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是津京唐三角地带最大的一片天然湿地公园,是国家级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湿地地处宁河区西南部,距天津市区30公里,核心区、缓冲区87.1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44.85平方公里,全部由芦苇和水面组成。七里海还是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三大著名古海岸之一。
七里海湿地素有“京津肺叶”和“天然氧吧”的美誉。作为退海之地,牡蛎滩、贝壳堤和湿地构成七里海独有的三大自然景观,其鸟类182种,水生植物200多种。七里海湿地盛产鱼、虾、蟹,是闻名遐迩的水产基地和优质小站稻基地,银鱼、紫蟹、芦苇草更成为宁河区“三宝”。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当今已纳入“天津市重点旅游景区规划方案”。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于2012年9月21日开园,2017年5月被国家旅游局摘牌。 2017年起,宁河区加大对七里海湿地修复保护力度,实施了《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截至2021年,七里海十大工程包括遗留问题清理、土地流转、引水调蓄、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生物链恢复与构建等等已经完成6项。
名称由来
文献记载
七里海是众山川之水的归宿,自古以来,水势浩大,汪洋如海,故以海名。《宁河图说》记载:县西南四十里曰七里海,受青龙湾之水而注于七里海,因其小于七里故名。由此可知,七里海是因青龙湾到七里海的导水路程而得名。
神话起源
七里海的命名还有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传说在很早以前,昌黎县东南临海有一座叫七里城的地方。有一年不知为何,这座小城得罪了镇守渤海的龙王老黄龙。老黄龙突然猛涨潮水,眼看着就要淹没全城。这时有一名叫杜小龙的船老大挺身而出,杀死了黄龙。黄龙死后变成了沙丘,截住海水的退路,可七里城仍然淹没在海水中。后来,杜小龙在一位白胡子老人的授意下吞下龙蛋,变成了一条独角龙。当他用角顶沙丘时,忘记了白胡子老头的秘密嘱咐,回头望了家乡一眼,海水立刻淹没了七里城。后来人们就把被海水淹没的七里城叫“七里海”。
历史沿革
七里海地区曾经是古渤海的一部分。随着渤海水逐渐退去,七里海地区因地势低洼,成为与渤海有狭窄通道相连的海湾。后来通道淤塞成为湖泊,并逐渐由咸水变成淡水。根据七里海中心地区考古勘断,约形成于距今6000年左右。在距今5000年左右,已成为紧邻渤海的深水湖泊。
汉代称“雍奴薮”。《水经注》载,北魏年间(440—524年),此处方圆约3000平方公里。明朝时,七里海面积已远不如前,但仍“浩瀚无垠”。明嘉靖年间记载:“七里海,广袤二百五十二里。”到了清代,已经不再连片,而是分割成前海、后海和曲里海三个部分。宁河县志(乾隆版)记载,“七里海宽二十里,长四十里,海之西北为后海,宽八里,长十八里,其东南为曲里海,宽四里,长十里。”
民国时期,据《内务部河务季报》记载“七里海,西接塌海淀区,北承后海。后海之西北为鲫鱼淀,……东南为曲里海,又南为宁车沽。每逢雨多水汇则……极目无涯,旱则诸淀皆涸;惟七里海尚有宁车沽一道,下通北塘潮汐,水常不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七里海面积约108平方公里,其中前海78平方公里。60年代后海、曲里海干涸,水域面积减少到68.5平方公里。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现已纳入“天津市重点旅游景区规划方案”。
2012年9月21日,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举办开园仪式。
2015年7月1日,七里海湿地公园项目因未通过建设项目验收手续,被天津市环保局行政处罚。
2017年5月,因厕所整改严重滞后被国家旅游局给予其以退市处理。
2017年起,宁河区加大了对七里海湿地修复保护力度,实施了《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在短短一年内,宁河区拆除违建点位230处,迁出坟856座,恢复湿地1582亩。
2018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到天津市开展执法检查,深入七里海湿地、检查违法建设整改和提升整治情况;
2020年,七里海核心区面积减少到仅56.5平方公里,全部位于宁河区境内。同年5月,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会同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天津市公安局及宁河分局等四部门组成执法队,开展为期3周的联合巡查执法专项行动,严打非法进入七里海湿地保护区核心区捕杀野生动物、偷捕野生鱼类及破坏湿地的行为,切实保护湿地生态。
2023年5月,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天津市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天津市公安局生态环境和食品药品安全保卫总队、公安宁河分局等多部门联合开展了七里海湿地保护区专项执法行动。全面清理核心区域违法用具、调严肃处理未经批准进入七里海核心区等违法行为、同时加大宣传环境保护意识,切实保护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七里海湿地地处天津市宁河区西南部,属于滨海沼泽湿地类型。这里地域辽阔,地势低洼,历史上曾为常年性的蓄水洼淀,有过沧波浩渺、汪洋如海的历史,故名为“海”。由天然的垄岗分隔,自西北向东南分为后七里海、前七里海和曲里海三个组成部分,湿地的中间及东西两侧有潮白河、蓟运河和永定河三条大河流过,另有四条二级河道纵横“海”内,总面积约170平方公里。
气候
七里海区域气候属暖湿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蒸发量1000余毫米。受季风影响,七里海77%的降水量集中在6、7、8三个月。七里海年平均气温11.2℃,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5.8℃;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25.7℃,平均温差31.5℃。七里海最大冻土深度0.57米。年日照2600-2800小时,无霜期平均每年180-190天。
地形地貌
七里海湿地位于天津平原的北部,属于全新世海积冲积平原上的众多洼地之一。地表组成主要是晚全新世的河流相和滨海潟湖相、海湾相沉积。古河道、贝壳堤及洼地是本地区主要微地貌类型。
生物多样性
七里海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野生植物有41科153种,占天津滨海地区湿地植物的93%。有蒲、蓼、藻等挺水、沉水性植物,素有“铁杆庄稼”之称的芦苇与银鱼科、中华绒螯蟹并称为七里海“三宗宝”。淡水鱼类有草、、鲢、鲤、鲫等20余种,地标性产品七里海河蟹,野生鸟类16目39科182种,包括有雁、鸭、鹅、鹳、鹭、莺等水禽、涉禽。
景区布局
空间布局为“一心两海”
七里海总面积95平方公里,潮白河从北至南穿“海”而过,空间结构分为“一心两海”“一环六园”“四镇四心”和“万顷良田”。其中,“一心两海”指的是七里海湿地核心区和东七里海、西七里海;“一环”指环海景观带,“六园”指七里海渔家风情公园、口乡村风光公园、潘庄历史商埠公园、造甲城镇动物观赏公园、北淮淀科技体验公园和大坨园艺博览公园;“四镇”指生态工业小镇、颐养小镇、客居小镇、文化古镇,“四心”是科技文化创意中心、文化商贸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健康疗养中心。
其中,七里海生态园位于东七里海南侧,总面积175亩,呈一塘、二带、三岛、四水格局。园内有130多种七里海地区的野生植物。兴海湖鸟类保护区坐落在东七里海,建有观鸟长廊、水凉亭,是鸟类理想的栖息繁衍之地。
七里海水生植物园位于兴海湖鸟类保护区内,占地30亩,园中栽植数十种观赏性野生植物。西七里海湿地风光园占地1万亩,开辟了500亩水面,建鸟岛2个,浅滩8处。另外,七里海还建成了梁斌文学艺术馆、《红旗谱》拍摄外景地、环海生态林、七里海麋鹿园等景区。
景区特色
珍稀动物
七里海是天津市重点芦苇产地和水产品基地,同时也是鸟类的天堂。根据天津市鸟类普查资料统计,七里海湿地有16目39科182种,分别占天津地区的94.12%、81.25%、78%。根据鸟类在七里海停留的时间及居留状况划分,留鸟21种,旅鸟100种,夏候鸟34种,冬候鸟27种。濒危或重点保护意义的鸟类有:国家1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包括丹顶鹤、黑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1种。
媒体报导部分鸟类如下:
东方白鹳: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大型珍禽。我国现有2500-3000只。常在沼泽地、河流、湖泊、水塘活动,以小昆虫,小鱼、植物种子为食。
文须雀:外形独特,嘴呈黄色,头浅灰色,身体大部分则为黄褐色。雄鸟特征尤为显著,眼先黑色并向下延伸成纹,形状如倒三角的八字胡。
黑鹳: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全球仅3000只左右,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其身高约1米,羽毛呈黑色、胸腹毛白色,腿细呈长红色;羽毛在不同角度光线下,可变幻出绿色、紫色或青铜色金属光辉,尤以头、颈部的更为明显。
卷羽鹈鹕:游禽,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亚洲东部迁徙路线上种群数量不足150只,保护区野外监测种群数量最高达84只,是东亚种群最大的迁徙停歇地。每年11月份是观卷羽鹈的最佳季节。
七里海蟹
七里海生态蟹生长于水质清纯的茫茫芦苇荡中,以小鱼小虾、浮游生物和草根嫩叶为食。其显著特点为,壳黑肤白。肉嫩味鲜,雌蟹膏黄,雄蟹油满,堪称水产品中之珍品。七里海蟹明清时曾是宫廷贡品,2006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天然湿地
七里海地势低洼且常年积水,一般年景,水域面积在3—4万亩,苇地面积5万亩。潮白河、蓟运河与上游于桥水库相连,永定新河、北京排污河与之相通。区域内,河道交错纵横、沼泽遍地、芦苇植被丰富、珍稀鸟类多且杂、周边环境优越。
珍稀植物
七里海湿地植物资源丰富,蕴藏量较大。根据2007年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资料,对照《中国湿地植物名录》,七里海湿地高等植物全部为被子植物门,有水生、湿生、陆生植物三种类型,共44科144种;按植被生存环境划分,有水生植被、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植被、草甸草原植被等类型,形成芦苇沼泽群落、香蒲群落、扁杆蔍草群落、角果藻群落、盐地碱蓬群落等多种植物群落。
重要景观
鸟岛
七里海湿地保护区广袤的水面上,占地150亩的兴坨水库鸟岛就在中央。为了不影响鸟类生活,以前工作人员只能在几百米外用观测镜观察,仅能大概分辨出鸟的种类,且不能留下资料。工作人员在鸟岛上安置了8个摄像头,通过鸟岛上的8个具有夜视功能的高清摄像头,对鸟类活动进行远程实时观测,并实现视频信号全覆盖。视频中留下了东方白鹳、遗鸥、大天鹅、白琵鹭等国家一、二级珍稀鸟类的生活资料。共收集了50多种鸟类的生活视频。随着环境的改善,鸟儿的种类和数量激增,最多时可达1000多只。尤其是白天鹅,以往只有几只,如今有40多只,白琵鹭也来了10多只。为了让鸟类在原生态的环境下生活迁徙,有关方面已将鸟岛列为无人区。
麋鹿园
“头脸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四不像”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七里海麋鹿园位于七里海东海兴海湖鸟类保护区西侧,占地150亩。园区遍布苇田、湖泊、沟渠,依据原有地形地貌,修建了若干个岛屿、浅谈,并栽种牧草。
麋鹿是天津七里海湿地的原有物种,曾有大量麋鹿在此栖息,后因多种原因逐渐消失。80年代,麋鹿从海外被迎归,2011年,天津宁河区从北京麋鹿苑引进10头麋鹿放养在七里海湿地,以加快种群恢复,并建设饲养基地,配备专人精心照料。麋鹿种群规模随之扩大,已由原来的10只增加到目前的25只左右。
自然遗迹
七里海地质遗迹丰富,至今还保留有几千年来形成的古牡蛎礁、古泻湖、古岭地、古海岸线、古河道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这些地质遗迹是追溯渤海湾西岸天津平原的成陆史和推演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的佐证,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海陆变迁、地球演化的天然教材。
据已有的古海岸线和古牡蛎科分布资料,推测距今5000年前,海岸线位于潘庄镇、大海北、小海北一带,当时七里海地区为海相沉积环境。在海岸线南部的东塘坨、俵口、岭头一带,分布有生长于滨海平原海岸带环境下河口—海水交汇处的古牡蛎和陆相沉积推进与海相沉积侵入两种交互沉积(对持、相互抗衡)作用下形成的古岭地。距今3800~3000年,海岸线退至造甲城镇、七里海镇一带,而其南部的乐善庄、北淮淀和余家岭一带亦分布有古牡蛎和古岭地。
古牡蛎礁(滩)是世界难得一见的珍奇自然遗迹。牡蛎科礁(滩)是全新世以来渤海成陸的重要产物和佐证,发育形成年代介于7700——1500年之间,是生长于潮间带、潮下带的半咸水潟湖—河口环境长重牡蛎和近江重牡蛎生物遗骸的堆积体。个体硕大,坚硬无比。壳体长一般40厘米左右,最长的60厘米,一般宽15—20厘米,厚10—15厘米,多达40—50层。一般埋藏地下2—3米处。俵口村一带的牡蛎礁(滩)厚达5—7米,形成数千米长、六七百米宽的堤坝,规模之壮观,序列之清晰、密集程度之高,保存之完好,令中外专家叹为观止。
价值意义
天然氧吧
七里海地处天津市东北部,距北京140公里,距唐山50多公里,被誉为“京津绿肺”。七里海内的大片芦苇每天可释放大量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含量2500个,比大城市中心区高几十倍,有“天然氧吧”之称。
引水调蓄
通过实施引水调蓄工程,建设完成“1站3河3坝”,即实施潮白新河乐善橡胶坝更新改造、青污渠治理、青龙湾故道治理、曾口河治理、运河苗庄橡胶坝更新改造、还乡新河杨花橡胶更新改造、七里海南站重建7项工程,形成潮白新河存蓄水、北京排水河来水、蓟运河调水、海河环境水及再生水、里自沽闸下泄水五条补水线路,实现年补水8000万立方米的规划目标,保障七里海湿地补水量供给。同时,清淤疏浚环海深渠22公里,骨干沟渠14公里,支系沟渠15公里,形成相互连通的三级水体,有效解决了向湿地核心区内部引水和苇田蓄水问题。同时,栽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湿生植物1.2万亩,复水芦苇4万亩,对净化水质起到重要作用。
保护鸟类多样性
七里海核心区水域内有大小鸟岛100余个,面积100公顷,为鸟类提供适宜的繁殖地点、躲避天敌和不良气候的保护条件,以及充足的食物资源,有效保证鸟类的生存和繁衍,对维护鸟类物种多样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开发和保护
开发
2012年9月21日,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举办了开园仪式。2015年7月1日,七里海湿地公园项目因未通过建设项目验收手续,被天津市环保局行政处罚。
保护
2017年起,宁河区加大了对七里海湿地修复保护力度,实施了《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在短短一年内,宁河区拆除违建点位230处,迁出坟茔856座,恢复湿地1582亩。对核心区实施封闭管理,同时设置了49公里的环海围栏以及配套监控系统。之后,按照市政府批示的《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规划》项目化推动七里海保护修复工作,目前,七里海十大工程包括遗留问题清理、土地流转、引水调蓄、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生物链恢复与构建等等已经完成6项。
2018年以来,监测数据显示,鸟类品种和数量有大幅增长。鸟类种类由2016年的227种增加到2020年的258种,数量由几年前每年20-30万只,逐步增加到2019年的40-50万只。曾消失10余年的震旦鸦雀、中华攀雀、文须雀等近危鸟类重新亮相。多年很少见到的灰鹤也有上百只之多,此外还有大鸨、反嘴鹬等鸟类近百种。在七里海湿地观测到的濒危鸟类东方白鹳就有5000多只,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50%。
宁河区发布了天津市七里海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全国首个单个保护地的监测指标体系,对于科学推动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积极对接引入高水平科研团队、专业机构,提升七里海生态监测水平。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针对性保护修复措施,为动植物正常生长,特别是为鸟类迁徙提供了良好环境。目前,七里海湿地已成为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转站以及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繁殖地。
相关事件
2017年5月26日,根据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近期对各景区的综合评定,决定对全国2家5A景区作出严重警告处理,对10家4A景区进行退市处理,天津市七里海湿地旅游区就包括在内。
2022年11月23日,滨海新区疆北湿地保护中心参与救助和养护的三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放飞。
2023年9月27日,在天津宁河区首届七里海地“头鱼”慈善竞拍活动中,54斤“头鱼”拍卖出368888元价格。
参考资料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园 河蟹节同时开幕.北方网.2023-09-28
国家旅游局:对2家5A景区严重警告 10家4A景区被摘牌.央广网新闻.2023-09-28
探秘七里海兴海湖"鸟岛":这里是182种鸟类的天堂.北方网.2023-09-27
津首个麋鹿园 在七里海建成.北方网.2023-09-28
天津之肺——七里海.天津市测绘院.2023-09-27
宁河瑰宝七里海湿地: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北方网.2023-09-29
【云上村史馆】追根溯源-地名志-七里海.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7
秦皇岛七里海有如此美丽的传说,看完好想去一次.秦皇岛旅游文化发布.2023-09-28
行政处罚、强制.天津市生态环境局.2023-09-27
京津唐最大湿地,古潟湖已成“天然氧吧”.百家号.2023-09-28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到天津开展执法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3-09-28
天津加强七里海湿地巡查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3-09-28
加大执法力度 共同守护“京津绿肺” 七里海湿地联合专项执法行动 取得初步成效.天津市宁河区人民政府.2023-09-28
天津古海岸与七里海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北方网.2023-09-29
论天津七里海湿地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教训.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8
七里海生态保护效果如何?宁河区用数据说话!.百家号.2023-09-27
七里海镇概况.天津市宁河区人民政府.2023-09-27
七里海湿地公园跻身国家3A景区 记录古海岸演变.中国日报网.2023-09-29
天津:今春过境候鸟逾55万 七里海湿地东方白鹳超过3000只.百家号.2023-09-29
宁河加大保护引鸟回归 文须雀回七里海“定居”.北方网.2023-09-29
天津七里海:4只世界级珍稀鸟类黑鹳“首秀”.北方网.2023-09-29
世界濒危鸟类卷羽鹈鹕现身天津七里海湿地.中国新闻网.2023-09-29
自然保护区鸟类科普小知识—卷羽鹈鹕.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9
关于批准对七里海河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06年第196号).地理标志网.2023-09-27
发挥检察公益诉讼职能,保护京津之肺七里海.澎湃新闻.2023-09-28
七里海已成鸟类天堂 小岛浅滩吸引飞禽栖息繁衍.央视网.2023-09-28
世界珍稀动物“四不像”麋鹿在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由生长.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8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牡蛎礁、湿地地质遗迹.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3-09-29
标题:关于七里海地质公园的咨询.北方网.2023-09-29
「风从海上来」从一周可接待20万游客到变“无人区“ 天津七里海这笔经济账“亏不亏.百家号.2023-09-29
【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最美河湖”篇系列展播之九:七里海.搜狐网.2023-09-29
“京津绿肺”七里海重拾湿地水韵.北京日报.2023-09-27
3只“鸟类大熊猫”东方白鹳在七里海湿地重返自然.百家号.2023-09-29
七里海54斤“头鱼”368888拍下.抖音.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