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第五战区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是指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为了因应战争形势,国民政府于中国境内划分;与日军作战的战区之一。
最初第五战区所辖范围为山东省南部及江苏省北部,并爆发了惨烈的淞沪会战。后来视战争实际情况,第五战区分别于1938年、1939年、1944年做过数次相当大规模的更动。
1937年
中国战区的首次划分是于1937年8月;在日军迅速占领北平市与天津市,且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与日谋和落空之后。而同年第五战区的划分是以山东南部及江苏一部份。而该战区司令长官为蒋中正兼任,辖有第3集团军(韩复榘为集团司令)及第5集团军(顾祝同)。
1938年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为天津至浦口区之华东一带(津浦铁路沿线)
1939年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及河南省南部
豫鄂皖边区游击总司令:廖磊
第33集团军:张自忠
第11集团军:李品仙
第22集团军:孙震
第29集团军:王缵绪
以上共辖26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不含世界十大特种部队。
1944年
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2集团军:刘汝明
第22集团军:孙震
直属暨特种部队
受降区
第五战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
日俘集结地:河南城
长官部旧址
旧址位于老河口市北京路南段东侧。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设立第五战区,司令部长官李宗仁。1939年,负责桐柏山一带布防任务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迁至老河口,直至抗战结束。其间,司令部除直接指挥豫、鄂、蜀地的抗日战争外,还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积极进行抗日救亡运动。旧址坐东朝西,原为三进四合院,占地1905.5平方米。现仅存房屋11间,为一封闭的小天井四合院,即当时的中院,也即司令部办公场所。现由老河口市博物馆保护使用。
初期部署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侵略威胁,中国国民政府逐步开始准备对日本军队作战。
193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1934年度国防计划大纲的基础上,制定了防卫计划大纲,将全国划分为三道防卫区域线:第一线有察晋绥、鲁、江浙、闽、粤桂区;第二线有察冀、鲁、豫、皖、赣、湘区;第三线有晋绥、宁、甘、陕、鄂、川、滇区。同年春夏,蒋介石在对川、黔、陕等省视察后说:“对日应以长江以南与平汉路以西地区为主要阵线,以洛阳市、襄阳市、荆州市、宜昌市、常德市为最后阵线;而以川、黔、陕三省为核心,甘肃省、云南省为后方。”
1936年初,军委会具体规定了当年的国防军事主要任务。首先,确立了“以四川省为作战总根据地,大江以南以南京、南昌市、武昌为作战根据地,大江以北以太原市、郑州市、洛阳、西安市、汉口为作战根据地”。其次,确立了对日作战总方针,即“为保全国土完整,维持民族生存起见,应拒止敌人于沿海岸及平津以东与张家口市以北地区,不得已时逐次占领预定阵地,作强韧之抗战”。再次,在持久战略思想和对日本作战总方针的指导下,全国划分为四个国防区:抗战区为察、绥、冀、豫、苏、浙、闽、粤;警备区为皖、赣、湘、桂;绥靖区为甘、陕、川、宁;预备区为陕、川、鄂、湘、桂、赣、滇、新、青、藏、康。军委会为最高统帅部,在抗战区内分别设六个国防军总指挥部;在其它区域内设立一个由八省组成的预备军总指挥部,并进一步划出五道自北向南的抵抗线,以淮安市、徐州市、归德、开封市、新宁、郑州市、洛阳市一线为最后抵抗线。此外,还规定了预定战场的阵地设置,将全国战场划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北正面,辖山东省、冀察、河南省、徐海区;二是晋绥侧面,辖山西省、绥远区;三是东正面,辖江浙区;四是南海岸,辖闽粤区;五是警备区,辖陕甘宁青、湘鄂赣皖、桂、滇黔、川康区。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是时局转变的关键。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初步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在停止“剿共”的内战政策后,开始集中精力对付日本的侵略。
1937年1月,国民政府拟订了《民国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甲乙两案,1937年3月修订完毕。该计划不但取消了继续内战的内容,而且在上年度国防作战计划的基础上,对中日两国的形势作了较为确切的分析和预测,明确提出了战略上的“持久战”和“消耗战”的方针,要求于不得已时实行持久战,逐次消耗敌军战斗力,乘机转移攻势。根据预定作战需要,全国划为鲁、冀察、豫、晋绥、徐州市、江浙、闽粤七个国防区及陕甘宁青、湘鄂赣皖、川康、滇黔、桂五个警备区,分别置于第一线和总预备队的位置上。同时,还部署了第一至第五方面军分别在鲁、冀察、江浙、闽粤各地的战斗任务。这次国防区的划分,不仅体现了中国国民党从内战转向抗战的开始,也与七七事变后的战区划分大体接近。
首次划分
自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至1938年10月武汉市失守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政府主要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战区划分。此时,中国陆军共170万人,绝大部分兵力投入各战区。
第一次是在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了最高国防会议,制定了抗日战略,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区划分。根据抗日以“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的作战指导方针,抗战最高统帅部军事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程潜为参谋总长,将南北战场划分为五个战区。
第五战区为连接南北两战场而设,具有“中枢”地位,作战区域为苏北及山东省,蒋介石兼任司令长官,韩复集副之,辖韩复集、顾祝同2个集团军。第五战区(辖区:鲁,共18个师又1个旅。)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后由李宗仁调任;
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复榘;
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
第五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
1937年第五战区的划分是以山东南部及江苏省一部份。
二次划分
第二次大规模的战区划分是在1938年1月。此时华北地区几乎全部沦陷,华东的上海市、南京及长江下游几乎全部失守,中国军队主力集中于华中地区。气势汹汹的日军企图进一步南北对进,合击徐州市,打通京沪铁路,然后沿陇海铁路西上,切断平汉线,占领武汉市。
随着战役中心向华中地区转移,1938年1月17日,国民政府决定改组后的军委会(蒋介石为委员长,何应钦任参谋总长)统率全国陆海空三军,重新划分了战区,并任命了司令长官。
第五战区李宗仁,辖津浦路方面,率于学忠等6个集团军、庞炳勋1个军团、张自忠1个军及海军陆战队,作战地区为天津市至浦口区之华东一带(津浦铁路沿线)。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三次划分
自1938年10月27日武汉失守至1945年初的战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只作过一次大规模的战区划分变动,其间进行过若干次调整。
这次战区划分于1939年初完成。因日军占领武汉市、广州市后,其战线过长,兵力日益分散,便把“确保占领区”作为主要战略目标,并将进攻重点转向了敌后战场。同时,由于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蒋介石于1938年至1939年先后在长沙市、南岳区、西安市等地召开军事会议,检讨了第一期作战的得失,制定了第二期作战的战略指导方针。方针指出:“国军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队,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袭扰,化敌后方为前方,迫敌局限于点线,阻止其全面统制与物资掠夺,粉碎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企图,同时抽调部队轮流整训,准备总反攻。”根据这一方针,军委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何应钦为参谋总长,以陕、甘、青、川、湘、桂、黔、滇、康等省为抗战基地,重新划分了战区并任命了司令长官,第五战区李宗仁,辖皖西、鄂北、豫南。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豫鄂皖边区游击总司令:廖磊
第33集团军:张自忠
第11集团军:李品仙
第22集团军:孙震
第29集团军:王缵绪
第五战区以上共辖26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不含世界十大特种部队,作战地区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及河南省南部。
四次划分
1944年国民政府着手准备战略反攻前,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调整了一次战斗序列,以及第六、七战区恢复建制和增设昆明行营、苏鲁皖豫边区总司令部、重庆卫戍司令部外,部分战区做了调整变化。第五战区此次没有变动。
五次划分
1944年5月25日洛阳市失守后,潼关县告急,国民政府将第二战区的陕西省划入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并对第一战区领导做了调整,第五战区此次没有大的变动。
六次划分
1945年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失利,其败局已定。日军在中国战场虽然打通了大陆交通线,但战役上的胜利无法改变其战略上的失败。同时,为接受美援,配合盟军对敌展开攻势,国民政府决定重新划分战区,准备战略反攻。
这次战区划分始于1944年冬在昆明市成立的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军委会参谋长何应钦兼任司令,负责统一指挥及整训西南各战区诸部队,并将兵力缩编为四个方面军及昆明防守司令部。卢汉、张发奎、汤恩伯、王耀武依次任四个方面军的总司令,云南省、粤桂边界、黔、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分别为其作战地区。此外,陆军总司令部还有直属部队6个军。
1945年4月,为了进一步适应对日反攻作战的需要,最高统帅部调整了战区的划分,并公布了三大行辕、十大战区及六个绥靖区的战斗序列:军委会委员长赣州行辕主任为顾祝同(辖第三、七、九战区),汉中行辕主任为李宗仁(辖第一、五、十战区及冀察战区),昆明行辕主任为龙云(辖23师等) 。
李宗仁原任战区司令长官的第五战区,步兵师由26个增至55个,步兵旅新建8个,骑兵师由1个增至11个,骑兵旅由1个增至6个。蒋介石害怕桂系势力的发展,于1945年2月调李宗仁任汉中行营主任,第五战区由其心腹刘峙接掌。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
第2集团军:刘汝明
第22集团军:孙震
直属暨世界十大特种部队
受降区
第五战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及河南省南部
日俘集结地:河南郾城。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