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须雀(Panurus biarmicus)别名为蒲鸟、龙凤鸟、龙凤雀等,是文须雀科文须雀属鸟类。体长15~18厘米,体重为11~18克。上体棕肉桂色,下体白色,略沾粉红色。雄鸟头顶浅灰色,具有显著的黑色嘴须,尾下覆羽为黑色略沾粉红色。雌性嘴须不为黑色,尾下覆羽是白色略沾黄,羽色较暗淡。

文须雀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栖息于湖泊、河流、沼泽地带的芦苇丛中。文须雀是一种小巧、活泼的雀形目鸟类,可供笼养观赏。

2010年,文须雀被列入中国《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16年10月1日,文须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其定级为无危(LC)物种。

形态特征

总体特征

文须雀为小型鸟类,喙短而强,翅短,尾长,身体圆胖。体长15~18厘米;体重为11~18克。

头灰色,上体黄褐色,下体白色,胸及两侧带有黄褐色,身体大部分黄褐色。

其中前额、头顶、头侧为淡烟灰色或灰色,前额、头侧及耳后羽毛一般为浅灰或浅灰,相比较淡。嘴呈黄色,短而厚,强健有力,向下弯曲;鼻孔完全被羽毛掩盖。虹膜呈淡黄色。

后颈至覆尾羽深呈黄色。颏部、喉部和胸口呈浅黄色或灰白色,颈部和胸部两侧沾有粉色或灰沾紫色,两胁为浅棕黄色,腹部中央呈奶白色或乳黄沾紫色;背、肩、腰等上体赭黄或浅棕色,肩部颜色较深为棕褐色。

翅短圆,翅上具黑白色斑,羽毛呈现棕肉桂色。小覆翼羽为灰色,其羽端棕褐色,中覆翼羽黑色,大覆翼羽内侧黑而外侧棕褐色。飞翼外侧的外缘珠灰色并与初级覆羽连成一片,内侧的外缘棕褐色并与大覆翼羽连片。三级飞羽近乳白色。第一枚飞羽不及第二枚的一半长。

尾长,呈凸状,为楔形尾,黄褐色;中间的一对尾羽最长,淡黄色,外侧尾羽依次逐渐缩短,两对外缘白色,尾上覆羽粉赭黄色或淡粉紫色,下面的覆尾为羽黑色,前端和外部羽毛为白色,底部和内侧羽毛为黑色。

跗踱、趾和爪均黑色,腿短而强健。

雄性

雄鸟体形大于雌鸟,眼下方具直延伸到颈侧的黑色纹,尾下覆羽为黑色略沾粉红色,几乎长达外侧尾羽,与雌鸟区别明显。

翅淡褐色,初级飞羽外围边缘浅棕色,最内侧2~3枚次级飞羽外围深褐色接近黑色,第3~7枚的外缘银灰色,其它初级飞羽外翻缘及羽端缘淡棕黄色;次级飞羽亦黑褐色,外羽边缘棕色,内翻边缘及羽端缘乳白色;外侧2枚三级飞羽外翻近黑色,羽缘棕色,内翻及羽端缘白色或沾棕色,最内侧1枚三级飞羽纯白色。

雌性

雌鸟大致与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暗淡。

额顶部至颈部呈灰棕色,比背部的羽色较淡;头侧为灰棕色或近灰黄,眼先不为黑色而为灰棕色,眼下和颧区都无黑色胡须状的髭纹,但黑色羽轴延长,使眼先颜色稍深;颈侧微显紫色。雌鸟头与体背同色。上嘴褐色,下嘴黄色。嘴须不为黑色。尾下覆羽像雄性,较长,但不为黑色而是白色略沾黄。其余均和雄鸟相似。

幼年

幼鸟与雌性成鸟相似,但背部中央有显著的黑斑。雄性幼鸟的眼先为黑色。

上、下眼睑的前半部为黑色。下体颏喉部中央及胸腹部为非常浅的白黄色,下体余部色稍深。飞羽及大、中覆羽似成鸟,但边缘不如成鸟鲜亮。

亚种分化

由于存在羽色地理变化,各亚种的归属较难界定,尤其是分布于土耳其叙利亚的亚种。多数学者认为有3个亚种。文须雀在中国仅有一亚种,即北亚亚种。该亚种体色比指名亚种的灰色更浅。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文须雀主要分布于非洲北部、欧洲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

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北部及西北。曾出现青海省北部最高海拔3100米的库尔雷克湖

栖息环境

文须雀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沼泽地带的芦苇丛中,以及山丘灌木丛或竹林间,栖息地平均海拔上限为3050米。

生活习性

行为活动

文须雀活泼、胆大、不畏人。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有时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集成数十只的大群。行动敏捷,呈波浪式,有时群鸟高飞到空中然后又猛扎回芦苇丛中。一般飞行距离短,远距离飞行吃力。常在芦苇丛中攀缘跳动,或快速振翅紧贴芦苇上空飞翔。鸣声为带鼻音的活泼的唧唧叫声和十分独特的“铃铃声”。身体有很好的保护色,常听见叫声难以看见其鸟,

在冬季条件特别恶劣时,会迁徙到南方过冬。多为夏候鸟留鸟,其中在中国的新疆、青海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及东北北部为夏候鸟,在东北南部及华北北部为冬候鸟。

文须雀只在秋季换羽一次,所以成鸟的夏羽和冬羽极其相似。

觅食行为

文须雀食物主要为昆虫、蜘蛛和芦苇种子与草籽等。早春啄食柳树嫩芽和芦苇顶端的种子,繁殖期间主要为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为主。

生长繁殖

文须雀的交配制度为社会性单配制,只有少数雄性同时拥有2个配偶。文须雀繁殖期为4~7月。雌雄鸟共同参与营巢、孵卵和育雏任务。巢穴一般在芦苇丛中或芦苇茬上面,主要用芦苇穗、叶构成,无内垫物,有时内垫有少许枯草茎叶和羽毛。巢的直径为7~8厘米。

4月末5月初即开始产卵。窝卵数4~6枚,偶见7枚。在英国发现指名亚种的窝卵数有时可达12枚。卵白色,带有很多肝棕褐色细条纹或点斑和短波浪纹,呈果杯形,常牢固地嵌于沼泽上近水面的芦苇、香蒲等断干之间。卵平均大小17×14毫米。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卵期约12~13天。双亲共同育雏,育雏期9~12天。每年孵2窝卵,偶尔有每年3窝的情况。

人工养殖

文须雀有过笼养产蛋的记录,说明可以尝试人工繁殖。在中国可人工养育为笼鸟。对于食物没有苛刻要求,主食小米、黄粉虫等。在文须雀的管理上,要重视水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在欧洲,文须雀的繁殖种群约为23~43万对,占全球数量的15%;在中国的种群数量约为100~10000对以及越冬个体小于50个。因此文须雀在全球种群规模约为300~580万个成熟个体。

2004~2005年的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湿地环境实地考察中一只文须雀也没有见到。冬季芦苇、香蒲等高大植物冰面以上部分被剃光头式的完全收割,导致在此越冬的文须雀已近绝迹。文须雀在中国东北地区数量稀少,属稀有罕见鸟类。

致危因素

文须雀的数量一直受定期年度人口波动的影响。在土耳其地区,由于沼泽栖息地的排水,文须雀的繁殖种群逐渐减少;在荷兰等地区,由于人们砍伐芦苇等原因导致文须雀栖息地的消失而使文须雀数量下降;由于文须雀的经济价值,时常被人类捕猎进行出售。

保护级别

2004年,文须雀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定级为无危(LC)物种。

2015年5月,文须雀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定级为无危(LC)物种。

2016年10月1日,将文须雀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其定级为无危(LC)物种。

保护措施

2010年,文须雀被列入中国《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文须雀也被列入《伯尔尼公约附录II》。

主要价值

文须雀由于羽色艳丽,体型小巧,性格十分活泼,是具有开发潜力的笼养鸟,可供笼养观赏。同时是重要的农林益鸟

参考资料

Panurus biarmicus (Linnaeus,1758).物种2000.2024-11-05

..2023-02-07

..2023-02-07

..2023-02-07

..2024-11-05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生态环境部.2024-11-05

..2024-11-05

文须雀 Panurus biarmicu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2-07

..2023-02-07

..2023-02-07

..2023-02-07

..2023-02-07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 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种类的通知.辽宁省人民政府.2023-02-03

..2023-02-07

..2023-02-07

..2023-02-07

..2023-02-07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Report.ITIS综合分类信息系统.2023-02-07

..2023-02-07

..2023-02-07

Panurus biarmicus 文须雀.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23-02-07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第99页.mee.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