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 (allergic 鼻炎, AR) 又称变应性鼻炎,是特应性 (atopic) 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 lgE(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以炎性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有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 黏膜肿胀等为其主要特点。过敏性鼻炎在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为 10% ~25%, 近年来随工业化程度的进展,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根据临床症状是否随季节而变化,可以分为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和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根据病程可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即症状和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进一步分为轻度和中-重度;根据症状可分为喷嚏及流涕型和鼻塞型。

过敏性鼻炎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对疑似病例进行过敏原方面的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过敏原检查主要包括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血清特异性IgE测定和鼻黏膜激发试验。过敏性鼻炎须与鼻中隔歪曲或鼻甲肥大药物性鼻炎、症状性耳塞、血管运动性鼻炎慢性鼻炎等进行鉴别。

过敏性鼻炎的的治疗主要包括避免吸入过敏原、药物治疗、免疫疗法和手术治疗等。最有效的为避免吸入过敏原。

流行病学

AR是临床常见的慢性鼻病,影响着全世界 10%~20%的人口,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该病导致劳动效率下降,每年在欧盟国家造成 300亿~50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

中国成人AR的自报患病率已从2005年的11.1%上升到17.6%,北京、上海市广州市杭州市、南京、 西安市沈阳市长春市8个城市的AR患病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各城市之间患病率差异明显,最低为成都市(9.6%),最高为上海(23.9%)。其城乡差异也十分显著,城区花粉症患病率(23.1%)明显高于农村(14.0%)。

最近,中国13个城市门诊患者临床特征调 查显示,中国AR患者的就诊高峰为8月和9月, 45%的患者集中在这两个月,4、5、6、7和11月分别是北京、合肥市、广州、上海和成都的就诊次高峰。此外,过去10年间,宠物引起的AR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增长率达到1.3%。

病因

遗传和环境因素被认为是过敏性鼻炎的病因学因素。过敏性鼻炎患者多具有特应性体质,即对外界抗原较易产生特异性IgE,这种体质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家族性,故该病患者常同时或先后患湿疹、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患者家族中也较易发生这类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鼻炎大多是由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常表现家族易感性。多种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等参与了过敏性鼻炎的发病过程。引起该病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有尘螨、屋尘、真菌、动物皮屑、各种树木和草类的风媒花粉等,这些过敏原的颗粒大都较大(5~25μm),能在鼻部被阻挡下来而在鼻腔内发生IgE介导的过敏反应。

传统上过敏性鼻炎分为季节性与常年性鼻炎,其中花粉和真菌孢子等室外过敏原是引起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主要原因,而尘螨、宠物皮毛、真菌、蜚蠊目等室内过敏原易导致常年性过敏性鼻炎。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常见的变应原见下图。

病理生理学

变应性鼻炎属l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涉及多种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等的相互用。概括起来讲,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有两个阶段:首先是变应原刺激机体并使之处于致敏(sensitization) 阶段,此阶段初始 细胞向Th2分化,产生Th2类细胞因子,细胞分化浆细胞并产lgE,lgE通过其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上的受体而结合在这两种细胞的细胞膜上;随后当变应原再次进入鼻腔并与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发生桥接(即一个变应原与两个lgE分子的Fab端相结合),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多种炎性介质(主要是组胺)作用于细胞和血管腺体等,引发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变应性鼻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以组胺为主的多种介质的释放,引起鼻黏膜明显的组织反应 ,表现为阻力血管收缩(鼻黏膜苍白),或容量血管扩张(鼻黏膜呈浅蓝色)、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黏膜水肿),多种免疫细胞浸润,尤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腺体增生、分泌旺盛(鼻涕增多 ),感觉神经敏感性增强(喷嚏连续性发作)。这些病理变化常使鼻黏膜处于超敏感状态,使某些非特异性刺激(冷、热等)易于诱发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

分型

根据临床症状是否随季节而变化,可以分为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和常年性过敏性鼻炎;过敏原在环境中的浓度随季节变动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根据病程可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间歇性是指症状发生的天数小于每周4天或病程小于4周;持续性是指症状发生的天数大于每周4天或病程大于4周。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即症状和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进一步分为轻度和中-重度。轻度患儿睡眠正常,日常活动、体育和娱乐正常,工作和学习正常,无令人烦恼的症状。中-重度有以下一项或多项表现:不能正常睡眠,日常活动、体育和娱乐受影响,不能正常工作和学习,有令人烦恼的症状。

根据症状可分为喷嚏及流涕型和鼻塞型,如下图。

临床表现

本病以鼻痒、阵发性连续喷嚏、大量水样鼻涕和鼻塞为主要特征。

鼻痒

鼻痒是鼻黏膜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后发生千局部的特殊感觉,合并变应性结膜炎时也可有眼痒和结膜充血,有时可伴有外耳道、软腭及咽部发痒。

喷嚏

喷嚏为反射性动作,呈阵发性发作,从几个、十几个或数十个不等,多在晨起或夜晚发作或接触变应原后即刻发作。

鼻涕

大量清水样鼻涕,是鼻分泌亢进的特征性表现。

鼻塞

鼻塞的程度轻重不一,可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单侧、双侧或两侧交替性鼻塞。

嗅觉障碍

由于鼻黏膜水肿明显,部分患者尚有嗅觉减退。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尽管各种实验室检查不断完善,但全面而详尽的病史对过敏性鼻炎的诊断非常有价值。要着重询问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暴露情况、反应强度、反应类型)、诱发因素、季节变化、环境因素、过敏反应、治疗情况等。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对疑似病例进行过敏原方面的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检查

前鼻镜(如下图1)或鼻内镜(如下图2、图3)检查

鼻黏膜特征性表现为苍白、水肿,亦可表现为充血或浅蓝色,下鼻甲尤为明显,鼻腔常见水样分泌物。

查找致敏变应原

可供选择的方法有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 (skin prick test, SPT) 、鼻黏膜激发试验和体外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

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 (skin prick test, SPT)

皮肤点刺试验临床上最为常用。

体外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

体外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包括血清和鼻分泌物特异性 lgE 检测。

鉴别诊断

由于过敏性鼻炎的一些临床表现并非特异,在其他疾病中也极为常见,因此必须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鼻中隔歪曲或鼻甲肥大

患者常终年鼻塞,鼻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药物性鼻炎(rhinitis medicarmentosa)

药物性鼻炎是由于鼻塞时应用鼻减充血剂用量太大或太久,因其扩血管的反跳作用,使得鼻塞症状更加严重,停用这些药物后鼻塞症状可以减轻。其他一些药物如抗高血压(普洛尔、可乐定)、α受体阻断药特拉唑嗪哌唑嗪)、α甲基多巴、利血平、胍那苄肼屈嗪和口服避孕药有明显鼻塞和分泌物增多的副作用,停用这些药物后症状可以完全消失。

症状性耳塞

症状性耳塞除常见的感冒外,较易忽视的尚有妇女经前期的鼻塞症,妊娠期的鼻塞症以及甲状腺功能低下时的鼻塞等。

血管运动性鼻炎(vasomoto rhinitis)

血管运动性鼻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发作性”鼻炎,患者鼻部症状常因气温改变、进食辛辣或吸入刺激性气味而突然发生,易与本病混淆,其鉴别要点为缺少喷嚏、鼻痒咽喉痛等症状,抗组胺及脱敏治疗无效。

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又称嗜酸性粒细胞性非过敏性慢性鼻炎(eosinophilic perennial nonallergic 鼻炎),其鼻分泌物也有多量嗜酸性粒细胞,常终年有症状,但过敏原往往无法找到,因此病因不明。此类鼻炎患者常伴发鼻息肉,有的还伴有感染型哮喘(构成“阿司匹林过敏-哮喘-鼻炎鼻息肉三联征”),其与过敏性鼻炎不同的是鼻充血及鼻甲肥大明显,分泌物呈黏液样,抗组胺药疗效差,色甘酸钠及脱敏治疗无效。

治疗

该病的治疗包括:①避免吸入过敏原;②药物治疗;③免疫疗法;④手术疗法

避免吸入过敏原

尽量避免暴露于过敏原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果患者仅对一种过敏原过敏,那么完全避免这一过敏原可以使疾病痊愈。尽管一些过敏原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尽可能减少接触已致敏的过敏原是治疗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例如对花粉过敏者在发病季节宜避免去园林或野外,有条件的家庭在发病季节卧室内使用空气滤芯并紧闭窗门等;屋尘螨过敏者扫地时应戴口罩,应清除室内地毯、绒线织品及毛绒玩具等物品,床上用品应用50℃以上的热水清洗。

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药主要是H1拮抗剂,它能与组胺竞争效应细胞上的组胺H1受体,使组胺不能同H1受体结合,从而抑制其引发过敏反应的作用。可有效减少喷嚏、鼻发痒和流涕,但对于鼻塞症状效果不佳。第一代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异丙嗪去氯羟嗪(克敏)、赛庚啶苯噻啶等,它们有一定的镇静和抗胆碱能作用,易出现黏膜干燥、嗜睡等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新一代的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盐酸西替利嗪)、氯雷他定(loratadine)、氮斯汀(azelastine)、左卡巴斯(levocabastine)、咪唑斯汀(mizolastine)等有更强的效用,且无抑制中枢神经的副作用。但有一些药物,如特非那定阿司咪唑在高浓度情况下,可以通过阻断钾离子通道引起心脏QT间期延长,易造成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和室颤,已较少应用。

减充血药物

鼻内充血是过敏性鼻炎最严重的症状之一,减充血剂具有拟交感活性,经鼻使用减充血剂可使鼻黏膜血管收缩,减少组织的肿胀,有效缓解鼻充血致鼻塞,改善鼻腔通气,常和抗组胺药合用。如0.5%喃西林麻黄碱、0.1%赛洛唑啉、0.1%羟甲唑啉等,最常用的为1%麻黄碱,每个鼻孔2~4滴/次,每日1~4次。由于这类药物会引起反跳性鼻充血和药物性鼻炎,因此在过敏性鼻炎的长期治疗中不推荐使用。本类药物只能用3~5天,不能长期使用。

抗胆碱药

胆碱能神经活性增高可导致鼻分泌物亢进,故应用抗胆碱药可以减少鼻分泌物此类药对鼻痒和喷嚏无效。

鼻腔盐水冲洗

鼻腔盐水冲洗可以降低鼻黏膜局部变应原浓度,缓解症状。

花粉阻隔剂

花粉阻隔剂可减少或阻断鼻黏膜与各种变应原接触,从而减轻或消除症状。

其他药物

色甘酸钠(disodium cromoglycate)

色酸钠能阻止鼻黏膜表面的肥大细胞脱颗粒而达到防治效果,2%滴鼻剂,每个鼻孔3~4滴/次,每6小时1次。酮替芬(ketotifen)具有抗组织胺H1受体作用和抗变态反应效果,口服每日2次,每次1mg。此类药物常在用药2~3周后才有明显疗效,因此若在发作期前开始服用和(或)至少使用1个月以上,效果更好。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孟鲁司特钠(montelukast )和扎鲁司特(zafirlukast),能特异性抑制半胱氨白三烯(CysLT1)受体,阻断白三烯引起的鼻部炎症;鼻腔局部用糖皮质激素不能抑制白三烯的释放,因而白三烯拮抗剂与糖皮质激素有协同作用,可减少激素用量。

糖皮质激素

口服泼尼松每日10~20mg足可控制大多数症状,由于其不良反应,仅适用于少数重症患者。局部应用的糖皮质激素有二丙酸倍氯米松(beclomethasonide),布地奈德(布地奈德),氟替卡松氟替卡松 propionate)及糠酸莫米松(mometasone)等。对大多数病人有良效而无全身性激素副作用。在局部应用激素之前,如患者鼻塞严重,宜先用1%麻黄碱滴鼻收缩血管,以使药物能达鼻腔深部。

抗IgE抗体

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是人工合成的单克隆抗IgE抗体,可直接作用于IgE及其高亲和力的Fc受体结合位点,减少血清游离IgE水平,同时使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IgE受体表达降低,有效地阻止血清游离IgE与肥大细胞及其他效应细胞的结合,从而阻止IgE介导的炎症反应。

特异性免疫疗法(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

早期进行SIT治疗对小儿过敏性鼻炎尤为重要,可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患者在治疗期间和停止治疗后,不但过敏性鼻炎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还可能阻止过敏性鼻炎向哮喘发展,减少新过敏原的出现,这是药物治疗无法获得的疗效。

SIT的途径包括皮下、舌下、口服、鼻用和吸入等,其中常用的治疗途径是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SLIT较SCIT更安全,WHO推荐SLIT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屋尘螨粉尘螨是导致中国过敏性鼻炎最主要的吸入性过敏原,也是唯一在中国完成临床注册的国际标准化过敏原制剂。

手术治疗

对部分药物和(或)免疫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病例,可考虑行选择性神经切断术,包括翼管神经切断等。

历史

人类患过敏自古有之,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严重过敏反应要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另说公元前2641年),埃及法老米尼(Menes)被大黄蜂叮咬后神秘死亡,可能是蜂毒造成的过敏性反应。大约1900多年前,罗马国王Claudius的儿子勃里塔尼古斯对马的皮毛过敏,由于皮疹和结膜充血以致于影响视力,不得不将骑行在少年航海家队伍最前方的荣誉让给Claudius的养子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

人类真正开始对变应性鼻炎等变应性疾病的探索始于16世纪。1565年,意大利医学家Leonardo Bottallo首先描述了针对玫瑰等植物花朵出现的呼吸道症状,但并未给出病因和诊断。真正意义上的进展发生在19世纪的一百年中。1819年,英国医师John Bostok在《皇家医学学会》上报告夏季出现的眼部和鼻部不适,认为枯草是其病因,因而把病命名为枯草热,并将其归入上呼吸道疾病的范畴,但他本人更倾向使用“夏季卡他”一词。1869年,英国医师CharlesHarrison Blackley观察将花粉放置在皮肤破损处的反应,开创了变应原皮肤划痕试验。实际上,Blackley是在自己身上完成上述临床试验的,他本人就是枯草热患者。1873年,他报告草属花粉是枯草热的直接病因。他尝试将花粉颗粒放入鼻腔、舌头、结膜、嘴唇和面部诱发症状,形成黏膜激发试验的雏形。

进入20世纪的,现代变态反应科学在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1906年,奥地利小儿科医师Baron Clemens vonPirquet根据希腊语的allos(其他的)和ergos(反应)合成了allergy(变态反应)一词,这被认为是现代变态反应科学的开元之年。他观察到接受马血清注射治疗的白喉患者,第二次注射后常很快出现更严重的反应,接受天花疫苗注射的患者也有同样情况,由此推断变态反应是人体对特定外源性蛋白质敏感而产生的保护性或危害性免疫反应。

1973年,丹麦医师Niels Mygind报告应用二丙酸倍氯米松洽疗变应性鼻炎取得满意疗效。50年代鼻科医师开始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变应性鼻炎,在控制局部变应性症状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药物副作用。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导致的副作用,局部皮质类固醇应运而生。1972年吸入皮质类固醇首次进入临床。其后的30余年,鼻用皮质类固醇广泛应用于治疗以变应性鼻炎为代表的鼻科炎性疾病。

预防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可定义为通过个人和社区效应来保护健康,例如促进个人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身心健康,预防传染病和确保环境安 全;在没有高危人群证据的情况下,应采取一级预防措施。

要定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诸如爬山、打太极拳、慢跑等;经常做鼻部保健按摩治疗,增强鼻腔抵御过敏原的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及鼻黏膜对于冷热刺激的适应能力。在平素的日常生活中,更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卫生习惯,注意和加强的自我管理、自我调护、自我强身等方面,通常要从日常工作和生活起居、一日三餐、劳逸结合、增强运动锻炼等诸多方面的生存细节做起。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为个人和群体可以采取的用于早期发现疾病和及时有效干预的措施,适用于对于过敏原敏感但尚未发病的个体,强调早发现早干预,包括疾病普查、筛查和体检等。

对于尘螨过敏患者,建议室内温度保持在20~ 25 ℃,相对湿度保持在50%;尽可能避免使用纺织沙发、地毯,定期使用防/除螨设备清理床垫、床单、被褥和枕头等。花粉过敏患者应关注当地的花粉信息预报,在花粉大量播散期间尽量居家并关闭门窗,外出时佩戴防护口罩和防护眼镜,鼻腔使用花粉阻隔剂;回家进入室内前要清理掉衣服和头发上的花粉,并进行鼻腔盐水冲洗、洗脸和漱口。对宠物(尤其是猫)过敏原过敏的患者,最好停止饲养宠物,或将宠物饲养于户外,并使其远离卧室,注意清洁宠物及其环境 。

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主要为最大程度地减轻临床症状,防止或减少功能损伤,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就变应性疾病而言,现有的治疗AR或哮喘的临床策略均属于三级预防。

前沿进展

2022年8月4日,由中山三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过敏学科团队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心牵头,联合广东省生态气象中心、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珠海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交叉学科合作成果在过敏科学顶级杂志《Allergy》(IF=14.710)发表,该研究指出大湾区环境特点与过敏性鼻炎发作密切相关。论文显示,大湾区空气污染与过敏性鼻炎发作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低温和干燥、高风速的气象条件也会加剧过敏的发作。其中指出,发现25-26度是过敏性鼻炎的最佳温度,升高和降低都容易发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李敏课题组在《自然》高影响力子刊《Nature Microbiology》(影响因子30.94)在线发表鼻腔菌群与宿主互作加重过敏性鼻炎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唾液链球菌通过与过敏性鼻炎患者鼻腔黏膜Muc5ac蛋白结合,促进其粘附定植和富集,并加重过敏性鼻炎的炎症反应。

参考资料

ICD-10 Version:2019.ICD-10 Version:2019.2023-11-29

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2023-11-29

..2023-12-05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