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强渊明

强渊明

强渊明字隐季,杭州钱塘人。父至,以文学受知韩琦,终祠部郎中。渊明进士第,调海州司法参军,历济。杭二州教授,知蔡州确山县,通判保定军。入为太府丞,军器少监国子司业。与兄浚明及叶梦得蔡京为 死交,立元籍,分三等定罪,皆三人所建,遂济成党祸。渊明以故亟迁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大司成,翰林学士。

个人简介

个人历程

大观三年,京罢相,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徙郑、越二州。召为礼部尚书,复拜学士,进承旨。翰林广直庐,帝书“文堂”榜赐之。兼太子宾客。以疾,改延康殿学士、提举泉观兼侍读、监修国史。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资政殿学士,谥曰文宪。

真实的强渊明

史籍记载

1.(元)丞相脱脱阿鲁图等撰《宋史。强渊明传》

大观三年,京罢相,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徙郑。越二州。召为礼部尚书,复拜学士,进承旨,翰林广直庐,帝书“文堂”榜赐之,兼太子宾客。以疾,改 延康殿学士,提举醴泉观兼侍读,兼修国史。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资政殿学士,谥曰文宪。浚明早死。

2.《宋史记事本末》:赵煦元符三年春正月,帝崩,太后乃召端王入,即位于柩前。十月,以韩宗彦曾布 为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侍郎。韩宗彦乃韩琦之子,因与曾布左,遂于崇宁元年罢相,改相蔡京。时元祐,元符末群贤贬窜死徙者略尽,蔡京犹未惬意,九月,乃与其客强浚明,叶梦得,籍司马光等凡百二十人,等其罪状,谓之奸党,请御书刻石于晁元礼门。

3.《宋史。宋徽宗本纪》:崇宁元年秋七月,以蔡京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焚元祐法。诏于都省置讲议司。八月,诏司马光等二十一人子弟勿得官京师。九月,诏中书籍元符三年 臣僚章疏姓名为正上,正中,正下三等,邪上,邪中,邪下三等。除韩宗彦,曾布官。籍元祐及元符末宰相文彦博等,侍从苏轼等,余官秦观等,内臣张士良等,武 臣王献可等凡百二十人,御书刻石端礼门。以…范柔中以下五百余人为邪等,降责有差。

4.《宋史。蔡京传》:京于崇宁元年徙大名府,韩宗彦与曾布交恶,谋引京自助,复用为学士承旨。宋徽宗有意修熙,丰政事,起居舍人邓洵武党京,撰《爱莫助之图》以献,徽宗遂决意用京。…时元祐群臣贬窜死徙略尽,京犹未惬意,命等其罪状,首以司马光,目为奸党,刻石文德殿门,又自书为大碑,遍班郡国。...京阴托“绍述”之柄,制天子,设讲义司,自为提举,以其党吴居厚王汉之十余人为僚属,大政设施,皆由是出。

5.为便于读者阅读,特附录北宋部分皇帝年号于下:

赵曙 治平(4)甲辰 公元1064年

赵顼 熙宁(10)戊申 公元1068年

元丰(8)戊午 公元1078年

赵煦 元祐(9)丙寅 公元1086年

绍圣(5)甲戍 公元1094年

元符(3)戊寅 公元1098年

宋徽宗 建中靖国(1)辛巳 公元1101年

崇宁(5)壬午 公元1102年

大观(4)丁亥 公元1107年

政和(8)辛卯 公元1111年

重和(2)戊戍 公元1118年

宣和(7)己亥 公元1119年

强渊明生、卒日期

强渊明之生,卒日期,《宋史》及江南强氏诸谱均不见记载。据溧阳市《五云堂》谱:强至五子,献明行三十,陟明行三一,浚明行三六,渊明行三七,伟明行三八。强至生于赵恒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卒于赵顼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按《宋史》:官员年满七十须致仕,可视情况是否仍领本职。《强渊明传》及他书中未提到强渊明致仕,是其卒年未过七十岁。宋人王明清之《挥后录》:宋徽宗时,礼制局铸景灵玉阳神应钟,强渊明作《景钟颂》:“宣和元年八月丁丑,皇帝召大晟作景钟。是月二十五日,钟成,皇帝以身为度,以度起律,以律审声,以声制钟,以钟出乐,而乐宗焉。于以祀天地,享鬼神,朝万国,罔不用乂。在廷之臣,再拜稽首。上颂曰:明明天子,以身为度。有景钟者,众乐所。于昭于天,乃眷斯顾。扬于大庭,罔不时序。亿万斯年,受天之。”说明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八月,强渊明仍健在。综合上述资料推测,强渊明大约生于公元1051年,卒于公元1120年。

一步一个脚印的官职升迁

据《宋史。强渊明传》及《职官志》,强渊明历任职官、赠官之职掌及品秩如下:

海州司法参军(从九品,宋制:凡入官,进士入望州判,司,次簿、尉)。

历济、杭二州教授(诸州、军、监立学,置教授,以经术行义训导诸生,掌其课试之事,而纠正不如规者)

知蔡州确山县(从八品)。

通判保定军(从八品,各州、军长官之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入为太府丞(正八品,京秩,北宋入选京官之制:判、司、簿须经七考,合格方除卫、尉、寺丞)。

军器少监(从六品,军器监副职,掌监督缮治兵器什物,以给军国之用)。

国子司业(正六品,国子监副职,掌国子、太学、武学、律学、小学之政)。

秘书少监(从五品,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天文历数之事)。

中书舍人(正四品,设四人,旧为六人,掌行命令为制词,分治六房,随房当制,事有失当及除授非人,则论奏封还词头)。

大司成(唐朝国子监祭酒又称大司成,祭酒为国子监正职,从四品,但宋元丰以后班制,大司成排班在国子祭酒之上,则大司成仍应为正四品)。

翰林学士(正三品,学士之职,资望极峻,无吏守,无职掌,清贵显要,能入者均为文学之士)。

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蔡京罢相后:

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从三品,龙图阁学士为馆阁学士中最尊贵者,高者备皇帝顾问,其次与之论议,典校,选择尤精,得之为荣)。

徙郑、越二州(从三品,大观元年十二月,以江宁、杭、越等十州并为帅府)。

召为礼部尚书(从二品,掌礼乐、祭祀、朝会、宴、学校、贡举之政令。据《越州府志》,强渊明大观三年知越州。召为礼部尚书的时间,大概在大观三年底或大观四年初)。

复拜学士,进承旨,翰林广直庐(承旨不常设,以翰林学士久次者为之)。

太子宾客(从三品,东宫属官,皆以现执政为之)。

以疾,改延康殿学士(正三品,延康殿原为端明殿政和四年八月,改端明殿学士为延康殿学士,以前任或现任执政为之)。

提举醴泉观兼侍读(宫观使一般为优待老年高官而设,基本无事而仍领高官俸,京观以前任或现宰执充任,次充提举,充宫观兼侍读则由宰相为之)。

监修国史(均为宰相充任)

卒,赠金紫光禄大夫(正二品),资政殿学士(正三品,一般由罢任宰相充任,一时以为殊宠)。

强浚明、强渊明、叶梦得与蔡京

强浚明,强至第三子,熙宁进士。江苏无锡《仁山堂》、无锡《五云堂》谱载:先为承议郎,行少府监丞(正八品,少府监监掌百工伎巧之政令,少监为贰,丞参领之),后自尚书郎(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从六品)奉使吴中,爱梁溪山水之秀,遂徙居锡邑之五牧。(元)脱脱宋史》说:浚明早死。

叶梦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进士,《宋史·叶梦得传》:嗜学早成,多识前言往行,谈论娓娓不穷。…调丹徒尉。宋徽宗朝,自婺州教授召为议礼武选编修官。用蔡京荐,召对,言:“自古帝王为治,…必自先治其心始,若不先治其心,…则…安危,利害,邪正、休戚者,未尝不颠倒易位,而况求其功乎?”上异其言,特迁祠部郎官大观初,京再入相,向所立法度已罢者复施行,梦得言:“夫事不过可不可二者而已,以为可而出于皇帝,则前日不应废,以为不可而出于陛下,则今日不可复。今徒以大臣进退 为可否,无乃陛下有未了然于中者乎?”上喜,除起居郎。大观二年,累迁翰林学士。上书亟论朋党之弊,又反对蔡京用宦官童贯作宣抚使,以为不合祖制,而蔡京 优容之。《叶梦得传》在《宋史。文苑部》。叶乃著名词人,正直能干,南宋时除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崇信军节度使,力主抗 金,是有名的抗金英雄。

蔡京,兴化仙游人,大奸相,宋徽宗朝六贼之首,生于公元1047年,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进士,累迁起居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东京汴梁元丰末,司马光秉政,复差役法,为期五日,同列病太迫,京独如约,司马光喜。已而台谏言 京挟邪坏法,出知成德军,改瀛州,徙成都市。历郓,永兴军,迁龙图阁直学士。高滔滔死,赵煦亲政,复行新法,召蔡京入,权(代理)户部尚书章惇复役法,置 司讲议,久不决,京谓惇曰:“取熙宁成法施行之尔,何以讲为?”惇然之,雇役遂定。

其弟卞(王安石女婿)拜右丞,以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修国史,是继王安石、吕惠卿之后新法的主要推行者之一。宋徽宗即位,罢为端明、龙图两学士,御史交论其恶,贬提举洞霄宫,居杭州市

童贯以供奉官诣三吴访书画奇巧,留杭数月,京与游,不舍昼夜。贯数奏于帝,由是帝属意于京,已而道 士、宫妾、宦官合为一词誉京(皇帝身边人物均被蔡京买通),起京知定州市,崇宁元年,徙大名府。韩宗彦谋引京自助,复用为学士承旨。徽宗有意修熙,丰政事,起居舍人邓询武党京,撰《爱莫助之图》以献,该图将满朝官员分为变法派与反变法派,而变法派仅寥寥数人,徽宗遂决意用京。宗彦罢,拜尚书左丞,俄代曾布为 右仆射。制下之日,赐坐延和殿,命之曰:“赵顼创立法制,先帝继之,两遭变更,国是未定,朕欲上述父兄之志,卿何以教之?”京愿尽死。二年正月,进左仆射。

京起于逐臣,一旦得志,天下拭目所为。

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免京为开府仪同三司、中太乙宫使,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复拜为左仆射,大观三年(公 元1109年),台、谏交论其恶,遂致仕,出居杭。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召复辅政,宣和二年,令致仕,六年,再起领三省,旋致仕,赵桓即位,连连贬逐,死在潭州

蔡京饱读诗书,办事干练,雷厉风行,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其奸狡面目,世人对其认识有一个较长过程。

初,变法与反对变法的首脑人物如王安石司马光等,私交很好,为人正派,只是因为政见不同而形成朋党。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他们之间的争论也基于摆事实,讲道理,但赵顼较偏激,凡议论新法甚至议论王安石者,以为议己,均予以降职贬逐。其后元祐间对变法者的打击和元符间对元佑时复旧法者的排挤,其力度和打击面一次更甚一次。逮至崇宁,本来元佑、元符未群贤已经贬窜死徙略尽,却因党同蔡京的邓询武与蔡京幕后谋划后,有意夸大其词,碰到毫无执政经验的新皇帝宋徽宗,便造成借徽宗之手将蔡 京现存的或潜在的政敌,不管新党、旧党,一概贯以“元佑籍”而几乎一网打尽的历史著名大案。(元)脱脱等著《宋史》,将罪过完全归于强浚明,强渊明,叶梦得:“立元祐籍,分三等定罪,皆三人所建”之结论何其谬矣?首先,分三等定罪乃中书奉诏“籍元符三年臣僚章疏姓名”而定,如果按脱脱之说,当时二强一叶都 不是中书官员,根本无权亦无缘参与其事;其次,二强一叶并非蔡京“死交”,蔡京的核心人物,是蔡京自为提举的讲议司僚属,操纵大政的吴居厚王汉之等人;其三,真正的罪魁是蔡京;其四,根据《宋史\u003e和江南强氏诸谱,以二强一叶之人 品,即便是他们拟的“元祐籍”党人名单,也是为蔡京“改革弊政”虚伪面目所欺骗,为蔡京所利用。且可以肯定,刻于晁元礼门石碑和蔡京“自书为大碑,遍班郡 国”的党人名录也绝不是原稿,蔡京于其上添加了他想趁机打倒的政敌名字。

蔡京和强渊明并非同乡,他们是如何“结交”的?对比二人履历,有三次机会:1、按江南强氏诸谱,强渊明五兄弟皆为赵顼熙宁年间进士,熙宁年号共十年,神宗分别在三年(公元1070年)、六年(公元1073年)、九年(公元1076年)赐礼部奏名进士等若干人,强渊明无疑是五兄弟中之佼佼者,他与强浚明蔡京均为熙宁三年同榜进 士,有同门之谊。2、绍圣初,蔡京代理户部尚书,拜翰林学士兼侍读,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十二月,蔡京上《新修太学敕令式》、《详定重修敕令》期间,强渊明任国子司业(根据北宋时官员升 迁规定的程序和时间推断,强渊明早就是国子司业),二人同为有名文学之士,并有业务关系而交往。3、强 渊明、强浚明兄弟与韩琦之子韩宗彦是世交。韩宗彦引蔡京为助,可能会将二强介绍与蔡京认识。叶梦得是晚一辈的人,他也许是蔡京的门生,同强浚明一样,他们 都是朝廷现任职官,不可能是蔡京的门客。叶梦得正直敢言,强浚明“自尚书郎奉使吴中”,强渊明由中书舍人很快(脱脱所说的“亟迁”)转任大司成,干他的老 本行,主管国立大学和教育。说明三人并非蔡京死党。通过“元佑籍”案,他们也看清蔡京面目,便很快与之拉开了距离。

强渊明与苏轼

苏轼,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公元1101年,其弟苏辙生于公元1039年,卒于公元1112年。赵祯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兄弟二人同登进士溧阳市《五云堂》、无锡《仁山堂》、无锡《五云堂》诸谱均有苏轼为强渊明题的像赞:“诗书礼乐以泽其身,慈祥惠爱以居其心,呜呼!微斯人,其谁与归?同学弟东坡区苏轼拜题。”“同学弟”云云当然是苏轼自谦之词,他比强渊明长十四、五岁。该赞词极有可能是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苏轼迁翰林学士知制,任礼部尚书,强渊明为国子司业时所题。强渊明为其属下,“慈祥惠爱以居其 心”当是指强渊明对国子诸生生活关爱学业诱导而言,“诗书礼乐以泽其身”则是对强渊明所具高度文化素养的赞许。两人会因早先强至与苏辙的关系而结识并进而 成为忘年知交。现存《苏辙诗集》中有两首苏辙依韵奉和强至的诗,《祠部集》中有赵曙治平二年(丙午,公元1066年),强至任元城县令,苏辙在大名府为推官,相约在压沙寺赏梨花饮酒赋诗,苏辙有事不能脱身,连约三 天,苏辙未至,以诗见寄,强至立即和之以诗。曾巩苏轼关系很好,与强至是诗酒挚友,并为强至《祠部集》作序,几人意气相投,因此,苏轼“呜呼!微斯人,其谁与归?”的感叹是由衷的。

苏轼对待赵顼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比较客观,他既不赞成王安石有些难以实行的新法,司马光当政,他又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概罢斥新法,这些,强渊明无疑是知道的。一个“诗书礼乐以泽其身,慈祥惠爱以居其心”的人,不可能会将苏轼列入元祐籍名录,而《宋史纪事本 末》也未提到强渊明参与其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