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
王弼(?~1393年),又称双刀王,是明朝的军事将领和开国功臣。他出生在安徽定远,后来迁居临淮。王弼以擅长使用双刀而闻名,被人称为“双刀王”。最初,他与乡里人一起在三台山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朱元璋认识到他的才能,任命他为备宿卫。王弼随后在湖州攻破张士诚,攻下池州市和婺源州,并斩杀了守将铁木儿不花,招降了三千人。他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晋升为元帅,并接连攻下兰溪市、金华、诸暨市、龙兴和吉安等地。之后,他参与了大战鄱阳湖,并在泾江口击败了陈友谅。随后,他跟随大军平定了武昌区、庐州、安丰、襄阳市、安陆市和旧馆等地。他还降服了张士诚将朱暹,夺取了湖州市,并在淮东的战斗中立下了功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他被提升为骁骑右卫亲军指挥使。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他与常遇春一同大破张士诚,攻克了平江府。
之后,王弼跟随大军征战中原,攻下了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元大都和山西省等地,赶走了王保保。他还渡过黄河,攻破了陕西省,进攻了察罕脑儿。洪武三年(1370年),他被任命为大都督府事。洪武十一年,他随沐英征战西部,招降了朵甘等部落,并被封为定远侯。洪武十四年,他随傅友德征战云南省,俘虏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土酋段世,攻破了石门关,占领了金齿。洪武二十年(1387年),他以副将军的身份跟随冯胜明成祖北伐,降服了纳哈出。次年,他又跟随蓝玉出征,担任前锋,并攻至贝尔湖,赶走了脱古思帖木儿。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他奉命回乡。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他跟随冯胜和傅友德在山西省和河南省练兵。次年(1393年),他和冯胜、傅友德一起被召回南京,因涉及“蓝党”案件而被赐死。他的诸子都没有继承爵位,家属被迁徙至四川盐亭县。
以上是对王弼的简要介绍,他是明朝的重要将领,以其战功和军事才能而闻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约元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王弼集结乡里依仗三台山树栅自保,因为擅使大刀,被称为“双刀王”。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王弼率领乡里投奔在济江归顺于朱元璋,朱元璋知晓王弼的才能,让他担任宿卫,隶属于邓愈军队。
建功元末
约至正十七年(公元1354年),王弼率军于湖州市击败了张士诚的军队,攻下石县。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5年),攻打婺源州,率军攻南门,破城,斩杀了婺源州守将铁木儿不花,缴获兵甲三千。因此被提升为元帅,率军攻打兰溪市、金华市、诸暨,驰援池州市,收复太平,又领军攻打龙兴、吉安。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王弼在鄱阳湖之战中于泾江口拦击陈友谅,随后跟随大军平定武昌。
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率军攻克庐州,占领安丰,攻破襄阳市、安陆市、淮东、旧馆。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八月,招降张士诚的将领朱暹,从而占领湖州,升任骁骑右卫亲军指挥使,奉命攻打张天琪。随后随大军围攻平江,王弼在盘门驻军。张士诚亲自率领精兵从西门突围,想要突破常遇春的防线,常遇春分兵北截断了他的后卫部队,而另派兵与张士诚战斗,张士诚军拼死搏斗,战况激烈。常遇春拉着王弼的手臂说:“军中都称你为健将,你能为我解决这个问题吗?”王弼答应后,骑着马,挥着双刀冲进阵中,小退张士诚军,常遇春率兵乘胜前进,张士诚军大败,人马多溺死在沙盆潭中。张士诚也落水,险些身亡,仓惶逃入城中,从此不敢再城作战。张士诚被平定后,王弼得到的奖赏十分丰厚。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王弼随大军明成祖北伐中原,攻下山东省,平定黄河南北,从而攻占元朝都城大都,又攻克山西省,赶跑王保保。从河中渡黄河,攻克陕西省,征讨察罕脑儿后回师。
明初时期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授予大都督府佥事,世袭指挥使。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和蓝玉统领骑兵剿灭蒙古残军。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增加食禄为两千石。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正月,朱元璋命令中书省右丞丁玉与中山侯汤和、川侯傅友德、佥都督蓝玉、王弼等一起带领军队前往陕西延安防边。九月,和汤和、傅友德同受赏赐。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王弼担任西平侯沐英副将,和蓝玉统率骑兵前往征伐西番,降服了朵甘诸酋和洮州十八族(西番十八族),战功显赫,升任右副总兵,赐令号宣力武臣,食禄二千石。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正月,女儿嫁给楚王朱桢。十一月,因征西功被封为定远侯。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十二月,和景川侯曹震、宣德侯金朝兴率兵二万三千分道进取杭州市诸路。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正月,和曹震兵至威楚路,元朝守将阎乃马歹、刘车车不花投降。二月,王弼随傅友德征讨云南省,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土酋段世扼守龙尾关。王弼率军从洱海向上关进军,和沐英的部队夹击段世,攻破了龙尾关,活捉段世,随后平定鹤庆、丽江市诸郡。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征大理功劳增加俸禄五百石,给予世券,世袭定远侯。六月,赐赏,率军征南。
北伐大元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任左参将,跟随冯胜北伐,降服了纳哈出。七月,率军前往信州道迎接北元降将的家属,半途被土匪劫掠,抢走七百多匹马。八月,和一众王侯归还南京。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正月,和曹国公李景隆、鹤庆侯张翼前往凤阳县留守司、徐邳等卫调动军队前往漠北防边。三月,再次以副将军之职跟随蓝玉出塞,军队到达庆州后,探知北元后主在贝尔湖(贝加尔湖),蓝玉便抄近路星夜兼程赶到百眼井,未见元军,蓝玉打算回师,王弼向蓝玉建议道:“我们率军十多万人,深入漠北,毫无所获,就这样班师回朝的话,我们怎么去向皇上复命呢?”蓝玉听从,继续行军,到达捕鱼儿海后,发现了元军营地,蓝玉命王弼为前锋,突袭元军,斩杀了元太尉蛮子等,仅元主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走,缴获了元军的所有粮食、装备。八月,凯旋回京,受赏。
练兵时期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二月,前往山西省训练军队,准备征伐北元。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正月,任左参将,前往北平市练兵。四月,归还南京。受封二千锭钞,令建先神道碑。九月,入朝祝贺,受赏。后奉朱元璋之命归还定远县。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正月,任左副将军,跟随傅友德防卫北平边境并训练军队。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跟从冯胜、傅友德在山西、河南省练兵。八月,朱元璋命王弼、傅友德、冯胜等人前往山西进行劝谕征兵,负责临汾市、襄陵镇、蒲县。
蓝玉案死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朱元璋将王弼、冯胜、傅友德三人一同召回北京。同月,蓝玉案事发,朱元璋下令诛杀蓝玉三族,王弼知道后前去拜访傅友德,说:“皇上如今年事已高,又严于诛杀,我们这辈的人所剩无几,应当联合起来寻找出路。” ,为锦衣卫所知,告发给朱元璋。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八月,刘三吾为其作神道碑铭,追封王弼三代为爵。十一月,傅友德自刎于朱元璋面前。十二月,王弼被朱元璋赐死,削除爵位。一说为听闻傅友德死而自尽。
主要成就
王弼战功显赫,在平定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争中屡立战功,于平江战役时痛击张士诚,阻止了张士诚的突围。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和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王弼先后随沐英、傅友德讨伐西番、云南省立功,为明朝的边境稳定作出了贡献,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北伐北元时,建议蓝玉继续深入,成功击败元军主力,俘虏元主次子地保奴及太子妃、公主百余人被俘。王公大臣及平章以下官员近三千人,士兵及其亲属七万七千余人被活捉,成功荡平了北平市。
亲属成员
个人作品
王弼集
作者名称 王弼
作品时间 2018年8月
《王弼集》是三国魏王弼编著的一部诗文别集。
人物评价
张廷玉等《明史》:人主不能废法而曲全之,亦出于不得已,而非以剪除为私计也。亮祖以下诸人,既昧明哲保身之几,又违制节谨度之道,骈首就僇,亦其自取焉尔。
朱元璋:靖难安民,肇锡龙与之佐,酬勋颁爵,封扬府拜之休咨尔。昭信校尉王弼,自仗策渡江,身副帅,英武冠群伦。廓清湖湘闽浙,忠义本无性,削平幽豫燕秦,云南省奏捷,先开龙尾之关,汉江宣威,扫尽鱼儿之海。明思带砺河山,恪守金汤之固,于戏世写忠贞饮承之命。
《剑桥中国明代史》:勇敢善战,卓著战绩。
常遇春:军中皆称尔为猛将。
刘三吾:况弼之生,实当元政不纲、雄蠭起之年,窃自惟念弼之蠢愚,语智不足以有谋,语勇不能以陷阵,属当天心厌乱,人心思治,是故兵行所至,如凉之振槁叶,不遗余力,破竹之迎霜刃,无所指手。
后世纪念
墓址
王弼墓座落在富驿镇元宝山,墓于清代光绪十二年(公元1887年)重修,墓两边是条石结构,墓前面是巨大的墓碑,墓碑的里面还用大青石刻上了从王弼以下至清光绪的王氏家谱。在墓碑的顶部,是明太祖朱元璋敕封王弼的一道圣旨。这圣旨原是铁打的铁券制,是王氏家族的护身符,但是原件毁于明末清初,现存的是用石头打成圣旨模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