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大小和卓之战
清平大小和卓之战,是清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平定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领霍集占兄弟叛乱的斗争。
康熙十九年(1680年),卫拉特蒙古准尔部征服了新疆回部(清代对新疆南部维吾尔族聚居区的通称),为了巩固其统治,将回部首领扣押作人质。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清军击败准噶尔汗国部攻克伊型(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解救了作为人质的大和卓(波罗尼都)、小和卓(霍集占)。大和卓返回叶尔羌汗国(今莎车县)统领回部,小和卓留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掌管伊斯兰教教务。次年,小和卓与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撤纳叛乱,兵败逃回叶尔羌,自立为巴图尔汗,杀清廷前去招抚的官吏,并与大和卓勾结,聚众数十万反清。乾隆二十三年二月,清廷命爱新觉罗·雅尔哈善领兵万人从吐鲁番盆地出发,进行讨伐。五月进围叛军据点库车市。大、霍集占率领鸟枪兵万人自阿克苏市增援,结果被清军击杀4000余人,残部进入库车。清军团疏于防备,被大小和卓乘夜突围逃脱,雅尔哈善以贻误军机罪被斩。十月,清廷派乌雅·兆惠率步骑4000至叶尔羌汗国,三战三,但因兵力有限而无法攻城,遂于城东结营待援,结果被叛军围攻三个月,伤亡甚众。乾隆二十四年正月,清将富德率骑3000自乌鲁木齐市冒雪救援,在叶尔羌东北处与叛骑激战五日,将敌击退,与兆惠军会合,退回阿克苏。六月,兆惠、富德各率兵15000分别进攻喀什噶尔、叶尔羌。大、霍集占弃城南逃,翻越帕米尔高原西遁。清军追击,俘叛军12000余人。八月,大、小和卓被巴达克山部首领索勒坦沙擒杀。至此,清廷巩固了对天山南北的统治。
此役之后,天山南麓重新纳入中国版图,清代中国的疆域臻于极盛。回部平定后,清廷设伊犁府统辖新疆各部,设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管理回部。此后的六十多年中新疆没有发生大的动乱。
战争背景
大小和卓家族
明朝末年,天山以南出现了“和卓”的势力。所谓和卓,是khwaja的音译,阿拉伯语“圣人后代”之意。因此,凡为和卓,均认为自己是伊斯三教创始人穆罕德的后裔。传说,天山以南的第一个和卓是马赫杜米·艾扎本,十六世纪从撤马尔干还来的,深得察合台汗国后裔的信任。玛赫杜米·艾扎木死后,两个儿子在宣传教义上产生了分歧,长子伊创立了白山派,次子伊沙克创立了黑山派。人们通常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因为白山派男子习尚白帽,而黑山派男子则习尚戴黑帽,所以,俗称“白帽回”和“黑帽回”。
至明代中期黑山派逐渐取得叶尔羌汗国王室的信任和支持,白山派由此遭到驱逐和流放。尽管两派相互敌对,但号召力却不相上下。白山派流亡至准噶尔汗国后向噶尔丹寻求庇护,后者遂以此借口出兵叶尔羌,在1680年推翻叶尔羌汗国在南疆的统治后,噶尔丹反手将黑山派与白山派的“和卓”们一起抓到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关押。白山派阿哈玛特在伊犁受禁锢时,生二子,长曰波罗尼都(Bun-hanu-d-Din),次曰霍集占(Khan Kho-jam),即大小和卓。阿哈玛特死后,大小和卓仍禁于伊犁。
大小和卓降清
在漫无天日的囚禁生活中,一代代“和卓”被幽禁致死,直到乾隆派来的远征大军攻陷伊犁并彻底铲平准噶尔汗国。此时被关押的白山派首领已经传至波罗尼都和霍集占两兄。大小和卓主动向清军投诚,并提议用自己的号召力帮助清军平定南疆。清朝权衡利弊,起初准备让波罗尼都前往北京朝觐,让霍集占留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理回人。准噶尔汗达瓦齐被擒后,清军得知喀什尔、叶尔羌汗国的黑山派正准备攻打阿克苏市、乌什县,有割据天山南路自立的野心。为了尽早收复天山南路,定北将军博尔济吉特·班第采纳乌什伯克霍集斯之兄的建议,派侍卫托伦泰和霍集斯护送波罗尼都南下,前去招降天山南路回众。霍集占则按原计划留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波罗尼都到达天山南路后,在托伦泰和霍集斯家族的帮助下,整合白山派部众,先后收服了喀什噶尔、叶尔羌汗国等地,并很快控制了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区。
阿睦尔撒纳之乱
清军击败准噶尔汗国之后,将主力撤回内地,仅留少量兵力驻守天山北路。乾隆二十年(1755年)八月,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其追随者趁机响应,起兵攻打兵力空虚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清军全军覆没,定北将军博尔济吉特·班第自杀殉国。霍集占于乱兵之中率部众逃脱,前往天山南路与其兄波罗尼都会合。波罗尼都得知伊犁再次易主后,将托伦泰扣留。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清军再次收复伊犁,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族。霍集占见风使舵,先是将托伦泰送回,后来又以投诚为名派人到清军大营探听虚实,并纠集霍集斯等权贵密谋反清。波罗尼都一开始不愿反清,三世为准夷所拘,蒙天朝释归,得统所部此恩何能忘也。但霍集占说“若听朝廷处分,必召兄弟一人留质京师,如准噶尔汗国之例。我祖宗世以此受制于人,今幸强邻已灭,无逼处者,不以此时自立国,乃长为人奴仆,非计。中原地区新得准部,反侧未定,兵不能来;即来,我守险拒之,馈饷不继,可不战挫也。于是,大小和卓下定决心,走上了反清自立之路。1757年,大小和卓杀害掉了清朝派往南疆进行招服的使臣阿敏道及兵丁百人,霍集占自封“巴图尔汗”,发动了分裂割据叛乱。之后,大小和卓又乘乱占领了库车市、拜城县以南、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大部分地区。
战争经过
清军战前准备
对于波罗尼都、霍集占兄弟的反叛,乾隆大感意外和愤怒。但由于阿睦尔撒纳尚未伏诛,天山南北无兵可用,征讨大小和卓之事只得搁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六月,阿睦尔撒纳与其哈萨克族盟友反目,逃入俄罗斯而后病死。清代开始着手回部事宜。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乾隆宣谕回部各城,公布霍集占罪状“戕害使臣,僭称巴图尔汗,情尤可恶,若不擒获正法,则回众终不得安生”。次月,授雅尔哈善靖逆将军印,令其挥师西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同时,命额敏和卓、哈宁阿为参赞大臣,顺德讷、爱隆阿、玉素富为领队大臣,随军出征参加平叛的清军主要由索伦兵、吉林察哈尔省兵、绿营、新归附的厄鲁特兵回兵组成,合计约8000人。此外乾隆还传令正在天山北路清剿准噶尔汗国残部的定边将军乌雅·兆惠,要求他完成清剿任务后即行南下,会同爱新觉罗·雅尔哈善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四月中旬,雅尔哈善率军经吐鲁番市进至喀喇沙尔,完成战前准备。五月初,清军抵达库车市城下,正式打响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战。
库车之战
库车城依山而建,“用柳条沙土密筑而成”城池坚固,易于防守。霍集占派其心腹阿布都克勒木,率骑兵1000名与当地回族共同防守。守兵虽少,但城险且固,清军所携威远炮不能摧毁其城墙,所以一时难以攻下。雅尔哈善派人到城下递送招降文书,阿卜都克勒木拒降。清军随即架云梯攻城,但并未奏效。清军又调来4门旧炮。但这些明代铸造的火炮年久失修,只试放了几炮就全部断裂报废,没有发挥作用。六月十六日,霍集占率3000余名援军到达库车市,突袭攻城清军失败后,进入城中。十八日,霍集占率军出击。经激烈战斗,叛军遭歼灭性打击,被杀200余人,死1600余人,霍集占左肩中箭,率残部退回城中,随清军出征的原库车回军首领鄂对建议:现城中粮尽人疲,可在城西和北山口设伏兵,待霍集占出逃时,必能将其擒获。爱新觉罗·雅尔哈善并未听从,仍下令并力攻城。二十三日夜,霍集占率400人出西门渡过鄂根河,由戈壁逃走。霍集占逃走后,和卓军继续坚守库车。爱新觉罗·雅尔哈善深恐乾隆追究疏脱霍集占之罪,急于立功自赎,命令清军日夜挖地道攻城。但由于组织不严密,地道位置暴露,被和卓军摸进地道放起火来,10名掘土土兵被活活烧死。约半月之后,守军弹尽粮绝。八月初五日夜间,库车市当地风雨大作,阿卜都克勒木率领四五十骑从库车北门冲出。清军疏于防范,继放走了霍集占之后又让阿卜都克勒木成功逃脱。次日,库车残余守军开城投降。
清军围攻库车之际,赛里木、沙雅尔两地爆发了反对霍集占的起义,向清军投降。霍集占从库车逃走后,原本想进入阿克苏市,但被当地居民拒之城外,只得转奔鸟什。八月二十一日,阿克苏头领开城迎清军入城。爱新觉罗·弘历听说爱新觉罗·雅尔哈善进攻三个月,仅得一空城,极为愤怒,遂以"失机贻误”罪,将其逮京议斩。同时,命乌雅·兆惠火速赶赴回部,代替雅尔哈善全权负责平叛事宜。八月二十五日,兆惠率亲兵四五百人抵达阿克苏,入城后即遵旨收缴了雅尔哈善的将军印信,将其押解后方,并将对放走霍集占负有直接责任的顺德讷就地正法。随后,兆惠亲自领兵向乌什方向追去。
和卓部下倒戈
赛里木、沙雅尔、阿克苏市等地降清让霍集占疑心重重。到达乌什后,他担心守城的霍集斯之子谋害自己,不敢入城。此时,在霍集占军中效力的霍集斯自告奋勇,声称愿意前去劝说儿子。霍集斯进城后立即倒戈投清。霍集占恼羞成怒,但由于追兵接踵而至,只得按下怒火奔其老巢喀什噶尔而去。八月三十日,霍集斯迎乌雅·兆惠进驻乌什。数日后,兆惠派鄂对等人前往和阗招降。和阗所属额里产、哈喇哈什、克勒底雅齐尔拉、玉陇哈什、塔克城系霍集斯亲信管辖。得知霍集斯投清之后,城于九月底前全部归降。至此,天山南路仅有喀什噶尔、叶尔羌汗国两城尚在大小和卓手中。
霍集占到达喀什噶尔后与波罗尼都商议,两人各守一城、相为声援。其中,波罗尼都率领1万人马守喀什尔,霍集占率领5000骑兵和大量步兵守叶尔羌。鉴于天山南路各地纷纷归降,霍集斯向兆惠建议:为防止大小和卓外逃,促成2人投降,可绕过喀什噶尔,直接攻打叶尔羌。近两三个月来,库车市、阿克苏市、乌什县、和阗等地纷纷归降,使得清军错判形势,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这个大胆提议得到了乌雅·兆惠和多数将领的赞同。不久,就连远在万里之外的乾隆也认为“看来回部诸城自必闻风归顺,逆贼不日就擒,朕佇闻伊等捷奏”,同意了这个方案。
叶尔羌之战
爱新觉罗·弘历二十三年九月,兆惠在未等到后援的情况下,率领4000人马经巴尔楚克(今巴楚)南下,经过1500余里的长途跋涉,于十月初五抵达叶尔羌城下。叶尔羌城周长10余里,城门就有12处之多,是有名的回部大城。霍集占为了负隅顽抗,大搞“坚壁清野”政策,四处散布清军要杀尽回人、霍集斯已被杀等谣言,裹胁周边百姓迁入叶尔羌城中。偌大的叶尔羌地区鸡犬不闻、一片萧索。乌雅·兆惠见状,感到自己所带兵少难以围城,于是一面请求朝廷增派兵马,一面派兵佯装攻城,以诱和卓军出城决战。十月初六,清军分七路攻城。和卓军骑兵出北门接战,一度将以勇悍著称的索伦兵击溃,但却被健锐营击败,之后退回城中。此战双方各有损伤。清军因人少,不敢过于接近城垣。而和卓军却害怕中诱敌之计,不敢离城太远。当日收兵之后,清军分兵800人,由爱隆阿带领北上,负责防范喀什噶尔方向之敌并接应后援。兆惠率主力前往黑水河畔结营驻扎,一方面等候援军,另一方面期待大小和卓兄弟反目。
乌雅·兆惠扎营已定,通过几名俘房得知:叶尔羌汗国城南英峨奇盘山一带有霍集占集中放牧的大批牲畜。十月十三日,为解决军马和粮食问题,兆惠决定亲自率领1000人直扑英峨奇盘山,抢夺牲畜。当日上午,兆惠率兵向叶尔羌城东黑水河上的一座桥进发,打算从这里过河后再南下前往英峨奇盘山。清军刚到桥边,就发现对岸有和卓军列阵,其中仅骑兵就有四五千,霍集占赫然在列。兆惠认为擒拿叛乱元凶霍集占机不可失,随即命令全军过“拟奋勇冲入,生擒霍集占,或用箭射死”。然而,就桥,在清军冲过去约500人时,该桥突然垮塌。和卓军从左右两个方向攻来。清军一度被截为数段,由于河水阻隔难以相救,战马陷入河边泥沼,情况十分危急。兆惠被围垓心,面部和小腿被鸟铳击伤,所乘战马被毙两匹。幸亏总兵高天喜舍身救主,将乌雅·兆惠护出重围。双方激战至傍晚,被黑水河隔断的清军在付出了100余人阵亡的代价后“浮水回营”。
黑水营之围
清军退回黑水营后,和卓军集中万余人马前来围攻。在获悉清军冒进叶尔羌汗国后,波罗尼都也亲自带着5000人马前往叶尔羌支援。黑水营系临时筑成,全低浅,无法有效抵挡骑兵冲击。但清军临危不乱,依托临时工事和营中林木顽强御敌,一次接一次地打退了和卓军的进攻。波罗尼都率军援军抵达后,大小和卓合兵一处,轮番猛攻黑水营。清军因马力不足,突围不成,只得选择固守。和卓军久攻不克,也在附近扎下营寨,将清军围住,期待清军弹尽粮绝,不攻自破。清军孤军深入1个多月,粮食难以为继。所幸在营地内挖得粮食160窖,暂时缓解了缺粮问题。然而弹药仍十分短缺。黑水营中树木茂密,贼以鸟枪击我,其铅子着树枝叶间,每砍一树,辄得数升。由此,清军的弹药也得到了补充。和卓军又引上游河水灌入清军营中,但却被清军顺势通过战壕导入下游,这反而方便了清军取水。
呼尔满大捷
波罗尼都率援兵离开喀什噶尔之后,西面的布鲁特人见喀什噶尔城中兵力空虚,趁机袭击了英噶萨尔。英噶萨尔位于喀什尔与叶尔羌汗国之间,如果该地被夺,大小和卓的退路将被切断。巧合的是,黑水营清军几乎在同时主动出击,一举焚毁了两处和卓军营。大小和卓认定清军已与布鲁特人联合,己方难以取胜,于是写下文书用箭射入清军营中,请求议和。乌雅·兆惠收到大小和卓的议和请求后,坚持要大小和卓两人去北京面见大清皇帝,否则绝不接受。大小和卓不敢进京,但仍不死心,又提出“愿送口粮,撤围相见”。此时黑水营清军粮食早已耗尽,到了“军士煮鞍革以全其生”的地步,但兆惠仍然没有妥协。十月十七日,兆惠挑选5名下属,各怀文书一封,冲出重围,向阿克苏市报信。二十五日夜,驻阿克苏清军才得知兆惠被围情形。十一月初,乾隆接到兆惠被围的奏报后,自责“未免有轻贼之心”。而后,忙命富德为定边右副将军,阿里衮等为参赞大臣,调集各路兵马和物资前往增援,并要求“无论何队兵丁,惟择马力有余者作速前往。”
十二月二十五日,富德率领索伦、察哈尔省和北路兵3000余名,冒雪南下,驰援黑水营。爱新觉罗·弘历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初六日上午,援军抵达呼尔满,看到霍集占带领骑兵5000余人在前方山岗列阵。清军不顾兵力、地形的劣势发起进攻。战至下午,和卓军队后撤。清军追出15里,但因马力疲劳,无法远追,于是找到水源扎营。初七日,清军继续出发,进入无水戈壁地带,只得以零星冰雪解渴。而后,清军发现和卓军又在前方高处堵截。清军进攻,和卓军且战且退。初八日,和卓军看出清军缺少马匹,于是举兵四面来攻。清军奋勇迎战,数次打退和卓军的进攻。正月初九日拂晓时分,富德领兵进至沁达勒河边。大小和卓又举兵来攻,清军背水还击,战斗一直持续到晚间。当夜,阿里衮率领600生力军和1000匹马、400只骆驼赶到。清军更换马匹,突袭和卓军营。和卓军未加防备,被冲乱阵脚,损失惨重。次日清晨清军不顾疲劳,分左中右三路发起进攻,一举将和卓军击溃,毙其数百人。至此,南下清军在富德的率领下,经过五天四夜的作战,终获大胜,史称“呼尔满大捷”。
黑水营脱险
就在两军呼尔满激战期间,已经被围了近3个月的黑水营清军发现周围和卓军日渐减少,同时远处有枪声传来,料定已有援兵到来。于是乌雅·兆惠命令清军分两路出击,歼和卓军千余人。但和卓军仍然占据相当优势,清军马匹消耗殆尽,无法突围。正月十四日黎明,富德领兵向黑水营和卓军发起进攻。和卓军不敌,只得撤围退回叶尔羌汗国城中。就这样,兆惠率领的清军在黑水河畔被围了整整3个月之后,始得脱险。富德、兆惠会师后,兵力仍然不足以攻城,按照乾隆的谕令于当晚启程返回阿克苏市。和卓军不敢出城追击,只得目送清军北归。
兆惠被围黑水营期间,霍集占派阿卜都克勒木率600多人进犯和田地区。和阗为新降之地,基本上仍由各城归降的回军驻守,人心未稳。不久,克勒底雅、齐尔拉、塔克、玉陇哈什和哈喇哈什等城相继失守。乌雅·兆惠回军途中,派瑚尔起等人率900人前往和解危。三月初九日,清军在哈喇哈什城外发现和卓军主力。瑚尔起指挥清军趁浓雾发起突袭,一举将和卓军彻底赶出和阗地区。四月二十二日,富德领军1200名进驻额里齐,开始整顿兵马帮助各地恢复生产。
清军加派兵马
叶尔羌汗国之役后,清军意识到大小和卓的反抗意志超过预期,决定继续增兵,计划于麦收前再攻叶尔羌。此后,清军各路援兵和物资陆续到达。“六月,兵2万、马3万、驼1万皆集阿克苏市。”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五月,乌雅·兆惠接到情报,大小和极有可能从喀什噶尔向西逃往浩罕城,于是决定兵分两路:自己带兵由乌什进攻喀什噶尔,富德由和阗进攻叶尔羌。同时,为防止大小和卓逃往浩罕汗国,兆惠还派兵前去扼守从喀什噶尔通往浩罕的3条道路。六月二日,富德自和田地区出发,攻向叶尔差。六月十一日,兆惠率领约9000清军自乌什县南下攻打喀什尔。国六月初三日兆惠率军抵达喀什噶尔的东面约80里处,接到前方报告,称波罗尼都已往巴达克山方向逃走。
大小和卓出逃
原来,波罗尼都自在呼尔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深知难以与清军对抗,便与霍集占商议降清。但霍集占固执己见,不同意投降,波罗尼都只得作罢。此间,由于不断遭到布鲁特人袭扰,大小和卓处境艰难,深感大势已去,开始考虑后路。两人派人先是设法与浩罕汗国城联系,但没有回音,而后决定逃往巴达克山。六月十二日,霍集占便派人到喀什噶尔通知波罗尼都做好出逃准备,六月二十九日,波罗尼都裹胁大量百姓出逃,与霍集占会和后一同天往巴达克山方向。六月十四日,乌雅·兆惠率军进入喀什噶尔城。十八日,富德率军进入叶尔羌汗国城。至此,天山南路全部被清军收复。乾隆得知清军收复喀什噶尔、叶尔羌的奏报后,要求兆惠务必将大小和卓2人擒获才能收兵。国六月十五日,参赞大臣富察·明瑞率领的2000骑兵从喀什噶尔出发展开追击,阿里衮、巴率兵在后跟进。不久后,富德、参赞大臣阿桂从叶尔羌出发开始追击。
清军乘胜追击
大小和卓逃走后,不久即进入帕米尔高原。明瑞查知和卓军踪迹后,即挑选900人马轻装疾行,于国六月二十八日上午在哈喇库勒北面的霍斯库鲁克岭下追上和卓军。和卓军约6000余人,居高临下,严阵以待。清军喊话劝降,但和卓军并未动摇。明瑞担心大小和卓逃跑,随即命令清军以少击多,冒险发起仰攻。和卓军从高处以枪炮还击。激战6个小时之后,和卓军退却,清军因马匹劳乏,无力追击和卓军发现清军兵力有限,拉开距离后重新集结,打算围歼清军。富察·明瑞将计就计,设伏兵于山上,自己带部分兵力诈败逃走。和卓军中计一路追赶,进入清军伏击区。清军从两侧放枪射箭,明瑞率队掉头冲入敌阵,奋力砍杀。和卓军大败而逃。此役清军共歼敌500余人,俘敌30余人,自身阵亡百余人。
七月初,富德、阿里衮率军与明瑞会合。清军兵势大盛,富德挑选4000人马前出追击初七日,清军探知霍集占在前方百余里戈壁处,富德下令全军牵马疾行,以保存马力,准备作战。初九日上午,清军在阿尔楚尔追上和卓军。大小和卓命令辎重和被其裹胁的百姓先行,部署6000兵力在山谷中迎战清军。富德命令清军呈左中右三路配置,左右两路夺取南北制高点,中路健锐营、火器营放炮策应,战至中午时分,和卓军逐渐不支。清军趁势猛攻。和卓军一连败退30余里,而后在一处山岗集结。富德指挥令明瑞、阿桂率队正面强攻瑚尔起等率队迂回侧后。由于清军已追到大小和卓辎重队伍不远处,为了掩护辎重队伍撤退,和卓军只得拼死抵抗。富德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率领一部分兵力绕过山岗,直取其后方。和卓军见后方危急,只得撤兵相救。清军乘势攻杀,一直打到夜幕降临。此战,清军共歼灭和卓军1000余人,生擒50余人。
最后一战
七月初十日,清军追到雅什库勒湖附近。该湖西边大山即为巴达克山界。清军当晚查明大小和卓正在湖畔扎营。十一日,富德命令阿里衮等率领500人在湖西通往巴达克山的隘口堵截,自己率1000余人直奔路口,并派另一部分兵力绕后阻截,力争将和卓军就地歼灭。战斗打响后,和卓军从山上炮击清兵。富德选鸟枪兵40余人仰攻北路山岭,又令霍集斯、鄂对等人树起维吾尔人旧时旗帜,大声招降。和卓军纷纷动摇,不断有人带着家小来投。霍集占为防止队伍溃散,手刃数人,但崩溃之势仍不能挡。霍集占见大势已去,只得夺马而逃,乘夜绕过山岭与波罗尼都会合,之后带着妻子、奴仆三四百人逃往巴达克山。此战清军共收降被大小和卓裹胁的回众1.2万余人,缴获军器2千余件,驼、骡牛、羊万余只,后称“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此战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最后一战。
战争结果
大小和卓逃入巴达克山后。富德、阿里衮分兵两路,进入巴达克山境内追击,而后派人前往巴达克山都城牌租阿巴特,与巴达克山掌权的素勒坦沙会面,要求帮助清军捉拿大小和卓。起初,素勒坦沙一方面见清军势大,不敢对立反抗症;另一方面又顾念波罗尼都、霍集占的和卓身份,不愿意擒拿2人。然而,霍集占却在牌租阿巴特附近劫掠村庄,胡作非为,甚至要“谋袭巴达克山之国”。素勒坦沙一怒之下出兵将霍集占兄弟2人捉住关押。不久,素勒坦沙派人告知清军,称已将大小和卓处死。富德要求素勒坦沙将2人尸首交给清军。素勒坦沙请清军派人查验尸首。清军查验后,确认一尸确系霍集占。又经多方调查,确认波罗尼都已身死,其尸被仆人盗走。十月初二,富德率兵返回叶尔羌汗国。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爱新觉罗·弘历以平定回部宣谕中外,赏赐有功之臣,后来又下令在叶尔羌城内和雅什库勒湖畔立碑勒石,记录平定回部之功。
战争后续
战争纪念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正月末,浩罕汗国、巴达克山、博洛尔使臣至京。正月二十七日(1760年2月27日),乾隆皇帝陞御座于午门,行受俘礼,额尔登额等官兵将霍集占首级进献阙下。二月二十七日,乌雅·兆惠、富德等将领班师凯旋,乾隆帝亲率文武百官到今北京良乡郊劳西征将士,筑坛告天,犒赏三军,并赋诗以记。
郊劳礼成,在郊劳台北面立一御诗碑,刻乾隆御笔“京县郊南亲劳军”诗于其上,并铭刻满文、蒙古文、察合台汗国文译文,成为极为珍贵的“四文合璧”文化遗存。爱新觉罗·弘历的诗作直接反映了当年皇帝和文武百官共庆平定叛乱、迎来和平的隆重欢乐的盛大场面,以及勉励众将官切勿居功自傲,仍须再接再厉的良苦用心。
在征讨大小和卓最后一役的发生地雅什库里湖畔,清朝政府树立了一块石碑,用满、汉与维吾尔三种文字详细地记述了这次战役的经过,称为“乾隆纪功碑”。在《新疆图志》中记载,清光绪年间,海英率考察队于1892年1月到达乾隆纪念碑,发现仅存碑座一方,寻获断碑3块,上存83个汉字。海英记录下汉字,重树了一块新碑。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让郎世宁等宫廷画家绘画了《平定西域战图十六咏并图》,记录了该战的重要事件和战斗,对指挥战斗的功臣,如乌雅·兆惠,阿里衮、富德等人也专门绘制了功臣像,基本完整反映了平定准部和大小和卓之乱的重要战斗和功臣。该图包括了《平定伊犁受降》《格登鄂拉斫营之战》《鄂垒扎拉图之战》《库陇癸之战》《和落霍澌之捷》《乌什酋长献城降》《通古思鲁克之战》《黑水围解》《呼尔满大捷》《阿尔楚尔之战》《雅什库勒之战》《霍斯库鲁克之战》《拔达山汗纳款》《平定回部献俘》《郊劳回部成功诸将士》《凯宴战功诸将士》等16幅铜版画。
对和卓后裔问题的处理
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一方面安抚优待和卓家族中未参与叛乱的成员,如对反对大小和卓叛乱的喀喇玛特和卓一系之人给予优待措施,安排在京师生活,并赐予一定的爵位,生活上享受优厚待遇。另一方面,在南疆搜寻波罗尼都诸子,以防止其危害政府的统治秩序。波罗尼都诸子中有三人由巴达克山酋长交出并送往京师,但另有一子萨木萨克,始终未查找到,1761 年阿克苏市办事大臣奏报查出萨木萨克,爱新觉罗·弘历谕以“萨木萨克尚属幼稚,不应缘坐,送来京师,唯加恩养育可耳。至此,清政府认为和卓后裔均已找到,便停止寻找。但时隔二十多年后,才发现此乃假萨木萨克,真人早已流往境外。这一事件为清代中晚期西部边陲长期动荡不宁埋下祸根。
1784年,已成年的萨木萨克派人从境外潜入喀什噶尔,联络信徒,此事被当地官员发现,奏报朝廷。起初,乾隆帝通盘考虑后,指示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鄂斯满“:可密遣人将萨木萨克诱来,送至京师安置,赏给职衔”,意图以此善举招抚和卓后裔萨木萨克。这一时期,政府对和卓后裔问题的处理,一直采取招抚策略,甚至在爱新觉罗·弘历晚年,仍没有放弃最后的招抚,乾隆帝在接到长麟关于萨木萨克欲派其子“先行进京瞻觐”的奏报后,认为这是回疆宁谧的好机会,要求长麟等“即派妥员,迎出卡伦,分起照管,将萨木萨克父子俱行送京安插”。但萨木萨克又改变了主意,拒绝进京。在查获萨木萨克与信徒的书信中,也可看出其“言语悖谬,甚属可恨,即解至京中,亦不能承受朕恩”。鉴于此,清政府开始积极防御,严密防范萨木萨克与境内信徒的勾结,一旦查出萨木萨克与境内党羽暗中勾结,则严惩不贷。由此,清政府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对境外和卓后裔的防范,直至光绪初年清廷平定阿古柏叛乱时,和卓后裔问题才随着和卓后裔被当地人遗忘而彻底不存在。
大小和卓后裔叛乱
爱新觉罗·旻宁六年,南疆地区出现清平张格尔叛乱,时隔三年,道光十年,又发生玉素普之乱,道光二十七年又出现七和卓之乱,频繁的和卓后裔叛乱事件,使得清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境外的和卓后裔对南疆白山派信徒依然具有极大的鼓惑力,他们内外勾结、制造祸端,严重影响边疆的稳定。这也改变了清政府对和卓后裔放任不理的态度,清政府积极修正之前对和卓后裔及其内外勾结的政策上的失误,剿抚兼施,恩威并用,同时派钦差大臣赴南疆积极调查原因,做好善后工作,争取民心,以实现边疆地区的稳定。清政府虽然在平定清平张格尔叛乱和玉素普叛乱的过程中,已镇压和驱逐大批和卓追随者的骨干分子,但十七年之后发生的七和卓之乱和倭里罕之乱也再次说明,境内和卓追随者不断地生成,只要境外和卓后裔一挥臂,他们就群起响应,再次在南疆制造暴乱活动。清朝的剿抚政策并不能彻底地解决和卓后裔叛乱。
同治年间,境外和卓后裔蠢蠢欲动,在浩罕军官阿古柏的“陪同”下入侵南疆,史称“阿古柏入侵”。此时的和卓后裔只不过是阿古柏的傀儡,和卓后裔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不比以往,白山派信徒对和卓后裔的狂热也随着和卓后裔在历次入侵中的倒行逆施而逐渐淡化,和卓后裔也因为自己的残暴逐渐失去了信徒的崇信。阿古柏为夺取权力,拉拢当地宗教势力的支持后,铲除了和卓后裔,倭里罕等人暴毙,布鲁素克被赶出了新疆,死在境外。阿古柏这一做法加速了和卓家族的灭亡。左宗棠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了阿古柏伪政权,新疆从此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即使逃出境外的阿古柏伪政权残余匪帮拉拢和卓家族最后的一两名和卓后裔,效仿当年和卓叛乱,企图重演历史,进犯南疆,但几次骚扰都被清军消灭在边境一带。境内的白山派信徒也未再群起响应,和卓家族已被他们的世袭信徒忘记,和卓家族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意义
维护国家统一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平定叛乱,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清朝清统一准噶尔之战之后,广大天山南路回众刚刚摆脱准噶尔人的压迫,迫切希望统一、希望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大小和卓拥兵自立、发动叛乱,违背了当地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诉求,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是逆流而动,不得人心,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走向失败。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清代统一中国战争的最后一役。内忧除而四邻服。自此以后,邻近新疆的哈萨克族、浩罕、巴达克山等纷纷遣使入贡,请为大清藩属,西北边疆日趋巩固,清朝持续70余年的西北边患暂告终结,此后至爱新觉罗·旻宁初的60年间,新疆地区再没有发生大的变乱。
促进民族团结
和卓家族原本是在中亚地区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滋生出来的,其思想基础是纳合什班底教派一贯主张的教权与政权结合、借助政权扩张教权,它从出现之日起便利用其宗教影响力,通过教派之争不断地在中亚地区制造动乱;和卓家族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投靠任何一个统治者,甚至借助外部势力残酷地消灭异己力量。一旦站稳脚跟,他们势必要控制世俗政权,甚至不惜制造社会动乱以达到目的,广大虔诚的信徒在事实上成了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和牺牲品;新疆和卓后裔们与中亚地区的宗教上层在血缘上、文化上和情感上的天然联系,决定了他们的活动与中亚地区政治形势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作为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地区,和卓后裔们身上所附会的“圣裔”外衣对于南疆广大信众来说具有极强的迷惑力和欺骗性,这也是他们制造社会动乱的群众基础。这一教训,值得后人认真地反思。
推动经济发展
清收府平定叛乱,在新疆实施政治、军事、边防等措施,加强了边防力量和清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统治。同时使新盟相内地空前牢回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各族人民间的团结合作,有利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新疆各族人民的辛勤开发,18世纪下半期和19世纪初,使新疆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农业方面:清政府为了解决驻军粮、饷,在新疆各地实行屯田,使大片荒地变为农田,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特别是北疆东部各地,由于大量汉民迁入,使这一带得到开发。陕甘总督文绶在乾隆三十六年类(1771年)的考查报告中,就曾谈到这一带田畴整齐、水利发达、城市发展、人烟稠密、好景况胜讨关内。此外,清政府还在新疆兴办手工业,垄断部分地区贸易,并发放货币,使新疆地区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总之,清政府统一新疆,统一全国,这是助攻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清朝的统一局面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了,国家的统一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参考资料
清朝统一新疆与开发方针的制定.中华文史网.2013-10-18
阿荣旗图书馆丨每天一个小历史——今日推荐:《清平大小和卓之战》.阿荣旗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2024-09-28
新疆的历史与发展.中国政府网.2024-09-28
乾隆年间,新疆大小和卓叛乱是怎么回事?.今日头条.2024-09-28
道中华丨这块乾隆御笔“四文合璧”碑,是为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而立.中国民族宗教网.2024-09-28
踏访乾隆平定叛乱纪功碑.光明网.2024-09-28
清代“战地纪录片”:《平定西域战图》背后是怎样的故事?.国家人文历史.2024-09-24
【郎世宁等平定西域战图册之凯宴成功诸将士】.故宫博物院.2024-09-24
清 郎世宁 王致诚 艾启蒙 安德义 画平定伊犁回部战图册.故宫博物院.2024-09-28
李丽萍:清朝治理新疆地区宗教政策探析(1755—1884).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2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