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歧飘拂草
两歧飘拂草(学名Fimbristylis dichotoma,又称竹子飘拂草或八日草),是莎草科飘拂草属的一个植物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两歧飘拂草常生于河岸、湿地及沼泽浅水处,能危害夏收作物,但发生量较小。
形态特征
两歧飘拂草是一年生草本,变异极大,秃净或稍被柔毛。茎细,高25~50厘米,在花序下3~5棱形。叶线形至狭线形,长10~30厘米,宽1~3毫米;鞘革质,上端近于截形。
伞形花序单生或复生,长3~7厘米:苞片3~4,叶状;其中1~2枚常长于花序;小穗卵状矩圆形,长5~10毫米:鳞片多数,螺旋形覆瓦状排列,褐色而有淡色或绿色的中脉,秃净;雄蕊1~2枚;花柱扁平,上部有缘毛,柱头2。
小坚果矩圆状卵形,长1~1.2毫米,有7~9条纵线。抽穗期秋季。叶略短于秆或与秆等长,宽1-2.5毫米,被柔毛或无,顶端急尖或钝;鞘上端近于截形,膜质部分较宽而呈浅棕色。
苞片无毛或被毛;长侧枝聚散花序复出,少有简单,疏散或紧密;小穗单生于辐射枝顶端,卵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4-12毫米,宽约2.5毫米,具多数花;鳞片卵形、长圆状卵形或长圆形,长2-2.5毫米,褐色,有光泽,脉3-5条,中脉顶端延伸成短尖。
雄蕊1-2个,花丝较短;花柱扁平,长于雄蕊,上部有缘毛,柱头2。小坚果宽倒卵形,双凸状,长约1毫米,具7-9显著纵肋,网纹近似横长圆形,无疣状突起,具褐色的柄。
分布范围
生于稻田或草地上,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除西北外,各地均有发生。具体分布于云南省、四川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台湾、贵州省、江苏省、江西省、浙江省(永嘉县、洞头区、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泰顺县)、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东北各省等广大地区;此外,也分布于印度、中印半岛、澳洲、非洲等地。
防治方法
防除应采取农艺措施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法。
(1)农艺措施主要有:一是建立地平沟畅、保水性好、灌溉自如的水稻生产环境;二是结合种子处理清除杂草的种子,并结合耕翻、整地,消灭土表的杂草种子;三是实行定期的水旱轮作,减少杂草的发生;四是提高播种的质量,一播全苗,以苗压草。
(2)化学除草,目前多数地方采用一次性封杀,就是在播种(催芽)后1-3天内,亩用40%“直播青”可湿性粉剂60克,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施药时田板保持湿润。3天后恢复正常灌水和田间管理。通过化除后,如果后期仍有一定量的杂草,可采取针对法进行补除。如以草、千金子为主的田块,在杂草3-5叶期,可用10%千金乳剂50毫升加水30公斤,用针对法进行茎叶喷雾。
用药前一天田间必须放干水,药后2天再恢复正常管理。如以莎草、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在播后30天左右,亩用10%水星可湿性粉剂20克加20%二甲四氯水剂150毫升混用,兑水30公斤针对法喷雾。水浆管理同上。如田间各种杂草共生,可用48%苯达松水剂75-100毫升加20%二甲四氯水剂150毫升混用,采用针对法喷雾。
变型物种
两歧飘拂草存在不同的变型,包括:
两歧飘拂草(变型)
拉丁学名Fimbristylis dichotoma (L.) Vahl form. dichotoma
矮两歧飘拂草(变型)
拉丁学名Fimbristylis dichotoma (L.) Vahl form. depauperata (R. Br.) Ohwi
线叶两歧飘拂草(变型)
拉丁学名Fimbristylis dichotoma (L.) Vahl form. annua (All.) Ohwi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