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井岭村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东井岭乡东井岭村,县志记载因在一眼水井的东面而得名,位于壶关县中南部,太行山之中龙山之上,又称岭上;是东井岭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因在太行山山大峡谷5A风景旅游区顶峰,被誉为“太行之巅”。
省道长(治)平(城)公路、荫(城)林(州)公路相汇于此交叉而过,是壶关县乃至上党郡出省之要冲。交通十分便利,到壶关县城只需30分钟,到长治市区也不过50分。
自然环境
气候
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全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630.1小时,日照率60%。境内年平均气温8.9℃,1月份最冷,最低气温-21℃,平均气温-6.5℃,7月份最热,最高气温37℃,平均气温22.1℃。年均降水量在574.5mm左右,且多集中在7、8、9三月,年均蒸发量1740mm,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3倍以上。全年无霜期约153天,法瑞诺莎日出现在10月上旬,终霜日在次年5月上旬,最大积雪厚度20cm,最大冻土深度68cm。夏季主导风向SE,冬季主导风向WN,年平均风速2.1m/s,最大风速17m/s。
河流
范围内无常年性河流,以及大的地表水体,流经区域内的河流均为浊漳河支流,为季节性河流,地表水由东向西排出,沟谷多为“V”字型冲沟,若遇暴雨时节,常有洪流发生。属海河水系漳河流域。区内主要河流是漳河,属海河水系,分清漳河和浊漳河两支。清漳河分东源县和西源,东源发源于昔阳县的沾岭山,西源发源于和顺县八赋岭。东西两源在左权县上交漳东南汇合后称清漳河。在黎城县下清泉村流入河北省。浊漳河分南、西、北三源。南源发源于长子县发鸠山,长133.50km;西源发源于沁县的漳源村,长81.40km;北源发源于榆社县柳树沟,长129.80km。南源和西源在襄垣县甘村附近汇合后又与北源在襄垣县合口村汇合,汇合后称浊漳河。在平顺县下马塔以东进入河南省。在山西省境内河段长231km,流域面积11311km,年径流量6.35×10m。
地震
区域内有史载的最早一次地震为公元167年6月18日的高平地震,至1956年的近1700多年间共发生地震42次,其中破坏性的有8次,强度4—5级,据国家地震局对该地区地震鉴定,区域处于临汾市和邢台市两大地震带之间为相对稳定区,属太行山亚弱地震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区域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交通状况
荫林公路
荫林公路(327省道)全长77公里,西起长治市的荫城镇,东到河南林州市,途径壶关县百尺镇、东井岭乡、石坡乡、桥上乡,这条路是在前任省委书记胡富国的策划和带领下,总投资1亿两千万修建的晋煤集团外运专线,实建于1989年,在山西省政府和长治市政府的共同关注下1992年开始改造和修建此路,96年铺油97年10月6号剪彩通车,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省长孙文盛出席竣工剪彩仪式。是山西省的第十三条晋煤外运公路,壶关县境内有71公里,有45公里盘旋在大峡谷内。
长平公路
长平公路(225省道)北起长治市区,南至陵川县平城镇,途经壶关县的龙泉、店上、东井岭、树掌4个乡镇,分别与壶关的三条主要干线壶龙线、四赵线、荫林线交汇,有壶关的“中轴线”之称。该线南段东井岭至平城段于2003年通车,北段长治市至壶关县城段一级公路于2004年竣工,而中段壶关县城至东井岭作为长平线的咽喉路段,因其沿线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地势险峻、地质复杂,近十几年来虽经多次建设改造,仍没有彻底解决线形蜿蜒曲折、道路宽窄不一、险桥险路众多等问题。200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公路部门的支持下,壶关县委、县政府将长平二级公路建设作为改善全县交通状况、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在年初三干会上将其列为全县的39项重点工程之一,多方筹措资金,精心组织协调,落实工程责任,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整段工路施工中,共动用土石方60万立方米,修筑涵洞17道,砌筑防护工程近5000立方米,路面铺装2.4万平方米。
长平线壶关县城至东井岭村二级公路的建成通车,不仅结束了沿线60多个村庄群众行路难的历史,而且与长壶一级公路、荫林公路连通,将长治市区到壶关太行峡谷国家森林公园自然风光旅游区的距离缩短了17公里,节省时间半个小时以上,成为该县建成的又一条兴县富民的高等级公路。
长圪条农耕道路
北与和谐新街相接,南与省道327荫林公路交融,接通了千亩农田,方便了万户人家,是 条真真正正的通向老百姓自家农田和富裕生活的绿色通道。2012年新春伊始,在第一次村支两委会议上,就把这项工程列为东井岭村本年度重点工程。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资金严重短缺,机械设备落后,没有修路造桥的技术经验。村支两委在王永清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号召群众一起参与,集思广益,研究方案,解决难点,注重质量,把握进度,倒排工期。在乡党委书记乡长闫晓陵同志的的大力支持下, 积极联系乡党委政府和县交通局,帮助解决资金和技术等方面问题。使此惠民道路如期顺利竣工。此道路的建成使东井岭村形成了三条主干道路,一个小环路的基本架构。使乡镇政府驻地的交通更加畅通,使当地百姓的出行更加便捷。
文化
东井岭村奶奶庙
位于村中心处,始建年代不详,原貌疑为砖石券垒的一个神;据碑文记载奶奶庙原名为李世民庙,不知何时改为现名:奶奶庙。该庙坐北向南,背靠龙山而建,面对南松岭。一进二层院落,有正殿、偏殿、戏楼、东西角楼、东西厢房、建制完整,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红墙灰瓦,由低到高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海拔1300多米的龙山脚下,是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展显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代表了我国清代壶邑地区民间村级庙宇建筑的基本风格。根据碑文记载200余年来,奶奶庙改扩建、维修有6次之多,分别施工于清朝爱新觉罗·颙琰五年(1800年),大清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年),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
大清嘉庆五年(1800年)以王伟栋、王世宽等为代表的村集体改扩建大庙记录
《重修唐太宗庙碑记》
天庙者所以栖神也,庙宇不整神将焉栖。
吾东井岭村龙山之上旧有唐王庙一座,凡四时祈祷无不灵验,诚所谓神而明之有感斯通者也。
但庙貌太小止用砖石券磊,并无木植起架,内缺神像徒设虚位,且历年久远,渐近倾。
虽村人按时致祭,殊非敬神之道。以故合村公义,重修堂殿三间,塑李世民圣像。
于本年七月中旬开工,十月下旬告竣。共花费大钱壹佰伍拾余千文,将见**辉煌千秋之享祀不绝神功**万姓之 感戴靡穷矣,是为记。
岁进士 王伟栋 撰 甥太学生 王璞 书
督工 维首
王世宽 王宗和 王培初 王重熊 王起行 王宗周 王金 王泰熊
王培基 王得熊 王伟栋 王宗永 王世诚王开基 王廷琪
大清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年)以王 璞、王世盛等为代表的村集体补修大庙记录
补修庙宇补修戏楼布施碑记 1825
世德药室 捐钱叁仟文 闯盛店 捐钱壹仟陆佰文
和顺店 捐钱捌佰文
以上众铺户共捐钱拾贰千文
民国十七年(1928年),以王补亨、王守仁为代表的村集体维修大庙记录
公元1987年,以王替荣、王海栋等为代表的村集体维修大庙记录
《维修庙宇碑记》东井岭村原有庙宇一座,不知建于何代,乃古迹只记道光五年、中华民国十七年各维修一次,历今百余年,风吹雨洒年久失修,房屋倒塌工程浩大。广大村民修复心切,为保护祭物,由村委决定从历年公共积累提取壹万余元并组成修建队,于1987年五月二十日动工至八月十五日竣工。古建文物光复流芳百岁 特立碑记
东井岭村民委员会 村委干部:王替荣 王海栋 王有生 王书忠 王福清 青 妇 武:张秀珍 牛丑令 王迷松
王迷松刻 靳秋法书 领 工:王有生 木瓦工:李保山 李德山 王福珍 油 画 工:靳秋法 王兴保 王海堂
全体施工人员
王 *孩 王有才 王*保 牛秋芳 **法 王爱兴 王广兴 王有松 王玉青 进替 王文方 王爱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九日丁卯年
公元2011年,以王松有、王国芳等为代表的村集体维修大庙记录
《维修奶奶庙碑记》东井岭村奶奶庙因年长日久风吹雨洒年久失修,庙内大部分建筑物已 损坏。为了使这座祖上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能够万世流芳,经支村两委研究,决定修复大庙,并且要塑造三仙奶奶神像。工程从2010年7月6日开工至2011年四月初三日竣工,总投资为八万余元。为了传留后人,特立此碑。村干部 支书:王松有 村长:王国芳 会计:王志方 副村长:王德清 领工:王德清
参加人员:王书珍 吕春平 吕书平 董金发 王听鱼 魏贵保 李玉令 申红霞 王路平 马樱桃
公元2015年,以王永清、王志方等为代表的村集体维修大庙及人民舞台记录
东井岭村维修奶奶庙修建人民舞台自愿捐资功德碑
东井岭村文化古迹奶奶庙建于清代爱新觉罗·颙琰五年历经几百载现已破旧不堪为了是这座历史古迹完好 的保存下去,在2013年至2014年村委对庙宇进行了部分维修,由于村集体资金薄弱至今还未全部修缮加上村文化中心人民舞台也已倒塌两项工程需尽快动工修建,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我支村两委老党员老干部以及在外工作的人员和社会各级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自愿捐资为东井岭村的建设添砖加瓦他们的无私奉献给予了东井岭村极大的赞助。为了使后人永记特立此碑以作记载 捐资人员姓名附碑后
东井岭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永清
东井岭党支部委员、村委会会计:王志方
东井岭村委副主任:王国平 王德清
东井岭村委会委员:李慧
东井岭村支部委员:靳江平
2015年四月初十日立制作所
人民舞台
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原名东井岭剧场,2015年改扩建时更名为人民舞台。是一年一度庙会唱大戏的大舞台,是东井岭村及周边民众的文化娱乐场所。本村主要上演上党梆子戏曲。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享有同蒲剧、晋剧同等历史的文化资格,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它在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市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戏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
上党梆子戏曲演出每年农历四月初九晚,在 东井岭村人民舞台开始上演,到四月十二晚结束,共三天四夜的文化大餐。
参考资料
壶关旅游.壶关县人民政府.2018-07-09
壶关县人民政府.壶关县人民政府.2018-07-09
图行长治.长治政府网.201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