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任寰
黄任寰(1888~1952),字旭南,广东武备学堂第二期毕业。1909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春参加民军。民国后任广东陆军混成协排长、连长。后投靠林虎,随林虎参加陈炯明的叛军,国民革命军东征后下野回乡,后因旧部陈济棠割据广东省,重新投入军界。陈济棠下野后淡出军界。1944年任梅蕉平埔警备区司令。第七战区司令部高参。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社会党,任该党广东省党部常务委员。1947年当选为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1948年移居香港特别行政区,1952年去世。
人物简介
黄任寰,字旭南,广东梅县西阳黄坊村人。清末毕业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后回乡任教。辛亥革命时参加民军起义,出任军职,历任排、连、营长。民国5年(1916年)桂系护国军入粤,黄任寰率部响应,嗣升团长兼两阳警备司令。1920年粤军回粤,黄任寰率部在阳江市反正,后纪实部,任第一统领。时浙军陈肇英部袭潮身走上海市。1932年陈济棠主粤军政,特聘;Ul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后调独立第一师师长。之后,又调升第四军军长。1936年夏,陈济棠发动“两广事变”失败下野。黄任寰随之去职寓居香港特别行政区。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返粤任第七战区长官部高级参谋、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副主任兼参谋长。1944年,任梅蕉平埔守备区指挥官,组织民众参加抗日。抗日胜利后退役,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1948年定居于香港。
1931年至1933年,黄任寰率部驻防蕉岭县时,见当地交通不便,乃与蕉岭县政府磋商,整修梅蕉公路,并循古道修筑蕉岭至武平公路,筑新东公路(新铺一东石);派军士兴修蕉岭公共体育场;将废庙改建平民医院;清理乱葬岗,辟建公墓;整顿交通市容,发动军民种树,并严令保护树木。此外,还倡修新铺大桥等。
1933年,黄任寰部移驻梅县区,他与梅县县长彭精一合作,组织地方人士成立市政委员会,亲自督促部队,参加拆除旧城墙扩辟街道、填平梅县体育场地面、疏通攸县下水道等各项建设。又倡建民众教育馆、县立图书馆、平民医院和修建古塘坪机场。黄任寰还用公私名义捐资翻印吴兰修《桐花阁词》、宋湘《红杏山房集》、《义何文存》、《梅水汇灵集》、《梅水诗传》等先贤著作,倡修《梅县县志》和《西阳乡志》。1934年,他着手修建东山千佛塔,亲自前往东山勘测,塔建成后,黄任寰作记,书丹立碑,记其始末。
黄任寰原是陈炯明、陈济棠旧部,曾随陈炯明反对孙中山“联俄、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驻防梅县区、蕉岭县一带时,打击工农运动,军纪不好,侵扰民众,蕉岭华侨曾具呈向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和陈济棠控告。
1952年,黄任寰病逝于香港特别行政区。
投入桂系
1916年桂系入粤,率部响应,加入林虎率领的广东护国军第二军,任第二混成旅第二团团长,后兼两阳警备 司令。陈济棠当时在其部下任连长。当时林虎部有三员大将,黄业兴、黄任寰、王定华,人称“三黄散”,把他们比作药铺里的三黄散,能杀虫脒去病,素称能战,在1920年桂粤战争中,三黄身在桂军却是粤人,三黄散一变而为“三黄散(散了的散)。
1920年脱离桂系,任粤军第五路第一统领部统领。
1922年任粤军第一军第五独立旅旅长。
陈炯明叛变后,任陈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
1923年4月间,许崇智率东路讨贼军自福建省开抵潮州市、梅州市附近,李烈钧赴汕头市收抚叛军残部洪兆麟四师。不久,洪兆麟部乘沈鸿英公开叛变之际(约在5月间)再度叛变,许崇智率部被腰击于揭阳市附近,情形十分狼狈。同时,许军行抵兴梅之部,又为伏于赣州市之林虎所部黄任寰、黄业兴、王定华等叛军狙击,损失惨重,伤亡溃散过半。
1925年被国民革命军东征军击败,赴沪闲居。
东山再起
1928年,陈济棠任第4军军长兼西区绥靖委员,黄任寰返粤,任西区绥署参谋长。
1929年任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兼教导旅旅长。
193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集团军第三军第一独立师师长。
1936年1月,陈济棠把自己的军队编为五个军,独一师扩编为第四军,6月,反蒋失败下野。余汉谋主政广东省,为笼络旧人,8月,电请国民政府设五个军区司令,代替过去各军军长,任李振球为第一军区司令,张达为第二军区司令,黄延桢为第三军区司令,黄任寰为第四军区司令,缪培南为第五军区司令。并拨一笔巨款,以考察政治为名,令五军区司令游历全国,考察各省军事政治两三个月。考察归来,抗战事发,五军区司令撤销。黄任寰任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副主任兼参谋长、平蕉饶埔四县总指挥。10月,授中将。
参考资料
黄任寰、黄惠荪.政协广东省梅州市委员会.202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