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比丘尼

比丘尼

比丘尼(梵语Bhikkhuni),梵文意译为“乞土女”“除女”等。佛教五众之一。中国俗称尼姑。指年满20岁,受过具足戒的女性佛教徒。

世界上首个比丘尼僧团在公元前五世纪于印度由佛陀的养母兼姨母大爱道倡议创立。晋朝建兴年间(公元313-317年),净检法师在西域受十戒,从而开创了中原地区的比丘尼制度。东晋南北朝时期,是比丘尼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比丘尼们对推动朝廷尊重佛法、礼遇僧尼、推动佛教势力和影响的扩大起到了重要作用。隋朝正式确立了内道场制度,在唐代,内道场在武则天时期达到鼎盛,其中的比丘尼主要来自宫廷,有的是因失意被迫出家,有的则自愿追求宗教。在宋元明清时期,尼众僧团的焦点逐渐从上层社会转移到了庶民阶层,出现了许多修行有成的平民比丘尼。

比丘尼遵守八敬法,在近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比丘尼法脉跨足全球。她们或默默从事善行造福众生,或肩负重责弘扬佛法,与僧众共同构成多元而丰富的佛教格局。

史料记载

在佛教经典如《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和《律部》中,详细记载了佛陀时代比丘尼的活跃情况和卓越风采,展现了她们在弘法卫教方面的杰出表现。在《佛说阿罗汉具德经》中,记载了十五位大声闻比丘尼的伟大成就,如法腊第一、智慧第一、神通第一、头陀第一等。还有索那、妙贤、芝伽罗摩多、难陀等比丘尼在不同领域中脱颖而出,成就卓越,如精进、宿命、信心、禅定、观空、慈济和教化等。

南传佛教中的《长老尼偈》记录了七十三位阿罗汉尼的成就和生平,其中包括各个阶层的女性,如刹帝利王族后妃公主、婆罗门女、富商女、妓女、农民、奴隶女等。比如释迦族公主难陀、精陀、梅陀,萨罗国王后乌比哩,舍利弗三个妹妹佳拉、乌帕佳拉、悉苏帕佳拉等都在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阿拉沃卡国的赛拉小公主,她在七岁时闻法出家,仅七日后就证得阿罗汉果,佛陀特例为她授予比丘尼戒。这显示了佛陀对一切众生的平等示教利益,以及巧妙方便的智慧。

含义

比丘尼,梵文意译为“乞土女”“除女”等。佛教五众之一。中国俗称尼姑。指年满20岁,受过具足戒的女性佛教徒。比丘尼专门修行佛法,追求解脱和觉悟。在佛法传播中,比丘尼在四众弟子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不同角色和环境,进行各种利生行为。在大乘菩萨传统中,有些比丘尼以更深远的视野组建大规模比丘尼僧团,积极参与佛教事业的发展和弘扬。然而,比丘尼道路历程曲折,从古至今,他们坚持修行和教化,为佛法传承做出贡献。

历史沿革

成立于印度

根据多种佛典记载,公元前五世纪,印度首个比丘尼僧团由佛陀的养母兼姨母大爱道倡议创立。她的出家历程颇具曲折。据传,佛陀曾两次拒绝她的出家请求,但她意愿坚定,与五百名妇女削发,随佛陀游行至舍卫城精舍。经过阿难陀的劝说后,佛陀同意以遵守八敬法为条件,允许女众出家修行,从而创建了佛教比丘尼僧团,逐渐壮大。佛经中提到六千大比丘尼,显示了尼众的蓬勃发展。资料分散于佛教经典,详尽记载见于南传大藏经巴利语三藏。其中《长老尼偈》记载71位长老尼和三十长老尼、五百长老尼共73组偈颂,描绘佛陀时代比丘尼的修行。印度的出家妇女来自各社会阶层,以婆罗门、刹帝利等王室人士为多,也有低种姓如农民、猎户、仆隶、妓女,但共同出家基于对佛法的信仰。她们为修行圣道,付出努力,不少获得圆满成就。《增壹阿含经》和其他汉译经文也提及众多长老比丘尼,显现佛陀时代比丘尼的兴盛和成就。

传入中国

在部派佛教时期,繁严的戒律显示出比丘尼僧团的规模,可知于公元四世纪已较为成熟。正是在此时,比丘尼制度传入中国。根据梁宝唱的《比丘尼传》,晋朝建兴年间(公元313-317年),净检法师在西域受十戒,从而开创了中原地区的比丘尼制度。她与24位志同道合者在洛阳宫城西门共同建立了竹林寺,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尼众寺庙。随后,在东晋咸康年间(公元335-342年),沙门僧建从月支国带回《僧祗律》尼竭磨和戒本,首次引入中国的比丘尼戒法。净检等四人受外国沙门昙摩竭多授具足戒,标志着中国比丘尼制度的建立。净检成为中国最早出家的女性,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位比丘尼。

虽然《大宋僧史略》卷上记载东汉明帝时期洛阳市的阿潘剃发受三皈五戒,但由于当时的戒法不完备,阿潘的出家无法称为比丘尼。因此,净检法师的出家标志着中国比丘尼僧团的正式成立。随后,中原地区的尼众在一段时期内,仅从比丘僧那里受戒。尽管传入中国的戒律多主张比丘尼从二部僧那里受戒(即先从比丘尼,再从比丘受具足戒),因缺乏合适的尼师和条件,无法实行。直至刘宋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外国舶主难提自斯里兰卡带来八名比丘尼,在景福寺暂住。随后,尼慧果等人模仿大爱道的方式,请师子国的尼师前来主持受戒。在元嘉十年(公元433年),师子国铁萨罗等十一名尼师前来,与中国尼众约三百人一同在南林寺接受具足戒,标志着中国比丘尼的二部僧受戒制度的开始。中原地区的比丘尼戒制由师子国比丘尼谱系与大爱道相承,再经由大爱道与佛陀本人联系,被视为正统。这次大规模的集体受戒不仅在佛教徒中具有特殊意义,也标志着中国比丘尼僧团合法地依律成立。

历代发展

东晋南北朝

在比丘僧团逐渐形成的历程中,比丘尼僧团却呈现相反的趋势。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比丘尼们似乎首先吸引了社会上层人士的关注,从而势力逐渐增长。例如,东晋时的支妙音权倾一时,甚至与朝廷政务有所关联;刘宋时的宝贤尼成为京邑尼僧正,主持京城尼僧事务,备受尊敬,甚至被刘义隆供养。在南梁,比丘尼不仅能出入宫廷,还能向皇族和王公大臣传授佛法。这个时期可以看作中国比丘尼僧团发展的高峰时期。比丘尼们不仅在修行,还广泛与社会各界互动,对推动朝廷尊重佛法、礼遇僧尼、推动佛教势力和影响的扩大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尼传的编也与当时比丘尼的活跃以及人才的涌现有关。

从《比丘尼传》和其他史料可以看出,当时女性出家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出于个人内在的信仰,也可能受家庭影响和自身领悟等。外界因素如灾祸、婚变、离乱、疾病等也可能影响女性出家的决定。总之,个人、家庭和社会环境都在其中起到作用。特别是在政治动荡、战乱不断的时代,女性承受着重重痛苦,出家成为她们极少数可选择的出路之一。这些出家的比丘尼多数深信佛法,专注于经律的修行,涌现出许多在法师、经师、禅师领域有影响力的人物。不少比丘尼还表现出坚定的宗教信仰,从事各种法律事务、赈济贫苦、传授佛法等。道馨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传授佛法的比丘尼,她讲授《法华经》《维摩经》,在清谈方面颇有造诣。惠曜则是第一位烧身奉佛的汉族比丘尼,法辩、昙晖、僧述等都具备深厚的禅定功夫。宝贤和法净则是史料中罕见的比丘尼僧官。

隋唐五代

在隋唐五代时期,比丘尼僧团呈现出明显的内道场尼寺兴起与扩展的趋势。内道场是位于皇宫内,举行宗教法会的场所,与尼众僧团直接相关。隋朝正式确立了内道场制度,隋炀帝将僧寺改为“道场”,内寺被称为“内道场”或“内寺”。这一制度配合官寺和僧官制度,实现中央集权的宗教政策。尤其在唐代,内道场在武则天时期达到鼎盛,其中的比丘尼主要来自宫廷,有的是因失意被迫出家,有的则自愿追求宗教。内尼的职责包括参与法会、讲经论、禅修等。

然而,尽管内道场对皇室提供了专用的宗教服务,也为出家的宫人提供了安置之地,大多数内尼却缺乏教育和交往机会,难以发挥尼众的宗教功能。她们的活动受限于禁中,失去了与一般人交往的机会,无法充分发挥比丘尼僧团应有的作用。虽然对宫人而言,内道场出家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选择,但这并不一定有益于整个比丘尼僧团的发展。

此外,隋唐五代时期,民间信佛的妇女也逐渐增多,她们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其中有不少修行有成的比丘尼。一些女禅师在修净和禅修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末山和朝闲比丘都在禅法上有所成就,末山甚至被单独立传。还有一些比丘尼如实际、玄机答雪峰等,对禅宗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天宝海印成为《全唐诗》中唯一的比丘尼诗人,她的作品使她被纳入省志。

宋元明清

在宋元明清时期,随着禅宗和净土宗的兴盛,尼众僧团的焦点逐渐从上层社会转移到了庶民阶层,出现了许多修行有成的平民比丘尼。然而,史实的缺失这个时期的情况难以被完全知晓。尼众出家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因家贫削发,有因生活受挫或丧失希望,有因战乱破家,有因丧夫而出家,甚至有娼妓皈依佛门的情况。尽管如此,有部分比丘尼仍以真实的信仰为基础出家。在修行方面,尼众的修证重心从多门兼备转向以禅净二宗为主。尤其是净土宗的盛行使得女众更多地修习念佛法门。许多有名的往生高尼如能奉、慧安等,以及禅宗尼僧如无著妙总禅师、锦、行刚等,都在修行和弘法上有着显著的贡献。禅宗的女禅师有深刻的禅理领悟,其语录和作品体现了对禅宗教义的理解和传承。

此外,在宋元明清时期,尼众也逐渐涌现出以诗歌和文学表达佛法的比丘尼。梅花尼以其梅花诗而闻名,不少比丘尼如正觉、祖勤、妙湛、悟莲等也有诗文传世。然而,受到性别偏见的影响,许多比丘尼的文学作品因未被重视而失传,这对传统文化构成了一大遗憾。中国佛教史上还有两位特殊贡献的比丘尼:智首与另外两名尼僧一同东渡日本,开创比丘尼海外弘法之先例;法珍则发起募刻佛经总集《赵城金藏》,以她的护持法宝精神感动人心。

近代时期

近代中国比丘尼的发展在历史的背景下呈现出多重复杂的层面。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宗教信仰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这时期,宗教信仰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有人因受到极端左翼思潮的影响将宗教视为异端,将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划为“迷信者”,另一方面有人在生活的困境中体会到苦、空、无常的内涵,内心产生对宗教的需求,但受到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信仰常常采取隐秘的方式存在。

尽管历经文化大革命的信仰断层,许多比丘尼依然忍受耻辱,投身于寺庙的恢复与佛教事业的重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一些尊者意识到培养僧才的重要性,创办了尼众佛学院,以传承佛法为己任。然而,政府在上世纪70年代末实施宗教政策后,僧团主要致力于恢复正常的佛事活动和自养生产。在这一时期,寺庙得到修复,新建寺庙也迅速涌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到佛教的吸引而投身其中。

出家原因

逃离家庭不幸

在古代社会,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受限,有些女性可能面临不幸的婚姻,甚至是家庭的虐待。出家为比丘尼提供了逃脱这些不幸的机会,获得独立和自主。

追求内心解脱

僧伽尼出家是为了寻求禅定和内在平静。她们通过削发为僧,放弃世俗欲望,专心修行,以实现内心的平和和解脱。

寻求真理和智慧

比丘尼可能因为对人生和宇宙本质的追求,选择出家生活。佛陀的教导鼓励个人通过内省和深思熟虑,探索真理和智慧。

反抗社会不公

在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受到限制,她们可能选择出家以逃避社会对她们的不平等对待。出家成为一种方式,让她们逃脱这些束缚。

修行和精神实践

比丘尼可能希望专注于修行和精神实践,摆脱物质世界的诱惑,追求内心的提升和升华。

追随宗教导师的脚步

一些女性可能被佛陀的教义和道德价值观所吸引,决定追随佛陀的脚步,以成为僧伽尼。

对他人的慈悲和服务

出家也可以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比如参与慈善事业、教育、疾病护理等。

寻求平等和自由

出家提供了一个在精神上和社会上都更为平等的环境,让女性能够获得独立和自由。

发展的意义与影响

意义

在近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比丘尼僧团的兴起和发展在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传承至今,法脉跨足全球,众多杰出尼众脱颖而出,各具专长。她们或默默从事善行造福众生,或肩负重责弘扬佛法,与僧众共同构成多元而丰富的佛教格局。随着佛教进入二十一世纪,佛法已经融入日常生活,佛教的使命在于团结和引导人们。在这个时代,全球佛教界应该进一步合作,建立跨国的比丘、比丘尼教团,充分发挥佛教的教化作用。同时,男女僧众教团也应当互为补充,通力合作,为全球和平与幸福共同努力。通过这种合作,佛法的益处将普及到所有人,带来幸福与安宁。

影响

对女性的影响

佛教尤其为那些不愿婚嫁或婚姻受挫(如离婚或早寡)的女性提供了一种守节的选择,为她们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归宿和谋生方式。在某些时期,比丘尼甚至成为贞洁守节的象征,她们的影响力渗透到民间。即使在遭受俗人嘲笑的时候,比丘尼的形象仍然比道教女冠更受保守。

对佛教的影响

许多女性毅然投身佛门,且出家后能坚守信仰,无论面对困难还是诱惑,都能忠实地奉行。特别是那些在历史上有记载的伟大比丘尼,她们有的严守戒律,甘愿牺牲生命,有的擅长辩才和传法,有的精通禅宗并付诸实践,有的智慧高超且在文学上有所成就,还有些怀有悲悯之心,致力于利益众生。这些比丘尼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业。然而,也不能忽视那些默默无闻的佛教女性,包括大量的无名比丘尼。她们在奉献服务、社会教育、弘扬佛法、帮助他人以及培育美好社会等方面也发挥了杰出的作用,这些贡献不容忽视也无法否定。

对社会的影响

比丘尼的宗教身份也赋予了女性独立的社会地位,使她们能够追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和宗教理想。相对于世俗女性,中国的出家女性通常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自由,受到的社会限制较少,这使得她们在僧团内部展现出卓越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甚至影响到了僧团之外的领域。

杰出代表

中国第一位比丘尼

净检法师,俗名仲令仪,晋朝时期彭城人。她在童年时随母迁至洛阳市,经历了丧父和丧夫之痛,因此投身佛门。在西晋建兴年间,她在西域门山受具十戒,成为中原地区第一位有沙弥尼资格的女性出家。随后,她与24位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洛阳宫城西门建立了竹林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尼众寺庙。在咸康年间,净检法师接受大僧的具足戒,成为中国最早依戒出家的比丘尼。她的贡献被人们广泛崇敬,为了纪念她的功绩,人们在骆驼山重新修建了竹林寺,并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比丘尼纪念堂,供信众朝拜。净检法师的努力和影响对女性在佛教中的地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当代第一:隆莲法师

隆莲法师是当代第一比丘尼、中国佛教尼众教育开拓者、四川尼众佛学院创办者。她在六十余年的出家生涯中,始终秉持着比丘尼的律仪制度和修行,致力于比丘尼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她自幼自学能力超凡,精通中西文化,后来为佛教教育的创新树立了典范。隆莲法师还是恢复二部僧受戒的倡导者,对佛教律仪制度的恢复和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她关心比丘尼教育,并支持佛学院的创办,为培养新一代佛教人才努力奋斗。同时,莲师在政治和社会事务中也有积极参与,担任过各种职务,为佛教界的权益维护以及国家建设贡献了力量。隆莲法师以其卓越的领导才华,使得昭觉寺得以恢复和发展,尽管未能完全重建历史观,但她为寺庙的开放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她不仅是佛教界的杰出代表,更是劫后佛教复兴的推动者之一,通过她的努力,佛教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历史故事

朱棣逮捕比丘尼

在1420年(永乐十八年),山东青州地区发生了一场农民起义,由唐赛儿所领导。唐赛儿自称为佛母,借助白莲教组织,她在多个地方活跃,包括青州市、诸城、安州、苔州、即墨区寿光市等县。起义爆发的背景是当时的社会动荡,民众饱受水旱之苦,世道艰难,人们忍受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唐赛儿起义后,她的势力逐渐壮大,占领了益都的卸石棚寨,并击败了前来镇压的明军指挥高凤。起义的声势迅速扩大,许多地方的白莲教群众都纷纷响应,士民共同行动。唐赛儿团结了一支由董彦升、宾鸿等人领导的起义军,一同进攻芦县和即墨县,并包围了安丘市。面对起义军的威胁,明朝政府感到紧张,紧急调派京军、整山卫武公沿海防备部队前来镇压。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不幸失败。唐赛儿领导的起义军被明军俘获,许多起义者被杀害。然而,唐赛儿本人以及董彦升、宾鸿等人却在人民的保护下逃脱。这次起义事件引发了朱棣的焦虑与恐慌。他怀疑唐赛儿可能已经削发出家,藏匿在尼姑和道姑中。为了追捕唐赛儿等人,他下令逮捕全国范围内的比丘尼,甚至数万名出家妇女被抓捕。

发毒誓的后果

在佛教经典《贤愚经》的第三卷《微妙比丘尼品》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在释迦牟尼佛时代,一些出家的女性仍被欲念和邪念所困扰,她们前往求教于名叫微妙比丘尼的尼姑。微妙比丘尼告诉她们,人的欲望就像山泽中的烈火,蔓延无止境,越烧越猛,对自己的伤害也越大。微妙比丘尼随后讲述了她的前世故事。她曾是有钱人的妻子,因嫉妒而杀害了继子,并发下毒誓。她投生为微妙比丘尼后,经历了一系列苦难,丧夫丧子,陪葬数次。她最终修得罗汉果位,认识到前世业力的影响。微妙比丘尼将自己的经历告诉其他尼姑,警示欲望和恶行必然导致果报,发毒誓只会加深遭报的痛苦。她的故事让其他尼姑更加努力修行,认识到欲望的危害。

金色比丘尼

佛陀在舍卫城时,有一户贱种人家生下一个有十八种丑相的女孩。父母原想将她溺死,但母亲坚持等她长大后再赶出门。女孩被关押,后被赶出家门。她流浪街头,遭受困苦,患麻疯病,变得痛苦不堪。一天,阿难尊者看到她的悲惨状况,问她原因。她认为前世恶业造成现在的遭遇,请求消尽恶业。阿难尊者建议她用善行来消减恶业,然后引导她供养佛陀,她献出自己的衣服,欢喜地在佛前离世。她下一世生在富商家庭,名为“金色”,充满美丽与智慧。她对佛法产生信心,出家后成为阿罗汉,她的恶业得以消减。佛陀解释,她前世因恶语骂人的恶业,使她出生时具有丑相,但因她的善愿,她得以修行,最终获得禅定

比丘尼戒法

八敬法,又称八敬戒、八尊师法,是比丘尼敬重比丘的一套戒法,也是最早的比丘尼戒制。据传说,在佛陀在那摩提犍尼精舍时,有五百名女子希望出家,其中有摩诃波阇波提夫人。佛一开始拒绝了她们的请求。后来,在阿难陀代为请求下,佛制定了八敬法,要求她们遵守这些戒法才能出家。这被认为是佛陀为女性制定的第一个出家规则。

所谓八敬法即:

一、尼百岁礼初夏比丘:谓比丘尼即使百岁,若遇受戒仅经一夏的比丘时,仍须礼拜足下。

二、不得骂谤比丘:谓比丘尼应恭敬比丘,不得妄加骂谤毁。

三、不得举比丘过:谓比丘有过,比丘尼不得检举;若比丘尼有过,则比丘可说。

四、从僧受具戒:谓比丘尼若欲奉持具足戒,应从大德比丘求受。

五、有过从僧忏:谓比丘尼若有过,应于比丘众中忏悔、自首,以除憍慢心。

六、半月从僧教诫:谓比丘尼当每月二次至大德比丘处,求教诫法,自我策进道业。

七、依僧三月安居:谓比丘尼结夏安居,应与比丘同处,以朝夕咨问法义,增长见闻。

八、夏讫从僧自恣:谓比丘尼安居竟,应于比丘众中行自恣法。

争议

假比丘尼

现代社会中出现许多假冒比丘尼,他们在表面上模仿出家人的形象,但实际上只在特定时候扮演出家人的角色,而平时过着世俗生活,包括饮酒吃肉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源于市场需求,一些人利用出家人的形象来牟取生计,损害了出家人的尊严和宗教形象。

经忏问题

寺院为了维持经济来源,可能陷入过度从事经忏(忏悔仪式)以获取捐款的困境。即使并非职业经忏师,寺院仍然因为信徒的需求而忙于经忏活动,甚至为了关怀信徒和信徒家属的生老病死,出家人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身心疲惫。这可能使寺院内部的修行环境变得不理想。

两性争议

比丘尼的两性争议在佛教历史中呈现多重层面。虽然佛陀的教理强调众生平等和生命尊重,但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传统的影响,女性出家在佛陀时代受到限制。佛陀的姨母想要出家引发了关于性别平等的争议,尽管后来女性得以出家,但弟子中仍存在对女性修行的怀疑。性别平等观念在佛教中推进困难,比丘尼可能面临男性出家人和社会的歧视,这为比丘尼的发展带来挑战。

现代修行生活

通过探究结古尼寺的比丘尼们的生活状态,可以感受到现代比丘尼的自由生活。她们生活远离城市繁华,尽享清静与宁静。尼寺呈现出风格独特的建筑,与美丽的自然景色交相辉映。比丘尼们每天的作息规律,以及她们在尼寺的学习和修行,展现出她们的自律和虔诚。她们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还要诵读大量经卷,博学各类经典。尼寺为她们提供了自由和清静,让她们专注于追求精神境界。她们放弃了美发,选择了出家,体现了她们对信仰和内心自由的追求。尼寺内的小百货店成为她们的生活必需品来源,她们喜欢整洁,用现代化设施如自来水、太阳能光伏电源和手机,让她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参考资料

王孺童《佛学启蒙》:第一位比丘尼与八敬法.凤凰网佛教.2023-08-22

中国历史上的比丘尼.中国佛教协会.2023-08-22

比丘尼教团的发展历程.新浪佛学.2023-08-22

当代大陆汉传佛教比丘尼的新动向 [释耀行].佛学研究网.2023-08-22

《续比丘尼传》初探. 佛学研究网 .2023-08-23

果芳法师:我眼中的“当代第一比丘尼”.凤凰网佛教.2023-08-22

雪源悼隆莲老法师:当之无愧的当代第一比丘尼.凤凰网佛教.2023-08-22

佛陀故事会:发毒誓的后果 微妙比丘尼的前世今生.凤凰网佛教.2023-08-23

佛陀故事会:金色比丘尼——丑女供养佛塔 得金色身相.凤凰网佛教.2023-08-23

现代比丘尼的出家经验与社会关怀(二).凤凰网佛教.2023-08-23

现代比丘尼的出家经验与社会关怀(二).凤凰网佛教.2023-08-24

探访青海玉树藏传佛教尼寺 感悟比丘尼的真实生活. 佛学研究网.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