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
结膜(conjunctiva),是一层薄而透明的黏膜,覆盖在眼睑后面和眼球前面。结膜分为睑结膜、球结膜及穹窿部结膜三部分,构成一个以睑裂为开口的囊状间隙,称结膜囊。
睑结膜紧贴于眼睑后面,与睑板紧密相连,球结膜覆盖于眼球的前面于角膜缘处移行为角膜上皮,穹窿部结膜位于睑结膜与球结膜的移行处,形成结膜上穹和结膜下穹,多皱襞,便于眼球移动。结膜的血管来自眼睑的动脉弓及睫状前动脉。睑缘动脉弓于睑板下沟处穿过睑板分布于睑结膜。周围动脉弓发出下行及上行支供给睑结膜、穹隆结膜及距角膜缘4mm以外的球结膜,此动脉称为结膜后动脉,此血管充血称为结膜充血。结膜淋巴管丰富,有时可见球结膜上有类似串珠的透明物,即淋巴管潴留所致。结膜受三叉神经分支所支配。
结膜作为眼表的组成部分之一,在黏液分泌与免疫防御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疾病都与结膜病变有关,包括结膜炎、结膜干燥症、结膜色素痣、结膜血管瘤、结膜皮脂瘤、卡波西肉瘤、恶性黑素瘤等。
结构与位置
结膜根据不同的解剖部位可分为睑结膜、球结膜及穹窿部结膜三部分。
睑结膜
紧贴于眼睑后面,与睑板紧密相连,透明而光滑,其深面的血管与睑板腺清晰可见,是沙眼易发部位。
球结膜
覆盖于眼球的前面于角膜缘处移行为角膜上皮,除在角膜缘处与巩膜紧密相连外,其他部分连接疏松易于推动,是结膜疱疹易发部位。
穹窿部结膜
位于睑结膜与球结膜的移行处,形成结膜上穹和结膜下穹,多皱襞,便于眼球移动。结膜围成的囊状腔隙称结膜囊,通过睑裂与外界相通。
组织学
结膜是一黏膜,组织学为不角化的鳞状上皮和杯状细胞组成,有上皮层和固有层。上皮2~5 层,各部位的厚度和细胞形态不尽相同。睑缘部为扁平上皮,睑板到穹窿部由立方上皮逐渐过渡成圆杜形,球结膜呈扁平形,角膜缘部渐变为复层鳞状上皮,然后过渡到角膜上皮。杯状细胞是单细胞黏液腺,多分布于睑结膜和穹窿结膜的上皮细胞层内,分泌黏液。固有层含有血管和淋巴管,分腺样层和纤维层。腺样层较薄,穹窿部发育较好,含 Krause 腺、Wolfring腺,分泌浆液。该层由纤细的结缔组织网构成,其间有多量淋巴细胞,炎症时易形成滤泡。纤维层由胶原蛋白纤维和弹力纤维交织而成,睑结膜缺乏。
血管、淋巴与神经
结膜的血管:来自眼睑的动脉弓及睫状前动脉。睑缘动脉弓于睑板下沟处穿过睑板分布于睑结膜。周围动脉弓发出下行及上行支供给睑结膜、穹隆结膜及距角膜缘4mm以外的球结膜,此动脉称为结膜后动脉,此血管充血称为结膜充血。睫状前动脉在角膜缘外3~5mm处穿入巩膜,其末梢细小的巩膜上支不进入巩膜,继续前进组成角膜周围的血管网,此血管充血时为睫状充血。两种不同的充血对疾病诊断极为重要。睫状前动脉继续前进过程中向表层分支,分布于球结膜,称为结膜前动脉与结膜后动脉吻合。
结膜淋巴管丰富,有时可见球结膜上有类似串珠的透明物,即淋巴管潴留所致。结膜受三叉神经分支所支配。
生理功能
结膜作为眼表的组成部分之一,在黏液分泌与免疫防御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结膜囊表面光滑而湿润,可减少接触面的摩擦,具有保护眼球的功能。
相关疾病
结膜炎
结膜炎是结膜与多种微生物及外界环境相接触,但结膜具有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防护屏障和功能,若这些防御能力减弱或外界致病因素增强,将引发结膜组织炎症,其特征是血管扩张、渗出和细胞浸润,这种炎症统称为结膜炎。结膜炎根据病因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和变态反应性等,其中病毒性是最常见的结膜炎。
病毒性结膜炎以腺病毒科和肠病毒属的感染为主,鼻病毒及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结膜炎也较常见。当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会导致结膜发生病毒感染,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通常急性起病,有自限性疾病,传染性强,多为双侧发病。主要的症状是眼红,分泌物增多,同时还会出现畏光流泪,异物感,甚至视物模糊。
细菌性结膜炎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的感染为主。当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导致结膜炎的发生,使细菌侵入到结膜表面,通常单侧起病可发展为双侧,主要的症状是眼红、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
结膜干燥症
结膜干燥症又叫干眼症,是基础泪液分泌减少或蒸发过多而引发的眼部不适症状及视功能障碍。常表现为眼干、畏光、视力下降,但无夜盲。
结膜肿瘤
结膜肿瘤主要有结膜色素痣、结膜血管瘤、浆细胞瘤、结膜皮脂瘤、结膜肉芽肿等,治疗应视病情而定。一般良性肿瘤小而无变化者,可不必处理,大而影响美观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结膜血管瘤还可结合电凝、冷凝、放射及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
良性肿瘤
结膜色素痣(pigmented nevus ofconjunctiva)
为源于神经外胚层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最为常见,属于结膜的黑色素细胞增生性病变,病理组织学上由痣细胞组成,排列成巢或成行。可发生于球表、睫毛根部、泪阜和脸缘,极其少见于睑结膜或穹隆部,呈不规则的圆形,大小不等境界清楚,扁平或微隆起于结膜面般为深棕或黑色,浓淡不等,痣内无血管。出生时常不明显,青春期有生长趋势,很少恶变。如痣体突然增大,表面粗糙,且有血管长入,提示有恶变可能。
结膜色素痣一般不需治疗,如影响外观,可手术局部切除,但要切除彻底,并常规送病理检查。若一旦发现有恶变,应手术广泛彻底切除,以免复发。
结膜血管瘤(conjunctival angioma)
多为先天性,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孤立的、局限性或弥漫性毛细血管瘤Sturge-Weber综合征的表现之一。临床表现为反复性结膜出血,裂隙灯检查可见孤立或局限性血管瘤。
结膜血管瘤的治疗包括局部皮质类固醇、激光光凝和放射治疗。
浆细胞瘤(plasmacytoma)
并非真正肿瘤,是一种外观像肿瘤样的结膜和结膜下肿块,好发于穹隆部结膜是慢性炎症刺激下大量浆细胞聚集所成。好发于沙眼人群。为表面光滑的淡红色或略带黄色的小结节,质地坚硬,弥漫性生长,无明显界限,肿瘤生长缓慢,无自愈或消退,但表面不形成溃疡,严重时使上脸肥厚下垂病理检查发现瘤中常杂有玻璃样变或肝淀粉样变性。
治疗可结膜下或瘤体内磺胺嘧啶注射,;或可行局部手术切除联合羊膜和结膜移植,术后局部持续利福平与环孢素滴眼。
结膜皮脂瘤(dermolipoma of conjunctiva)
为先天性良性肿瘤,多位于颞上象限近外眦部的球结膜下,呈黄色,质软的光滑包块。包块可向上,向外延伸,并界于外直肌,上直肌之间。可向前生长至角膜、向后长入眼眶。多为双侧性。病理表现为实性皮样肿瘤,但上皮结构稀少或缺如,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
由于结膜皮脂瘤多为眼睑遮盖,显露不多,故一般不需切除。若影响美容,可部分切除。前部切除时要注意勿损伤外直肌,后部切除更要谨慎因其常与眶脂肪相连,手术可引起眶内出血等并发症,比原发病更为厉害。
结膜肉芽肿(conjunctival granu-oma)
为破溃的霰粒肿或结膜囊内异物长期刺激而成,表现为有蒂色红,质脆,大小不一,易出血的肿物。结膜肉芽肿治疗宜手术切除。
恶性肿瘤
卡波西肉瘤(Kaposisarcoma)
多见于艾滋病。表现为红色或紫色的血管性结节,常最先出现于结膜上。常伴发疱疹病毒科感染。治疗除全身治疗艾滋病外,局部可按结膜血管瘤治疗方案处理。
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发生于成年人,多见于40~60岁。恶性黑色素瘤可呈黑色、棕色或淡红色。结膜黑色素瘤常侵犯角膜缘并波及周边部角膜,在球表的黑色素瘤,可在1年左右长至豌豆大小,肿瘤隆起,分叶或结节状,有时可出现血性泪水。
未确诊者,应对怀疑为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灶做活检,以明确诊断。对已确诊者,应尽量手术切除干净,切缘干净无肿瘤细胞,不再做补充治疗而是定期随访,;切缘残留可疑肿瘤细胞浸润者,则行冷冻治疗或B射线照射。而眼内和眶内已被肿瘤波及或手术与放射治疗后复发者则行眶内容剜除术。
参考资料
【健康科普】正值高发季,小心结膜炎.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6
[眼健康小贴士]第十五期:干眼症患者的福音.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