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寺,为山东省佛教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齐鲁大地最早的佛教布道寺院,有“山东第一寺”之称,坐落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街道青龙山麓。
神通寺原名朗公寺,由朗公创建于公元351年。朗公之后,寺院由朗之高足僧意任住持。北周保定(公元561年)以后,在宇文邕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中,朗公寺遭到洗劫而一度荒废。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刘恒杨坚勒令将朗公寺更名为“神通寺”。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文帝勒令隋炀帝之子河南王为神通寺檀越,兴工恢复。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文帝送舍利于30座寺院,令建灵塔。盛唐时期,神通寺发展到了鼎盛阶段。经过唐宋五代十国的社会大动乱以后,神通寺便走向衰败。金朝末年,神通寺地处战场,破坏尤甚。元代中叶,随着释教的兴盛,神通寺又重新得以恢复和发展。从元至明,未经多大变动,明成化年间,在位居济南市的朱见深之弟德王朱见潾的提倡下,神通寺再度得以发展。天启(公元1621年)以后,神通寺再度衰败下来。清代乾隆,寺院住持兴寿和尚,无视佛祖之清规戒律,将寺产大肆挥霍,当卖土地近三百亩,盗卖树木不可胜数,神通寺愈加败落。
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与林徽因遍访中国古建筑,四门塔是他们“抢救式考察”的重要一站。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视察了神通寺遗址,对其文化内涵和保存状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其为保存“最好的佛教遗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为管理保护好神通寺遗址的古文物,国家于1964年建立了文管所,设专人管理。1973年建立接待室、文物陈列室,并向游人开放。2006年,神通寺礼请界空法师为住持,致力于千年古刹的重修工作。神通寺主要遗存有四门塔、龙虎塔、九顶塔、墓塔林、摩崖造像等。
命名
神通寺,隋朝之前称朗公寺,以其创始人朗公而得名。僧朗,俗姓李,是佛图澄的高徒,他原在渭河平原讲说佛经,后来山东省,在泰山南北,齐鲁大地,宣扬佛法。北魏郦道元撰写之《水经注》载:“济河又东北地区,右会玉水。水导源泰山朗公谷,旧名琨瑞溪。有沙门竺僧朗,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隐于此谷,因谓之朗公谷。故车频《秦书》云:“苻坚时沙门僧朗,尝从隐士张巨和游,巨和常穴居,而朗居琨瑞山,大起殿舍,连楼累周…… ’即此谷也。”关于琨瑞山,《岱览》云“在泰山东北四十五里,旧名金舆山又名金庐山。”《山东通志》云:“金庐山在历城区东南八、十里,山下为朗公谷。”
隋朝,文帝杨坚“专弘佛教,开皇伊始,广树仁祠,有僧行处,皆为立寺”。刘恒杨坚因“通征屡感”故曰“神通”,便勒令将朗公寺更名为“神通寺”。
历史沿革
神通寺原名朗公寺,由朗公创建于公元351年。朗公之后,寺院由朗之高足僧意任住持时,寺中有高丽像、相国像、胡国像、女国像、吴国像、贷宗像、昆仑像,如此七像,并是金铜,俱陈寺堂。北周保定(公元561年)以后,在宇文邕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中,朗公寺同其他寺院一样,遭到洗劫而一度荒废。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文帝杨坚勒令将朗公寺更名为“神通寺”。神通寺最早住持是高僧法安,他曾随文帝至泰山,酷似其祖师朗公。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文帝勒令隋炀帝之子河南王为神通寺檀越,兴工恢复。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文帝送舍利于30座寺院,令建灵塔。勒令高僧法瓒送舍利于齐州神通寺并其为该寺住持。盛唐时期,神通寺发展到了鼎盛阶段。
经过唐宋五代十国的社会大动乱以后,神通寺便走向衰败。金朝末年,神通寺地处战场,破坏尤甚。元代中叶,随着释教的兴盛,神通寺又重新得以恢复和发展。从元至明,未经多大变动,明成化年间,在位居济南市的朱见深之弟德王朱见潾的提倡下,神通寺再度得以发展。天启(公元1621年)以后,神通寺再度衰败下来。清代乾隆,寺院住持兴寿和尚,无视佛祖之清规戒律,将寺产大肆挥霍,当卖土地近三百亩,盗卖树木不可胜数,神通寺愈加败落。
方位
主要遗存
四门塔
四门塔位于神通寺遗址的东南,青龙山南麓,金舆谷南口,与殿堂遗址仅隔一溪的台地上。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门塔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是一座用青石砌成的亭阁式单层塔,平面作方形,每边长7.4米。四面各有拱门,故俗称四门塔。塔檐下出挑叠涩五层,檐上叠筑23层,逐层收缩至顶部,构成四角攒尖式塔顶;顶端露盘上,四角置山华、蕉叶,中筑项轮至刹部。塔墙厚0.8米,墙壁刻有简洁的几何花纹。
塔心正中筑有石砌空心方形柱,柱上擎16条三角石梁,上置石板拱起,形成方形廊道。整个形体雄伟浑厚,线条简洁古朴,是单层塔之早期范例。《世界美术全集》说此塔筑法“乃汉代制法之余波,此塔结构虽简单,却具有平衡之美,在石筑之单层塔中,可谓之无与伦比者。”塔室内,塔心柱四面台上,现存四尊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圆雕佛像,皆螺髻,面门盘膝而坐。
南面谓保生佛,北面谓微妙声佛,东面谓阿閦佛,西面谓无量寿佛。南北二尊的形体大致相同,面相呈长圆形,面貌清癯,著袒右肩袈裟,衣带作小结,两眉中央有白亳相,只有手势不同,南面佛双手分置于两膝。北面佛,一手扶膝,一手扬起,似是正在讲经说法。东西二尊的形体大致相同,面相呈方圆形,是双手重叠于身腰中部的“禅定”佛像。东面佛袒右肩,外著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衣带作小结下垂甩向左肘上。西面佛,外著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内著褒衣作小结。四尊造像神情端庄自然,造型洗练,刻工精湛,是我国现存的佛教艺术珍品。《济南金石志》载:塔内有造像记两则。一在南面佛座下,文曰:“武定二年,三月乙卯朔十四日戊辰,冠军将军司空府前西阁祭酒,齐州骠大府长流参军杨显叔,仰为亡考忌十四日,敬造石像四躯,原为亡考生常值佛。”这块题记刻石,据传,清末被古董商盗去,售于大官僚托忒克·端方,后流入日本。现佛座下的造像记,是依据原刻石拓片重刻。另一则是:“维大唐景龙三年,岁次乙酉七月戊午朔四日甲寅,比丘尼无畏,沙弥尼妙法,奉为己过,比丘僧思之,敬造弥陀佛一铺:观世音、大势至、二圣僧。上为国王帝主师僧父母,下及全家眷属,法界苍生,咸同斯福。”此记刻石,也已丢失,下落不明。该铺造像亦均残破。
塔旁有古柏一株,生有九大主枝,人称“九顶松”。清《泰山道里记》曰:塔前古柏一株,九顶苍秀,传云汉植。”专家测定,树龄已有一千五百年。清代有诗云:“朗公精舍古神通,劫火残烧五代十国空,唯有四门孤塔下,长松九顶尚青葱。”四门塔这一名称的最早记载,是青龙山南坡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建的石塔塔铭上,称之谓四门石塔。
四门塔由于年久失修,加上人为破坏,解放时已残破不堪。东西墙面出现了裂缝,拱门顶部有不同程度的破裂和下垂,塔内三角石梁全部断裂。塔项叠涩石和塔刹、塔檐,多有损木伏坏风化,塔内佛座倾圮,佛像歪倒于地。为了保护古塔,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了抢救措施进行维修加固,从而使古塔得到了妥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门塔的保护管理工作一直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高度重视,曾多次进行保护修缮。1953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决定对已经破败的四门塔进行基础性的维修,由蒲松龄研究专家路大荒先生主持。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国家拨款1000元。路大荒先生雇佣了当地的民工,在塔体外面打三道铁箍,加固开裂的墙体。塔内立石柱支撑断裂的三角梁。封堵东、南、西三门。完成了四门塔千年以来有记载的第一次修缮工作。此后,在1971年至1973年对四门塔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维修工程。在塔外围增建了九米见方的挡土墙,塔基周围砌筑了护坡石,塔顶和塔室残损部分全部照原尺寸更换了新石。用ep粘接断裂的石梁,并穿钢筋加固。石拱板上浇筑钢筋混凝土加固,沿口处加一道钢筋混凝土圈梁和井字形拉梁。对外墙裂缝、椎裂及拱门和佛座损毁处也都做了维修。大修过程中,在塔心柱内发现了舍利子,有琉璃瓶、佛珠、五铢钱和戒指等,都放在铜函内,铜函置于石函内。另外还根据拓本重刻了东魏武定二年造像记,仍置于南面佛座之下。
龙虎塔
龙虎塔位于白虎山东麓的千佛崖下,神通寺祖师林的南面,与四门塔隔谷相望。该塔造型优美,与四门塔古朴的风貌,形成鲜明的对照。塔的平面为正方形,砖石结构,通高10.8米,因塔身雕有龙虎而得名。基座为三层,每层出挑三层。
第一层束腰部,每面各雕石龛两个(可能原置有造像)。第二层束腰部,各面凿有石龛两个,内雕伎乐人物,外雕复莲。第三层束腰部,下为下枋,下枋以上为复莲,四面各雕一托扛力士,复莲以上雕有狮、角神、伎乐人等,以上采用仰莲雕成的挑檐。塔身采用四块石板雕成,每面中央各开一宝珠券门。南北两门两侧雕出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一手持剑戟,一手持舍利宝塔,脚下踏三夜叉,来守护正法,保护天国安宁。东西两侧,雕有释迦二大弟子,摩诃迦叶和阿难陀。塔身还雕有佛、菩萨、飞天、龙、虎、云等。塔身内有方形石柱,四角各雕盘龙,中雕佛像一躯,上雕飞天等,形成小佛龛。四面龛中的佛像均是突胸细腰,脸型较瘦长。
塔檐用砖砌筑,仿木结构重檐,檐下有双跳华拱承托,上置复莲、项轮、宝顶为塔刹。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崖摩崖造像
千佛崖在神通寺遗址白虎山腰的石壁上,这区造像由南至北长约60多米,大小石窟100多个,现存佛像210多尊,造像题记46则,年号有武德、贞观、显庆、永淳、文明等。是山东省唐初造像遗存中的珍品,从保存完好而言,为山东省唯一的一区。造像者的身份有贵族,有平民,有僧侣,贵族如南平长公主,驸马都尉刘玄意,赵王李福,上骑都尉刘操等,大都是为亡父母、兄姊、儿女及其亲属“祈福”而造。这些造像多数完整,造型生动活泼。从题记看,造像是由南向北镌凿,大约用了60年之久,开凿成现在的布局。在这区造像中,最大者有五个石窑。由南向北,第一号石窟内有跏趺坐佛一尊,高约1.78米,面相丰圆适宜,胸部扁平,眉清目秀,头作螺髻,外套对襟而敷搭双肩式的袈裟,腰间衣带作小结。窟顶作木建筑的椽屋檐。为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南平长公主为其已故的父皇李世民所造。这尊造像,造形构思之巧,雕刻刀法之精,艺术造诣之高,为古今人士所称道,它是千佛崖造像的代表作之一。二号窟内有坐佛一尊,高约2.75米,底宽1.29米,为千佛崖造像中最大的一躯。左边石壁上还有小佛像八尊,旁有显庆三年的造像记载。三号石窟内坐佛三尊,高约1.75米。四号石窟规模较大,窟门中央雕有石柱,内造坐佛二尊,高约2.6米,是李世民第十三子赵王李福所造,题记为:“大唐显庆三年,行青州刺史,清信佛弟子赵王福,为太宗文皇帝敬造弥陀像一躯,愿四夷顺命,家国安宁,法界众生,普登佛道。”窟内壁上还凿有小佛和立菩萨,菩萨的璎珞精细复杂,全身腰线轮廓欹斜玉立,栩栩如生,令人感到是一位宁静慈祥的女菩萨。第五号石窟内有坐佛一尊,高约2.6米。
除这较大的四大石窟外,其余小的石龛、佛像罗列满壁。受雨水侵蚀的亦为数不少,如驸马刘玄意造像中的天王像,即已受到严重侵蚀。
这区造像是神通寺历史的实物见证,也是中国唐初造像中保存最完整的珍品之一,对研究古代佛教雕刻艺术有很大的价值,它在山东省佛教艺术史上占极为重要的地位。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建筑基础台
唐代建筑基础台是唐中期遗物。平面呈长方形,东西两面边长12.65米,南北为10.77米,通高0.75米,台上下各分对称三层线脚,砌成束腰“须弥座”式。北面束腰,共有石柱15条,分成14界格,东面仅存一格,西面7格,南面3格。每界格中刻成壶门小龛,龛中刻有伎乐人物,有拍板、琵琶、排箫、笙、腰鼓、长鼓、箜篌、院咸等,有来自古印度艺术的共命鸟和手托孔雀的壮士,整个雕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是中唐雕刻艺术之精品。
这一古建筑基础台,已被淤土埋于地下几百年,1964年9月,清理塔基淤土时被发现。为保护这一古文物,政府拔专款于1980年,绕着基台西、北两面新建一道长廊,一座方亭,不仅保护了文物,为游人设置了乘凉休息的地方,同时也为神通寺遗址增加了新的景观。
小唐塔
小唐塔亦称小龙虎塔,该塔原在突泉村皇姑庵内,庵早已荒废,为了妥善保存,于1972年移于神通寺青龙山西麓一台地上。塔为平面方形的密檐式石塔,原为七级,现存六级,通高3.86米,双层须弥座高1.44米,束腰部四面均有精美浮雕。
塔身是由两块石料拼对成的方柱体。南面辟券门,直通塔室,内雕一佛二僧二菩萨,皆面额丰满,衣纹流畅,雕刻精细。门外左右各立一天王,均穿盔甲,足踏鬼魅,酷似盛唐墓中出土的天王俑形象。券门上饰火焰形门楣,正中雕虎头,左右各一莲座上,分别坐弹琵琶、吹萧乐伎。门饰上方莲座上结跏趺坐一小佛,其上雕出四龙,中间二龙作穿石状,从壁中穿出半身,口里吐出的水直落小佛头上,构成了“二龙浴太子”的精美图案。塔身四角还各雕一盘龙柱,但残损较甚。塔身东面刻有“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丁巳,二月辛丑朔八日戊申,大浮图主贯王,兄李生、弟李成、弟文剑等,上为国王帝主,下及师僧父母,普为法界苍生,咸同斯福。”的塔铭,因此知塔建于盛唐。这种形式的小石塔在唐代较为流行。
小宋塔
小宋塔亦称绍圣塔或青龙塔,位于青龙山南麓,四门塔北面约60米的山坡上,为一方形三层石塔。整个塔身置于凸起之自然石块上,通高4.71米。底部为一块整石刻成平面略成长方形的基座,长1.38米,宽1.30米,高0.58米。台基南侧刻有楷书比丘福林于北宋绍圣五年为亡父母造塔的题记。题记称:其父好儒,其母好佛行善,均寿高80多岁,无疾而终,虽值炎热天气,但仙客来菌蝇不近其身。
该塔虽不华丽,但为神通寺宋代建筑之仅存。
墓塔林
现存墓塔林,是神通寺自金以后历代高僧的墓地,现在塔林存有墓塔46座,墓碑15通,也是中国佛教寺院较大的塔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博物馆”。其中以石塔为主,辅之砖塔,造型各异,丰富多彩。
其中元代泰定二年《清惠明德大师敬公山主寿塔》,明代嘉靖五年《成公山主塔》是汉代阙式之风格,在中国现存塔林中为之仅见。考古专家对这两座墓塔都有较高的评价。
神异井
神异井,是神通寺僧众用水之井,井深5.26米,水质甘冽。碑文记载:“其处乏水,禅定之次,(朗公)闻地下有水声,俾穿掘,果获甘泉,迄今以为神异井焉。”
九塔观音寺
九塔观音寺,位于柳埠东南2公里许之灵鹫山秦家村附近,现存观音殿一座三间,佛塔一座,其余建筑无存。《山东通志》载:“柳埠东南5里许,有九塔寺在焉,乃唐尉迟敬德公所造……”。寺内大殿门外台下,现存两株古柏,一曰烟柏,一曰茶柏,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碑文载“殿前柏树亦公(敬德)手植。”
大殿西南有一座砖砌佛塔,名曰九顶塔,其造型十分别致。明代著名诗人许邦才撰文、李攀龙手书的碑文《重修九塔寺记》称:“其塔一基上而顶九各出,构缔诡巧,他寺所未经有。”
该塔单层,全为砖筑,高13.3米。平面作等边八角形,塔基粗砌,缝宽约1公分。塔身至檐顶,全为水磨对缝筑法。檐叠涩向外挑出17层,又叠涩收进16层。其基、身、檐均呈凹形曲线,异常柔和,也很适用于砖材料结构的性能。它的刹部结构,处理奇异,在塔檐上端各隅角处,筑有方形三层小塔8座,高2.84米,8座小塔中央(面南)筑有中心小塔,高5.33米,形成塔林之势。塔身南面距地面高约3.16米处,辟一拱门,内为佛室,室内雕一佛二僧,佛高1.2米,跏趺而坐,面额丰圆,螺形发髻,眉间有白亳相,外著敷搭双肩下垂的袈裟,下为束腰佛座,刻工精细。佛室四壁有残存的壁画,尚可认出的有天王、佛等,多采用黑绿颜色。上有天花藻井(已残)。该塔造型华美柔和,实为国内罕见。日本人所编《世界美术全集》称该塔:“匠意纵横,构筑奇异,其他无能及。”
九顶塔年久失修,塔顶之众小塔多倒塌或残缺不全,主塔下半部亦被淤土所埋,砖亦多损坏。1962年政府拨专款,在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的指导之下,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调集精工巧匠,进行精心维修。
寺后山崖间有唐代摩崖造像两区,共有佛像80余尊,大多残缺不全。一躯造像题记为:“天宝十一载七月二十四日,李舍那上军都尉,为亡父母造接引佛一体。”寺下面有一泉,曰“金鸡泉”,原供憎人饮用,因泉水旺盛,水质甘冽,附近村民也皆用此水。
涌泉庵
从四门塔文管所沿白虎山南麓西行,便是涌泉庵遗址(民国初辟为柳埠林场)。涌泉庵初建于齐梁之间,因涌泉而得名。涌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泉水从一方池壁上雕刻的兽头中喷涌而出,汇集了“细水长流”“锦上添花”“悬崖瀑布”三股泉水,通过涌泉桥,依山势三迭而下,形成可观的“百尺飞流”。在这里有中国北方少见的大片竹林,缕缕泉水从竹丛根隙流过,形成弯曲的淙淙小溪,汇入飞流之中。《续修历城县志》说这里“百尺飞流,千丈古木,山光水色,鸟语花香。”
涌泉东侧半山坡上,有一座唐代单层佛塔。塔高3.35米,每边宽2.2米,塔向坐北朝南,塔内有一石雕佛像。塔身全部为大块青石砌成,正面辟一半圆形拱门,塔檐下出挑叠涩三层,塔顶用三行石板层层收缩叠筑,成四钻尖锥形塔顶,塔刹部已残坏。当地群众称此塔谓“送衣塔”。涌泉旁边,建有一座草亭,名谓“望岳亭”,在亭内凭栏远眺,可以远望五岳独尊的泰山。这里已为国家森林公园。
文化活动
2013年,神通寺与景芝酒业围棋队结缘,举办中国围棋甲级联赛比赛。
2018年,经国家宗教局批准,济南市神通寺与斯里兰卡大菩提王寺缔结友好寺院。多年来,两个寺院交往密切,友好交流不断,见证了中斯两国佛教界的友好情谊。2024年神通寺住持界空法师获得了斯里兰卡佛教暹罗派科提部僧王颁发的“中斯佛教交流友好使者”的荣誉称号。为加强与斯里兰卡佛教文化交流,讲好中国宗教故事,2024年12月27日,神通寺举办“济南神通寺与斯里兰卡大菩提王寺缔结友好寺院五周年”庆祝活动。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99年,历城区人民政府投资500万元人民币,在神通寺遗址前,建设了仿唐建筑群--神通寺遗址博物馆。这组建筑两进院,有山门、中殿、后殿和前后院的东西廊房组成,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室内展出了神通寺历史沿革、文物介绍、发展变化、历次维修等图片资料和解放以来神通寺出土文物精品。这组建筑构件宏大、主次分明、变化有致,体现了盛唐的建筑特点,是齐鲁第一家仿唐建筑群。
保护
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与林徽因遍访中国古建筑,四门塔是他们“抢救式考察”的重要一站。1963年,国家成立了四门塔文物保管所(2021年7月并入济南市文物保护利用中心),负责四门塔文物的保护管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视察了神通寺遗址,对其文化内涵和保存状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其为保存“最好的佛教遗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为管理保护好神通寺遗址的古文物,国家于1964年建立了文管所,设专人管理。1973年新建了接待室、文物陈列室,并向游人开放。2006年,神通寺礼请界空法师为住持,致力于千年古刹的重修工作。在界空法师的带领下,寺院僧众在原有的基础上恢复重修了神通寺。界空法师表示,神通寺是秉着以文化弘扬佛教的宗旨来振兴寺院,所以做了大量的文化活动,包括书法壁绘等等。
相关文化
古籍记载
南梁梁慧皎撰写的《高僧传》云:“竺僧朗京兆人,少而游方,问道长安,还关中,专当讲说。……以伪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移卜泰山,与隐士张忠为林下之契,每共游处。忠后为苻坚所徵,行至华阴山而卒。朗乃于金舆谷琨瑞山中,别立精舍,……内外屋宇数十余间,闻风而造者百有余人,朗孜孜训诱,劳不告倦。秦主苻坚钦其德素,遣使衬遗。坚后沙汰众僧,乃别诏曰:‘朗法师戒德冰霜,学徒清秀,琨瑞一山,不在搜例。’ ……燕主慕容德钦朗名行,给以二县租税,其为时人所敬如此。”
数斤,缋绫三十疋,奴子三人。后燕主慕容垂赠送官绢百疋,袈裟三领,绵五十斤。南燕主慕容德统治了山东省一带之后,为得到朗公的帮助,致书朗公:“皇帝敬问泰山朗和尚……使者送绢百疋,并假东齐王,奉高、山茌二县封给。书不尽意,称朕心焉。”朗公在答谢信中说:“僧朗顿首……贫道味静深山,岂临此位?且领民户,兴造灵刹,……。”此时的朗公,已成为一名政治和尚,成了辅佐南燕的国师。从唐房玄龄撰的《晋书》中得知,慕容德在山东南部的进军中,得到了朗公的帮助,而朗公也在慕容德大力支持下,使朗公寺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山东佛教也有了更大发展。《续高僧传》云:“燕主以三县民调用给于朗,并散营寺,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廊延袤,千有余间,三度废教,人无敢撤。”
传说
相传杨坚梦中得佛祖点化,称其母吕苦桃的族亲在济南郡,来此寻亲,竟真找到了母亲的侄子与堂弟。隋文帝深信“此缘来源于佛”,便在开皇三年,以“通征屡感”赐给了朗公寺“神通寺”的名字,意在“佛有神通、法力无边”。
相关作品
相关事件
佛首回归佛身
神通寺四门塔塔心柱东壁的香积世界阿閦佛头像于1997年3月被不法分子盗走,连续几年下落不明,后几经辗转为中国台湾民间人士购得。2002年年初,中国台湾法鼓山圣严长老收到几位弟子捐赠的一尊古石雕佛头,经初步认定,可能就是四门塔丢失的阿閦佛佛头,为了有一个准确的鉴定结果,7月,圣严法师邀请了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龙朋教授和四门塔文管所刘继文所长专程赴台湾进行鉴定,发现该雕像无论从佛头像所用的石质、风化程度,还是尺寸和雕刻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应当是四门塔所丢失的、消失五载的千年石雕。9月19日,中国台湾有关行政部门已同意将这一千年古石雕佛头像归还山东。12月1日到15日,石雕佛头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了复归佛身前的展出。12月16日上午,在台北法鼓山农禅寺农禅寺大殿举行了“法鼓山捐赠山东四门塔隋朝古石雕佛头像仪式”。12月17日在圣严长老及中国大陆迎请团的护送下,佛头回到了济南。12月21日,四门塔阿閦佛石雕头像回归修复揭幕仪式举行。
佛头刻字
2025年7月,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称,其在参观神通寺四门塔时,拍摄了一张佛像的照片,放大后发现佛像的头部有刻字。该名网友发布的图片显示,佛像头部刻有“某某省测绘局十五人”等字样。7月18日,四门塔景区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景区知晓网友所反映的佛像头部刻字一事。刻字系20世纪发生的事情,当时还没有进行文物保护,“加上了门、监控、人防,现在人是进不去的。”该工作人员还称,已找不到刻字显示的具体单位。
济南市南部山区管理委员会文化和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经了解,刻字行为发生在20世纪,并不是现在所为,“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安防技防设备都没有现在这么完善,而且时间过去这么久了,要说是谁刻的,我们还真不清楚。”此外,济南市文旅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佛像上的字是20世纪刻画的,当时还没有文物法,文物保护的理念也不够。关于刻字修复的事情此前也咨询过专家,专家的意见是文物被刻画了之后,再进行修复会对文物造成二次破坏,所以还没有对文物进行修复,只能先保留。该名工作人员还表示,相关部门对文物安全工作非常重视,对文物的安全防护手段也在加强。
参考资料
神通寺弘扬文化振兴寺院.环球网.2025-07-20
千年古刹——济南神通寺.山东频道凤凰网.2025-07-20
“某省测绘局十五人”,《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佛头被刻字?当地回应.今日头条.2025-07-20
齐鲁名寺 神通寺.联合日报.2025-07-20
千年古刹——济南神通寺.山东频道凤凰网.2025-07-20
千年古刹——济南神通寺.山东频道凤凰网.2025-07-20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党史网.2025-07-20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5-07-20
四门塔文物保护成果图片展 第3期.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0
千年古刹.山东频道凤凰网.2025-07-20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5-07-20
济南神通寺与斯里兰卡大菩提王寺缔结友好寺院五周年庆祝活动在济南举行.济南统一战线 中共济南市委统战部.2025-07-20
四门塔.济南市南部山区管理委员会.2025-07-20
东晋神通古寺 石塔石雕演绎隋唐佛门艺术.凤凰网.2025-07-20
《济南神通寺之谜》.中国纪录片网.2025-07-20
神通寺佛首回归佛身四门塔重现光彩.央广网旅游.2025-07-20
阿閦佛头回故里.央视网.202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