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paraplegia),是指双下肢瘫痪。广义上包括四肢截瘫,由颈髓横贯性损害所致的四肢瘫,亦可称为截瘫,即高位截瘫。截瘫可分为上运动神经损伤所致的痉挛性截瘫和下运动神经损伤所致的弛缓性截瘫,后者还包括脑和脊髓急性损害所致的休克期过渡性弛缓性瘫痪和肌源性截瘫。
截瘫的病因有外伤、骨结核、肿瘤、转移性肿瘤等。其临床症状有姿势异常、步态异常、腱反射异常、病理反射阳性、各种感觉障碍等。其并发症有压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检查发现下肢肌肉松软或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反射亢进、减弱或消失,有尿道球海绵体反射者多属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受损脊柱节段棘突压痛、叩击痛,其两侧筋肉有明显压痛,紧张或变硬。
截瘫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下肢主动助力运动、持续被动运动等。截瘫的预防有远离风寒、适当锻炼、膳食合理、注意休息、预防肺部感染等。
分类
上运动神经元性截瘫
即痉挛性截瘫,上运动神经元性截瘫以痉挛性为特征。痉挛性截瘫为双侧锥体束受损所致,主要分为3型。
1.伸直性痉挛性截瘫:其特征为双下肢伸直状瘫痪。
2.屈曲性痉挛性截瘫:其特征是双下肢呈屈曲状瘫痪。
3.隐袭性痉挛性截瘫:其特征是症状轻微,起病隐袭。
痉挛性截瘫除上述改变外,尚有感觉异常和障碍、括约肌功能和其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依据其发生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分为:脑性痉挛性截瘫,包括单纯性痉挛性截瘫、Binswanger病、Little病、老年人痉挛性截瘫;脊髓性痉挛性截瘫,包括四肢痉挛性截瘫、混合性四肢截瘫和双下肢痉挛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性截瘫
即弛缓性瘫痪。其还包括脑和脊髓急性损害所致的休克期过渡性弛缓性瘫痪和肌源性截瘫。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以弛缓性为特征,瘫痪程度不等,可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完全性弛缓性截瘫表现为两侧受累程度相等,但有时某一肌群可明显一些,肌张力降低或完全丧失,被动运动时阻力小,肌肉松软,肌肉萎缩伴有束颤,括约肌功能障碍,下肢腱反射减低或丧失,尤其是跟腱反射变化更明显。
病因
1、外伤:是引起截瘫的主要原因。例如遭遇车祸损伤脊髓引起截瘫。
2、中医原因:中医认为截瘫是精髓受损,筋脉失去濡养所导致。
4、肿瘤:肿瘤增长会压迫脊髓或脊髓内肿瘤导致骨折,压迫脊髓引起截瘫。
5、转移性肿瘤:转移性肿瘤压迫脊髓,使脊髓受损引起截瘫。
临床症状
主要症状
上运动神经元性截瘫
伸直性痉挛性截瘫
1.姿势异常:静止时双下肢呈伸直位,多平行互相贴近,少有呈交叉状,有不同程度足内翻,呈马蹄内翻足。
2.步态异常:步行时足尖着地,膝关节屈曲,步速缓慢,肌力降低,呈肌肉痉挛性步态(剪刀步态),如痉挛状态进一步严重时,下肢则完全处于强直状态而不能活动。
3.腱反射异常:一般情况下反射振幅增大,甚至连对侧下肢亦有收缩,表现为突然性、急速性和多动性,即在肌肉迅速出现收缩引起腱反射的同时,还引发出一系列反射运动(运动效应),如髌阵挛、踝阵挛等。
4.病理反射阳性:其特征是双侧性的,以Babinski综合征最为多见,还可以出现脊髓自动反射,提示脊髓横贯性损害或大脑双侧广泛性病变。
屈曲性痉挛性截瘫
1.两大腿向骨盆屈曲,小腿亦明显屈曲。先见于一侧,亦有双下肢同时发生屈曲。几乎失去随意运动的能力,不能站立行走。
2.腱反射可因肌肉强力收缩并固定在某一体位上,受到抑制而丧失。
3.多由伸直性截瘫移行过来,说明是锥体束受损所致。其中脑屈曲性截瘫两侧不对称,脊髓性屈曲性截瘫,两下肢不但同时发生而且对称。
隐袭性痉挛性截瘫
1.起病隐袭,进展缓慢,病程可达数年,十数年。
2.截瘫轻,常容易被忽视,需做轻瘫试验方可查出。
3.步态轻度异常,如有脊髓性间歇性跛行。
4.肌张力轻度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如原发侧索硬化、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时,都可见到这种改变。
脑性痉挛性截瘫
1.单纯性痉挛性截瘫:见于两侧旁中央小叶病变,特别是大脑镰处肿瘤。
2.Binswanger病:除可见到双下肢轻度痉挛性瘫痪,还可有其他皮层下功能障碍和进行性血管性痴呆,CT可发现侧脑室两侧对称性低密度。
3.Little病:多由产伤引起大脑损害所致。可有痉挛性截瘫,但多为四肢上肌萎缩侧索硬化性瘫痪。站立时足跟向上,足尖着地,股部伸收肌群有时发生挛缩,下肢呈剪刀交叉,步行困难,左右摇晃。
4.老年人痉挛性截瘫:其表现与脊髓压迫症引起的截瘫相似,足跟贴近臀部,巴林征阳性,但无脊髓自动反射与感觉障碍,而以伴有进行性智能低下、记忆力降低,甚至痴呆乃至昏迷为特征。
脊髓性痉挛性截瘫
痉挛性截瘫主要见于脊髓横贯性损伤,受累的节段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1.四肢痉挛性截瘫:上部颈髓(C1~C3)横贯性损害所致。表现为:①四肢不同程度的上肌萎缩侧索硬化性瘫痪。②可伴肌肉萎缩(前角受累)。③强迫头位,枕、颈、肩部自发性痉痛,或有Lhermitte征(后索)。④传导束型感觉障碍,或有同侧面部疼痛或麻木。⑤可伴有眩晕、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发音困难,舌肌瘫痪(后颅凹);发热、呼吸衰竭(延髓)。
2.混合性四肢截瘫:中部颈髓(C4~C6)与下部颈髓(C7~T1)横贯性损害所致,表现为:①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前角),下肢上运动元性瘫痪(锥体束),手的肌肉萎缩较多见于髓内病变,C7损害可引起肱三头肌、腕及指的伸肌麻痹与萎缩,而呈爪形手,C8~T1的病变可引起下干型臂丛神经麻痹,表现为腕、手指的小肌肉萎缩性麻痹。②上颈部、肩、上肢和手指自发性疼痛,C7受损疼痛放射至食指、中指,C8~T1受损时疼痛自尺侧放射至4~5指。③病变水平以下传导束型感觉障碍。④反射视病变节段而异,大体为肱二、肱三头肌腱反射降低,而跟、膝腱反射增高。如为C5以上病变,四肢腱反射均亢进;C5~C6病变,肱二头肌反射消失,肱三头肌反射正常或亢进;C7损害,肱三头肌反射消失;C8~T1损害,肱三头肌反射消失,而肱二头肌反射存在。
3.双下肢痉挛性瘫痪:胸髓横贯性损害所致。表现为:①双下肢痉挛性瘫痪。②胸腹部神经根刺激症状及束带感。③病变水平以下各种感觉障碍。④括约肌功能障碍。⑤双膝、跟腱反射亢进。
下运动神经元性截瘫
脊髓腰膨大横贯性损害(T12、L1~L5、S1~S3)
1.双下肢弛缓性瘫痪,早期表现足下垂,髂腰肌无力或萎缩,病变在L1~L2节段;股内收及伸直无力,病变分别位于L2~L3和L3~L4;L1~L2的病变表现为髋屈曲、内收和伸小腿运动麻痹,腱反射消失;L5~S1病变则表现为不能伸髋、趾屈、背屈麻痹,踝反射及趾反射消失,两膝反射可正常。
2.自发性疼痛,上部病变位于下背部、腹股沟及股前侧,下部病变则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并引起下腰部、腰骶部、坐骨结节与股骨大粗隆间的感觉异常或疼痛,并向股及小腿后外侧、足底和足趾放射。
马尾损害
1.双下肢弛缓性瘫痪,可有胫、足底肌肉无力或萎缩,但两侧常不对称。
2.根痛明显,发生在下背部、会阴或坐骨神经分布区。
3.可有各种感觉障碍,但无感觉分离。病因有马尾肿瘤、腰骶椎病变、腰骶神经根炎、腰骶脊膜炎、脊髓蛛网膜炎等。
周围神经损害
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引起双下肢瘫多为不完全性瘫痪,严重时才为完全性。主要累及小腿外侧肌群,尤其是胫前肌和腓骨肌,小腿后面的肌群受累轻,因此出现足下垂、马蹄内翻足。以疼痛为其特征的截瘫为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炎的特征,下肢有自发性疼痛和强烈的压痛,谓痛性截瘫。而格林-巴利综合征表现截瘫者则少见。
肌源性截瘫
周期性麻痹早期表现为不全瘫,有时顿挫于此不再向上发展,其特征为周期性发作。如为高钾血症所致,主要表现在肢体近端瘫痪重,肌固有反射保存,腱反射消失;如为低钾血症引起,则以肢体远端瘫痪为重,肌固有反射丧失,腱反射存在。
表现为双下肢瘫的还有Duehenne型、Becker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慢性多发性肌炎、药物性近端肌病、慢性甲状腺毒性肌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性疾病等,均以下肢近端肌力下降明显。而腓骨肌萎缩症则以远端下1/3肌萎缩明显,呈鹤腿状。
并发症
1.压疮:长期卧床不起,身体局部组织持续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容易导致压疮。压疮是截瘫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感染等严重问题。
2.肺部感染:由于截瘫患者长期卧床,呼吸功能下降,容易导致肺部感染。肺部感染不仅会加重病情,还会影响呼吸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3.尿路感染:由于截瘫患者排尿功能障碍,容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不仅会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还会影响肾脏功能。
4.肌肉萎缩:由于截瘫患者长期卧床,肌肉活动减少,容易导致肌肉萎缩。肌肉萎缩不仅会影响肢体功能,还会导致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症等问题。
5.关节挛缩:由于截瘫患者长期卧床,关节活动减少,容易导致关节挛缩。关节挛缩不仅会影响肢体功能,还会导致关节畸形、疼痛等问题。
检查诊断
检查方法
1.下肢肌肉松软或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反射亢进、减弱或消失,有尿道球海绵体反射者多属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2.受损脊柱节段棘突压痛、叩击痛,其两侧筋肉有明显压痛,紧张或变硬。
检查标准
1.截瘫病人脊髓受压定位诊断
截瘫病人判定病灶的上界和下界通常无困难,X线摄片椎体破坏严重和椎旁扩大阴影处即可定位。但是,当X线摄片椎旁阻长达4~6个椎体且椎骨破坏不明显时,应详细作神经系统检查,结合其他影像检查结果才能确定其纵向受压的水平。
2.截瘫指数
截瘫病人按脊髓三种功能丧失程度而划分,以0、1、2三个指数来表示。0代表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功能,1代表功能部分丧失。2代表功能完全丧失或接近完全丧失。这三种功能丧失的程度不是完全平行一致的,常见两下肢自主运动完全丧失时,而感觉和括约肌功能尚可存在。为便于治疗前后比较,应详细记录。
3.截瘫病人脊髓的主要功能是大脑皮质对运动、感觉和括约肌三种功能控制,感觉的传入和大小便的控制,截瘫是以主动运动功能障碍为主。一些学者将截瘫病人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分为四级,便于观察治疗中截瘫的发展和治疗后的效果。
Ⅰ级:截瘫病人步行正常、自觉下肢有力、检查有或无踝阵挛,跖伸病理性反射阳性。
Ⅱ级:截瘫病人行走时肌肉紧张肌肉痉挛、无力、动作不协调。需要或不需要扶拐能行走,检查肢体有痉挛性轻瘫。
Ⅲ级:截瘫病人下肢肌无力不能行走,病人被迫卧床。检查呈现伸直型截瘫,约50%病例知觉障碍。
Ⅳ级:截瘫病人出现屈曲型痉挛截瘫,50%以上病人知觉障碍,常有褥疮,或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将五软也包括在内。
鉴别诊断
完全性截瘫
自脊髓受伤平面以下双侧肢体感觉、运动、反射等消失和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
不完全性截瘫
是指脊髓的某一节段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的水肿、出血甚或部分横断而引起的功能障碍。在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肌肉运动,以及括约肌功能三项须有一项未完全丧失。
脊髓休克
是指脊髓细胞及其传导纤维受外力的作用后,虽无明显的器质性改变,但其功能却表现为暂时性抑制。有的神经外科医生则认为在脊髓有器质性改变,甚至是很严重的脊髓损伤的病人,在伤后几周内,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此期称为脊髓休克期。2~3周以后,肌张力和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称为休克消失期。
脊髓次全损伤
脊髓近乎完全横断,仅残留少许薄束、楔束纤维。临床上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消失,仅会阴部有鞍形感觉障碍,亦可残留少许足趾活动或腱反射,常可引出病理反射。
脊髓后方损伤综合征
来自颈椎后方的暴力,包括过伸性损伤,使脊髓后部结构遭受轻度损伤。临床表现为以感觉过敏或丧失为主,且多伴有神经根刺激症状,多见于背部受伤,椎板凹陷时。
单侧神经根损伤综合征
颈部侧位受伤后,同侧1~2节段的前后根损伤,症状不典型,麻木症状可轻可重的根性感觉与运动障碍。
急性中央性脊髓损伤
颈椎于过伸位受伤后,脊髓受到黄韧带或椎体后缘增生骨质的压迫,使脊髓中央区发生水肿、充血,甚或点状、管状出血。骨折片、椎间盘刺激或压迫脊髓根动脉或前动脉,引起脊髓灰质前柱、侧柱、后柱基底及白质的皮质脊髓束、脊髓丘脑束缺血、缺氧。其临床特点是感觉分离,即痛觉与温度觉消失,而触觉正常。括约肌受累易见,肢体障碍为对称性。
急性脊髓前方压迫综合征
脊髓前方受到压迫引起损伤平面以下的四肢瘫痪,浅感觉消失,深部感觉存在。
脊髓单侧横贯性损伤
表现为伤侧肢体运动功能丧失但同侧浅感觉存在,同侧深感觉消失;对侧痛、温觉消失。
马尾损伤综合征
L1以下马尾受损甚或断裂。临床表现为根性的不完全性弛缓性截瘫。
迟发性截瘫
脊柱损伤时,未发生或一度曾发生截瘫,后来已恢复者,在损伤后数月、数年又逐渐出现的脊髓受累症状甚至瘫痪。其原因可能是损伤的椎间盘或骨刺及脊柱后突畸形,对脊髓的慢性磨损或椎管内骨痂增生压迫脊髓所致,也可由脊髓空洞症、脑膜炎或蛛网膜囊肿等所致。
康复与治疗
上肢康复技术
关节活动训练
1.主动运动:截瘫的患者,尤其高位截瘫的患者在残存上肢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上肢各个关节的主动运动,主要用于治疗和防止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与粘连,保持关节活动度。
2.主动助力运动:常用的主动助力运动有器械练习、滑轮练习、悬吊练习等。
肌肉力量训练
双上肢力量的强化训练尤为重要,尤其是四肢瘫上肢残存肌力的训练,训练常用的技术有辅助助力训练、PNF技术、沙袋抗阻训练等。
下肢及躯干的康复技术
下肢关节活动训练技术
1.下肢主动助力运动:通过徒手被动活动双下肢各个关节,或借助悬吊装置、滑板等辅助完成下肢关节的活动等,维持关节正常活动范围。
2.下肢持续被动运动:持续被动运动(CPM)用于截瘫后双下肢无力,主要用于防治制动引起的关节挛缩,通过持续地牵伸,维持关节活动度,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等。
3.下肢牵伸技术:采用被动徒手牵伸或自我牵伸技术,对下肢不同关节和肌群进行牵伸,减少代偿,维持肌肉的长度和张力,从而达到维持正常活动范围的目的。
躯干活动技术
1.体位摆放:患者保持正确体位,不仅能稳定脊柱,避免进一步损伤,而且对预防压疮、关节挛缩及肌肉痉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仰卧位时髋关节伸展并保持轻度外展,膝关节下可垫毛巾卷防止过伸,踝关节背伸,两腿间可放软枕相隔。双肩下可垫软枕使两肩不致后缩,肩外展90°,肘伸展,前臂保持旋后位,腕背伸,拇指外展背伸,手指处于微屈位,手心可抓握圆形实心球。
2.躯干牵拉技术:利用PNF技术对患者的颈部和腰骶部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如患者四点跪位,治疗师一手固定患者上方的肩关节,另一只手放在对侧骨盆部位,使肩关节和骨盆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并停留数秒钟,以达到充分牵拉外躯干的作用。
3.下肢及躯干的力量训练:借助辅助器具进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等肌群的力量训练,借助轮滑或绳索等进行下肢残存肌力的主动辅助训练,为坐位及站立等训练提供基础。
预防
远离风寒
空调、风扇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因此不要图一时之快,直吹久吹。再有,在乘车、户外乘凉、洗浴、饮酒后也应注意不要让风直吹头面部,尤其是年老体弱、病后及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人,更应该多加注意。
适当锻炼
在早晨、傍晚较凉爽的时候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些适宜的体育项目,如散步、体操、打太极拳、跳舞等,长期坚持下去,会使体质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对风寒的易感性和抗御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1、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脂质代谢,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从而可以预防动脉硬化。
2、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延缓衰老。
3、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管弹性,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提高脑的血流量。
4、体育锻炼能够降低血压,扩张血管,使血流加速,并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小板聚集性,从而可以减少血栓形成。
膳食合理
少吃油腻滞胃、不易消化的食品同样有利于预防截瘫。要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如桃、葡萄、苦瓜、茄子、青椒、韭菜,来维持足够的维生素摄入。另外还要吃一些米面、杂粮食品类食物,以保持机体足够的能量供给,增强抗病能力。
注意休息
预防截瘫还应该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充足,少看电视、电脑,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和过度疲劳,以利疾病的康复。
预防肺部感染
急性呼吸衰竭与呼吸道感染是颈髓损伤的严重并发症。颈髓损伤后肋间肌瘫痪,伤后能否生存,取决于腹式呼吸是否幸存。对尚存腹式呼吸者,硬经常更换体位,指导深呼吸和咳嗽,给雾化吸入和吸痰;对上颈髓损伤出现呼吸衰竭、呼吸道感染或已有窒息者,应及早气管切开。
参考资料
截瘫康复.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23
截瘫(脊髓损伤)后的下肢:有感觉却无法动弹!重拾步履之梦的希望与挑战.广州和谐医院神经修复医学中心.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