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艾蒿
野艾蒿(拉丁名:Artemisia lavandulifolia),别名中亚苦蒿、色古得尔音-沙里尔日、哲尔日格-荽哈、狭叶艾、小叶艾、荫地蒿 、野艾,野艾蒿是维管植物门菊科蒿属植物。
野艾蒿为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植株有香气。主根稍明显,侧根多;根状茎稍粗,常匍地,有细而短的营养枝。茎少数,成小丛,具纵棱,分枝多,茎、枝被灰白色蛛丝状短柔毛。花期7~8月,果期8~10月。野艾蒿多生于低或中海拔地区的路旁、林缘、山坡、草地、山谷、灌丛及河湖滨草地等。分布于中国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等省。日本、朝鲜、蒙古国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东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野艾蒿全草入药,可作为“艾”(家艾)的代用品,有散寒、祛湿、温经、止血作用。嫩苗作菜蔬或腌制酱菜食用。鲜草可作饲料。
形态特征
野艾蒿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具香气,有时呈半灌木状,高度在 50-120 厘米。主根稍明显,侧根繁多;根状茎较粗,直径 4-6 毫米,常匍匐于地面,其上生有细短的营养枝。
茎少数,常成小丛生长,稀见单生,具纵棱,分枝较多,分枝长 5-10 厘米,斜向上伸展。茎与分枝均被灰白色蛛丝状短柔毛。
叶为纸质,上面呈绿色,布满密集的白色腺点及小凹点,初期疏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后期毛逐渐稀疏或近无毛,背面除中脉外密被灰白色密绵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呈宽卵形或近圆形,长 8-13 厘米,宽 7-8 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或第一回全裂、第二回深裂,具长柄,花期时这些叶子会萎谢;中部叶卵形、长圆形或近圆形,长 6-8 厘米,宽 5-7 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或第二回深裂,每侧有裂片 2-3 枚,裂片椭圆形或长卵形,每裂片具 2-3 枚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的小裂片或深裂齿,边缘反卷,叶柄长 1-2(-3)厘米,基部有小型羽状分裂的假托叶;上部叶羽状全裂,具短柄或近无柄;苞片叶 3 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苞片叶为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尖,边缘反卷。
头状花序极多数,呈椭圆形或长圆形,直径 2-2.5 毫米,有短梗或近无梗,具小苞叶,在分枝的上半部排成密穗状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长或中等开展、稀为开展的复总状花序,花后头状花序多下倾。总苞片 3-4 层,外层略小,卵形或狭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或灰黄色蛛丝状柔毛,边缘狭膜质;中层长卵形,背面疏被蛛丝状柔毛,边缘宽膜质;内层长圆形或椭圆形,半膜质,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小且凸起。
雌花 4-9 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 2 裂齿,呈紫红色,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 2 叉,叉端尖;两性花 10-20 朵,花冠管状,檐部紫红色,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呈长三角形,基部具短尖头,花柱与花冠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 2 叉,叉端扁,呈扇形。瘦果为长卵形或倒卵形。
其他特征
花期
野艾蒿花期7~8月。
果期
果期8~10月。
致敏性
花粉致敏,致敏性强。挥发性混合物致敏。
花粉特征
花粉量大。光学显微镜下花粉粒球形或近球形,大小约28微米,具3孔沟,孔圆形,外壁厚,近沟处外壁变薄,表面具颗粒状纹饰,轮廓线上为小刺状突起。
挥发性混合物特征
植株全株有香气,挥发性成分中主要含有1,8-桉叶油醇、α-松油醇、蒈烯-4、4-甲基1-(1-甲乙基)-双环己烷-3-酮、环癸烯、菠菜烯、氧化石竹烯、石竹烯等。
生长习性
野艾蒿耐寒,对气候的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
分布范围
野艾蒿分布于中国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江西省、河南省、湖北、湖南省、广东省(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四川省、贵州省、云南、宁夏等省、自治区。日本、朝鲜、蒙古国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东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多生于低或中海拔地区的路旁、林缘、山坡、草地、山谷、灌丛及河湖滨草地等。
主要价值
环境修复
野艾蒿生长迅速、生物量较大,常是金属矿区的优势植物,对土壤重金属Cd、Cu、Pb、Zn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较强,在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药用价值
野艾蒿全草入药,可作为“艾”(家艾)的代用品。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外用于瘙痒症。
食用价值
野艾蒿嫩苗作菜蔬或腌制酱菜食用。鲜草可作饲料。
参考资料
野艾蒿.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