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亚欧大陆桥
新亚欧大陆桥,又名"第二亚欧大陆桥",是指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国际化铁路干线,全长10900公里。其中,中国国内部分为陇海兰新线。
新亚欧大陆桥以横跨亚欧大陆的铁路运输系统为中间桥梁,把大陆两端的海洋连接起来,实现海陆联运,属于国际联合运输的范畴。1990年9月12日,中国兰新铁路西段与苏联土西铁路在中苏边境的新疆阿拉山口站和苏联德鲁日巴站之间胜利接轨,举世瞩目的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新亚欧大陆桥像是一条纽带,将中国与独立国家联合体国家、伊朗、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法国、瑞士、意大利、英国紧密相连。它对环太平洋经济圈的协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使中国与世界大市场的距离更近。它将亚欧两个大陆原有的陆上运输通道缩短了2000公里运距。比绕道印度洋和苏伊士运河的水运距离缩短了1万公里。
新亚欧大陆桥中国国内途经山东省、江苏省、河南省、安徽省、陕西省、甘肃省、山西省、四川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11个省、区,89个地、市、州的570多个县、市,到中俄边界的阿拉山口市出国境。出国境后可经3条线路抵达荷兰的鹿特丹。中线是与俄罗斯铁路友谊站接轨,进入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途经阿克斗亚、阿斯塔纳、古比雪夫、斯摩棱斯克、布列斯特、华沙、柏林,然后到达荷兰的鹿特丹港,全长10900公里,辐射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亚欧大陆桥比第一亚欧大陆桥减少行程3000公里,比走海路费用节约20%,时间减少一半。
发展优势
基础条件优势
新西伯利亚铁路的基础条件明显优于西伯利亚大陆桥:
第一,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整个陆桥避开了高寒地区,港口无封冻期,自然条件好,吞吐能力大,可以常年作业。
第二,运输距离短。新亚欧大陆桥比西伯利亚大陆桥缩短陆上运距2000~2500公里,到中亚、西亚各国,优势更为突出。一般情况下,陆桥运输比海上运输运费节省20~25%,而时间缩短一个月左右。
第三,辐射面广。新亚欧大陆桥辐射亚欧大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四,对亚太地区吸引力大。除中国大陆外,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一些大洋洲国家和中国的台湾,港澳地区,均可利用此线开展集装箱运输。
如果从50年代初期由日本经美洲大陆向欧洲运输集装箱算起,大陆桥问世已近半个世纪。但这仅仅是个开端,从发展趋势看,大陆桥运输前景广阔,开发潜力巨大。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包括火车、轮船等在内的交通工具的现代化、高速化、特别是时速超过500公里的磁浮列车的试运成功,对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大陆桥运输,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还有集装箱运输的迅速普及,既为大陆桥运输提供了稳定的箱源,促进着大陆运输发展,又展示了大陆桥运输的巨大潜力。
运输优势
新西伯利亚铁路运输比西伯利亚大陆桥运输有着较大的优势。
第一,它使亚欧之间的货运距离比西伯利亚大陆桥缩短得更为显著,从日本、南朝鲜至欧洲,通过新亚欧大陆桥,水陆全程仅为12000公里,比经苏伊士河少8000多公里,比经巴拿马运河少11000多公里,比绕道好望角少15000多公里。
第二,它使东亚与中亚、西亚的货运距离大幅度减少。日本神户、釜山广域市等港至中亚的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5个国家和西亚的伊朗、阿富汗,通过第一亚欧大陆桥和新亚欧大陆桥,海上距离相近,陆上距离相差很大。如到达伊朗、德黑兰,走西西伯利亚大陆桥,陆上距离达到13322公里,走新亚欧大陆桥,陆上只有9977公里,两者相差3345公里,到达中亚的阿雷西,走西伯利亚大陆桥,陆上是8600公里,走新亚欧大陆桥,陆上距离只有5862公里,相差2774公里。
第三,由于运距的缩短,它在运输时间和运费上将比西伯利亚大陆桥又有所减少,更有利于同海运的竞争。
第四,它的东端桥头堡自然条件好,位置适中,气候温和,一年四季可不间断地作业。
发展进程
新西伯利亚铁路在中国境内由陇海铁路和兰新铁路两部分组成。陇海铁路初建于1905年,经过四十余年的分段建设,至1952年全线建成,1953年7月全线通车,全长1759公里。陇海铁路是贯穿中国东、中、西部最主要及最重要的铁路干线,连接中国重要港口城市连云港市与西北重镇兰州市,与京沪、京九、京广、兰新等铁路干线相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兰州市以西的人们从没见过火车的踪影,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境内一寸铁路也没有,与欧洲铁路接轨更无从谈起。
1952年,甘肃天水到兰州的天兰铁路建成通车,毛主席亲笔题词:“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1952年10月1日,兰新铁路在兰州破土动工,并于1958年12月铺轨越过甘肃省、新疆交界的萨拉乌苏河,从此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1985年5月1日,兰新铁路乌鲁木齐市至阿拉山口市段的北疆铁路终于正式动工,1990年9月1日,兰新铁路西段的北疆铁路终于建成通车。
1990年9月12日,中国兰新铁路西段与苏联土西铁路在中苏边境的新疆阿拉山口站和苏联德鲁日巴站之间胜利接轨,举世瞩目的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
1992年12月,新西伯利亚铁路正式投入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
1993年,中国政府决定沿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全线开发开放。1993年底,中国国家计委会同建设部、民政部完成了陇海铁路兰新铁路沿线地带城镇发展布局规划要点,并经国务院批准。
1994年,中国政府把沿陇海兰新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1994年10月26日-28日在李鹏总理倡议下,中、俄与中亚五国铁道(运输)部长在北京召开会议,批准了“开发利用经友谊关-阿拉山口市边境通道的国际铁路干线计划。”1994年12月,有关单位完成了新西伯利亚铁路中国段(长4131km,宽200km)遥感综合调查,对资源、环境进行了初步评价。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加快发展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经济带;九五计划期间,将把建设资金相对集中地投向中国的中、西部地区。
1995年欧盟委员会制订了亚太改革和新的对华政策,其有关机构提出了欧洲高加索-亚洲交通走廊方案。1995年9月11日,中国政府和哈萨克斯坦政府签署了《关于利用连云港装卸和运输哈萨克斯坦过境货物的协定》。1995年9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49次会议第91项议程听取联合国秘书长报告:“中亚新独立和发展中的内陆国家及其发展中邻国之过境运输系统的现状和建议”。1995年11月,联合国贸发组织在安卡拉召开了中亚对外贸易和交通运输动议技术会议,探讨欧亚交通走廊问题。
1996年3月,亚欧首脑会议在曼谷召开,会上,马亚西总理马哈蒂尔提出建设泛亚铁路,将新、马、泰铁路联接中国昆明,李鹏总理进而提出联接到新亚欧大陆桥及朝鲜半岛的倡议,该倡议得到了与会首脑们的肯定。1996年5月7-9日,由中国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外经贸部会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盟委员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的“96北京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6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着重就加强新西伯利亚铁路区域经济合作,推进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会研究了加快以铁路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协调,进行以改善环境和开发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消除贫困行动。会议期间,中国国务院委员宋健、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布里坦、白俄罗斯副总理林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斯佩思和联合国副秘书长金永健一道签署了共同主席声明,表达了与会代表的共同愿望。会议认为,建设、开发新亚欧大陆桥及其沿桥经济带符合亚、欧两大洲人民的利益,是大有前途的。与会代表还对中国新西伯利亚铁路发展促进会、欧中商务中心、世桥基金会提出的成立亚欧陆桥开发论坛的倡议表示支持。1996年5月,伊朗-土库曼斯坦铁路接轨,标志着新亚欧大陆桥西端南线全线贯通。1996年6月,李岚清副总理访问拉脱维亚时,拉方希望与中方联合利用里加港。中俄双方总理定期会唔委员会设置了运输分委员会。
1996年5月的国际研讨会之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集装箱过境取得飞速发展,过境箱量已由1995年的257个上升到1996年的12118个,1997年达到30016个TEU,从而接近西伯利亚大陆桥的一半。
1997年1月和9月,中国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同UNDP分别在日照和乌鲁木齐举办了大陆桥开发国际研讨会和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研讨洽谈会,都取得丰富成果。1997年4月1日,连云港-阿拉山口“五定”班列开行,该班列全部正点或提前到达,建成了陆桥国际集装箱追踪系统并投入使用。1997年4月,乌兹别克与UNDP在塔什士召开了喀什-奥什-安集延-塔什干的同轨距铁路项目技术讨论会,会议同意就可行性总试开展工作。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成立新大陆桥协调机制,由外经贸部副部长担任协调组长。2001年在西安市了召开第一次会议,由外经贸部和信息产业部共同主办,主题为信息技术;2002年在连云港市召开了第二次会议,由外经贸部和铁道部主办,主题为铁路;2003年在郑州召开了第三次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办,主题为物流;2004年在乌鲁木齐市召开第四次会议,由商务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办,主题为新亚欧大陆桥的发展与协作。
2011年3月19日,重庆市首趟“渝新欧”班列开出,随后南昌市、成都市、郑州市、武汉、苏州市等16个城市立足本地区域优势、铁路运输条件和产业基础,相继开通了前往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汉堡包,马德里等12个欧洲城市的集装箱班列。2016年6月8日,国铁集团决定正式启用中欧班列统一品牌。统一品牌中欧班列当日分别从重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市、苏州、东莞、义乌等八地始发。从此之后,中国开往欧洲的所有中欧班列都全部采用这一品牌。2016年6月20日,习近平主席访问波兰期间举行了统一品牌中欧班列首达欧洲(波兰)仪式。
2013年9月,在中哈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中国江苏连云港市政府与哈萨克斯坦国有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中哈国际物流合作项目协议,此项目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的首个实体平台。项目总投资超过30亿元,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建设集装箱堆场22万平方米,拆装箱库2.3万平方米;堆场铁路专用线3.8公里,日均装卸能力10.2列,年最大装卸能力41万标箱,主要经营国际多式联运、拆装箱托运、仓储等国际货物运输业务。2014年5月19日,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在中国连云港港庙岭作业区正式启用投产。
2019年4月,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新亚欧大陆桥,打开一条“黄金通道”》电视专题片开播,在国内外引起很好反响,提高了大陆桥的知名度。
2019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有关会议指出,在青岛市建设上海市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旨在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拓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更好发挥青岛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加强中国同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互联互通,着力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2021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打造新亚欧大陆桥等7条陆路国际运输通道。发展以中欧班列为重点的国际货运班列,促进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
2021年10月18日,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成立大会在江苏连云港市举行。新亚欧大陆桥沿线9个自贸片区及霍尔果斯市经开区、阿拉山口市2个重点口岸代表共同签署联盟协议。该联盟的成立对充分发挥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的特色优势,加快推动沿线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协同开放有重要意义。
发展前景
新西伯利亚铁路的东西两端连接着太平洋与大西洋两大经济中心,基本上属于发达地区,但空间容量小,资源缺;而其辽阔狭长的中间地带亦即亚欧腹地除少数国家外,基本上都属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国中西部、中亚、西亚、中东、南亚地区,地域辽阔,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但空间容量大,资源富集,开发前景好,开发潜力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华天宝之地。这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粮、棉、油、马、羊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里矿产资源有数百种,其中,金、银、铜、铁、、铅、锌、铂、、钛、锑、汞、铬、镁、钠、钾、钒、铝、钨、锰、、磷、硼等均享誉世界。能源尤为富集,煤炭储量2万亿吨以上,石油储量约1500亿吨,天然气储量近7500亿立方英尺,堪称世界“能源之乡”。因此,新西伯利亚铁路通过区域,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相互依存性与优势互补性,蕴藏了非常好的互利合作前景。
新亚欧大陆桥横贯中国东、中、西部,东西双向开放的“钢铁国际走廊”的加速开发和开放将使它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带,并将加速变成中国的国际性、开放型交通、经济走廊。为此,正在研究加快沿桥中国段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将包括:沿桥地带实行沿海地区的开放政策,根据需要可继续设立各种开发区和保税区;试办资源型开发区;按照高起点和国际接轨的要求,建立资源和资源加工型新型企业;促进沿线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利用外资,试办中国西部农业合作开发区,营造亚欧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根据交通枢纽、资源状况、地理位置,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在沿桥地区建立若干个经济发展区,如以日照市为中心的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区,以徐州市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经济区,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西部经济区等。并把乌鲁木齐建成中国西部的国际金融、商贸、工农业经济中心,促进中国西部和中亚市场的发育和繁荣。
沿途信息
中国境内情况
新亚欧大陆桥在中国境内全长4131公里,贯穿中国东、中、西部的山东省、江苏省、安徽、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8个省(自治区),还影响到湖北、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这个地区人口约4亿,占中国的30%;国土面积36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的37%,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对大陆桥沿线地区进行的地质勘探和对两侧100公里范围内的空中遥感勘测表明这一地带能源矿产资源相当富集,有开采价值的就达100多种,沿桥省区名列首位矿产有64种,其中保有储量占全国50%以上的有煤、铝、铜、镍、石棉等。铜、铂、铅、锌、金等有色金属及石油、电力等均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煤炭储量2000亿吨,石油储量数百亿吨,不仅在中国内部,在世界上也屈指可数。仅塔里木盆地油气总生成量就有300亿吨,相当于世界五大油田总和。该地带还有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和畜牧业基地。旅游资源更丰富多彩,被誉为中国的“金腰带”。黄河为该地区提供了最大的水资源补给,其中上游是水力资源的“富矿带”。煤炭、石油和黄河水力资源构成了“中国能源之乡”。
这里曾是中国156个重点工程及三线军工、重大企业集中布置地区,煤炭、石油、机械、航空、化工、电力、冶炼、纺织等产业具有可观的规模。科学技术力量也比较雄厚。这些优势决定了该地带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中国境外部分站点
阿斯塔纳
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首都。这里在历史上曾是一座军事要塞,名字也多次变更。
18世纪前,这里被称为阿克莫拉。从亚洲国家去往欧洲的商贾们曾将阿克莫拉(Akmola,在哈萨克语中意为“白色坟墓”)作为中途休息的地方,因此它曾是欧亚大陆上的一个重要商业中心。1832年至1961年,这里又改成为“阿克莫林斯克”。
20世纪50年代,苏联大批热血青年响应政府号召到这里垦荒。1961年,当时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把它命名为阿斯塔纳(Tselinograd,俄语意为“垦荒之城”),意图以此地为中心将哈萨克大草原变成为一个麦田之海,但这项宏大的计划并未实现。1991年苏联解体,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又将切利诺格勒改回阿克莫拉。
1995年,为了让北部俄罗斯族占多数的地区哈萨克化,哈萨克斯坦政府把阿克莫拉预备为新的首都。阿克莫拉距原首都阿拉木图约1300公里,伊希姆河穿城而过,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全年多风。它是哈萨克斯坦工农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全国铁路交通枢纽。因为“白色坟墓”不符合首都形象,所以这座城市在1998年(成为哈萨克斯坦首都的第二年)直接叫阿斯塔纳了——哈萨克语“首都”的意思。2019年3月20日,哈萨克斯坦议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首都阿斯塔纳更名为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以向当时刚刚卸任总统职务的哈萨克斯坦第一任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致敬。
2022年9月17日,哈萨克斯坦总统卡西姆若马尔特·托卡耶夫签署宪法修正案,将首都重新命名为阿斯塔纳。
斯摩棱斯克
斯摩棱斯克(俄语смоленск),俄罗斯古城,斯摩棱斯克州首府。位于第聂伯河(俄文:Днепр)上游。人口33万(2015年)。公元9世纪首见于记载。19世纪中叶发展成商业城市。是俄罗斯的军事战略要地,铁路枢纽,河港。工业以机械制造(飞机、仪表、农机、纺织机械)、电子(计算机)、纺织为主。有医学院、师范学院等。1941年和1943年,苏、德军队在此激战。有12世纪以来的建筑古迹以及建筑艺术博物馆。
布列斯特
布列斯特市是白俄罗斯西南部重镇,布列斯特州首府,在布列斯特市居住人口为30万,该市位于白俄罗斯和波兰的边境,穆哈维茨河与布格河的交汇处。其名称来自于白俄罗斯语,意为“白桦”。
布列斯特除北部有白俄罗斯岭外,其余地区皆平坦,多沼泽,有大面积芦苇及草丛、泥炭沼泽和死水,较高和较干旱地区大部为森林覆盖。1996年3月20日白俄罗斯总统令成立布列斯特自由经济区,如今布列斯特是白俄罗斯的工业中心城市,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文化中心。轻工业、食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在工业体系中占主要地位。布列斯特州工业产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0%,并且拥有全国唯一的国有煤气炉灶、照明灯生产厂。地毯、各式长短袜、木制压板,面板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粗糖、奶酪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布列斯特州是通往西欧国家的门户,处于从东到西、从南至北交通枢纽的十字路口。这里有欧亚大陆桥最大的列车换轮站,水陆交通发达。它既是柏林-华沙-布列斯特-明斯克-莫斯科运输走廊上的一颗明珠,同时也是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到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必经之地,布列斯特铁路枢纽是欧洲中部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充分保证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和西欧国家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方向去的中转运送任务,独联体国家向西欧国家陆路出口的80%货物都由此过境。
华沙
华沙( 波兰语:Warszawa ),波兰首都和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中东部维斯瓦河畔。人口175.81万(2017年)。距波罗的海和喀尔巴阡山脉大约350公里。著名的华沙公约就是于华沙签署的,该市也是马佐夫舍省的省会。
华沙13世纪末始建,1596年成为首都,18世纪起受外国统治,1918年波兰恢复独立后,复为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沙遭到严重破坏,战后重建,成为水、陆、空交通枢纽。金融、旅游等服务业发达,工业以机械制造最为著名,包括电机、电子、汽车、农业机械、机床等部门。钢铁、化工、纺织、印刷、食品等工业亦发达。有华沙大学等多所高等学校、波兰科学院以及布达佩斯美术博物馆等。多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堡、宫殿、教堂等古迹。1980年,华沙旧城区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华沙文化种类丰富,有众多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和电影院。华沙同时也是波兰的媒体之都,波兰很多新闻媒体、广播电台总部在华沙。西北郊热拉佐瓦沃拉( Zelazowa Wola )是音乐家弗雷德里克·肖邦的故乡。
沿海港口
日照港
中国日照港位于山东半岛南翼,海州湾北方,濒临黄海,介于青岛港与连云港港之间,东北距青岛港70海里,南距连云港港47海里,陆上西北距济南市360千米。该港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湾阔水深,陆域宽广,气候温和,不冻不淤,是天然深水良港。该港地处环太平洋经济圈、黄渤海经济圈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国家生产力布局和大宗散货运输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鲁南经济带、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日照港分为石臼和岚山两大港区。
石臼港区位于日照市老城区东南方约10千米处,共有四个作业区。东作业区由原石臼港的大宗散货区和原日照港东港区组成,北作业区为原日照港中港区,西作业区为原日照港西港区,南作业区为新规划作业区,在西作业区的西南侧。
岚山港区位于海州湾北岸,地处日照市岚山区佛手湾内,共有南、中、北三个作业区,其中北作业区为新规划作业区。
连云港港
中国连云港港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中部,江苏省东北部,黄海海州湾东南岸,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便捷出海口,是中国国家规划的能源和原材料运输的重要口岸和重要的煤炭装船港,也是横贯中国东西的铁路大动脉——陇海铁路的东部终点港,被誉为新西伯利亚铁路东桥头堡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起点。连云港市港南距上海港388海里,北距大连港346海里,东距韩国的釜山港522海里、日本的长崎港587海里。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国中西部地区(陆路西距乌鲁木齐市3626千米)以至中亚诸国。港口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区位优势显著,对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是我国以外贸运输为主的综合性国际贸易运输主枢纽港之一。
连云港港由连云港区、赣榆港区、前三岛港区、徐圩港区和灌河港区组成。港口现主要生产港区为连云港区,其他港区正在建设或规划中。
连云港区为该港的主体港区,位于西大堤与后云台山之间,该港区以集装箱和大宗散货运输为主,兼顾客运和通用散杂货运输。主要生产作业区为马腰、庙岭、墟沟三个作业区。
马腰作业区(原老港区),位于磨刀塘以西,建有万吨级泊位13个,装卸货物主要有煤炭、液体化工产品和杂货等。庙岭作业区,位于马腰作业区西侧,建有万吨级泊位17个,装卸货物主要有集装箱、粮食、煤炭、木材和杂货等。墟沟作业区,位于庙岭作业区西侧,建有万吨级泊位9个,装卸货物主要有集装箱、杂货、矿石等。
赣榆港区,位于连云港区北侧海州湾内,绣针河口与龙王河口之间。规划为腹地经济发展和后方临港工业服务的综合性港区,以干散货、液体散货和散杂货运输为主,并预留远期发展集装箱运输的功能。
前三岛港区,位于连云港港东北海域,三岛分别为平山岛、达山岛和车牛山岛。港区规划以石油运输为主、主要为大型石化产业发展服务。
徐圩港区,位于连云港市城区东南部,坪子口河以北。港规划依托临港工业,并预远期发展大宗散货、集装箱等货物转运的功能。
灌河港区,位于灌南县与响水县交界处的灌河北畔。港区现有千吨级泊位3个,万吨级泊位1个,规划以散杂货、化工品运输为主,兼顾修造船功能,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青岛港
中国青岛港位于黄海西海岸新区,山东半岛南岸西部的胶州湾口附近,面临黄海,背依崂山区。港内水域宽阔,水深浪静,港口设备完善,系泊条件良好,各类船舶昼夜进出均较方便,为中国著名的天然良港。太平角老鼠礁至象嘴一线为外港东界;团岛嘴至脚子石嘴一线为内外港分界线。青岛港距上海港417海里,天津港443海里,广州港黄埔港区1227海里,香港特别行政区1161海里,韩国釜山港495海里。
该港由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港区、小青岛港和董家口港区组成。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港区位于胶州湾内港,小青岛港位于胶州湾外港。
老港区位于胶州湾东岸主城区范围内,包括大港、中港、小港和青岛轮渡区。
大港位于胶州湾口东北方,是青岛港老港区的主要码头区,港池由防波堤环抱而成,其入口呈喇叭形向西南敞开,最窄处宽约270米。港池内水深一般为5米~13米,泥及泥沙底。该港池多为大型固定码头,系泊条件良好,国内外远洋船舶多停泊于此进行装卸作业。八号码头南北两侧的47号和52号泊位为2个专业化集装箱泊位,主要进行内贸集装箱装卸作业,通过能力45万标准箱;青岛港客运站码头也坐落在大港内;六号码头防波堤北侧现已建成邮轮泊位。
中港位于大港南侧,与大港六号码头为邻,港口向西敞开,被长约300米的防波堤分为南、北两个进出口,各宽约100米。两口北侧均有暗礁,其上水深约1.4米。进出口两侧均设有灯柱(南口北侧为渔标,目前尚未发光)。港内水深2米~6.4米,泥及沙泥底。港池内多为浮码头。港池北侧为六号码头南岸壁,其东半部有专用卸盐机械,用于集中转运胶州湾一带产的盐。南岸有渔业公司卸鱼、冰桥和渔船修理码头。其他均为各企业的浮码头共10余座。
小港位于中港南侧,港口向西敞开,宽约110米,港内水深2米~4.5米,多为沙泥底。港内比较拥挤,为500吨以下船舶停泊区。其东侧和南侧为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码头,西岸有青岛市渔业公司码头。
青岛轮渡区位于小港南侧,与黄岛轮渡区配对使用,是连接青岛和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水路捷径。轮渡码头外建有长230米的防波堤,船舶停靠条件良好。在轮渡码头附近还有工作船码头、水产码头等。
黄岛油港区位于胶州湾西南岸、黄岛开发区内。黄岛油港区的港口专用设备及助航标志完善,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石油输入、输出港口之一、
前湾港区位于胶州湾西南岸、黄岛开发区内,与黄岛油港区毗邻。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前湾港区先后建设了一期、二期、三期、四期、矿石专用码头和招商局码头形成了以各类专业化泊位为主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港区,以国际集装箱干线及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干散货中转运输功能为主,是青岛港目前现代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生产性港区。
小青岛港位于外港的青岛湾东侧,主要供小型船舶停靠。
董家口港区地处青岛市海岸线最南端,拥有琅台湾和棋子湾,东距青岛港主港区45海里,西距日照港20海里。港区由北港池和中港池组成,分别为琅琊台湾作业区和董家口嘴作业区,预留了棋子湾作业区(南港池)胡家山作业区(东港池)。两港池中间为突堤和引堤,其上建有码头,两侧有防波堤环保。
青岛港作为我国沿海大港和重要国际贸易港,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分别同日本的静冈县清水港和歌山县夏津港、德国的威廉港结为友好港口。进出口货物主要有煤炭、原油、铁矿石、粮食等。
2014年3月22日,青岛市举行建设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参与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研讨会。青岛市提出,要建设新西伯利亚铁路桥头堡、打造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综合枢纽城市的战略构想。来自北京大学、交通运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方面的专家,就青岛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定位做了交流探讨。
鹿特丹港
荷兰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最智能港口和最大的海运集群中心,全球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位于莱茵河与默兹河交汇处,是通往欧洲的天然门户。鹿特丹港区面积为10556公顷,其中工业用地面积为5257公顷,基础设施和水域面积5299公顷。港口长度40公里,码头长度89公里,总泊位656个,航道最大水深22米,是500多条航线的船籍港或停靠港,通往全球1000多个港口,货运量占荷兰全国的78%。鹿特丹港在推动国际贸易和物流的日常业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鹿特丹拥有欧洲高效和完整的智能供应链,是世界上可持续性最强的港口之一。在数字创新领域,它是全球的标杆——港口的数字化加速了现有运输和物流行业的转型。此外,鹿特丹港的人造扩建项目Maasvlakte 2不仅是荷兰最大的基建工程项目之一,也为可持续商业和清洁能源树立了全球标杆。
鹿特丹港ECT-Delta码头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自动化码头而闻名。目前最大的船舶可以停靠在此而不受潮汐或者船闸的限制。另外,鹿特丹港Euromax码头专为快速、安全、高效地处理最大的集装箱船而设计,2010年投产;2015年开始运行的APMT MVII码头、RWG码头也是全球极具创新性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之一。
除了每年处理约740万个集装箱的欧洲最大港口,鹿特丹的铁路、公路、水路和空中交通均高度连结,是整个欧洲连接性最好的城市之一。当地有超过5000家运输和物流行业的公司。
建设意义
战略意义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覆盖超过世界75%的人口、60%的领土面积、50%的经济总量,在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等六大经济走廊中处于“头雁”地位。构建新亚欧大陆桥,打造标杆示范项目,从全球治理层面看,有利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加快中西亚国家和地区发展步伐,撬动欧洲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体,推动全球经济稳步复苏和繁荣发展,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从中国国家层面来看,有利于“联两端、延两向、促两边”,着力打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国内东中西产业梯度转移,形成横亘东中西的重要产业走廊,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经济意义
新西伯利亚铁路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一方面,对于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来说,这一区域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巨大市场,是它们输出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理想之地;对中国、中亚和东欧国家来说,通过沿桥开放,可以更好地吸收国际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经济振兴。另一方面,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越来越需要开拓欧洲市场,而欧盟为谋求发展也需要到亚太地区寻求贸易伙伴,选择投资对象,亚太与欧洲的双向辐射越来越明显。新亚欧大陆桥的发展,为沿桥国家和亚欧两大洲经济贸易交流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大通道、对于促进陆桥经济走廊的形成,扩大亚太地区与欧洲的经贸合作,促进亚欧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进而开创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新亚欧大陆桥出中国国境后,除中路线路外,还可以走北、南两条线路:北线经阿克斗亚、阿斯塔纳,到彼罗巴甫洛夫斯克纳,再经莫斯科、布列斯特、华沙、柏林到达鹿特丹。南线经过阿雷西、伊列次克、布良斯克,再经过布列斯特、华沙、柏林到达鹿特丹港。也可从阿雷西分路,通过伊朗的马什哈德市到德黑兰,还可从布良斯克分岔至乔普到达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新亚欧大陆桥辐射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第一亚欧大陆桥减少行程3000公里,比走海路费用节约20%,时间减少一半。
参考资料
新亚欧大陆桥安全运营30周年.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官网.2023-09-11
新亚欧大陆桥简介 .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信息网.2023-09-11
“一带一路”激活“新亚欧大陆桥”.人民论坛网.2023-09-11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央广网.2023-09-11
陇海铁路.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网站.2023-09-13
西到新疆北绕北冰洋 山东港口要干什么?.国搜山东.2023-09-11
新亚欧大陆桥协调机制简介.中国民用航空局官网.2023-09-12
“一带一路”上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经济网.2023-09-11
新亚欧大陆桥,打开一条“黄金通道”.爱奇艺.2023-09-1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09-1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国家铁路局官网.2023-09-12
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贸试验区联盟成立.人民网.2023-09-11
总书记到访的两座城市,不简单.百家号.2023-09-13
哈萨克斯坦将首都重新命名为阿斯塔纳.中国新闻网.2023-09-13
斯摩棱斯克.中国搜索.2023-09-13
布列斯特.微信公众号.2023-09-13
华沙简介.新浪旅游.2023-09-13
华沙.中国搜索.2023-09-13
日照港.港口网.2023-09-11
连云港港.港口网.2023-09-11
青岛港.港口网.2023-09-11
青岛规划建设新亚欧大陆桥头堡.微信公众号.2023-09-11
走进欧洲最大、最智能港口——鹿特丹港.微信公众号.2023-09-13
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后发先至”深厚意蕴.新华报业网.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