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藤峡
大藤峡位于桂平市城区西北约8公里的黔江下游,是中国广西最大、最长、最著名的峡谷,全长41公里,有广西“小三峡”之美誉。传说原有大藤峡横跨江面,昼沉夜浮,可以渡人过江,因而得名。
大藤峡最早见于宋代地理书《方舆胜览》中记载“大藤溪在武仙县东南五十里,源出浔州大立山,下注于浔江,又有大藤峡”。明朝曾改大藤峡为断藤峡,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又改名为永通峡。1974年春,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大藤峡”三字。大藤峡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4度。大藤峡两岸是硬砂岩和砾岩发育成的丹霞地形,峡中有不少国家级保护珍稀动植物,其中的树蕨被称为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活化石。
1996年,大藤峡出口处的弩滩甘王庙被桂平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命名
传说古时有大藤如斗,横跨江面,昼沉夜浮,供人攀附渡江,因而得名。“大藤溪”“大藤峡”的名字最早见于宋代地理书《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书中“大藤溪在武仙县东面五十里”。宋诗人曾几诗集《茶山集》中记载:“大藤峡,曾几:一洗干戈眼,舟穿乱石间。不因深避地,何得饱看山。江溃重围急,天横一线悭。人言三峡险,此路足追攀。”
明朝改大藤峡为断藤峡,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朱厚照赐题“敕赐永通峡”五个大字摩崖石刻,因此大藤峡又名永通峡。1974年春,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大藤峡”三字。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大藤峡位于桂平市城区西北约8公里的黔江下游,入口位于武宣县东南隅勒马村附近的勒马滩,出口位于桂平市西北隅的弩滩,全长41公里。
大藤峡峡谷系大瑶山脉与连花山脉所夹黔江区水道而成。入峡口的左边是大瑶山脉的大藤山,右边是连花山脉的勒马山,两山对峙,状如天门。由此至弩滩是明显的峡谷地形,丛山夹一水,滩多流急。峡谷上段风光绮丽秀美,壮乡山寨散居在山间林里。沿江两岸有三个行政村,因峡而取名为上峡江村、中峡江村、下峡江村,村民昵称“三峡村”。峡谷下段奇峰耸峙,支流相间。溪流从武宣湾下桂平怒滩,畅通梧州市、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历代中国兵家必争之地。
气候
大藤峡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4度。
地形地貌
水文水利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务院批准的珠江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也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和“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是两广合作、桂澳合作的重大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挡水坝、泄水闸、发电厂房、船闸、灌溉取水设施及鱼道等。该工程总投资357.36亿元,总库容34.79亿立方米,防洪库容15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160万千瓦、年发电量61.3亿千瓦时。工程坝址位于珠江流域黔江河段大藤峡峡谷出口(即广西桂平市南木镇弩滩村),距离桂平黔江大桥约6.6公里。
该工程实施后,与西江上游的龙滩水库和下游堤防工程联合运用,可有效调控洪水,对提高西江中下游及西北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浔江河段的防洪保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可充分开发利用梯级水能资源,向电网提供清洁能源,缓解电力供需矛盾,为西电东送创造条件,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并可与流域其它骨干水库联合调度,有效调控西江枯水期径流,保证河道生态环境流量,增加枯水期流量,抑制咸潮,保障澳门和珠江三角洲供水安全,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筑坝壅高水位还可渠化库区航道,提高黔江区航道标准和通航能力,贯通西江航运线路,发展沿江航运,促进经济发展;也为发展灌溉和改善灌区人畜饮水创造了条件。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对保障流域防洪和供水安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生物多样性
大藤峡有不少国家级保护珍稀动植物,其中的桫椤被称为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活化石。
人类活动
石器时代
大藤峡位于桂平市城区西北约8公里的黔江下游,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最大最长的峡谷。传说古时有大藤如斗,横跨江面,昼沉夜浮,供人攀附渡江,因而得名。考古发现表明,大藤峡早在旧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遗址、汉代的城址及墓群、宋元时期的古遗址、古窑址,明、清古建筑、石刻等重要文物古迹在此均有发现。
宋朝
“大藤溪”“大藤峡”最早见于宋代地理书《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书中记载“大藤溪在武仙县东南五十里,源出浔州大立山,下注于浔江,又有大藤峡”。宋诗人曾几诗集《茶山集》中记载“大藤峡,曾几:一洗干戈眼,舟穿乱石间。不因深避地,何得饱看山。江溃重围急,天横一线悭。人言三峡险,此路足追攀。”
明清时期
由于此峡山高峡险,古往今来,成为中国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大藤峡地区发生过瑶族、壮族人民反对明朝统治的起义。从洪武到天启年间为止,规模较大的约为10余次,历时250余年。明王朝先后派韩雍、陈钧、王守仁(王阳明)率重兵镇压,成化元年(1465年),右佥都御史韩雍、都督同知赵辅等率军16万前往镇压大藤峡农民武装,韩雍命人砍断大藤,改大藤峡为断藤峡,于是大藤在何位置就成为一个谜。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朱厚照赐题“敕赐永通峡”五个大字摩崖石刻,这也是大藤峡又名永通峡的来源。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于崇祯10年(1637年1月)曾放舟大藤峡,他在游记中写道:横石肌(即红石滩)“有石自江右山麓横突江中,急流倒涌,遂极江页 洞之势”,“两岸山势高耸,独冠诸峰,时有山峰悬峙。”记述了大藤峡雄伟壮观之景象。清代著名诗人袁牧,也慕名来浔,亦作《铜鼓赋并序》。
近代
1974年春,对中国农民起义历史十分精通的毛泽东同志细询了大藤峡情况,并亲笔写下“大藤峡”三字。
1996年,大藤峡出口处弩滩甘王庙被桂平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桂平市大藤峡旅游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评审。该旅游区规划总面积144.3平方公里,工程总造价2.7亿元。
2015年,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施工期间,包括弩滩甘王庙在内的众多遗址开始搬迁,并对包括“勅赐永通峡”和勒马险滩上的“夷平险阻”等在内的约100方碑刻和摩崖石刻进行拓片留存。
2020年,桂平市开展创建大藤峡旅游度假区工作。2021年,桂平市城投公司筹资3000多万元对大藤峡度假区内景观及服务设施等进行改造提升。7月,广西旅发集团入驻广西大藤峡谷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广西旅发大藤峡谷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全面开展项目合作建设,在大藤峡旅游度假区内策划包装共20个项目,其中梦幻水云涧等项目将于2021年开工建设。
2023年9月,大藤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正式完工。
风景名胜
弩滩
在大藤峡出口处,因滩险水急如弩而得名。两岸礁石岩,水下暗礁四伏,漩涡回环,狂澜倒卷,险象丛生。大藤峡诸滩以此为最险,旧时船行至此,旅客往往烧香念佛,峡口北岸有甘王庙,也是祈求菩萨保佑平安之意。而船只触礁沉没事故仍时有发生。解放后儿经疏浚,水势减缓,并增设导航设施,但仍不宜夜航。近年计划兴建装机容量120千瓦的大藤峡电站,即在此处。石鸡、石狗、石鼓在弩滩之上10余里,峡的北岸,有嶙峋怪石成片突出江心,其状或如鸡、或如狗、或如鼓。传说这是明代瑶民起义军领袖侯大狗布置的神鸡、神狗、神鼓,明军由水上来攻,这些石鸡、石狗便会高声鸣叫,给起义军报信,让他们做好准备。敌人败走时,又会擂响战鼓,为追歼残敌的起义军助威。朝廷知道了这个秘密,派来一艘满载官兵的大船,想把石鸡、石狗、石鼓统统敲掉、砸碎,不料船进峡口,忽然狂风大作,滩水怒吼,官兵的大船被掀翻了,流到桂平市城郊,搁在西山脚下的河岸上,就成了现在的覆船岭。弩滩出口处已经成为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所在地。
雨丝洞
源出于南木镇高塘村云台山经榄子江注入黔江区,全长3.5公里。这里由山溪跌落而成,沿冲击的石槽而下,成潺潺流泉而泻,有国家级保护珍稀动植物,其中黑沙椤被称为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活化石。景致有鹊桥、情人石、千年寿龟小水潭、飞龙瀑布、双狮回龙瀑布,60多米高的雨丝洞瀑布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势。
金银潭
位于火烟冲溪流中段,水势自东南向北流注黔江。这里,重岩叠嶂,青翠相临,山高密林,瀑布沿途分布、落差各异,渊潭无数。泉水经九曲十二弯,顺黔江区而去。景致有留连潭、响水潭、龙门瀑布、金潭飞瀑、银潭藤影。植物种类繁多,山花野果缀其间,途中茂林修竹,景色幽深。
铜鼓冲
源于市区西北蒙圩九十九岭头东南向西北留注入黔江,全长5.1公里。这里具典型的峡谷峰林特征,十八湾湾十八潭,清溪瀑布,渊潭碧绿常青,线底芳石斑斓,石峰起,万木峥嵘,山蕉矮矮,山藤蔓蔓。有铜股碧影、飞瀑击鼓、瑶池灵龟、天溪素涴、天瀑虹韵、天湾放排等。铜鼓冲据说为古瑶民侯大狗的铜鼓化为石,以石似铜鼓得名。
毛主席手书石刻
1974年春,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大藤峡”三字。2004年,桂平市人民政府将毛主席手书的“大藤峡”三字墨宝,雕刻于大藤峡北岸渌水冲口的迎巽山悬崖石壁上,成为了人文历史故事的一个重要景点。
大藤庙
位于武宣县三里镇古立村民委勒马村大藤山东南面黔江左岸。现存庙宇是2000年在原地重建,面宽4.1米,进深4.7米,墙体青砖,山墙搁檩,小青瓦屋面,悬山砖木结构,古庙的部分柱础等古文物现仍存放于庙内。据村中老人回忆,大藤庙是祭祀汉代伏波将军的,之前是两座一天井进深,在前座匾额有“大藤庙”三个大字,两边门柱上写有对联,上联“为国为民铜柱垂勋光宇宙”,下联“允文允武越人降服拜旌旗”。
文物保护
石刻拓片
2019年,由于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已成功实现大江截流,大藤峡工程二期建设正式启动,开始蓄水后,库区丰富的摩崖石刻有部分将会淹没水下。为将这些铭记历史故事的摩崖石刻留下印记,武宣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启动石刻拓片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项目,委托专业团队对摩崖石刻和碑刻进行拓片留存;涉及碑刻和摩崖石刻约100方,包括“勅赐永通峡”和勒马险滩上的“夷平险阻”摩崖石刻等。
遗址搬迁
弩滩甘王庙,明成化年始建于桂平市鹿岭巅,康熙移建于弩滩上。同治八年(1869)八月毁于大火,同治九年(1870)九月重修,同治十二年(1873)四月完成。民国八年(1919)及民国三十七年(1948)又两次重修。1996年被桂平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分上里庙和下里庙,上里庙面朝碧滩,下里庙面朝弩滩。上、下里甘王庙,原来均为三进当地建筑风格,分上、中、下三进,中进两旁有耳房、阁楼,供香工居住。大跃进和“文革”期间由于大炼钢铁、破四旧等原因,此庙宇均遭受拆毁,现两庙均仅残存上殿,皆为砖木结构。因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需要,弩滩甘王庙被整体搬迁。
考古挖掘
勒马古城,也称勒马汉城,是位于大藤峡的入口之处的古城遗址,1987年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古城座北朝南,面向黔江,东西长500米,南北宽160米,核心区是东北部东西长约77米、南北宽约66米的高台。当时在地表发现大量陶片,胎质有黄、红、青、 灰色,纹饰为汉代盛行的绳纹,方格纹、水波纹、钱纹、器形有罐、碗、壶、瓦等。据史料记载,此城为刘彻平南越王驻兵之地,是汉代的重要商埠。大藤峡水库枢杻工程开始建设后,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勒马古城遗址由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进行考古挖掘。
大藤峡博物馆
大藤峡博物馆坐落于武宣县七星河黔江河口东侧,2017年开始筹备,2018年经县委、县政府研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原区文化厅同意并正式立项,2020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拟总投资13000万元,建设总用地面积为35860.12平方米,约53.79 亩,建筑总面积约13000平方米,主要包括大藤峡历史文化展厅、大藤峡特色景观展厅、武宣历史文物展厅、文物库房、业务用房等。
大藤峡库区被淹没需要发掘搬迁的文物48处,武宣境内就有24处。考古发现表明,大藤峡早在旧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遗址、汉代的城址及墓群、宋元时期的古遗址、古窑址,明、清古建筑、石刻等重要文物古迹在此均有发现。武宣县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这些珍贵的文物遗存对于补史证史,对于研究当地古人类社会经济状况、文化特征和民族渊源等具有特殊意义,也对探讨华族文明的起源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参考资料
武宣大藤峡水上旅游风景区.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政府.2024-06-21
广西桂平国家地质公园-大藤峡.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1
贵港13个国家A级景区你都去过了吗?趁着过年赶紧转转!.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1
先有大藤峡还是先有大藤溪?武宣这条小溪不简单.澎湃新闻.2024-06-21
暑期旅游推荐国内篇(13)桂平大藤峡.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1
广西最大的峡谷——大藤峡.广西地情网.2024-06-21
大藤峡之文物记忆(一).广西民族报网.2024-06-21
【历史文化】大藤峡探奇:拿什么留住你,这渐行渐远的记忆?.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1
大藤峡:大美武宣的山水画卷,令人赞叹的雄奇风光!.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1
山美水美大藤峡.广西新闻网.2024-06-21
大藤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百家号.2024-06-21
桂平市旅游资源介绍-大藤峡生态旅游区.广西贵港桂平市人民政府.2024-06-21
壮美大藤峡.百家号.2024-06-21
武宣打卡新地标大藤峡博物馆何时落成?.澎湃新闻.2024-06-21
桂平大藤峡旅游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通过评审.手机广西网.2024-06-21
大藤峡蓄水在即,摩崖石刻拓片,留下历史印记.百家号.2024-06-21
浔文旅复〔2022〕26号——桂平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对桂平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57号提案的答复.广西贵港桂平市人民政府.2024-06-21
大藤峡之文物记忆(三).广西民族报网.2024-06-21
大藤峡之文物记忆(四).广西民族报网.202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