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第一帝国(法文:Premier Empire français,1804年-1815年)是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 即拿破仑·波拿巴)建立的君主专政制国家,也称拿破仑帝国。

18世纪末,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反抗封建专制的斗争日益强烈。1789年6月17日,国民议会成立之后,法国人民与以国王路易十六为代表的权贵阶级矛盾愈加尖锐。同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经过一系列斗争,国民公会通过了废除君主制的议案,于1792年9月22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之后,法国逐渐陷入了内乱和动荡。1799年,革命军军官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发动政变,并最终掌握了政权。1804年,《共和十二年宪法》颁布,拿破仑·波拿巴称帝,宣布成立“法兰西帝国”。拿破仑称帝后对外多次打败了欧洲各国组成的反法同盟军队,包括奥地利普鲁士王国俄罗斯葡萄牙等国。在19世纪帝国全盛时期,帝国本土包括今天的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德国莱茵河左岸、意大利部分领土,在欧洲形成重要影响。1812年,拿破仑率军队远征俄国失利,帝国开始由盛转衰。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建立,双方在莱比锡市决战,结果法军失败。1814年,联军进入巴黎,结束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统治,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1815年,拿破仑再次崛起,恢复统治,欧洲各国又组建第七次反法同盟,双方在滑铁卢决战,最终拿破仑失败,被流放至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孤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逝世,时年52岁。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政治制度由拿破仑一世所创立,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帝国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及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给欧洲带来了重要变革和影响。帝国统治时期,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重视发展科学教育,对欧洲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期间颁布的《拿破仑法典》,维护了人民的权利,成为现代法律的基础之一。同时,帝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法国和其他国家人民造成了灾难,阻碍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学者吕一民在《法国通史》中评价“拿破仑既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给法国造成了惨重的灾难。”

建立背景

历史背景

17世纪下半叶,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得到高度的发展。路易十四(Louis ⅩⅣ,1638~1715年)亲政,不再需要首相,自称“代表整个民族”“朕即国家”“法律出自我”。他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极大地削弱地方贵族的权力。路易十五(Louis ⅩⅤ,1715~1774年)统治时期,法国王室过着奢侈糜烂和挥霍无度的生活,财政拮据;另外,路易十五继续推行军事扩张政策,对外战争连绵不断,耗费了法国的财力和人力。在1756年至1763年期间,法、奥联合对英国普鲁士王国七年战争,涉及欧洲、北美和印度,但是,法国遭到惨败,它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被英国夺取。

社会背景

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工场手工业发展迅速,其中尤以采矿业、冶金业、奢侈品工业和纺织业为最。18世纪中叶,机器生产在法国开始出现。在纺织业中,纺纱机、织布机和印染机先后采用。法国开始从手工业向机器工业的过渡。对外贸易方面,法国不仅同欧洲国家有贸易往来,而且与西亚、北美、北非、西印度洋群岛的贸易也很频繁。在农村,资产阶级化的地主驱逐佃农以扩大领地,雇用农业工人,建立资本主义大农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法国社会结构也进一步发生变化。从第三等级中又分化出新兴的资产阶级。最上层的金融资产阶级,包括转化为地主的资产阶级、买到官爵的资产阶级、包税人、银行家、军火供应者、国家特许公司的股东等。资产阶级拥有经济实力,但是在政治上没有地位,因此强烈要求自由发展经济,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推翻障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主义制度。自由职业者,如律师、作家、教师和医生等是中间阶层,他们接受启蒙思想,批判旧制度,主张温和的改良或激进的改革。广大农民(包括农业工人)则是法国封建社会的最底层,缺失经济地位和政治权利。在中世纪晚期到18世纪末,反抗封建专制的斗争日益强烈。

帝国历程

法国大革命

1789年5月5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和财政危机在凡尔赛宫召集三级会议。在人民的支持下,第三等级于6月17日通过决议,宣布自己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国民议会。7月9日,国民议会改称制宪议会,以便从事立法和制定宪法。国王随即宣布解散制宪议会。7月14日,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堡垒的巴士底监狱(Bastille)。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席卷了法国各地。在全国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政权从王室转到了制宪议会手中。制宪议会于8月4日至11日陆续通过决议(即《八月法令》):废除教会的什一税,减少农民的某些税务,取消封建领主和贵族的特权,废除领主的狩猎、兔、鸽舍权和司法权。8月26日,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宣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言论、信仰、著述和出版自由;人民主权、代议制和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行法定主义和无罪推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宣言第一次把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所阐述的思想和提出的主张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0月,革命的群众聚集凡尔赛宫路易十六被迫答应批准《人权宣言》。与此同时,制宪议会加紧制宪工作和进行改革。1791年9月3日,制宪议会通过了宪法,即1791年宪法。该宪法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1791年10月1日成立新的立法议会。在该立法议会中,斐扬派坚持君主立宪制,是右派,占多数;吉伦特派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属中间派,占第二位;雅各宾派是激进民主派,属左派,人数较少。1792年8月10日,巴黎群众再一次发动起义,攻入王宫,逮捕国王路易十六。立法议会废除了君主制,通过了召开国民公会的决议。国民公会召开之时,立即宣布废除王政,并于1792年9月22日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国民公会还颁布革命历法,把建立共和国这一年称为共和元年。国民公会中占多数的吉伦特派执政以后,路易十六被处死。

吉伦特派统治期间,国际上在英国积极策划下组成了第一次反法联盟,在国内爆发了王党的武装叛乱,经济恶化,物价上涨。雅各宾派领导不满的巴黎人民于1793年6月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政权转到雅各宾派手中。雅各宾派时期,其领袖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等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他首先解决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问题,使一些贫苦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废除一切封建权利,豁免农民的各种义务(包括地租和封建苛税),从而使广大的农民都成了小土地私有者。国民公会于1793年6月24日通过了一部新宪法,即1793年宪法(或称共和元年宪法)。宪法宣布法国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共和国,设置立法会议、执行会议。宪法规定公民享有人身、信仰、出版、请愿、结社等自由,人民还拥有起义权。

热月政变

从1793年7月起,法军在前线连遭失败,英国荷兰普鲁士王国奥地利西班牙等国的军队攻入法国领土。国内叛乱蔓延到60个郡。消息传到巴黎,愤怒的群众于9月4~6日连续举行大规模武装示威,要求采取极端措施。国民公会被迫于5日通过决议,同意建立革命军,改组革命法庭,制定全面限价法令,实行恐怖政策等。违反法令者按犯罪嫌疑人对待。国民公会还于10月10日通过决议,将临时政府改为革命政府,行政官员必须接受救国委员会监督。通过一系列极端统治措施,法国政局逐渐稳定。从1794年春开始,雅各宾派逐渐取消某些极端的政策,但仍然存在一些滥用恐怖政策的行为。到6月,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为了摆脱困境,进一步加强了恐怖统治,使恐怖扩大化,从而失去了群众的支持。

反对罗伯斯庇尔“独裁官”及其恐怖政策的各派人物结成热月党,于1794年7月27日发动“热月政变”并把罗伯斯庇尔送上断头台。热月政变使政权从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手中转到资产阶级温和派手中。在热月党人统治期间,封闭雅各宾俱乐部,取消最高限价法令,解散巴黎革命市政府,释放一部分在押的不合法律手续的嫌疑犯,恢复经济自由,结束恐怖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正常统治秩序。与此同时,热月党人坚决打击和镇压逃亡的贵族和王党分子的暴动,国民公会于1795年8月22日通过法国1795年宪法。新宪法规定成立督政府的集体行政制度。

第二督政府执政期间,热月党人在施政过程中仍强烈倾向于排斥异己,频频使用恐怖手段制服来自左派的反对力量。例如,他们不仅强行封闭了雅各宾俱乐部,还用流放或处死的方式,消灭了国民公会中残留的雅各宾派分子;当指券崩溃、经济危机使人民先后举行芽月起义牧月起义时,热月党人动用军队大力镇压。同时,王党分子的叛乱接连爆发,热月党政权因镇压人民运动而失去了群众的支持。此后热月党的内部纷争不断,加之欧洲第二次反法联盟的侵略,造成了热月党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葡月暴动

1795年8月22日,国民公会通过新宪法,即“共和三年宪法”(亦称“法国1795年宪法”)。宪法的起草者多为温和的共和派和君主立宪派。他们主张回到按照大资产阶级利益来解释的1789年原则上来。既反对民主,也反对专政。该宪法仍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由两院制的立法院掌握,上院为由250名议员组成的元老院,下院称500人院,立法院每两年改选1/3;行政权归5人组成的督政府,督政府每年改选1人,其主席由5人轮流担任;司法权独立。为确保热月党人的实际统治权,防范王党势力,国民公会在通过宪法后不久就颁布法令,规定在即将选举产生的新立法机构中,须有2/3议员是原国民公会议员。此举使王党势力更无法通过合法途径来取得政权。鉴于此,保王党开始纠集对这项规定同样不满的其他派别人士,在巴黎一些区里大力宣传反对“2/3名额”。在保王党人煽动组织下,巴黎的一些区已在准备进行武装暴动。

10月伊始,国民公会指令巴拉斯指挥部队准备镇压。巴拉斯在领命后,立即召来曾在1793年土伦战役中崭露头角的年轻将领拿破仑·波拿巴·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即后来的拿破仑一世。拿破仑奉召后,随即调集火炮架在国民公会的所在地杜伊勒里宫。10月4—5日夜间,保王党人组织暴乱,巴黎大部分地区落入了叛乱分子手中,约25000名暴动者包围了杜伊勒里宫。拿破仑果断下令开炮,击溃了暴动者。拿破仑在用大炮平定了葡月暴动后,威名大震。不久,法国根据新宪法选举产生了新的立法机构,10月27日,新的立法两院召开,选出了督政府。次年3月,拿破仑被督政府任命为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

雾月政变

1799年夏,法国国内外形势迅速恶化:法军在欧洲战场连连败退,西部和南部内战重起,督政府陷入困顿。同年8月,时任埃及远征军总司令的拿破仑·波拿巴决定秘密回国。10月9日,拿破仑率领500精兵在土伦东边的弗雷居斯镇登陆。当拿破仑抵达巴黎时,受到巴黎人民热烈欢迎。11月9日(雾月18日)拿破仑和督政官埃马努埃尔-约瑟夫·西耶斯等联合发动政变,宣布废黜督政府,由拿破仑和西耶斯、罗歇·迪科分别担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执政。

第一执政

执政府成立后制定了新的宪法——共和八年宪法。新宪法规定:在行政权方面,第一执政(拿破仑)享有全权,即有权提出法案,公布法律,任命和撤换文武百官,决定宣战、和等;第二和第三执政只起咨询作用。立法权分属4个院:参政院、保民院、立法院、元老院,每一院都无权单独决定国家立法问题。新宪法公布时,发表了由3位执政签署的《告法国公民书》。1800年2月19日,拿破仑入主杜伊勒里宫,成为从实际上已集行政权和立法权于一身的第一执政。执政期间,拿破仑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政治、司法、宗教方面的措施。

军事 

雾月政变后,法国仍面临着英、奥、俄第二次反法联盟的威胁。1800年5月,拿破仑·波拿巴命莫罗将军率部队在莱茵战线巴伐利亚州一带活动,以牵制奥军,自己率军进入意大利北部,从背后对奥军发起进攻。双方主力在马伦哥激战了一天后,法军大获全胜,意大利北部重新落入法国的手掌。不久,奥军在莱茵战线又受到莫罗率领的法军重创。在连遭败绩之后,哈布斯堡王朝不得不在1801年2月9日同法国签订《吕内维尔和约》,该条约再次确认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部分领土的占领,承认法国以莱茵河为界,接受法国在意大利北部所建立的姐妹共和国。

在取得马伦哥战役的胜利后,拿破仑·波拿巴利用反法联盟内部的矛盾,尤其是俄英矛盾,极力拉拢俄罗斯,孤立英国。此后,法、俄两国言和,沙皇保罗一世还出面组织了有瑞典丹麦普鲁士王国参加,针对英国的保护中立国贸易联盟。俄国的退出和奥地利的失败,使英国陷于孤立,加之英国国内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导致英国被迫接受和谈。1802年3月25日,法英双方正式签订了《亚眠和约》。《亚眠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二次反法联盟的结束,确立了法国在西欧的优势。

宗教

为了争取天主教的支持,拿破仑·波拿巴于1802年与罗马教皇签订了《教务协议》,其主要内容是:政府承认天主教是大多数法国人信仰的宗教;废除革命时期限制举行宗教仪式的法令;主教由第一执政任命,经教皇授职,本堂神甫则由主教任命;教士的薪俸由国家支付,作为交换条件,教会必须永久放弃在法国革命时期被没收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承认这些教产的买主是合法所有者。为了安抚新教徒和犹太教徒,体现各宗教平等的原则,拿破仑还及时地颁布了有关法令,正式承认新教的地位,宣布犹太教受政府的保护。后者加速了法籍犹太人与法兰西民族的融合。由于拿破仑·波拿巴制定和推行了正确的宗教政策,法国相对实现了宗教和平。

政治

拿破仑把全国划分为88个省,省长、专区区长和市长由其亲自任命,5000居民以下的市镇长官由省长任命,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各级议会徒有虚名。拿破仑设置了警务部以及直接对他负责的巴黎警察总署。在实际上取消了自大革命以来实行的地方自治,从而形成了高度中央集权的管理制度和一整套官僚机构。同时,拿破仑大力整顿财政,改革税制,使国家财政走向稳定。他颁布法令,取消地方当局分配与征收直接税的权力,设立直接税行政总督,参政院还专门派出参政官,对财政活动进行监督,保证国库收入。在财政改革的过程中,拿破仑还重视健全会计制度,严厉打击贪污和盗窃国家财富者。

司法

拿破仑·波拿巴还进行了司法改革,建立了金字塔式的司法等级制度。各县设民事审判官,专区设民事和轻罪法庭,省设刑事法庭,全国设29个上诉法庭,最高法院设在巴黎。法官名义上是不可罢免的终身职,实际上均受制于政权。拿破仑亲自主持和制定了《拿破仑法典》,并于1804年3月正式颁布。这部法典,是根据大革命前后所颁布的法律、法令、法学家的学说和罗马法制定出来的,对资本主义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规定,体现了全体公民民事权利的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帝国建立

终身执政

马伦哥战役的胜利以及《亚眠和约》带来的和平,使拿破仑·波拿巴在国内成为一位受到普遍颂扬的民族英雄。为了表彰拿破仑的业绩,1802年5月8日,元老院提议重选拿破仑连任执政10年。但拿破仑指示举行公民投票,由全民决定是否同意他任终身执政。公民投票自5月开始,最后的结果是3568885票赞成,8374票反对。根据这一结果,8月2日,元老院宣布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共和国的终身执政。从这一年的8月15日起,拿破仑的生日定为全国节日。随后,共和八年宪法即根据元老院的法令作了修改:第一执政有权向元老院指定自己的继承人,缔结和约与盟约,赦免罪人,任命第二、第三执政和元老院候选人。今后,元老院得通过法令,处理宪法中未规定事项,并有权解散立法院和保民院。上述改动,使拿破仑·波拿巴的绝对权力进一步得到了宪法的承认。

英法矛盾

由于《亚眠和约》未能真正解决英、法两国在经济、政治、势力范围上的长期矛盾,所以双方均无意切实履行和约中对自己不利的条款。此后英国拒不履行撤出战略要地马耳他岛的义务。为此,法国亦报以拒绝从荷兰撤出。随即两国掀起白热化的新闻战,敌对气氛愈益炽热。1803年春,两国间的关系更形紧张。3月8日,英王乔治三世在议会开幕词中谴责了法国,随后,英国议会又通过了征召民兵的决议。4月26日,英国大使奉命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拿破仑·波拿巴同意英国继续占领马耳他,如果7天内不表示同意,英大使即应召回国。不久,在遭到法国的拒绝后,英大使回国,英国舰队开始袭击法国船只。作为报复,拿破仑立即下令在一切附属地区没收英国货物,并逮捕居住在法国的英国公民。鉴于英国逐步地组织起第三次反法联盟,拿破仑决心横渡英吉利海峡,直捣英国本土。为此,女王陛下政府一方面为王室拟订了疏散计划,一方面下令英国舰队严密封锁英吉利海峡。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加大了策动与支持王党叛乱的力度,并组织王党分子暗杀拿破仑·波拿巴

波拿巴王朝建立

针对拿破仑的暗杀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拿破仑及其支持者开始在舆论上宣传“法国人民的安宁和幸福,不能只系于一个人的生或死,为了使敌人暗杀拿破仑的阴谋失去意义,为了保障拿破仑的事业千秋永固,建立波拿巴家族的世袭君主制大有必要”。1804年5月18日,元老院以法令形式修改了宪法,并就设立“法兰西人皇帝”及其继承人问题向公民征求意见。在随后举行的公民投票中,赞成者为3572329票,反对者仅为2569票。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波拿巴在巴黎圣母院举行了加冕典礼,并从罗马请来教皇庇护七世主持加冕。

征战欧陆

第三次反法联盟

拿破仑称帝后,加速了渡海攻英的准备工作,并计划于1805年8月出征英伦。与此同时,以英国为首的第三次反法联盟最终形成:1805年4月英俄签订《圣彼得堡条约》,共同反法之后,奥地利在同年8月也加入了这一联盟,随之加入的还有瑞典那不勒斯。在得悉奥军准备趁机偷袭巴伐利亚州与法国东部后,拿破仑放弃了准备了两年的渡海攻英计划,并率大军挥戈东向。在拿破仑·波拿巴亲自督责下,法军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约20天的急行军,并将来不及防备的奥军主力围困在乌尔姆要塞。10月20日,奥军首领麦克宣布投降,将他率领的33000名奥军官兵,连同所有的弹药、大炮军旗以及乌尔姆要塞都交于法军。次日,由维尔涅夫统率的法国舰队,与霍雷肖·纳尔逊指挥的英国舰队在特拉法加海角激战。纳尔逊本人重伤阵亡,法国舰队则几乎全军覆灭。

拿破仑并未因海上的失败所动,继续向维也纳方向迅速推进,并在11月14日占领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奥地利皇帝弃宫出逃。此时,正当哈布斯堡王朝岌岌可危之际,俄皇亚历山大一世赶赴柏林,敦促普鲁士王国加入了反法同盟,然后,他又率兵至奥尔莫乌茨,同奥地利皇帝会合。此时,远离本国的法军在数量上少于俄奥联军,而且后者的增援部队还在陆续增至。同时,在法军侧面集结的10多万普军也准备从西北部向法军发动进攻。拿破仑·波拿巴决定在普鲁士正式参战之前,诱使俄、奥决战。拿破仑在使用外交手腕来拖延普鲁士参战时机的同时,又派侍从武官长去见沙皇示弱。俄奥两国皇帝遂决定立即向“正在退却的、削弱了的”法军发起进攻。

1805年12月2日,法军同俄奥联军在奥斯特里茨村附近展开了奥斯特里茨战役。会战从拂晓开始,傍晚结束。拿破仑亲自指挥了整个战斗过程。结果,法军取得辉煌胜利,俄奥联军溃败,亚历山大一世与弗兰茨两位皇帝溃逃。为了纪念这一辉煌的胜利,1806年2月12日,拿破仑·波拿巴下令在巴黎市中心建造凯旋门,并于同年8月15日,亦即他本人生日那天亲自奠下第一块基石。奥斯特里茨战役后,第三次反法同盟彻底瓦解。此后,在意大利,拿破仑之兄约瑟夫被拿破仑封为那不勒斯国王;波旁王朝在那不勒斯王国的统治被波拿巴王朝所取代;在德意志,拿破仑以莱茵河的杜塞尔道夫为中心组成伯格大公国,由其妹婿若阿尚·缪拉将军出任大公,而巴伐利亚等德意志西部和南部的16个小邦,则根据拿破仑的旨意,组成了莱茵联邦,同时“选举”拿破仑皇帝为该邦联的“保护人”和武装部队总司令。至此,存在了900年的神圣罗马结束,原皇帝弗朗茨二世改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此外,拿破仑的二弟路易被封为荷兰国王,他的义子欧仁·博阿尔奈不仅出任意大利副王,而且还娶巴伐利亚国王之女为妻。

第四次反法联盟

1806年秋,由英国提供经费,以俄罗斯和普鲁士为中心的第四次反法联盟形成。10月1日,普王向拿破仑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国在10月8日前自莱茵河东岸撤军。拿破仑·波拿巴在10月7日收到此通牒,接受了普王的挑战。普军因过于自信,在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未来到前便投入战争。在10月14日的耶拿会战中,拿破仑亲自指挥大败的军队普军。与此同时,在尼古拉·埃克元帅的指挥下,另一支法军亦在奥尔斯塔特重创普军。10月27日,法军直捣柏林。普王威廉三世带着王室成员逃往东部边境。出逃的普王因仍寄希望于俄军的胜利,拒绝议和。于是,拿破仑继续挥师东进,把法国的势力扩大到易北河以东。

此时,15万俄军已开进波兰,向法军迎来。1807年2月8日,两军在东普鲁士王国的艾劳激战,双方损失惨重,未分胜负。同年6月14日,两军又在艾劳东北的弗里德兰镇会战。拿破仑利用俄帅本尼格森的战术错误,重创俄军。俄军惨败后退守涅曼河右岸,法军于是乘机占领全部普鲁士领土。6月19日,本尼格森要求休战。拿破仑因考虑到法军暂无力向俄国境内深入,加之担心奥地利乘机在莱茵河发动攻势,所以同意了俄方的求和。6月25日,拿破仑与亚历山大一世在涅曼河举行了第一次会晤。经过两个星期的会谈,7月7日和9日,拿破仑·波拿巴分别与俄、普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

根据《提尔西特和约》,普鲁士丧失了几近一半的领土和人口,要偿付法国1亿法郎的赔款,在赔款未付清前,法军驻扎普境。而且,普鲁士还必须得参加拿破仑搞的大陆封锁体系。对比之下,对俄和约却较为宽容。由于俄国答应结束同英国合作,承认莱茵联邦和拿破仑在意大利荷兰、德意志的一切安排,并与拿破仑达成瓜分欧洲的默契,因此,它不仅寸土未失,反而得到原由普鲁士占领的一部分波兰领土。1807年11月7日,俄国对英宣战,并加入大陆封锁体系。由此,第四次反法联盟以拿破仑获得军事、外交胜利而瓦解。

帝国巅峰

对外扩张

第四次反法联盟被瓦解后,1807年11月,拿破仑·波拿巴派兵入侵葡萄牙,同年5月2日,马德里爆发了人民起义。马德里的起义虽然很快遭到若阿尚·缪拉的血腥镇压,但在其影响下,武装起义已迅速席卷西班牙各省。起义军打得法军将领杜邦在距马德里160英里的拜兰率近2万名法军官兵投降,导致拿破仑军队战无不胜的神话宣告破灭。拿破仑遂在11月亲率20万大军赴西班牙,用武力把约瑟夫重新扶上王位。此后,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又于1809年打败了英国奥地利等国联合组成的第五次反法联盟。帝国迎来巅峰。

拿破仑·波拿巴不仅兼并了罗马教皇国,软禁了罗马教皇,还兼并了荷兰、汉撒同盟与奥耳登堡。到1810年,法兰西第一帝国控制了除英国以外几乎全部西欧国家和地区,在全欧洲拥有130个省,共4300万“法国人”。拿破仑本人除了是法兰西帝国的皇帝外,还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者”、瑞士的仲裁者。他的兄弟约瑟夫、路易、热罗姆,分别担任了那不勒斯、荷兰与威斯特伐利亚的国王。法国军队占领了欧洲北部沿海地区的汉堡市不来梅、卢卑克、格但斯克、科尼希斯贝格等重要港口。统率波兰军队的是拿破仑手下的达武元帅,而担任波兰大公的则是已经臣服的萨克森公国国王。除英国外,奥地利成为战败国,普鲁士王国也被法军征服,沙俄则成为其不平等盟国。

加强中央集权

法兰西第一帝国期间,拿破仑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皇帝任免省长,省长则对地方进行统治。保民院被废除,立法院形同虚设。拿破仑通过听命于他的参事院和元老院来直接颁布法令。他改组司法部门,改变陪审员的遴选方式。他设置一批世袭的封土爵位,分别赐给文武功臣。但受封者只冠以名义和领取俸禄,并不真正享有领主的权力和占有土地。拿破仑培育起帝国贵族,建立起一整套宫廷官制,恢复了繁的朝仪。为了战争和个人独裁的需要,拿破仑进一步限制人民的自由,对出版社、印刷所、剧院等建立审查制度

司法完善

拿破仑继续主持和制定其它的法典,1806年的《民事诉讼法典》、1807年的《商法典》、1808年的《刑事诉讼法典》和1810年的《刑法典》,统称为《拿破仑法典》。他整顿文化教育,建立公立学校,统一教学计划和学校纪律,建立国家师资考试制度等。他重视知识分子和科学家,鼓励科学研究,从而在第一帝国时期涌现出众多科学家。

帝国衰落

大陆封锁政策

拿破仑在1806年11月、1807年12月先后签署了《柏林敕令》和《米兰敕令》,禁止欧洲大陆各国同英国有任何通商来往,意图在经济上实行封锁战制裁英国。英国虽在初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很快就恢复了元气,而且其经济力量在封锁期间还得到了加强。相反,由于大陆封锁而导致的原料不足和市场缩小,却使法国原本就薄弱的工业生产雪上加霜,甚至酿成了经济危机。与此同时,不少大陆国家因本国经济由此造成的损失惨重至极,对大陆封锁非常不满。

由于大陆封锁严重地影响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迫使沙皇决定摆脱大陆封锁体系对俄国的约束。沙皇于1810年12月,沙皇下令准许中立国的船只驶入俄国港口,在实际上恢复了对英贸易;次年,他又大大提高了对法国工业品的进口税;1812年4月,沙皇更宣布全面开放俄国港口。由此,大量的英国货物由波罗的海涌入俄国,再由俄国广泛地流入德意志、奥地利波兰和欧洲大陆各地,使大陆封锁体系近乎瘫痪。

俄法战争

1812年6月24日,在拿破仑·波拿巴的亲自统率下,61万大军开始越过涅曼河,侵入俄国,并于8月17日晚开始攻占通往莫斯科的重镇斯摩棱斯克。正是在这里,法军受到了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顽强抵抗,双方均损失惨重,俄军在撤退前烧毁了全城。斯摩棱斯克之战结束后,俄军为保存实力,采取了退却战术。而法军则继续追击。9月5日,被重新起用不久的老将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统率的俄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博罗迪诺与拿破仑军队展开了血战。双方伤亡均在4万人以上,拿破仑还损失了47名将军。9月14日,当法军进入莫斯科时,已是空城,法军实际上已被围困在莫斯科。于是,拿破仑连续3次派遣使臣向沙皇求和,但均遭亚历山大一世拒绝。随着严寒的冬季即将到来,拿破仑被迫撤军。

帝国覆灭

第六次反法同盟

自10月19日从莫斯科撤出后,法军沿途不时受到库图佐夫部队、哥萨克骑兵和农民游击队的夹击。此时,巴黎还发生了未遂政变,帝国政局动荡。俄罗斯卫国战争的胜利,鼓舞了欧洲被奴役国人民的反法民族解放斗争。1813年春,俄、英、普、奥、瑞典等国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向法军展开了猛攻。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双方几度交手,互有胜负。但在同年10月16—19日的莱比锡会战(史称“民族之战”)中,由于联军人数比法军多出一倍,加之拿破仑·波拿巴的盟军萨克森公国军队在阵前倒戈,法军败北。拿破仑被迫率残部退回莱茵河左岸。莱比锡会战后,法兰西大帝国土崩瓦解。德意志各邦和荷兰等地相继摆脱拿破仑的统治,西班牙也被英军占领。不久,战火燃烧到法国境内。

1814年3月29日,反法联军兵临巴黎城下。次日,因无法抵挡反法联军的猛烈进攻,负责保卫首都的奥古斯特·德·马尔蒙元帅率部投降。3月31日,沙皇与普王进入巴黎。4月1日,在英、俄、奥、普四大国的策划下,组成了以“政坛不倒翁”著称的前外交大臣夏尔·塔列朗为首的临时政府。4月3日,元老院和立法院联名宣布废黜拿破仑·波拿巴。4月6日,拿破仑签署了退位诏书。同日,以路易十八自居的普罗旺斯伯爵登上了王位。法兰西第一帝国就此样覆灭。拿破仑在退位后曾吞服鸦片试图自杀,但经抢救脱险。4月11日,拿破仑与奥、普、俄签订了《枫丹白露条约》,条约规定,他可在退位后终身保留皇帝的称号,拥有厄尔巴岛的完全主权,每年领取200万法郎的年金。4月28日,拿破仑登上英国军舰,前往厄尔巴岛。

百日崛起

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时,被允许保留400人的武装卫士,此外,还有700名老近卫军士兵自愿前往厄尔巴岛保卫。在其后几个月的时间里,拿破仑得到了初时对他充满敌意的岛上的居民的拥戴。同时,拿破仑始终与国内的波拿巴分子保持着秘密联系。1815年2月26日夜,拿破仑率领数百名卫士与近卫军官兵分乘几艘船只秘密出航。3月1日,拿破仑抵达法国的儒安港,开始向巴黎挺进。期间,拿破仑所率小队进一步扩大。3月10日,拿破仑军队抵达法国第三大城市里昂,沿途受到农民和工人的热烈欢迎与支持。3月19—20日,路易十八仓皇逃往里尔。3月20日,拿破仑重返杜伊勒里宫,再次登上皇位。

再度成为法国皇帝的拿破仑·波拿巴废除了波旁王朝在复辟后颁发的所有危害革命成果的法令,同时在19世纪初期法国名列前茅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邦雅曼·贡斯当的协助下,制定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帝国宪法补充条款》。在《帝国宪法补充条款》中,两院(贵族院与众议院)对政府的控制权有所扩大,新闻自由得到保证,人民权利得到承认。拿破仑还任命一贯反对其独裁的卡尔诺为内务大臣。此外,他还多次郑重宣布,法国绝不谋求对欧洲的统治权。同时,也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外国对法国任何形式的干涉。拿破仑·波拿巴东山再起后,重新统治法国近100天,史称“百日王朝”。

滑铁卢之战

欧洲各国君主和首脑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总数高达70万的反法大军奔赴法国,而拿破仑组织起来迎战的军队尚不足20万。鉴于双方力量过于悬殊,1815年6月,拿破仑决定在俄、奥军队越过莱茵河与英军、普军会合以前,先下手击溃英国普鲁士王国驻在比利时的军队,然后再转过来对付俄、奥大军。6月15日,拿破仑率军进入比利时。在相继取得一些小规模的胜利后,6月18日,在布鲁塞尔以南20公里的滑铁卢,法军与英军展开了激战。英军坚守在此地的圣让山上,而法军则力图抢夺这个制高点。由于大雨使道路泥泞不堪,拿破仑·波拿巴不得不把首次进攻的时间推迟了几小时。在威灵顿的指挥下,英军虽然顶住了法军数次冲锋,但已逐渐不支。此时,英军及时地得到了格布哈德·冯·布吕歇尔率领的3万普军的增援。法军在腹背夹击下战败。6月21日,拿破仑垂头丧气地率残部回到巴黎。翌日,他被迫签署了退位诏书,从而结束了“百日王朝”的统治。不久,拿破仑作为战俘被放逐到大西洋南部孤岛——圣赫勒拿岛,在英国人的严密监视下度过余生。此后,拿破仑向亲信、伙伴口述自己的身世、经历以及成功的秘诀和失败的教训的材料后来被人整理成《圣赫勒拿回忆录》。1821年5月5日,拿破仑逝世,时年52岁。

帝国影响

积极影响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源于法国大革命,在历史进程方面,帝国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及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给欧洲带来了重要变革和影响;在统治方面,结束了国家战乱的局面,实现了国家内部的团结稳定,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随着帝国不断发动战争,扩大领土,法国当时的领土达到了空前;在经济方面,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对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改革,促进了法国工业振兴;同时,拿破仑·波拿巴创办法拉西银行,鼓励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法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法国当年人民的人均收入得到提高,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法国人民的财产安全,提高了法国人民的财产安全率。

在法律方面,《拿破仑法典》的颁布,成为现代法律的基础之一。法典保护了人民的权利,并解决了人民之间发生的纠纷问题,保证了人民的物品所有权,并制定了相关法律保护人民的物品财产权,并对夫妻共同财产,还有遗嘱方面成立相关的法律条文,使法国很多方面都有法可依,保障了人民的权利,使人民依靠法律形式维护人民的权利。同时,法典还确定了新的土地关系,肯定了小农经济所有制,保证农民能够耕种自己的土地,对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科学教育方面,建立了法兰西大学,大力培养人才,并对人才方面投入资金,对科技研究和科学事业的发展给予了较大支持,在促进法国科技的发展的同时,还对欧洲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兴起和法国文学的繁荣等。

负面影响

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政权具有军事独裁性质,其之后发动的许多侵略战争,威胁到欧洲众多国家的主权,给法国和其他国家人民造成了灾难。同时,战争也使帝国经济和财政陷入困境,因战争而实施的封锁政策损害了各国人民及资产阶级的利益,阻碍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

相关研究

在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起和衰亡的研究方面,有学者莫潮磊《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衰亡》、穆公《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石育玮《浅析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原因》、雷娜《浅析拿破仑帝国崩溃的历史原因》等文,从社会、军事、经济等多角度论述了帝国衰亡的缘由;在对拿破仑个人的研究方面,有金柳《拿破仑的军事才能》、朱渝阳《“世界精神”在耶拿——黑格尔思辨哲学体系中的拿破仑政治革命》、李元明《拿破仑的军事思想》、何辉《拿破仑战略思想一窥》、冯英子《拿破仑对莱茵兰地区的统治与马克思思想的萌发》等文,从其军事思想及政治思想角度做了阐述;在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关系的研究方面,有高伟强《论拿破仑帝国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李元明《拿破仑帝国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后阶段》、鲜乔蓥《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巩固阶段》、杨勤《时间与法国大革命:共和历的缘起与消亡》等文;关于帝国其它方面的研究,有麻光炳《论拿破仑帝国的历史地位》、程镇芳、林贤报《拿破仑政权性质试探》、黄振、柳仕超《“大陆封锁”与拿破仑帝国的覆灭》等文,分别从帝国影响、政权性质及统治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研究。

相关评价

后世在论及法兰西第一帝国时多集中于对拿破仑的个人评价,如近代英国政治家威灵顿公爵评价认为“拿破仑,前无古人,今无匹敌,后无来者。”前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评价拿破仑,是“尤利乌斯·恺撒之后,欧洲最伟大的军事家”。近代英国诗人、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在其诗剧《列王》中评价认为,“战争构造上佳历史,但和平读来乏味。于是我支持波拿巴,因为他能取悦后世。”19世纪法国政治家阿道夫·梯也尔评价认为“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对于军人、统治者和政治活动家都是极有教益的,也包含着对于公民们的教训。”当代学者郭方在所著《世界简史》一书中在评价“拿破仑帝国彻底陨灭,所有辉煌和光荣也都将随着他的离世消散在深暗的历史之中。”学者吕一民在《法国通史》中评价“拿破仑既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给法国造成了惨重的灾难。”

相关作品

书籍

影视

参考资料

拿破仑帝国.豆瓣读书.2023-07-11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豆瓣读书.2023-07-11

与拿破仑一起战斗.豆瓣读书.2023-07-11

法国大革命与法兰西第一帝国.豆瓣读书.2023-07-11

拿破仑与法兰西第一帝国.豆瓣读书.2023-07-11

拿破仑王朝.豆瓣读书.2023-07-11

拿破仑 Napoléon (1927).豆瓣电影.2023-07-11

拿破仑传 Napoléon (1955).豆瓣电影.2023-07-11

滑铁卢战役 Waterloo (1970).豆瓣电影.2023-07-11

拿破仑战争 Napoléon (2002).豆瓣电影.2023-07-11

拿破仑传 Napoléon (2012).豆瓣电影.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