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饭一世界》是当代作家周华诚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12年9月。作者用轻灵的笔触,推陈出一道道美味的饮食小品,有如明清意境悠远的饮食笔记,活色生香,写尽饮食男女的种种情态,风趣幽默。书中有美食间勾起的怀乡浓情流溢,有人世间爱恨情仇的烟火味道,有菜泡饭的街巷温暖,有行旅匆匆间的漠上苍凉,说的是美食,谈的是人生,悟的是哲理,醉的是乡愁。
内容简介
《一饭一世界》主要从食物入手,谈饮食趣事与饮食文化,从中看人生百态。全书共分为五辑:第一辑《故乡志》主要描写故乡的一草一木,瓜果蔬菜滋味,如白菜、老南瓜、番薯叶等;第二辑《光阴录》则记载自己从品尝到的美食中,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在食物身上体现的光阴变化,如春笋、乡下的茶、秋天的板栗等;第三辑《稻饭书》着重写稻的一生,从稻秧到稻花到稻谷再到米饭;第四辑《旅食记》主要写自己游历祖国河山的时遇见的美食,如武威郡三套车、沙盖菜、啥汤等;第五辑《食古谭》则将笔墨放在古人饮食的趣谈上,写蔡府的包子、宋朝的博客等。作者从小食物上窥见人生百态,满怀对故乡的深情,对生活的爱。文章篇幅不长,短则数百字,长则一两千字,如明清性灵小品,读来轻松自然。其中饮食细节与城市男女生活融为一体,风趣幽默,捧读之下,令人怀想生活之美好。所以轻巧的篇幅之下,是阔远的意境。
作者简介
周华诚,作家,影像记录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理事。“父亲的水稻田”创始人。浙江省作协“新荷人才”实力作家。出版作品有散文集《一饭一世界》《西湖时光:遇见24节气》《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等,中短篇小说集《我有一座城》《没人知道你在寻找什么》,影像书《小世界》《爱比技巧更重要》等十余种,有作品被翻译成韩文、英文、阿拉伯语。作品《父亲的水稻田》入选黄山国际摄影节。
作品目录
出版信息
作品鉴赏
吃饭一事可大可小,往大处称叫宴会饭局,往小处讲叫家常便饭。《一饭一世界》关注的是后者,无山珍海味的记载,却关乎人生百味。其文如画,周华诚把寻常的瓜果蔬菜、荤素小食传神表现,世俗芬芳相融于书香,演绎无限旖旎。“不论是舌尖上的乡愁,还是远行人生路上的取食,一餐一饭,内里都隐藏着一个世界”,周华诚在序言中如是说。这样的世界,包含了若干的情感,它充实了周华诚的人文生活,同样也滋养着读者的家园情怀。周华诚简淡安然地从故乡、光阴、稻饭、旅食等角度讲述了他过往与现在的饮食光景,当那些与食物牵连在一起的人和事在书页里生动播放时,读者能感受到周华诚对初心的坚守。周华诚的文字,恬淡之中情思蕴藉,语言节奏舒缓有力。开篇之作《白菜》中写道,“如果见过白菜在地里的样子,你一定会喜欢的。地是干燥的,白菜却水嫩,叶柄如玉一样白,带着青,亭亭玉立”。句式不长,却运用了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若有若无的氛围渲染,烘托了白菜清白水灵的特点。周华诚如亲友间絮叨的家常话一般,推心置腹地叙述家常味道,《老南瓜与南瓜花》里,母亲摘采最大朵的南瓜花,用开水一烫,去了花上的细毛,下锅,加水,以番薯略略勾芡即可起锅。南瓜花菜肴让孩子吃得美美的,以致周华诚回想起来,感到“多少年以后我听说城里的浪漫女子有泡玫瑰花瓣吃的。我觉得这远没有我们当年吃南瓜花那么浪漫”。这种“浪漫”,由母爱滋生,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可以把柴米油盐谱写成诗。顺着周华诚的味道线索,渐行渐远的家乡,白发苍苍的长辈,慰藉贫寒的夜宵摊,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之城中冉冉到来。诚然,周华诚的个体阅历不可复制,但却与大众的味蕾经历有着某种相似度。《乡村酒席上的肉》一文中,周华诚回老家参加乡村酒席,再次品尝了少时所吃的滑肉汤,他觉得味道如初,回城后忍不住试烧;《杨梅》一文中,他每归家,必要与父亲对饮杨梅谷烧,喝着父亲酿制的果酒,他面孔红而不觉;《马齿苋》一文中,他想等女儿再长几岁后,要告诉她用马齿苋的花,玩捉黑蚱套眼睛的游戏,让女儿喜欢乡间田野的味道。陈设于行文里的食物,其衍生出的人情味,才是食物最美的滋味。见情见性的文字,散发生活清香的文本,是性情中人周华诚的本色还原。
作品评价
书评人钟芳:捧读青年作家周华诚的新作《一饭一世界》,好似一股潺潺清泉汇入心田,感觉心境澄明、安宁丰富。书里是闲适的景致,淡雅的色调,文字不张扬,总是在不经意间信手拈来,无论是于人、于物,作者笔下流淌的都是朴素细腻的感情与高远的淡泊意境,宛如涓涓溪水恣意蜿蜒出一种原生态的美,淡淡而沁人肺腑,给人一种独特不凡的美感。
书评人禾刀:周华诚的文字非常美,这种美不是缘于写作技巧,而是他对生活细致地观察。他说“在城里是会忘了季节的”,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之中,四季越来越像是一种没有温度起伏的“定色”;他说“煮起一锅羊肉,然后等雪来”,下雪天是吃羊肉的最好时节,就着滚烫羊肉的暖气,胜过身上的十件皮衣;他说“饮茶之人,可以从一杯茶里品出香佩兰,听见流泉”,吃茶之人不在于解渴,而在细品慢咽中琢磨茶叶背后的空谷幽灵;他说“小地方的好处,就是可以容忍一两个传奇人物的存在”,相较于大地方处处讲礼节讲规矩,小地方的人则快意豁达;他说“麻糍的滋味,更多的是思乡滋味”,无论是清人回味的那盘芋头,还是小时印象中堪称人间美味的包面,如果没有“乡味”的底子,再好的美味都会显得过于浅薄而经不起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