长沙将无一草一木可以资敌。”
新华日报发表《论坚壁清野》的社论:“我们完全赞同在必要的地区上,用坚壁清野来打击敌人,即使蒙受重大的物质损失也在所不惜!但我们完全不能同意这种不发动群众,不依靠群众,不关心民众疾苦的‘火焚’办法。”
这次大火,让长沙市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二战中受损最严重的城市。“文夕大火”也成为中国抗战史上与花园口决堤、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
事件纪念
遗址纪念墙
湖南电灯公司遗址纪念墙建于2004年,坐落于现今湘江风光带与劳动路交汇处。此为长沙市首个以“文夕大火”为题材的纪念性建筑。
警世钟雕塑
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文夕大火”警世钟雕塑在2005年于长沙市天心阁公园落成。每逢“整五”“整十”周年,长沙市都要组织大型的撞钟仪式,其他年份则组织小规模的撞钟仪式。
省会各界集会纪念“文夕大火 ”70周年
2008年11月12日上午,由湖南省戏剧家协会、省湘剧院、湖南鑫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主办的,“纪念‘文夕大火’70周年暨湘剧抗日宣传队成立70周年及长篇小说《火烧长沙》首发式”,在长沙火宫殿举行。
相关作品
2006年CCTV8《探索·发现》纪录片《长沙文夕大火》
200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火烧长沙》
2014年电视剧《战长沙》
2014年电视剧《长沙保卫战》
2015年潇湘之声纪录片《文夕大火》
2018年湖南红色记忆系列专题片《红色记忆—文夕大火》
参考资料
文夕大火后周恩来在长沙组织救灾.湖南省自然资源厅.2023-04-03
湘江风光带再添一景.新浪新闻.2023-04-05
撞击亲历者心中的痛.新浪新闻.2023-04-20
“文夕大火”68周年祭 文夕大火警世钟凌晨撞响.新浪新闻.2023-04-05
省会各界集会纪念“文夕大火”70周年.湖南省人民政府.2023-05-05
《长沙文夕大火》反响热烈.新浪.2023-03-30
战长沙.爱奇艺.2023-03-30
长沙保卫战.央视网.2023-05-05
潇湘之声纪录片《文夕大火》第1集焦土抗战.腾讯视频.2023-03-30
红色记忆—文夕大火.优酷网.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