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粒病
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s),是由朊粒所致的疾病,又称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
朊粒是一类特殊的传染性蛋白粒子,朊粒病一般分为人类朊粒病和动物朊粒病,其中人类朊粒病有5种:库鲁病,克-雅病,新变异型克-雅病,格斯特曼–斯特劳斯勒–申克综合征和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常见的动物朊粒病有牛海绵状脑病、羊瘙痒病等。感染PrPsc的动物和人,或由于Prp基因变异产生PrPsc的动物和人均可成为传染源,一般通过消化道传播和医源性传播。朊病毒病临床特点为:①潜伏期长,可达数年或十数年至数十年;②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如痴呆、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肢体震颤,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最终导致死亡;③病情可进展迅速,很快导致死亡。朊粒病的检查手段包括脑脊液检查、脑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相关诊断指标为病理学检查可见脑组织海绵状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或分子生物学检验可见脑组织中PrPsc的存在。朊粒病尚缺乏特效治疗,主要措施为支持治疗,其预防手段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人类对朊病毒普遍易感。感染朊粒后,尚未发现保护性免疫产生。克-雅病是最常见的人朊粒病,世界范围内散发性克-雅病发病率为每年1例/1百万人。平均发病年龄是57~62岁,少数年轻或80岁以上病例也见报道。朊病毒(Prion)最早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普鲁辛纳(Prusiner)等人于1982年提出的。有关朊病毒的研究曾分别于1976年和1997年两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分类
朊粒病一般分为人类朊粒病和动物朊粒病。
人类朊粒病
库鲁病(Kuru disease)
库鲁病是见于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种传播性疾病。该国东部高原的Fore族居民,流传食用死人肉的传统仪式,一些人在食用了患病尸体肉之后得此病,其患病率高达当地居民的1%。患者的脑组织明显萎缩呈海绵样变,脑皮质内神经元缺失及胶质细胞增生。从病脑能分离出朊粒微粒,且具有可传染给其他灵长目及人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地居民食死人肉的陋习已得到改正,该病传播情况亦有好转。
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
克-雅病是最常见的人类朊病毒病,主要累及皮质、基底核和脊髓,故又称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corticostriatospinal degeneration)。该病呈全球性分布,发病率为1/100万。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60岁。
新变异型克-雅病(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vCJD)
新变异型克-雅病是1996年首先在英国报道。1995-2004年英国共报道了147例,法国7例,加拿大、意大利、爱尔兰和美国各报道1例,所有非英国的病例均有在英国生活的历史,因此可认定新变异型克-雅病均来自英国。英国发生新变异型克-雅病,由牛的海绵状脑病传染给人类所致。
格斯特曼综合征(Gerstmann-Straüssler-Scheinker syndrome,GSS)
格斯特曼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脊髓、小脑退行性病变。该病一般发生于中年以后,以进行性小脑功能失调起病。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世界各国均有报道。临床特征为中、老年发病的顽固性失眠伴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和神经内分泌系乱。
病因
病原学
朊病毒的本质是一种不含核酸、有感染性的蛋白质。朊粒蛋白(prion protein,PrP)由25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3~35kD,含量最多的为甘氨酸、天门冬氨酸/门冬酰胺和谷氨酸/谷氨胺。朊粒的生物学分类仍未定论,因其无细胞形态曾被命名为朊病毒。PrP有2种异构体,分别为细胞朊粒蛋白(PrPc)和羊瘙痒症朊粒蛋白(PrPsc),PrPsc是PrPc在蛋白酶作用下切去67个氨基酸的产物,是它的致病性异构体。PrP由宿主染色体上一个单拷贝基因编码,人Prp基因位于20号染色体的短臂上,小鼠Prp基因则位于2号染色体上,人和大鼠、小鼠的Prp基因同源性高达90%。人Prp基因突变常发生在第32、48、56、72位密码子处,多为重复片段的插入或点突变,突变的结果使PrPc转变成PrPsc,从而导致遗传性朊病毒病。朊粒的增殖是一个指数增长的过程。PrPsc首先与PrPc结合形成PrPsc-PrPc配位化合物,随后转变成2个分子的PrPsc,在下一周期两分子PrPsc与PrPc结合,随后形成4分子PrPsc。依此复制出更多的PrPsc分子。
朊粒缺乏核酸,能耐受灭活核酸的物理方法(如煮沸、紫外线照射、电离辐射等)和化学方法(如核酸酶);然而蛋白酶k和氨基酸化学修饰剂处理可降低其感染性,蛋白质变性剂(如尿酸、胍胺、苯酚等)可将其灭活。从羊痛痒症动物脑组织提纯的致病性朊病毒蛋白(PrPsc)可以被高压蒸汽灭菌法、化学试剂如氢氧化钠(NaOH)、异硫氰酸胍溶液等灭活。
发病机制
PrPsc具有神经毒性;这种蛋白或其片段在神经元内的积聚导致凋亡和细胞死亡。折叠不正确的PrP被以一种逆行形式运输至细胞质降解。细胞质中即使少量的这种蛋白也具有高度的神经毒性,这种积聚是朊粒病发病机制的重要步骤。
朊粒的致病过程是:首先经一定传播途径(如进食患病动物的肉和内脏)侵入机体并进入脑组织,经神经细胞轴突在脑组织内播散。PrPsc抵抗蛋白酶的消化,并按指数形式复制和增长,PrPsc沉积于神经元溶酶体内,导致被感染的脑细胞损伤、凋亡和坏死,释出的朊病毒又侵犯其他脑细胞,使病变不断发展。病变的神经细胞死亡后,脑组织中留下大量小孔呈海绵状,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这就是所称的海绵状脑病。研究表明只有PrPsc蓄积的区域发生神经变性改变,PrPsc蓄积量较高的区域,其相应的空泡形成数量亦较多。朊蛋白通过自身构象转变,形成可传播的介质,并引发个体内和群体间相关事件延续的现象,称为朊粒现象(prion phenomenon)。在上述基础上,研究者们正在进一步探讨机体如何监控蛋白质构型、如何处理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在治疗中又如何稳定正常蛋白质中的α螺旋,抑制它向β-折叠转化,以保持蛋白质构型的稳定不变,从而有效控制这种致死性感染。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库鲁病
库鲁病是第一种被发现并详细研究的传染性神经退行性变疾病,也是人朊病毒病研究的模型。库鲁病曾流行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原始部落,当地有食用已故亲人的脑组织以示对死者尊敬的习俗。19世纪50年代这种习俗被禁止后,库鲁病一度销声匿迹;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强化监视系统在1996年7月和2004年6月发现了11例新发的库鲁病,提示一些病例的潜伏期可长达50余年之久。
克-雅病
克-雅病是最常见的人朊粒病,男、女性之比为1:1.2,常累及50~75岁人群,平均发病年龄为65岁左右,包括散发性(s克雅二氏病)、家族性(fCJD)、医源性(iCJD)。绝大部分(85%~95%)CJD病例是散发性,其余5%~15%是fCJD,而icJD病例不足1%。世界范围内散发性CJD发病率为每年1例/1百万人。平均发病年龄是57~62岁,少数年轻或80岁以上病例也见报道。
新变异型克-雅病
1996年,因为与牛海绵状脑病(BSE)有关,新变异型克-雅病的相关报道很快引起全社会对人朊病毒病的广泛关注。截至2005年4月,全球共报道165例新变异型克-雅病,其中155例来自英联邦,7例来自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加拿大和美国各1例。除了意大利的25岁女患者并没有到过英联邦或其他已知发生BSE的国家,其他病例都是出生于已知发生BSE的国家。新变异型克-雅病的发病率尚无一致的统计结果。
格斯特曼综合征
格斯特曼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人朊粒病,发病率为每年1~10例/1亿人。好发年龄集中于中年(平均年龄43~48岁),老年病例也可见报道。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最早发现于意大利家庭,日前全世界均有报道。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是一种迅速致死性的疾病,平均病程13个月,多见于中年人(平均35~61岁)。
病理生理学
朊病毒有不同的株型,形成不同的疾病,但大体具有类似的或共同特点的神经病理变化,包括弥漫性神经细胞丢失,反应性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淀粉样斑块形成和神经细胞空泡形成。这些变化使病理切片上观察到的脑组织呈海绵状改变,故此类疾病亦称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大体形态改变是非特异性的,主要为脑皮质和小脑的萎缩。在培养细胞内,PrPc向PrPsc的转变发生在神经元内部,此后PrPsc在溶酶体中沉积。在大脑神经细胞中填满PrPPrPsc及伴随的杆状淀粉样颗粒的溶酶体,会突然爆破并损害细胞。当宿主的神经细胞死亡后,在脑组织中留下许多小孔如海绵状,释出的PrP'会袭击其他细胞,这是朊病毒的重要特点。大脑灰质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海绵状空泡,加之胶质细胞增生及神经元丢失,共同构成CJD的组织学三联征。
库鲁病
病理特征是PrPsc阳性斑块,最常见于小脑。Kuru斑呈单中心圆形伴放射状小刺,高碘酸希夫(PAS)染色阳性。也可观察到神经元丢失和肥大的星形胶质细胞。
克-雅病
大部分患者的脑组织发生一定的萎缩。但也有些临床病程较长的患者脑组织大体正常。萎缩的脑通常是脑室增大。萎缩包括深灰色结构如尾状核、壳核和丘脑。与阿尔兹海默症不同的是,海马不受影响。小脑也可由于缺乏灰质而见薄层萎缩。
新变异型克-雅病
许多神经病理改变使新变异型克-雅病(vCJD)区别于散发性(sCJD)。最显著的就是遍布于大脑和小脑PrPsc高密度斑块,基底节和丘脑的较低密度斑块。这些斑块的红色中心含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苍白外周是海绵状改变(“亮红”和“簇状”的斑块)。
格斯特曼综合征
基本神经病理改变与其他朊病毒病是一致的。除了小脑部位有最高密度的库鲁病样斑外,脑组织其他部位也有类似斑块。这些斑块是多中心性的,也有放射状小刺,伴有小神经胶质细胞改变;染色亦显示PrPsc并且PAS阳性。在一些家族中患者脑组织神经纤维交错成神经纤维网,与阿尔兹海默症的病理改变类似。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绝大多数朊粒病具有的病理改变——海绵状退行性变很少在FFI患者中检测到。特征性的神经元丢失和神经胶质增生改变主要发生在FFI患者的丘脑部位,也可见于小脑皮质,小脑核及橄榄核。脑组织染色示PrPsc,但其与蛋白含量相关染色强度比其他人朊病毒病相比要弱。
传播机制
传染源
感染PrPsc的动物和人,或由于Prp基因变异产生PrPsc的动物和人均可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
人和动物均可通过进食含有朊粒的宿主组织及其加工物而感染,尤其是脑组织。例如健康牛吃了含朊粒的病畜内脏加工物而感染牛海绵状脑病;人通过进食库鲁病患者的内脏和脑组织而感染库鲁病;人类新变异型克-雅病可能是因为食用患有BSE病牛的牛肉所致。
医源性传播
人体的各种组织含有朊病毒的可能性不同,危险性也不同,其中脑、脊髓、眼组织具有较高传染性。部分克-雅病患者就是通过医源性途径而感染,如器官移植(角膜、硬脑脊膜)、应用垂体来源激素(如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等)、接触污染的手术器械。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朊粒后,尚未发现保护性免疫产生。
临床表现
库鲁病
库鲁病是一种亚急性,进行性小脑和脑干退行性病,潜伏期4~30年或更长,通常较少累及大脑皮质,发病后常在6~9个月内死亡。此病多发于妇女和儿童,主要由于妇女和儿童食用已故亲人的脑组织所致。库鲁病的临床过程亦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可行动期:表现为小脑症状群,如躯体颤抖、蹒跚或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开始出现构语障碍,继续进展可出现言语减退、眼球运动失调、内斜视,但无眼球震颤。为维持站立时身体平衡,脚趾紧贴地面。患者不能以单脚站立数秒钟常是早期诊断的线索。这一阶段的早期,大部分患者能继续从事日常的活动和工作,后期患者行走时需要拐杖;
②静坐期:患者如无支撑不再能行走,震颤及共济失调加重,肢体僵硬伴广泛的阵挛,手足舞蹈样运动。情感不稳定,常发出病理样狂笑,大部分患者有欣快感,亦有表现为抑郁,思维迟缓突出。此期无严重的痴呆,感觉正常;
③终末期:患者不能坐起,严重的痴呆、颤抖和构语障碍,有些患者出现特征性的锥体外系姿态和运动的缺失。最后出现大、小便失、吞咽困难、聋哑、对刺激无反应、压疮和坠积性肺炎。患者死亡时常有严重的营养不良。
克-雅病
克雅二氏病作为最常见的人类朊病毒疾病,潜伏期15个月至10年。典型临床表现为进展迅速的痴呆、肌阵挛、皮质盲、小脑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及锥体系及锥体外系征。其典型病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前驱期:为数周,主要为细微的性格改变和非特异性的主诉,如头晕、失眠、偏执行为,意识模糊、食欲和体重下降、抑郁,少数患者可有视觉或听觉的异常;
②进展期:主要为进行性的神经系统病情恶化,以小脑、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症状和体征为主。可表现为肢体僵直和震颤、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语言障碍和失语症等,并迅速进展为明显的精神衰退、半瘫、运动性失语,随之发生惊厥与昏迷。部分患者可出现大范围视觉异常,表现为视觉麻痹、变形和皮质盲;
③终末期:患者进行性全身衰竭,最终往往死于肺炎或自主神经功能衰竭。克-雅病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为6个月,约90%的患者于发病后1年内死亡。
新变异型克-雅病
新变异型克-雅病与克-雅病的主要区别为:①人感染后潜伏期较长,可长达15年以上;②新变异型克-雅病患者均较为年轻,中位年龄29岁,范围14~48岁;③临床表现为神情恍惚、口齿不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幻听、幻视、生活不能自理,进展性痴呆仅在后期出现;④平均存活时间14个月,范围为7.5~22.5个月;⑤无CJD特征性脑电图波;⑥神经病理改变亦与克-雅病不一样,表现为脑组织发生神经细胞变性、减少或消失,形成广泛的空泡样改变,使脑组织呈海绵体化,星形神经胶质细胞和微小胶质细胞形成,有致病性蛋白积累,无炎性细胞浸润。最终脑功能衰退,导致死亡。学界认为新变异型克-雅病的发生与食用患有牛海绵状脑病的牛肉有关。
格斯特曼综合征
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朊病毒病,其流行率仅千万分之一,患者存活时间相差较大,从2个月到12年不等,一般5年左右发展至死亡。特征是小脑退行性变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痴呆。小脑性症状包括动作笨拙、动作失调和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感觉迟钝、反射减退、下肢近端肌肉无力也常是早期症状。层叠样式表一般无肌阵挛表现。由于家族和个体的差异,患者是否出现痴呆及痴呆的程度也不一样。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难治性失眠,患者失去正常生理节律的睡眠模式。失眠可长达数周至数月,随之出现进行性脑神经功能紊乱和运动障碍,还可出现高血压、高热等交感神经极度活跃及泌乳素、生长激素生理节律丧失等内分泌紊乱的临床表现。从发病到死亡通常为6~32个月,平均14个月。
检查诊断
诊断标准
朊病毒病的生前诊断较为困难,绝大部分病例经死后病理检查才获确诊。
流行病学资料
BSE牛肉食用史;有神经外科手术史或接受过植入性电极脑电图;供者被发现有朊粒病的器官移植受者;使用过垂体来源激素;或有朊粒病家族史者等。
临床表现
朊粒病本质上均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进行性退行性疾病,具有相似又独特的临床表现,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肌阵挛、痴呆、锥体系或锥体外系阳性征等。
实验室检查
特征性的脑电图改变和病理学检査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结合临床表现,如有脑组织的海绵状改变,可作出朊病毒病的临床诊断;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或分子生物学检验证实患者脑组织中PrPsc的存在,则能确立朊粒病的诊断。
WHO对于散发性CJD做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标准如下:
疑似病例诊断标准:①进行性痴呆;②肌阵挛,视觉或小脑性障碍,锥体束或锥体外束功能障碍,运动不能或缄默;③病程中典型的EEG改变,和(或)2年内死亡并且CSF中14-3-3蛋白阳性;④常规检查未提示其他诊断。出现上述临床特征4项中的2项以上。
确诊标准:除需要以上4项均符合外,还需有以下神经病理学指标5项中的1项以上:①神经元丢失,胶质细胞增生,海绵状退行性变,或脑组织免疫组化PrPsc阳性斑块;②预先用蛋白激酶K处理(消除正常PrPC反应)后,染色见PrPsc阳性;③预先用蛋白激酶处理后,脑组织行组织印迹见PrPsc阳性;④患者脑组织注射到实验动物后可引起特征性神经退行性疾病:⑤检测到PRNP基因突变的存在。
检查项目
脑脊液
脑脊液(CSF)常规和生化检查基本正常:无细胞数增多,葡萄糖含量正常,约40%患者CSF蛋白可有轻微升高。一种异常蛋白——14-3-3蛋白已成为s克雅二氏病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的诊断指标。14-3-3蛋白是一种神经元蛋白,能维持其他蛋白构型的稳定性,正常脑组织中含量丰富,而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当感染朊病毒后,大量脑组织被破坏,可使脑蛋白泄漏于脑脊液中,其含量与脑组织破坏成正比,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在92%以上。此外,脑脊液中神经元烯醇酶、S100胶质蛋白和肌酸酐激酶也可升高。
脑电图
脑电图(EEG)可以为CJD诊断提供较可靠的依据。绝大部分sCJD患者病程中可出现一种特异性的EEG波形——周期性同步二或三相尖锐复合波。这种波形的特点有:严格的周期性脑电势,长度100~600毫秒,间歇500~2000毫秒;允许有泛平或侧向波形;要排除半周期性电活动,必须有连续5个间歇的长度差异\u003c500毫秒。其他朊病毒病的EEG也有异常,但缺乏特异性。
影像学
头颅MRI可见局灶性信号增强,与病变部位有关。DWI在显示病灶方面优于常规MRI。头颅CT一般无明显异常。尽管诊断意义不大,但常规MRI或CT是必需的,因为可以排除缺血性脑梗死、脑出血、原发性和继发性脑肿瘤以及某些炎症性和代谢性疾病。
组织病理学
尸检或活检脑组织切片观察,可发现脑组织呈海绵状改变,如空泡形成、淀粉样斑块、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丢失等,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电镜检查可发现异常脑纤维即羊瘙痒症相关纤维(羊搔痒症associated fibrils,SAF)的存在,具辅助诊断价值。
免疫组织化学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脑组织抗蛋白酶的PrPsc的存在,被认为是诊断朊病毒病的金标准。
分子生物学
从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提取脱氧核糖核酸来对PrP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通过检测PRNP基因突变,可以诊断家族性的朊粒病。
鉴别诊断
库鲁病
根据进食人肉或人脑,或使用人尸体垂体制备的生长激素或是促性腺激素、硬脑膜或是角膜移植,应用消毒不充分的神经外科器械,接触带朊毒体的牛或是牛的肉、进食疯牛的肉;临床上表现为头痛及关节疼痛、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姿态不稳、构音障碍及间歇的震颤,随病情发展出现进行性的震颤及共济失调、肌阵挛、舞蹈手足徐动症、痴呆及情绪不稳,最后患者因严重的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及痴呆而卧床不起,可诊断为库鲁病,确诊依赖脑组织活检。当患者出现痴呆症状后,可考虑检测患者脑脊液中的14-3-3蛋白。
鉴别诊断需要考虑共济失调类疾病,如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小脑变性等疾病。另外,尚需与帕金森病鉴别。
克-雅病
克-雅病的精神和智力下降需与阿尔兹海默症、进行性核上性麻痹、遗传性进行性舞蹈病相鉴别,前者病情进展迅速,有其他局灶性损害表现,而后几种疾病多进展缓慢,脑电图检查无典型的周期性三相波。
锥体外系损害需与橄榄脑桥小脑萎缩、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鉴别,这些病无肌阵挛,脑电图检查中无典型周期性三相波。结合CJD的临床特点,再结合影像学、脑电生理、免疫学等方面的检查不难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鉴别。
新变异型克-雅病
vCJD与散发型CJD应予鉴别:①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下,而在散发型CJD中这个年龄段的病例不足1%;②早期临床表现以行为改变,感觉迟钝和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要特征,而散发型CJD主要早期表现是痴呆;③脑电图没有三相慢波;④神经病理学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存在“花瓣样”朊蛋白淀粉样斑。
CJD的病程短于v克雅二氏病的病程(分别为6个月及14个月)。散发性CJD的临床诊断支持点为EEG周期性的尖波和慢波组合、MRI脑基底核超强信号及脑脊液中高水平的神经蛋白质(如14-3-3蛋白)而vCJD的MRI超强信号位于丘脑后部(丘脑枕征象)。
格斯特曼综合征
单凭临床征象诊断GSS有一定困难,但是下列条件可作为临床诊断参考:①具有家族性的小脑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出现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或两小腿对称性肌肉萎缩者;②具有家族性双下肢痉挛性截瘫,逐渐进展并呈现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者;③具有家族性的缓慢进展的痴呆,出现小脑症状者;④头部CT或MRI检查发现小脑萎缩者;⑤小脑活检可呈现海绵状改变、神经细胞脱失和散在的淀粉样斑块,免疫组化染色能证实有PrP沉积者;⑥前述诸症状十分肯定,虽无家族史也可诊断该病。
GSS鉴别诊断应包括橄榄桥小脑萎缩、橄榄小脑萎缩、脊髓小脑变性,多发性硬化症、家族性CJD、家族性Alzheimer病、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Huntington舞蹈病等。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具有家族性的成人进行性睡眠减少,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纺锤波和δ波消失,快速眼动睡眠和慢波睡眠时间也明显减少,催眠药无任何帮助。伴有交感神经应激性增高和内分泌改变,有时可呈现运动障碍,逐渐进展者宜考虑为FFI。PrP基因检测有利于FFI的临床诊断。但是对于具有上述临床表现而无家族史者,应注意散发性FFI。
治疗
朊病毒病尚缺乏特效治疗,主要措施为支持治疗。有关金刚胺、阿糖腺苷等可以稳定或改善病情的个别报道,尚待进一步证实。已报道阿昔洛韦、干扰素和两性霉素B对人朊粒病无效。
预防
鉴于朊粒病尚无有效治疗,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管理传染源
由于医源性CJD大多是通过器官移植或使用生物制品所致,因此必须严格器官捐献的标准。朊粒病患者或任何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曾接受垂体来源激素治疗者、有朊粒病家族史者均不能作为器官、组织或体液的供体,不能作为献血员。对遗传性朊病毒病家族进行监测,给予遗传咨询和产前筛查。
切断传播途径
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尤其是那些护理、治疗朊粒病或怀疑有朊粒病患者的医务人员,以及外科医生和病理科医生应该保持皮肤无破损,并严格遵守安全程序。常规用于处理患者血液和体液的预防措施均应该遵循。欧美国家有关机构已提出,神经外科的手术器械应为一次性使用器械,以免导致CJD的传播。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采用成分输血或输注去免疫细胞血。对可能感染朊粒人的血液、组织或器官不得用于生物制品的生产。
手术和病理器械应该进行严格消毒,以减少该病的传播。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的方法有:物理方法为132℃高压蒸汽灭菌60分钟;化学试剂有氢氧化钠,次氯酸盐和浓甲酸均可显著地减低污染物的传染性,常用1mol/L氢氧化钠(NaOH)浸泡污染物1小时,可完全灭活感染因子。被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粒患者组织污染的环境表面应采用10000mg/L的含氯化学消毒剂消毒,至少作用15分钟。
对从有牛海绵状脑病流行的国家进口活牛或牛肉或其制品,必须进行严格和特殊的检疫。禁止用牛羊等反刍亚目内脏,包括脑、脊髓、骨、肉等作为饲料喂养牛等动物。
鉴于朊粒感染危害严重且无有效治疗方法,应坚持积极预防为主。包括各相关部门仔细查找和消除有可能导致朊粒传人的隐患,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同时也需要对牛、羊等偶蹄目进行更大范围的朊病毒感染的风险因子调查。
保护易感人群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尚在研制之中,也没有可供被动免疫的免疫球蛋白。
预后
尚对朊粒病缺乏有效治疗,此类疾病均为致死性。
历史
朊病毒(Prion)最早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普鲁辛纳(Prusiner)等人于1982年提出的,在此之前,它曾经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非寻常病毒、慢病毒等。20世纪50年代初,居住在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的Fore部落还处于原始社会,他们一直沿袭着一种宗教性食尸习惯,5-30年后,不少食尸者会出现震颤病最终发展成失语、完全不能运动,不出一年被染者全部死亡。这种震颤病当地土语称之为“Kuru”。Fore部落原有160个村落、35000人,疾病流行期间80%的人皆患此病。50年代后期,在世界卫生组织和澳大利亚政府的干预下禁止了这种人吃人的陋习,发病率逐渐下降。
有关朊病毒的研究曾分别于1976年和1997年两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丹尼尔·盖杜谢克(Gajdusek)和吉布斯(Gibbs)与澳大利亚格斯(Zigas)等人合作共同研究这种震颤性疾病,并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震颤病与羊瘙痒症、人早老性痴呆属于同一病原感染,Gajdusek由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之后,各国在震颤病方面所做的大量研究发现,震颤病是一种神经系统慢性退化性疾病,其病理变化与动物的海绵状脑病很相似,并成功构建了动物模型。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病学专家Prusiner等提出,朊病毒是一种感染性蛋白质颗粒,不含有核酸,可自身复制。Prusiner等用转基因技术在地鼠身上证明,只要一个氨基酸位点突变,就可使正常动物和人脑组织内的正常朊蛋白变成感染性朊蛋白异构体。Pnusiner凭借对朊病毒的研究获得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公共卫生
针对朊粒病的预防,美国神经病协会的保健护理委员会曾建议蒸气消毒(132℃,1小时),或在1N 氢氧化钠中浸泡(室温,1小时)。更严格的消毒方案为蒸气消毒(121℃,每平方寸15磅压力,4.5小时),或1N NaOH浸泡(3次,每次30分钟)。紫外线照射、乙醇、苯酚、漂白粉及甲醛液处理以减低朊病毒的传染性是不可靠的。
欧盟委员会于2000年12月同意对屠宰牛进行检疫筛选,以恢复消毒者的信任。检疫方案分两个步骤,从2001年1月起,对表现可疑症状的牛必须用三种批准的诊断试验之一加以检测。从7月份起计划扩大到所有进入屠宰场30个月龄以上的牛(简称为over 30-Month,OTM方案)。有些国家已加速此时间表,例如法国及德国已开始检测所有OTM牛。
相关研究
2022年,陈冬冬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朊病毒感染可以降低细胞内乳酸脱氢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并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会降低细胞内异戊二酸脱氢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内能量代谢的平衡;此外,朊病毒感染还可能引起细胞内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生物学变化,进而影响三羧酸循环酶催化的正常运转。
2022年,王琳等学者通过试验结果显示,桦褐灵芝二氯甲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的最大作用浓度为0.1x2-8mg/mL,在该浓度下处理细胞3d,发现乙酸乙萃取物可抑制朊病毒复制(P\u003c0.01),而二氯甲烷萃取物及正丁醇萃取物对朊病毒复制没有影响。此外,杨微等学者也发现桦褐孔菌乙醇粗提物的最大安全质量浓度为6.25x10-4mg/mL;在此浓度下,处理细胞24h后,桦褐孔菌乙醇粗提物对朊病毒的复制有抑制作用(p\u003c0.01),可减少H2O2的含量,增加SOD和抗氧化因子GCLM、GCLC的含量,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资料
ICD-10 Version:2019.ICD-10.2024-02-20
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ICD-11.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