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口刺(蓟属 shansiensePetr.),又名大,是菊科蓟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5米。牛口刺的根直伸,茎枝被长毛,中部茎生叶卵形,先端和边缘有针刺。夏季和秋季采收全草,春季和冬季挖根,晒干,生用或鲜用。牛口刺在中国分布于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河南省、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等地,印度和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牛口刺的别名来源于其花序形似妇女的发髻且较大,因此得名“蓟”。在中国,牛口刺多生长于山谷林下、河边湿地和路旁的疏松肥沃的砂壤土中。喜暖喜湿耐寒耐旱,适宜的土壤条件包括土层深厚、疏松肥沃。 牛口刺的主要繁殖方式为播种和分株繁殖,但人工引种栽培尚未实现。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牛口刺属于无危(LC)类。 牛口刺的药用价值较高,具有凉血止血、行淤消肿的功效。此外,其还含有芳香油,主要成分包括单红豆杉提取物烯和香附子烯,能缩短凝血时间。牛口刺与牛蒡根、茴菜根和古冬根一起炖鸡或炖排骨,具有温补功效,成为食疗佳品。
形态特征
多年草本,高0.3-1.5米。
根
根直伸,直径可达2厘米。
茎
茎直立,上部分枝或有时不分枝,全部茎枝有条棱,或全部茎枝被多细胞长节毛或多细胞长节毛和绒毛兼而有之,但通常中部以上有稠密的绒毛。
叶
中部茎叶卵形、披针形、长椭圆形、椭圆形或线状长椭圆形,长5-14厘米,宽1-6厘米,羽状浅裂、半裂或深裂,基部渐狭,有长柄或短柄,或无柄,基部扩大抱茎;侧裂片3-6对,偏斜三角形或偏斜半椭圆形,中部侧裂片较大,全部侧裂片不等大2齿裂;顶裂片长三角形、宽线形或长线形,宽0.5-1.5厘米;全部裂片顶端或齿裂顶端及边缘有针刺,裂片顶端或齿裂顶端针刺较长,长3-6毫米,齿缘及裂片边缘较短,紧贴叶缘或平展;自中部叶向上的叶渐小,与中部茎叶同形并等分裂并具有等样的齿裂,或叶不裂,基部渐狭,有叶柄或无叶柄。全部茎叶两面异色,上面绿色,被多细胞长或短节毛,下面灰白色,被密厚的绒毛。
花
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明显或不明显的伞房花序,少有头状花序单生茎顶而植株仅含1个头状花序的。总苞卵形或卵球形,无毛,直径2-2.5厘米。总苞片7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逐渐加长,最外层长三角形,宽近1毫米,包括顶端针刺长7毫米,顶端渐尖成针刺,针刺长2毫米,外层三角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宽2-3毫米,包括顶端针刺长8-10毫米,顶端有长约1毫米的短针刺,中外层顶端针刺贴伏或开展;内层及最内层披针形或宽线形,长1.2-1.7厘米,宽1.2-3毫米,顶端膜质扩大,红色。全部苞片外面有黑色粘腺。小花粉红色或紫色,长1.8厘米,檐部长近1厘米,不等5深裂,细管部长8毫米。
果
瘦果偏斜椭圆状倒卵形,长4毫米,宽2毫米,顶偏截形。冠毛浅褐色,多层,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冠毛长羽毛状,长1.5厘米,向顶端渐细。
花果期5-11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山顶、山脚、山谷林下或灌木林下、草地、河边湿地、溪边和路旁,海拔1300-3400米。
分布范围
分布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河南省、山西省、河北省、安徽、湖北、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印度、中南半岛有分布。
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培为宜。
繁殖方法
用种子、分株、根芽繁殖,以种子繁殖为主。
种子繁殖:春播3-4月;秋播9月,以秋播为好。7-8月种子成熟后,割下头状花序,晒干,脱粒,扭净,备用。穴播:按行株距30cm×30cm开穴,穴深3-5cm,种子用草木灰拦匀后播入穴内,覆土。
分株繁殖:3-4月挖掘母株,分成小丛,每穴1丛,覆土压实,浇水。
根芽繁殖:利用带芽的根进行栽种。
主要价值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祛,消肿。治吐血,血,尿血,血淋,血崩,带下病,肠风,肠痈,痈疡肿毒,疮。
①《别录》:根,主养精保血。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
②《药性论》:根,止崩中血下。
③《唐本草》:根,疗痈肿。
④《日华子本草》:叶,治肠痈,腹藏瘀血,血运扑损,可生研,酒并小便任服;恶疮癣,盐研窨敷。
⑤《滇南本草》:消瘀血,生新血,止吐血、反复鼻出血。治小儿尿血,妇人红崩下血,生补诸经之血,消疮毒,散结核病,疮痈久不收口者,生肌排脓。
⑥《玉楸药解》:治金疮。
⑦《医林要》:坚肾水,去血热,泄逆气。治肠风,肠痈。
⑧《福建民间草药》:凉血止血,消炎退肿。治肺热咳血,热结血淋,疔疮癌,油漆皮炎,汤火烫伤。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的作用
对离体蛙心活动的影响:蛙12只,按Starub法,制备离体蛙心,Ringer's液中加大蓟,浓度大于20mg/L时,心率无明显改变,浓度达200mg/L时,心收缩幅度变小,心率减慢,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如换以Ringer's液,可恢复正常心律的收缩幅度。
对离体兔心灌流实验:家兔6只,雌雄不拘,按Langendorff's法,进行离体兔心灌流,待心脏活动稳定后,从心脏插管的侧支注入大蓟0.5g/kg,立即记录给药后心率和心收缩振幅,并与给药前比较。
在体犬心实验犬6只,应用3%戊巴比妥钠30mg/kg进行麻醉。开胸人工呼吸,应用生理药理学多用仪同步记录血压和心脏收缩曲线,iv大蓟1.5g/kg后,血压明显降低,由原来的15.8±0.9kPa降低到11.8±0.8kPa(X±SD,n=6,P\u003c0.05=。心收缩振幅由原来的100±1%降到39±7%,心率由原来的103±7%减到72±6%,全部实验过程中可见到这种降压效应。在给药后即刻升高趋势,而1分钟后开始逐渐下降,血压下降作用可持续近20±7分钟,而反复给药这种降压效应并不明显。
大蓟的快速耐受性:犬3只,血压为17.9±0.9kPa,第1次iv大蓟1.5g/kg后血压下降,12±1.1kPa,待血压恢复至原始水平后,再第2次iv同量本药时,有2只犬血压反下降3.7±0.8kPa,另有1只犬血压下降值与第1次iv降压值相同,提示其有产生快速耐受性的可能。
对闭塞颈总动脉(BCO)加压反射的影响:麻醉犬,每隔5分钟用动脉夹闭塞双侧颈总动脉15s,如此共2次,测得iv大蓟前BCO升压值(从16.6±1.6升高到20.8±2.4kPa),然后iv大蓟1.5g/kg,当血压下降最低时,BCO使血压从9.1±2.1升到10.3±2.4kPa。按公式:加压反应值(%)=[血压升高值/原血压60]X100加校正计算。结果在给药前加压反应为48%,而给药后为33%,提示大蓟有抑制BCO加压反射的作用。
水浸剂、乙醇一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应用于狗、猫、兔等均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大蓟水、大蓟鲜根或干根水煎剂、根碱液、酸性醇浸出液及叶水煎剂对麻醉狗均有降压作用,叶碱液、全草碱液及全草水煎液作用不明显。
2、抗菌作用体外试验大蓟(品种未鉴定)根煎剂或全草蒸馏液,在1:4000浓度时能抑制人型有毒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乙醇浸剂1:30000时对人型结核菌即有抑制作用,但水煎剂的抑菌浓度要比此大。
3、对腹水癌细胞的作用取健康的小白鼠接种腹水癌细胞液0.1ml.7-8d后生长癌液较多,抽出癌液加1滴至玻璃片上,并加1滴20%大蓟煎剂以及1滴伊红台氏溶液,在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的死亡情况,如被杀死则细胞染成红色,未杀死则仍为无色透明状。同时,采用唾液腺细胞和精巢细胞2种正常细胞,进行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大蓟可全部杀死腹水癌细胞,并对精巢细胞亦有同样作用。但对唾液腺细胞无损害。
临床应用
1、牛口刺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出血、感染性疾病和高血压。取大蓟全草和根,捣烂,绞汁,每次服一小杯,频服,治口干、吐血、鼻出血。
2、将大蓟鲜根洗净,捣碎,加水煎服,治咳血、小便热涩、疼痛、尿血。
3、大蓟配伍艾叶、鸡冠花子、黄柏,治妇女白带不止、崩漏。
4、鲜大蓟叶,榨汁,加白酒饮用,治跌打损伤、疼痛不止。
5、大蓟新鲜根,用冷开水洗净后捣烂,外敷,治油漆皮炎、汤火烫伤、疔疖、疮疡、红肿疼痛。
7、将大蓟加水煎服,或将大蓟做成注射剂由气管滴入,治疗肺结核,过半数患者病灶能逐渐吸收,甚至完全吸收,部分人咳嗽、排痰、胸痛、发热等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个别服药者会出现胃部胀满不适,可改为饭后服药,或加生姜、半夏,可使反应减轻。
8、将大蓟根或叶煎汤内服,治高血压,多数人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根的疗效优于大蓟叶。腹部冷痛,得暖则舒,属中医学所谓中焦虚寒者,不宜服用大蓟。
常用配方
①治心热吐血、口干: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服一小盏,频服。(《太平圣惠方》)
②治吐血衄血,血崩下血:大蓟一握。捣,绞取汁,服半升。(《本草汇言》)
③治肺热咳血:大蓟鲜根一两。洗净后杵碎,酌加冰糖半两,和水煎成半碗,温服,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热结血淋:大蓟鲜根一至三两。洗净捣碎,酌冲开水炖一小时,饭前服,日服三次。(《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妇人红崩下血,白带不止:大蓟五钱,土野艾蒿三钱,鸡冠花子二钱,木耳二钱,炒黄柏五钱(如白带,不用黄柏)。引水酒煨服。(《滇南本草》)
⑥治肠痈、内诸证:大蓟根叶、地榆、牛膝、湘蕾金银花。俱生捣汁,和热酒服。如无生鲜者,以干叶煎饮亦可。(《本草汇言》)
⑧治疔疖疮疡,灼热赤肿:大蓟鲜根和冬蜜捣匀贴患处,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⑨治跌扑损伤,瘀血作痛:大蓟汁,和热酒饮。(《本草汇言》)
⑩治结核病于项左右,或栗子疮红肿溃烂出脓久不收口者:独根大蓟,不拘多少,或煮水牛肉,或猪肉,或单用,煨点水酒服。外用新鲜大蓟捣烂,入发灰、儿茶、血竭同拌,敷疮口,生肌。(《滇南本草》)
⑾治汤火烫伤:大蓟新鲜根,以冷开水洗净后捣烂,包麻布炖热绞汁涂抹,日二、三次。(《福建民间草药》)
⑿治妇女干血痨或肝痨,恶寒发热,头疼,形体消瘦,精神短少:新鲜大蓟二两,黄牛肉四两。共入罐内煮烂,天明吃毕后复熟睡。忌盐。(《滇南本草》)
⒀治油漆皮炎:大蓟鲜根一握。洗净,加些油桐捣烂,用麻布包炖热绞汁涂抹,日三、四次。(《福建民间草药》)
⒁治鼻旁窦炎:鲜大蓟根三两,鸡蛋二至三个。二味同煮,吃蛋喝汤。忌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全展选编·五官科》)
⒂治带状疱疹:大蓟、七七芽、鲜牛奶各适量。将大、小蓟放在鲜牛奶中泡软后,捣成膏,外敷。(内蒙古自治区《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用药禁忌
1、中焦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
2、《品汇精要》:忌犯铁器。
3、《本草经疏》:不利于胃弱泄泻及血虚极、脾胃弱。不思食之证。
4、不良反应:大蓟煎剂、片剂亦可引起少数人胃内不适或恶心等胃肠道反应。
化学成分
新鲜叶含柳穿鱼(pectolinarin)。地上部分含有φ-蒲公英甾醇乙酸(φ-taraxasterylacetate),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acetate),三十二烷醇(dotriacontan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柳穿鱼素(pectolinari-genin)。
根含油,内有单红豆杉提取物烯(aplotaxene),二氢单紫杉烯(dihydroaplotaxene),四氢单紫杉烯(tetrahydroaploaplotaxene),六氢单紫杉烯(hexahdroaploataxene),1-十五卡宾(1-pentadecene),香附子烯(cyperene),丁香烯(caryophyllene),罗汉柏烯(thujop-SENE),α-柏木烯(α-himachalene),顺式的8,9-环氧1-十七碳烯-11,13-二炔-10-醇(8,9-epoxy-heptadeca-1-乙二胺11,13-diyn-10-ol).
根中还含蒲公英甾醇乙酸酯(ataxasterylacetate),φ-蒲公英甾醇乙酸酯,低聚果糖(inulin)。
参考资料
物种2000中国节点 .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27
命名年份.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27
牛口刺.植物智.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