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常侍之乱
十常侍之乱是指东汉末年,汉灵帝宠信“十常侍”宦官集团,导致“十常侍”专权乱政,由此引发何进、袁绍等谋诛宦官,并最终酿成袁绍等诛除“十常侍”并尽诛宦官的宫廷动乱的事件。
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宦官轮番专权的局面,且宦官专权在刘志、汉灵帝时期达到顶峰。汉灵帝刘宏宠信张让、赵忠、段珪等“十常侍”宦官集团,致使“十常侍”专擅朝政,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去世,其长子刘辩继位,即汉少帝。因刘辩年少,其母何太后临朝主政,何太后的兄长何进实际掌握朝政大权。此前,汉灵帝临终时曾嘱托宦官蹇硕立次子刘协为帝,蹇硕打算先诛杀何进,进而扶持刘协继位,但因事情泄露,计谋失败。何进专权后,诛杀了宦官蹇硕。
何进诛杀蹇硕后,在中军校尉袁绍的劝说下,打算尽诛宦官,但遭到何太后的反对。袁绍建议何进号召董卓等武将率军进京,以威胁何太后。但董卓等人向京城洛阳市进军后,何太后依旧反对诛杀宦官,何进也开始犹疑不决。后来,由于密谋诛杀宦官的计划泄露,何进被张让等宦官杀死。何进死后,袁绍带兵攻入皇宫,尽诛宦官。张让等人携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逃到小平津(今河南孟津县),后因朝臣紧追,张让等宦官被迫投黄河而死,汉少帝刘辩被迎回皇宫。
“十常侍之乱”后,董卓率军入京,废黜汉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擅兴废立、专制朝政的行为,激起关东地方势力的强烈不满。关东豪族推举袁绍为盟主,组成关东联军董卓讨伐战。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在司徒王允的设计下,董卓被其部将吕布杀死。董卓死后,刘协落入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人手中,他们为了争权和抢夺汉献帝相互厮杀。建安元年(196年),刘协被曹操迎接到许昌市,此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十常侍之乱”使宦官与外戚两个政治集团同时被消灭,此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地方握有重兵而能控制皇帝为傀儡的人成为实际的统治者。“十常侍”之乱结束了宦官与外戚之间的矛盾,但豪族与豪族之间的矛盾随之爆发。此后,豪族之间相互混战,并形成地方割据。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实际形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汉称帝,东汉灭亡。
事件背景
东汉后期政治环境
东汉初年以后,内廷近侍之职完全由宦官担任,这一方面导致宦官机构的扩大和宦官人数的增长,为宦官势力迅速膨胀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进一步隔绝了专制君主与外臣士人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君主对宦官的依赖程度,为宦官操纵君主、专擅朝政提供了条件。东汉从刘肇开始,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幼主即位后,太后临朝,主要依靠自己的父兄协助处理政事,导致出现外戚专权的局面。及至皇帝成年,因为不甘被外戚胁持,为了夺权,他们结纳在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皇帝亲政后,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变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外戚、宦官轮番专权的局面在东汉后期反复上演,而宦官的每次胜利,都会换来地位的提高,权力的加大。
东汉宦官专权在刘志、刘宏时期达到顶峰。刘志时,单超、徐璜、具、左悺、唐衡等五名宦官因诛除外戚梁氏有功而被封侯,世称“五侯”。桓帝死后,刘宏即位,以曹节、王甫为首的一批宦官因参与剪除外戚窦武的势力封侯受赏并控制朝政。灵帝在位期间,外戚势力未曾复兴,宦官集团长期把持控制朝政。
“十常侍”专权
曹节死后,汉灵帝宠信“十常侍”宦官集团。“十常侍”即宦官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因他们皆为中常侍,时人举其大数,统称为“十常侍”。“十常侍”以张让、赵忠为首领。张让、赵忠自少时便在宫中做事,刘志时充任魏猛。赵忠因参与诛杀外戚梁冀有功,被封都乡侯,但延熹八年(158年),又被贬黜为关内侯。刘宏时,张让、赵忠被升为中常侍,封为列侯。他们与曹节、王黼等人互为表里,弄权贪腐,威行煊赫。曹节死后,赵忠任大长秋,中平三年(186年),他被汉灵帝封为东汉历史上第一个行使车骑将军职权的宦官。此外,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也被封为列侯。他们长期把控朝政,汉灵帝被他们牢牢掌握,听任其指挥。汉灵帝常常告诉他人,张常侍是他的父亲,赵常侍是他的母亲。因汉灵帝的宠信,“十常侍”宦官集团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其下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
“十常侍”除受到刘宏宠信外,与何太后(汉灵帝皇后宋氏何氏)也关系匪浅。当初,何氏被选入宫,之所以能受宠,与其同郡出身的中常侍郭胜曾在其中出力。何氏封后之后,汉灵帝曾想废后,“十常侍”替何氏求情,并献上巨额财物取悦汉灵帝,何氏才得已幸免。这也导致何太后与“十常侍”关系较为亲近。此外,张让的儿媳为何太后的妹妹;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以及何进的弟弟何苗多次接受宦官的贿赂,他们都曾为“十常侍”提供庇护。因此,“十常侍”专权得以持续。
何进专权
何进为汉灵帝皇后何氏之兄。起初,何进同父异母的妹妹被选入宫,刘宏封其为贵人,予以宠幸,何进也因此担任郎中,不久,他又升任虎贲中郎将,出任川郡太守。光和三年(180年),何贵人被立为皇后,何进官拜侍中、将作大匠、河南郡。中平元年(184年),张角起义,何进被封为大将军,卫戍京师,后因功被封为慎侯。中平四年(187年),荥阳市数千人发动起义,杀中牟县(今河南中牟县东)县令,汉灵帝下诏,令何进的弟弟河南尹何苗率兵镇压。何苗因平定起义有功,官拜车骑将军,封济阳侯。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十一日,刘宏去世。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一是灵思皇后所生的长子刘辩,一是王美人所生的次子刘协。起初,群臣请立太子,汉灵帝认为刘辩性格轻佻没有威仪,不适合做帝王,想立次子刘协为太子,但顾忌何进位高权重,没有实际定立太子。汉灵帝临终前,将刘协托付给宦官蹇硕,想让蹇硕拥立刘协继位。蹇硕计划先诛杀何进,再立刘协为帝。他设计派人去接何进入宫,称要与他商议事情,打算趁机在宫中将何进诛杀。但何进入宫后,蹇硕的司马潘隐因与何进有旧交,暗示何进有危险。何进立即驾车离开,抄近道跑回到军营,引兵驻扎在百郡邸,并称病不再入宫。蹇硕的计谋失败后,刘辩得以继位为帝,即汉少帝。因刘辩年仅十四岁,何太后临朝主持朝政,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并兼领尚书职事,皇权实际上落入何进手中。
事件过程
谋诛宦官
何进知道宦官为天下人所痛恨,再加上蹇硕有图谋杀害他的想法,因此,他掌权之后,便想将宦官一网打尽。中军校尉袁绍也通过何进的门客张津劝何进诛杀宦官。袁绍认为,宫中黄门、中常侍掌权已久,而且他们与太后互通消息,图谋私利。袁绍建议何进挑选贤良士人,整饬朝政,清理朝廷官员,为国家除害。蹇硕因为内心不安,写信给中常侍赵忠,想要联合赵忠捕杀何进、何苗兄弟。但中常侍郭胜与何进是同郡人,何太后与何进能够得到刘宏的宠幸,郭胜也有出力。因此,郭胜与何太后关系亲近。郭胜与赵忠等人商议后,决定不听从蹇硕的意见,并把蹇硕的书信拿给何进看。之后,何进杀了蹇硕,并兼并了蹇硕统领的军队。
骠骑将军董重与何进争权,汉灵帝的生母董太后每次想要干预朝政,何太后就会制止,董太后为此感到愤恨,并扬言说何太后不过是依仗哥哥何进,如果她命令董重砍下何进的人头,也不过是举手之劳。何太后得知后,把董太后的话告诉何进。何进与三公以及车骑将军何苗共同上奏。他们认为,按惯例,藩国的王后不能留在京城,请求把董太后迁回本国。何进等人的奏请得到批准,之后,何进举兵包围骠骑将军府并逮捕董重,罢免了董重的官职,董重自杀。董重死后,董太后因内心忧惧而死。从此,何氏家族失去了民心。
后来,袁绍又向何进建议,表示从前窦武想要消灭宦官,反而被宦官杀害,是因为消息泄露,但何进、何苗兄弟统率禁军,部下将领都是俊杰名士,乐于为他效命,事情都在掌握之中,是天赐良机。因此,袁绍建议何进一举为天下除去大害,垂名后世。何进深以为然,于是对外称病,不再入宫陪侍刘宏丧礼,也不护送汉灵帝的灵柩前往陵寝地,暗中与袁绍谋划行动。何进把与袁绍的谋划告诉太后,但何太后不答应。何太后认为自古以来,皇宫内的事务都是由宦官来管理,这也是汉朝的旧制,不能废掉;何况先帝刚刚去世,自己也不能脱下丧服,衣冠整齐地与士人相对共事。何进难以违背太后的意思,打算先诛杀最跋扈的那些宦官。袁绍认为宦官最亲近太后和皇帝,百官的奏章及皇帝诏命都由他们传递,如果现在不彻底杀了他们,以后一定会有祸患。但是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和何进的弟弟何苗多次接受宦官们的贿赂,他们知道何进想要诛杀宦官,就屡次向何太后进言阻止,并告诉何太后何进擅自杀害左右近臣,专权独断,会削弱社稷。何太后心中疑虑,认为他们的话有理。由于宦官权势大,盘根错节,而何进刚刚掌权,又一向对宦官们忌惮,因此,他虽然借诛杀宦官之事对外博取美名,但实际上内心优柔寡断,以致事情久拖不决。
招揽外援
袁绍等人又为何进谋划,建议何进号召各地猛将和诸路豪杰,让他们率军向京城进发,以威胁何太后。何进接受了袁绍的建议。但主簿陈琳劝阻何进,他认为何进身集皇威,手握兵权,对付宦官,就像是用火炉去燎毛发一样简单,只要何进以雷霆之势当机立断,就会上应天意,下顺民心,诛杀宦官;但如果征求外援,等到各地大军聚集的时候,强者便会称雄,这样做必定不会成功,只会带来大乱。但是,何进没有听从陈琳的劝告。
侍御史郑泰也劝谏何进,他认为董卓为人强悍,不讲仁义,又贪得无厌,如果给他干预朝政大事的权力,他必将肆意妄为,危害朝廷;何进作为外戚,掌握着辅佐君王的权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独断专行,诛除有罪之人,实在不应该引董卓为外援;而且事情久了容易生变,应该迅速下决断。尚书卢植也进言认为不应该召董卓。但这些言论,何进都没有听从。
何进召前将军董卓屯兵关中上林苑;又让大将军幕府掾史泰山郡人王匡,把驻扎在泰山郡的强弩勇士调进京师;同时,他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兵成皋。何进又派武猛都尉丁原火烧黄河渡口孟津。孟津的火光照到了洛阳市城中。以上所有行动,都是以诛杀宦官的名义进行的,但何太后仍然不肯松口。
董卓接到何进召他进京的命令后,立刻上路出发,同时,他上书奏请:中常侍张让等人,利用得到皇帝宠幸之机,扰乱天下,请求逮捕张让等人,以清除奸邪。何太后仍然不答应。何苗劝告何进,表示他们当初一起从南阳郡来的时候,出身贫贱,依靠宦官的帮助,才有了后来的富贵,希望何进与宦官和平相处。董卓到渑池县时,何进更加犹豫不决,派谏议大夫种邵宣诏制止董卓的行动。董卓不接受诏令,进军到河南省。种邵迎接慰劳董卓的军队,并劝董卓退军。董卓怀疑政局有变,命令部下用武器威胁种邵。种邵大怒,用皇帝的名义叱责他们,士兵这才散开。种邵上前当面责问董卓,董卓理屈词穷,只好撤军回到夕阳亭。
何进被杀
袁绍害怕何进改变主意,便威胁何进,袁绍表示,他们与宦官已成水火之势,如果不早作决断,事情久了就会生变,何进很有可能重演窦武被害的悲剧。于是,何进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假以符节,授予他自行决断的权力;任命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郡。袁绍命令洛阳城有谋略的武吏负责监视宦官的动向,同时催促董卓等人派驿使紧急上奏,请求进军平乐观。何太后大为恐惧,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全部罢免回家,只留下何进的亲信以守宫禁。被罢免的常侍、小黄门都去向何进请罪,表示愿意一切听从何进的处置。何进表示,天下动荡不定,是因为把他们当作祸患,而今董卓马上就要进京,让他们早日回到自己的封国去。袁绍再三劝何进乘机将宦官全部诛杀,但何进不允许。袁绍又用公文通知各州郡官府,假借何进的名义,让各地逮捕宦官们的亲属。
何进密谋诛杀宦官的时间太长,导致事情泄露不少。宦官们因为害怕而想要改变局势。张让的儿媳是何太后的妹妹,张让向她叩头求情。张让表示,自己获罪,自当和儿媳一起回到家乡,但他世受皇恩,如今远离皇宫,心里不舍,愿意再进宫当一次值,然后就退回家乡,如此,他也就死而无憾了。张让的儿媳把张让的话告诉母亲舞阳君,舞阳君又进宫向何太后说情。于是何太后下诏,让诸常侍都重新入宫服侍。
光熹元年(189年)八月,何进到长乐宫奏请何太后诛杀中常侍以下的宦官,然后由三署选择郎官入宫把守宦官的住处,以便行事。宦官得知何进进宫,张让等派人偷听何进与太后的谈话,并获知了全部内容。张让率领中常侍段珪、毕岚等数十人,手持兵器,从侧门悄悄潜入,埋伏在宫门口。何进从长乐宫出来的时候,张让诈称太后有诏,召何进入宫商议事情。何进再次入宫,坐在宫中等候。此时,张让等人怒斥何进,他们认为:天下大乱,也不单是他们宦官的罪过;况且,先帝曾想废掉太后,是他们为太后说情救下了太后;之后,他们又献出千万家财以取悦先帝;他们这样做,是想要托身于何进的门下,因此,何进不应该谋划将他们灭族。之后,尚方监渠穆拔出利剑,在嘉德殿前杀死了何进。张让、段珪等假传诏令,任命前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尚书看到诏书后,觉得可疑,要求请何进出来共同商议。中黄门将何进的人头扔给尚书,告诉他何进谋反,已经伏诛。
宦官被诛
何进的部将吴匡、张璋素来受何进的信任,他们在宫外听闻何进被杀害的消息后便要领兵入宫,但当时宫门已经关闭。虎贲中郎将袁术与吴匡等合力劈砍宫门,进攻皇宫,中黄门则手持武器,防守宫门。当时正逢黄昏,袁术用火焚烧南宫九龙门及东西宫,想要以此威胁张让等人。张让等人入宫禀告何太后,大将军何进的部下造反,纵火烧宫,并进攻尚书阁。随后,众宦官带着何太后、刘辩刘辩及陈留王刘协,又劫持宫中官属,从天桥阁道逃向北宫。尚书卢植手持长戈站在阁道的窗下,仰头斥责段珪,段等人害怕,就释放了何太后。何太后从窗口跳下,得以脱身。
袁绍与其叔父袁隗假传圣旨,召来樊陵、许相,将他们处斩。袁绍与何苗等率兵驻扎在朱雀门下,逮捕了赵忠等人,并将他们处斩。吴匡等人素来怨恨何苗不与何进同心,而且怀疑他与宦官勾结,于是号令军中,称杀死大将军的人是车骑将军何苗,并号召将士为何进报仇。何进部下都哭着表示愿意拼死为何进报仇。于是,吴匡率兵与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一起攻击并杀了何苗,然后把何苗的尸体扔在宫苑中。袁绍关闭了北宫门,派兵捉拿宦官,不论老少,一律杀死。有一些人因为脸上没有长胡须,被误杀;有些人吓得赶忙脱下裤子,以证明不是宦官,才得以幸免。当时,有二千多人因此而毙命。袁绍乘势率领军队,在宫中挨着搜查,扫荡皇宫;还有士兵爬上端门的屋顶,以攻进宫内。
张让、段珪等被困宫中,无计可施,于是带着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等数十人出逃宫外,并于当天夜里逃到小平津(今河南孟津县)。当时,尚书卢植连夜飞马追到黄河边;王允也派遣河南郡中部掾史闵贡紧随卢植。在追上张让等人后,闵贡用剑砍死数名宦官。张让等人又惊又怕,向刘辩叩头拜别后被迫投黄河而死。第二天,公卿百官奉迎汉少帝回宫。十常侍之乱由此平定。
事件后续
董卓入京后,外戚何氏的部将纷纷投靠董卓,接着,董卓废黜汉少帝刘辩,另立刘宏九岁的庶子刘协为帝(即汉献帝),又逼迫何太后自杀,并诛杀了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董卓自封为太尉,领前将军,又封自己为候,独揽朝政大权。董卓擅兴废立、专制朝政的行为,激起关东地方势力的强烈不满。初平元年(190年)春,关东豪族推举袁绍为盟主,组成关东联军董卓讨伐战。董卓携刘协迁往长安。以袁绍为首的董卓讨伐战的联军尽管有十余万人,但为了保存实力,都不肯行动,后又因抢夺地盘,发生内部矛盾,导致联军未灭董卓,便先行瓦解。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在司徒王允的设计下,董卓被吕布杀死。董卓死后,汉献帝落入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人手中,他们为了争权和抢夺汉献帝相互厮杀。建安元年(169年),汉献帝被曹操迎接到许昌市,此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事件影响
“十常侍”之乱后,东汉最后一个外戚专权势力被铲除,宦官集团也被诛除尽,由此,宦官与外戚两个政治集团同时被消灭。之后,地方握有重兵而能控制皇帝为傀儡的人成为实际的统治者,东汉王朝也随之名存实亡。
“十常侍”之乱结束了宦官与外戚之间的矛盾,但豪族与豪族之间的矛盾随之爆发。此后,豪族之间相互混战,至建安元年(196年)刘协回到洛阳市时,割据局面已经形成: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豫二州;公孙瓒占据幽州;陶谦占据徐州市;袁术占据扬州市;刘表占据荆州区;刘焉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江东;韩遂、马腾占据武威郡;公孙度占据辽东;而刘备立足未稳,依附于各割据势力之间。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实际形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汉称帝,东汉灭亡。
历史评价
《后汉书》中认为,何进以外戚的身份掌权,图谋诛杀宦官,却功败垂成,反被宦官杀害,身死功灭,是因为他智谋不足,而权力有余。
当代学者雷海宗认为,十常侍之乱是百年来外戚宦官的末次争斗,也是宦官祸国的最烈一幕。
当代学者陈致平认为,“十常侍”之乱是东汉宦官弄权以来,所遭遇的一次最大的打击,而宦官外戚之祸,也与东汉的国运同归于尽。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在其著作《三国演义》第二回至第四回中,述及何进、袁绍谋诛宦官,何进召董卓等人入京,以及董卓废刘辩刘辩立刘协刘协并专权的内容。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建安七子:汉末乱世的慷慨悲歌(数字里的洛阳).洛阳网新闻中心.2024-08-18
三国演义 (1994).豆瓣电影.2024-04-05
三国 (2010).豆瓣电影.202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