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拂草属
飘拂草属(学名:Fimbristylis)是莎草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200种以上,分布于全球的温带地区。在中国,飘拂草属有47种,广布于全国各省,尤其在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密集。属名Fimbristylis源于拉丁语firmbria(缨)和stylis(花柱)的合成词,指本属花柱具长睫毛。
形态特征
飘拂草属的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具或不具根状茎,很少有匍匐根状茎。秆丛生或不丛生,较细。叶通常基生,有时仅有叶鞘而无叶片。花序顶生,为简单、复出或多次复出的长侧枝聚花序,少有集合成头状或仅具一个小穗。小坚果倒卵形、三稜形或双凸状,表面有网纹或疣状突起,或两者兼有,具柄(子房柄)或柄不显著。
分布范围
飘拂草属全世界的约有130多种,中国产47种,广布于全国各省。其中双穗飘拂草和水虱草的秆叶可造纸,幼嫩时可为牲畜饲料。
常见植物
水虱草Fimbristylis miliacea(Linn.) Vahl
无根状茎。秆丛生,高(1.5-)10-60厘米,扁四稜形,具纵槽,基部包着1-3个无叶片的鞘;鞘侧扁,鞘口斜裂,向上渐狭窄,有时成刚毛状,长(1.5-)3.5-9厘米。叶长于或短于秆或与秆等长,侧扁,套褶,剑状,边上有稀疏细齿,向顶端渐狭成刚毛状,宽(1-)1.5-2毫米;鞘侧扁,背面呈锐龙骨状,前面具膜质、锈色的边,鞘口斜裂,无叶舌。苞片2-4枚,刚毛状,基部宽,具锈色、膜质的边,较花序短;长侧枝聚繖花序复出或多次复出,很少简单,有许多小穗;辐射枝3-6个,细而粗糙,长0.8-5厘米;小穗单生于辐射枝顶端,球形或近球形,顶端极钝,长1.5-5毫米,宽1.5-2毫米;鳞片膜质,卵形,顶端极钝,长1毫米强,栗色,具白色狭边,背面具龙骨状突起,具有3条脉,沿侧脉处深褐色,中脉绿色;雄蕊2,花药长圆形,顶端钝,长0.75毫米,为花丝长的1/2;花柱三稜形,基部稍膨大,无缘毛,柱头3,为花柱长的1/2。小坚果倒卵形或宽倒卵形,钝三稜形,长1毫米,麦秆黄色,具疣状突起和横长圆形网纹。
除东北各省、山东省、山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西藏自治区尚无记载外,全国各省区都产;也分布于印度、马来亚、斯里兰卡、泰国、越南、老挝、朝鲜、日本、玻里尼西亚、澳洲。
知风飘拂草Fimbristylis eragrostis(Nees) Hance
无根状茎。秆丛生,高20-50厘米,基部有少数根生叶。叶多少弯曲,略似镰刀状,无毛,长10-20厘米,宽1-3毫米,顶部急尖,并带有细尖,边缘粗糙;鞘革质,顶端斜裂,裂口处有淡褐色的膜质边缘。苞片近于叶状,2-4枚,长3-15毫米,上端渐狭;小苞片浅棕色,长约2-3毫米;长侧枝聚繖花序复出,有2至多数辐射枝,小穗单生于辐射枝顶端,长圆形、长圆状卵形或卵形,长6-10毫米,宽2-3毫米,有多数小花,最下面的1-2片鳞片内无花;有花鳞片宽卵形或近于三角形,长2.5-3.5毫米,黄褐色,具光泽,背面有1条中脉呈龙骨状隆起,顶端具硬尖;雄蕊3;子房圆筒形,有沟槽,白色;花柱三稜形,基部膨大,呈棕褐色,柱头3。小坚果宽倒卵形,三稜形,长0.7-0.8毫米,白色或稍带棕色,有疣状突起。花果期6-9月。
产于广东省、海南岛、福建省、台湾等地。生长在山坡草丛中或草地上,往往和暗褐飘拂草Fimbristylis fusca(Nees)乔治·边沁,扁鞘飘拂草F. complanata(Retz.)Link 混生在一起。
下级分类
两列鳞组 Sect. Abildgaardia (Vahl) Benth.
二柱头组 Sect. Dichelostylis Benth.
飘拂草组 Sect. Fimbristylis
三柱头组Sect. Trichelostylis (Lest.) Benth.
所有物种
矮扁鞘飘拂草
矮飘拂草
暗褐飘拂草(原变种)
扁鞘飘拂草(原变种)
滇飘拂草
短尖飘拂草
高五棱飘拂草
广州暗褐飘拂草
海南飘拂草
黑果飘拂草
红鳞飘拂草
华飘拂草
黄鳞二叶飘拂草
结状飘拂草
两歧飘拂草(原变种)
罗浮飘拂草
拟二叶飘拂草(原变种)
拟两歧飘拂草
飘拂草属
球穗飘拂草
球穗飘拂草(原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