瀍河回族区
河回族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洛阳市下辖区,位于洛阳市区东部,东与洛龙区接壤,西与老城毗邻,北依邙山,南邻南洛河,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城市区之一,是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联动发展区。截至2023年,全区辖1个乡,1个镇,7个街道,总面积8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6.6万人。瀍河区回族人民政府位于洛阳市瀍河区九都东路18号。
瀍河回族区地处中国地势中第二阶梯的东部前缘和中国黄土高原东南部边缘,地貌复杂多样,沟壑纵横,北高南低,北部以黄土丘陵地貌为主体。瀍河回族区是中国东西构造区和南北地质分野的重要分界,具有中国西部向东部,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较为明显的态势。瀍河从北向南贯穿瀍河回族区、汇入南洛河。瀍河回族区在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京之地,公元前11世纪,姬发建立西周王朝后,到姬诵时期,在瀍河东西分别建筑王城和成周城,距瀍河9千米,今日瀍河回族区所辖区域就处在二城之间的交通要地。公元前770年到公元605年,从东周到隋朝,洛阳市都被作为首都,辖区为京畿之地。公元960年后,金朝和北宋,洛阳作为陪都,辖区为洛阳县。元、明、清三个朝代,洛阳始降为特殊郡县,再降为一般郡县,辖区成为郡县城的东关地区,并从元代开始逐渐形成回族人聚居区。民国时期,辖区隶属洛阳县一区、二区管辖。1950年撤销区建制,所属乡镇改属市郊区。1951年恢复区建制,辖区隶属第二区。1952年成立民族乡。1953年瀍东回族自治区(乡级)成立。1957年11月1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洛阳市瀍河回族区。2022年,瀍河回族区地区生产总值160亿元,同比增长4.3%,居洛阳市第7位,三次产业结构为1.1:32.9:66。人均生产总值64544元。
瀍河回族区拥有老子故居、孔子入周问礼碑、夹马营、九龙台、等名胜遗迹。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回洛仓、含嘉仓2处仓窖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民俗博物馆、东关清真寺、隋唐洛阳城遗址是国家级文保单位。辖区内的河南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是洛阳市首批中国共产党史教育基地之一。
历史沿革
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宋太祖赵匡生于洛阳夹马营八孔窑街。
姬宜臼宜臼元年(前770年),平王迁都于洛邑,史称东周。辖区为京畿之地。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建三川郡,郡治荥阳市,后迁洛阳。辖区属河南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刘秀在推翻王莽“新”朝之后,东汉定都洛阳。辖区为京畿之地。
魏黄初元年(220年),曹魏曹丕(曹丕)建都洛阳市。辖区为京畿之地。
北魏太和十七年(483年),拓跋宏迁都洛阳。辖区为京畿之地。
隋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下令把原洛阳城的居民和全国各地富商大贾迁徒到洛阳城居住,辖区为首都内的居民区。
中华民国,辖区属洛阳县一区、二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辖区作为一个行政区,反复更迭,初为三区,后为二区,以后又同一区合并为老城区。
1957年7月,成立瀍河回族区筹备组;11月1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洛阳市瀍河回族区。
1958年9月,爽明街道更名为东关街道;瀍河回族乡更名为红旗人民公社;12月,瀍河回族区更名为瀍河人民公社。郊区白马寺人民公社划归瀍河人民公社管辖。瀍东回族自治区更名为北窑街道。
1959年2月,撤销东关、新安街、北窑三个街道,建立瀍东、瀍西两个管理区;8月,撤销红旗人民公社,建立农业管理区、蔬菜管理区;9月,撤销瀍河人民公社,恢复瀍河回族区建制。
1962年7月,建立东关、车站、北窑、五股路4个街道,白马寺人民公社划归郊区。
1963年12月,车站办事处更名为瀍西街道办事处。
1970年12月,成立塔湾街道办事处。
1997年9月,成立杨文街道办事处。
1984年,瀍河回族区下辖东关、北窑、瀍西、五股路、塔湾、杨文6个街道。
2000年6月,洛阳市区划调整,由洛龙区管辖的瀍河回族乡划归瀍河回族区管辖。
2005年9月,华林办事处成立。
2007年7月,洛阳市区划调整,由洛龙区白马寺镇管辖的马沟村、拦沟村、吕庙村、十里铺村交付瀍河回族区杨文办事处管理。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瀍河回族区位于洛阳市区东部。
地质
瀍河回族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地处华北地台(华北古陆板块),南像与秦岭皱系(古秦岭样板块)的接合部位。其北为华北地台区,其南为秦岭褶皱系。地质属洛阳市断陷堆积盆地的一部分,绝大部分范围被新生代沉积物覆盖。经过漫长岁月的地质演变过程,瀍河回族区形成黄土丘陵,沟壑纵横,河滩阶地的地貌。
地形地貌
瀍河回族区地处中国地势三大阶梯中第二阶梯的东部前缘和土地高原东南部边缘,是东西构造区和南北地质分野的重要分界。地貌基本属于河俗沉积平原地貌。南部主要由河漫滩组成。北部为邙山侵蚀堆积黄土地貌。北临邙山的五股路街道和杨文街道地势较高,南临南洛河的华林街道地势较低,处于城区中心的东关街道、北窑街道、瀍西街道地势相对平坦,东临焦柳铁路的塔湾街道地势较平坦。海拔最高点达158米,最低点129.10米,相对高差29米。
气候特征
瀍河回族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具有春季多风、气候干旱,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晴和,日照充足,冬季干冷、雨雪稀少的显著特点。全年四季分明,热量、降水量随时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点。年均气温14.7℃,年均降雨量601.6mm。全年日照时数为2141.6小时,各地差异不大,四季分布为夏多冬少,春秋居中。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瀍河回族区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2科、750属、2008种及182个变种、6个变型,有珍贵的领椿木、铁杉、连香、银杏、山白芍等树种,有华山松、冷杉、桦、油桦等林木。
动物资源
瀍河回族区野生动物资源较多,有陆栖脊椎动物342种,其中有珍稀动物190余种,主要有獐、貂、水獭亚科、大鲵属及多种珍贵鸟类。
土地资源
2022年3月,瀍河回族区发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一、耕地
耕地298.53公顷(4477.95亩)。
二、园地
园地21.82公顷(327.30亩)。
三、林地
林地182.48公顷(2737.20亩)。
四、草地
草地15.99公顷(239.85亩)。
五、湿地
湿地4.23公顷(63.45亩)。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844.67公顷(27670.05亩)。
七、交通运输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110.30公顷(1654.50亩)。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6.69公顷(400.35亩)。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0年底,区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43个居民委员会。
2000年底,区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1个瀍河回族乡,11个行政村。
2005年底,区街道办事处由6个上升为7个街道办事处,新建了华林街道办事处,63个居民委员会,1个瀍河回族乡。
2007年底,洛阳市区划调整,原洛龙区白马寺镇管辖的马沟、拦沟、吕庙、十里铺4个村交付区杨文街道办事处。
2010年底,全区下辖1个瀍河回族乡,7个街道办事处,15个行政村,14个社区。
2011年底,区下辖的瀍河回族乡11个行政村中的旭升、北关、下窑、上窑、塔东、塔西、史家湾、马坡、中窑9个行政村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7个办事处的杨文办事处管辖的4个村中的十里铺村也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
2012年底,全区有7个街道办事处,1个瀍河回族乡。有5个行政村。其中,瀍河回族乡有2个行政村(小李村、盘龙冢),杨文办事处下辖管理的有3个行政村(马沟、拦沟、吕庙)。
2013年5月3日瀍河回族区人民政府批复瀍河回族乡小李村、盘龙冢两个行政村村改居。至此瀍河回族乡原11个行政村“村改居”全部完成。
2014年6月27日,瀍河回族区人民政府批复杨文街道办事处管辖的马沟村、拦沟村、吕庙村三个行政村村改居。至此全区原15个行政村“村改居”已全部完成,并批复新成立了恒大绿洲社区居民委员会,归瀍河回族乡管辖。
区划详情
截至2016年,瀍河回族区辖1个回族乡、7个街道,共30个社区(含12个村改居社区)。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瀍河回族区总人口1798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5970人,占总人口的81.1%;农业人口33920人,占总人口的18.9%。
2021年5月19日,洛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瀍河回族区人口数为222833人。
全区居住有回族、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白族、苗族、壮族、彝族、瑶族、侗族、黎族、畲族、土族、朝鲜族、布依族、土家族、锡伯族、纳西族、傈僳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等22个民族。
经济
综述
2011年,瀍河回族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596361万元,较2010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09万元,较2010年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288250万元,较2010年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301502万元,较2010年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3:45:53.7调整为1.1:48.3:50.6。
2011年,瀍河回族区完成财政收入28278万元,较2010年增长21.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8269万元,较2010年增长21.8%;财政支出为78540万元,较2010年增长66.9%。
2011年,瀍河回族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1505万元,较2010年增长24.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87582万元,较2010年增长25%,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3923万元,与2010年持平。按投资行业分:农户投资3923万元,农林牧渔业投资4800万元,工业投资68737万元,建筑业投资20935万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投资8144万元,信息、传输、计算服务和软件业投资890万元,批发零售业投资35926万元,住宿和餐饮业投资2880万元,房地产业投资200629万元,水利环境、公共设施业投资1370万元,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投资6100万元,教育投资7201万元,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投资25370万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460万元。
2019年,瀍河回族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1亿元,同比增长7.7%;服务业增加值62.1亿元,同比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93.7元,同比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36.8元,同比增长9.3%。
第一产业
2011年,瀍河回族区粮食总产量达4589吨,较2010年下降3.9%;蔬菜产量29074吨,较2010年下降1.1%;肉类总产量519吨,较2010年增长1.2%;禽蛋产量665吨,较2010年下降2.3%;牛奶产量1777吨,较2010年下降42.9%。
2011年,瀍河回族区粮食播种面积1026公顷,较2010年下降4.7%,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21公顷,较2010年下降1.9%;玉米播种面积500公顷,较2010年下降5.8%;红薯播种面积5公顷,较2010年下降66.7%;蔬菜播种面积379公顷,较2010年下降30.5%。蔬菜基地新打机井2眼,硬化水渠2000米,硬化道路720米,新建日光温室18栋,新建塑料大棚18个。共发放补贴资金101.24万元;农机补贴4例,资金11.4万元;能繁母猪补贴3.77万元;发放农村教育补助办公经费21.8万元;农村低保资金142万余元。
第二产业
2011年,瀍河回族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09675.4万元,较2010年增长2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年产品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下同)完成总产值为272745万元,较2010年增长25.4%;完成工业销售产值508979.6万元,较2010年增长2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为272162万元,较2010年增长25.7%;产销率为99.8%,较2010年上升0.2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143942.2万元,较2010年增长2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5185万元,较2010年增长27.1%;实现工业利润18814.5万元,较2010年增长1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133.8万元,较2010年增长3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为7326万元,较2010年增长32.8%;重工业增加值为67858万元,较2010年增长26.5%,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9.7:90.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747万元,较2010年增长28.1%;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5008万元,较2010年增长55.7%;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49558万元,较2010年增长19.3%;其它企业完成增加值19872万元,较2010年增长44%。分行业看,增长较快的行业是医药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1625万元和1215万元,较2010年分别增长213.3%和146%。分所有制看,公有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0705万元,较2010年增长31.8%,非公有制企业完成增加值64479万元,较2010年增长26.4%。
2011年,瀍河回族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1440万元,实现竣工产值43265万元,房屋建筑施工447313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达423986平方米。共有14个资质建筑业企业,其中三级及以上施工总承包企业6个,建筑装饰单位3个,劳务分包单位5个。
第三产业
2011年,瀍河回族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867万元,较2010年增长20.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6328万元,较2010年增长22.6%,其中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371618万元,较2010年增长34%;限额以下企业零售额4917万元,较2010年下降2.1%;个体批零零售额20332万元,较2010年下降51.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3539万元,较2010年下降19.5%。
2011年,瀍河回族区完成商业销售额665245万元,较2010年增长42%。
文化
民俗宗教
开斋节,顾名思义,即斋月期满后的第一天。古尔邦节,在开斋后70天,阿拉伯语"古尔邦"是宰牲的意思,故又称宰牲节。圣纪节,每年教历三月十二日,为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而举行。
截至2011年,瀍河回族区内四教并存,有清真寺13坊、基督教堂2处、天主教堂1座、佛教寺院1座,信教徒群众3万余人。
非遗文化
2008年,“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项目类别,序号956。
交通
瀍河回族区境内,陇海铁路、焦枝两条铁路大动脉形成十字交叉。二连浩特-广州高速公路、310国道纵横交汇,市区主干道中州路、九都路横贯全境,城市东出入口(二广高速瀍河站)已成为进出市区的重要通道。城区距洛阳航空港仅有10千米左右,与郑州航空港有高速直接相连。
社会
基础建设
2011年,瀍河回族区对乐善南街、邙麓街、灵泉北街、团结街、共和胡同5条道路进行改造,改造长度700余米,改造总面积2800平方米,计划投资约42万元。5条道路已经改造完毕。铺设雨水管道120米,新建收水口110个。全年购置了15000米线缆,256盏节能路灯,对22条背街小巷路灯进行了改造。架设线路长度约12500米,投资约70万元。清理全区容易淤积的管道13600多米,更换井78套,铺设修缮管道98米,修补路面2454平方米。完成拆迁面积(含协议面积)181.86万平方米,其中城中村拆迁面积(含协议面积)132.13万平方米;完成旧城改造拆迁面积27.51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面积22.22万平方米。共计完成投资45.9亿元,其中城中村完成投资36亿元;旧城改造完成投资6.5亿元;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3.4亿元。完成开工面积243.3万平方米,其中城中村开工面积189.2万平方米;完成旧城改造开工面积31.1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开工面积23万平方米。完成竣工面积65.25万平方米,其中城中村竣工面积48万平方米;完成旧城改造竣工面积14.25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竣工面积3万平方米。
2011年,瀍河回族区绿化覆盖率达36%,新增绿地面积1.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平方米,全年义务种树2000余棵,种植乔灌木2000株,草花41000盆,牡丹5600株,垂直绿化17000平方米,道路绿化普及率为86%,街头绿地为14个,面积达200公顷。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瀍河回族区共有各类中等以上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22所,中小学33所,其中回民小学4所、回民中学1所。区政府先后投资600余万元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其中:投资110万元、50万元分别对机车小学的教学楼和马坡回小操场进行加固、修建;投资400余万元对新建小学、外语实验小学等相关学校装配了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和实验室,对没有安装电子显示屏的12所学校安装了全户外单色LED显示屏,在每所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投资20余万元在马坡回小、塔西回小两所农村学校建设乡村少年宫。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瀍河回族区共有各类医院10所(二级以上医院4所,三级医院2所),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乡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城市社区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全年共处理手足口病聚集疫情病例20余起,对预警的15例重症病例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及时调查率达100%。对轻型病100多例进行了分级治疗管理,全部治愈。全年共办理卫生许可800余件。对全区280家餐饮单位及学校食堂实施公示制度,对255家餐饮单位实行了量化分级管理。对93家理发、美容等公共场所单位进行了量化分级管理。共监督检查各类医疗机构82家,立案查处1起,取缔非法行医4家。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系统保健率达95%,系统管理率达90%。全年共对184名农村孕产妇进行了专项补助,补助金额55200元。开展大型无偿献血宣传活动2次,参加献血人员175人,捐献鲜血70000CC。
社会保障
2011年,瀍河回族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5566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32344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030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236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74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55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30796人。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10个,床位数443个。全区新增就业人员6437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373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34人。开发公益性岗位56个。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区职业介绍成功24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46人次。完成农民工引导性培训1000余人。农民工新增转移就业1210人。
旅游
古唐寺
古唐寺,位于洛阳市东郊唐寺门村内。古唐寺原名福先寺,始建于唐朝,原址在今瀍河回族乡塔湾村西头唐寺崖处。后洛河泛滥,将寺冲毁。洪水过后,乡民将寺中留存的部分遗物北移数里,重建寺院。清末,该寺又毁于火灾。吴佩孚到洛阳后,命参谋长张佐民重新修复该寺,名字也改为古唐寺。寺内现存三门殿、观音殿、白衣殿、立佛殿,另有碑石十余方。
吕祖庵
吕祖庵,又叫吕祖庙,在洛阳市北约2.5千米的邙山上。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曾“憩鹤于邙山之颠”,后人在此处修庙塑像,即今之吕祖庵。现存建筑为清代所留。该庵座西朝东,依山临水。庵院小巧玲珑,古树参天,风景清幽,历来就是游览避暑胜地。现有歇山式山门、卷棚、大殿(原供吕祖像)、二殿、配殿及厢房等建筑,另有石狮一对,古碑碣十余通。
民俗博物馆
洛阳民俗博物馆是一座以弘扬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该馆是在古建筑群潞泽会馆的基础上组建成的。潞泽会馆始建于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系山西潞安府、泽州两地商人集资所建,主要用于同乡商人传递信息和物资集散,是晋商文化的产物。整个古代建筑群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占地面积15750平方米,是中原地区保存完整、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之一,在建筑设计和营造法式上集清代河南省地方建筑技术之大成,是中原地区清代地方古代建筑杰出的典范。1986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获得荣誉
瀍河回族区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先后荣全市“双拥模范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区”称号,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平安建设先进单位、维护稳定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单位、商务工作先进单位、食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礼仪百佳县市。
2020年11月,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确定为“全国第四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2021年11月22日,入选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拟命名公示名单。
参考资料
2023年瀍河回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瀍河回族区人民政府.2024-09-03
河南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人口情况.中国小康网.2024-09-03
瀍河区.百姓呼声.2024-01-28
瀍河概况.瀍河回族区人民政府.2024-01-27
地理环境.瀍河区人民政府.2024-01-28
发展概况.瀍河回族区人民政府.2024-01-27
瀍河历史.瀍河回族区人民政府.2024-01-27
2022年瀍河回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瀍河回族区人民政府.2024-01-28
历史沿革.xianyu.chinaxiaokang.com.2020-03-13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洛阳市2012—2013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 应用实施方案的通知.洛阳市人民政府信息中心.2015-03-09
自然资源.xianyu.chinaxiaokang.com.2020-03-13
瀍河回族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瀍河区人民政府.2022-04-18
权威发布:洛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7056699人.今日头条.2021-05-20
人口.xianyu.chinaxiaokang.com.2020-03-13
经济.www.henandaily.cn.2020-03-13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和 第 一 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2015-03-09
风景名胜.xianyu.chinaxiaokang.com.2020-03-13
瀍河:齐心谋发展 奋进谱新篇.洛阳网.2015-03-09
新闻浏览.小康杂志网.2021-05-28
攀枝花市入选全国第四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_四川在线.2021-05-28
关于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拟命名名单的公示.国家民委网站.202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