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时光:遇见24节气》内容简介:每个节气,他去湖边漫步,拍下季节变幻的风景,写下闲散的文字。坚持一年,拍摄了5000多张照片,写下8万多字笔记。西湖版的《大地上的事情》。杭州市版的《湖滨散记》。节气版的《机场的小旅行》。城市人,疏离大自然已经很久,疏离季节更替已经很久。人们每天在高大的建筑物里生活,不知今夕何夕。而作者,在每个节气里行走,在与大自然的持续对话中,他真正融入了这座城市。美好、纯净、正能量,在节气里,在风景里,在光阴里行走。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西湖时光:遇见24节气》编辑推荐:在都市里修行,在繁华中隐居。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地方,安顿和修补自己的心灵。行走就是修行:一场穿越心灵荒原的修行。作家周华诚行走西湖心灵笔记。行走、拍照、思索,与自然对话。探求心灵宁静的小道。
作者简介
周华诚,男,专栏作家,业余摄影师,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读者》杂志签约作家。当过医生,坐过机关,现为杭州日报首席记者、编辑。在全国报刊开设情感、美食、闲扯等专栏,出版作品有《爱左情右》(2002)、《换个方式好好爱》(2011)、《无人时唱歌给梦想听》(2011)、《一饭一世界》(2012)等。
因西湖的美好,于2009年移居杭州市,两年中每个节气去湖边行走、拍照、胡思乱想,拾取西湖时光变幻中的风景,写下散淡闲适的文字。
本书记录的是24节气的西湖时光,更是一种人生的生命片断。
图书目录
自序 西湖你好
第一季 觅渡
09/07 白露
像寒蝉那样吟唱
09/23 秋分
是谁寂寞地擎着灯盏
10/08 寒露
让风把我吹进漫长的光阴
10/23 霜降
隐藏于记忆的清寂之美
11/07 立冬
小野菊金黄如同青春往事
11/22 小雪
秋水抚琴谁人听
第二季 栖枝
12/07 大雪
顶级豪宅角落里的闲散时光
12/22 冬至
年轮生长刻下光阴的故事
01/05 小寒
似水年华里的不动声色
01/20 大寒
可能会遇到的风景
02/04 立春
爱意萌动万物生长
02/19 雨水
每一次出发都是回来
第三季 静悟
03/06 惊蛰
等一朵花开的时间
03/21 春分
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
04/05 清明节
童年与故乡
04/20 谷雨
一棵桃树记得所有的时光
05/05 立夏
有些事只在想象中发生
05/21 小满
豆娘不孤单
第四季 随喜
06/06 芒种
那生长一树的理想之物
06/21 夏至
一亿九千万遍轻唤你的小名
07/07 小暑
所有的美好都隐藏在变化之中
07/23 大暑
一轮朗月挂在惺忪睡眼的树梢
08/08 立秋
暖色凌霄
08/23 处暑
它的美,他早已收藏在心
后记 我在湖边等你
后记
这本书写得很慢。
我2009年初移居杭州市。从这年春天开始,我经常去西湖边走走,到了7月,我便有意识地按照二十四节气的节奏,去湖边行走、拍照,同时记录一些所思所想、所闻所见。当时并没有想到,要为此写一本完整的行走笔记,而纯粹只是内心需要——湖边行走,能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为此,我特意安排了一条路径——从断桥开始,沿北山路往西南方向走,到了苏小小墓边左拐,过西冷桥,绕孤山,再走白堤,直到断桥。这一圈,约是3.6公里,本不算长路,但一路东看西看,加上拍照,一般至少得花上两个小时。
每次回来,就把照片和文字稍加整理。过了几个月,当我再去翻看这些笔记时,发现当时的胡思乱想,有的完全没有意思,有的还有一点意思,便开始有意识地坚持做这件事了。
任何事。一旦要坚持做,就需要毅力。好在,这本是我喜欢的事,也就不觉得累了。但有时工作太}亡,那也没有办法,只好尽量挤时间,哪怕是傍晚天黑之前的一个小时也好。好在只要一到湖边,紧张的心就立刻会松弛下来。
真正完成二十四个节气的文字整理,是在2011年6月5日。此时,距离我到杭州市已经有两年半时间了。当我再回头翻看当时记录的那些文字时,虽然因为自己生活状态的变化,心情也随之变化了,但过去每_个与西湖相伴的节气里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初入杭州得的凌乱与焦躁,都因有了文字的记录在案而历历在目。因此,对于当时的文字,虽有自己不甚满意之处,但我并没有作过多修改和粉饰。惟其真实,才更可珍惜。
就在本书写完不久,2011年6月24日的深夜,从巴黎传来的消息,西湖“申遗”成功!
我当然感到无比高兴。经过两年多与西湖的耳鬓厮磨,我已经把西湖当成了自己的宝贝。
西湖为什么能成功“申遗”?
因为西湖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个东方文化哲学之美。除了它的自然山水美不胜收,它的景观格局、文化史迹等方面都光彩闪耀。它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寓所,一个民族的心灵栖息地,一份世界文明的东方审美样单。
在评审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对西湖的最终结论是:“西湖更应该被当做一个给人以启迪的地方,而非单纯的公园。”
说得真好。其实西湖是一个容易让人生发哲思的地方。西湖的美,美在它的安静之时。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有多少次独自一人漫步在西湖边上,心中一片澄澈,千百年悠悠时光如水流逝,过去、现在和未来,就这么寂然无声地交集了。
这是一处放纵心灵的牧场。
这是一个精神上的世外桃源。
城市有着太多的压力。很多人生病,各种各样的毛病。医生说,现在空气质量很差,水污染很厉害,吃的喝的都有问题,你整日地处在一个生了病的环境中,人能不生病么?
但我还觉得,许多人精神的环境也差,房价越来越高,马路越来越堵,人越来越孤独,也觉得越来越累。人为什么这么累?亚健康。精神紧张,体味严重,口臭厉害,胃痛,不吃饿得慌、吃了堵得慌,脂肪堆积,不愿动弹,焦虑,抑郁,白天想睡觉、晚上睡不着,易怒,情感短命,闪婚,闪离……
其实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地方,在那里安顿、休憩、修复自己的心灵。在那里寻找一个让心灵宁静的秘境。这是一次精神的小旅行,带你穿越心灵的荒原。
我喜欢下着大雨的西湖、夜半的西湖、角落的西湖、野草丛生的西湖。在人迹少至的时候,西湖自有一种空灵之美。
一个雨意空蒙的西湖,一个在意念里无比空灵的西湖,一个有着东方文化哲学之美的西湖,总是有能力把一个人从生活的重围之中拔离出去。
在都市中修行,在繁华中隐居。这,说的不就是西湖么?
因为对本书文字的敝帚自珍和对书的品质要求,此书的出版过程有些周折,最后交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我要谢谢磨铁图书的策划编辑杨茹女士、北京市“读书人”图书的聂敏先生,他们为本书提供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并热情地推荐书稿。谢谢浙江摄影出版社的林青松先生、潘洁清女士,他们独到而专业的眼光、认真而细致的工作,使得本书的品质得以保证,与他们的沟通及合作十分令人愉快。谢谢林陌提供白露、寒露、立冬、大寒、立春、雨水、芒种、夏至、处暑的节气题图,令本书增色。谢谢徐晓杭、杜平、邹滢颖、韩斌、李玲芝、莫小米、邵双平、傅拥军等老师和同事,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建议。还要谢谢我的家人,他们对于我的选择总是毫无保留地给予支持。
这本书诞生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人生展开新程的过程。相遇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正如我与西湖的相遇,与每一个节气的相遇,以及我的这些文字与你的相遇,都令我感激。所以,我要谢谢西湖,谢谢时光,谢谢你。
这是我一个人的西湖,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现在,也是你的了。我在湖边等你。
2012年1月30日
序言
那是两年前的事情了……我想说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你可能和我一样心里有着刚开始时的恐慌。
我并不总是惧怕旅途——事实上,我很喜欢每一次短暂旅程的出发,那会把我带向不可预知的远方,更重要的是,不用多久你会回归原位,那就意味着这是一段非常美妙的谜一样的过程。但是那一次不一样——当我驾着自己的车子来到满眼陌生的杭州市,面对高高耸立的大楼、横七竖八的马路和高架桥、不明所以的交通标线,以及脚步匆匆来往于斑马线上的人们脸上显露的漠然与疲惫神情,彼时彼刻,我的心中充满未知的恐惧。
一次人生的大转折就这样发生了。
我们对未来充满不能把握的情绪,因为我们不了解未来。人生的道路总是有无数条,你向左走或向右走,都有一条路把你带向远方,而且各有不同的风景(正是这种存在于想象中的风景会对某些人产生无可名状的吸引力)。站在岔路口的那一刻,你会无比纠结,而多年以后的事实总会证明,只要你在行走就对了——迈开脚步,崭新的道路会向你敞开所有的风景。
事实上我的旅程就这样开始了——杭州市这座城市向我摊开了它的地图。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我乘坐公交车去了一趟西湖边,面对那一泓宽广的湖水时,我觉得很高兴。浪漫的灯火在湖面上摇曳出碎影波光,人影在湖光山色里穿梭不停。此时我很想向西湖打个招呼,说:“西湖,你好。”
“杭州”这两个汉字你会想起什么?像水一样丝滑的绸缎,色泽翠绿、甘香如兰的龙井,还是让人在异乡想起就会在舌尖生发乡愁之感的莼菜,每到深秋时节就满街满巷飘荡的桂香?是许仙与白娘子的缠绵悱恻,杭州市名妓苏小小的油璧香车,还是破扇破帽人间济公的似疯若癫……
恐怕所有这些,都比不上那一面湖水的诱惑吧。杭州之美,美在西湖。杭州这座城市也因为有上天赐予的一面湖水,而被称作“天堂”,西湖呢,又因为地处杭州而熠生辉。一座城与一面湖,千百年来相依相偎,遂为天下一景。
住在杭州,是幸福的。
身为杭州人,更是幸福。
有多少脚步朝着杭州的方向纷纷奔来。有的人流连五日十日,依依不舍地离去;有的人终不忍离去,于是在此寻一份工作,租一间小屋,落下脚来;有的人落脚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找到了相爱的人,构筑了温暖的小巢,也有了出生地一栏填着“杭州市”二字的小宝贝,就此幸福地在这座城市生活下去。
爱一座城市总能找出一些理由。因为喜欢的人、喜欢的工作、喜欢的景致,或仅仅因为,有喜欢的小吃、喜欢的马路,或是拐角弄堂里那一盏温暖的路灯。
一个深秋的清晨,我出差路过这城市,因为要赶车便起了个大早。出得门来,满眼清新——下了一夜的雨,湖滨的路面上,高大的悬铃木属落了许多黄色的叶子,雨滴还纷纷地从树梢上落下,柏油路面是湿黑湿黑的,有着可以触摸的质感。我打了一辆车,从南山路往北山路走,穿过西湖隧道,到达植物园外的那条路,觉得像是到了一个世外桃源,那么纯净的世界。空气是湿的、清的,高大的树木层层叠叠、郁郁葱葱。那一刻我忽然觉得,生活在杭州市,也许是一件美好的事——哪一座城市的中心,会有这么多的树呢。会有这样奢侈的绿地呢?
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人,把来杭州旅游,把看一眼西湖。当做一个人生的心愿呢?尽管城市有着种种不如人意的东西,漫漫的堵车和高高在上的房价,是普遍存在而且常让人感觉不开心的事。但在这一刻。我理解了他们——是的,这就是杭州的细节:有西湖,有森林。有绿地,有梦想。
为什么不留下来呢?坐在出租车上,窗外的景物一幕幕向后移去,我这样想。
只要走到西湖边,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西湖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西湖。自从来到杭州市,我就想天天都去西湖边坐着,无所事事,晒晒太阳,看光阴的脚步一点一点移过去。但是我不能够。我得努力工作,好好挣钱,好让自己在这个城市安稳地生活下去。
你也许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天天在都市高楼的格子间和拥堵的汽车长龙里来去匆匆,你是感知不到春天哨然来临的,只有偶尔经过街头公园一抬头发现一两棵桃树孤单单地传递着春暖花开的消息时,才发现。春天来了。这时候,你会感叹,自己疏离大自然有多久了!
对,我需要一个借口,可以经常去西湖边走走、坐坐,但是我又不能常去,所以我想到一个法子,每隔半个月去一次。就按照二十四节气的节奏进行好了。
这就有意思了。
好像我每次忙里偷闲,去西湖边散步、吹风,并不是偷懒,而是有着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你看,我是去跟季节约会的!
无须否认的是,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受到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的启发。苇岸是这样一个人——他对植物无比热爱,于是就在乡下造了一间房子,终日生活在大地、庄稼、鸟与昆虫、草叶、花和果实间。胡蜂科来去,季节转换,他日复一日沉浸其中。在1998年,苇岸开始了为二十四节气拍照的工作,在他居所附近的田野上,选一固定点,在每一个节气日观察、拍照、记录,最后形成一段文字,写他的《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系列散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他写到《谷雨》便戛然而止,如同他的生命。
二十四节气,也是农耕时代留下的美好事物,如《诗经》一般典雅。对于我的祖辈来说,节气深深地嵌进他们的每一道年轮中,成为他们的生命历法。“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芒种雨涟涟,夏至旱燥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夭”。对于节气,祖辈们早已熟于心,类似的农谚他们张嘴就来,并以个人的生命体验反复佐证着这些短句的灵验性。
而今,不管是对于土地,还是对于节气,我们早已疏离得太久。当我置身于一座繁华都市中却试图贴近节气,这样的举动不免有点南辕北辙、刻舟求剑,江南的节气物候特征并不明显,节气与工厂生产、股市起伏也并无多大关联。这也只是原因之一;此外,更大的原因是,我无意于去做一件庞大的事。像一个气象学家或生物学家那样科学而细致地记录那一切。我意欲所为的。只是从个人化的视角,来观察一时一地的变化,草长花开,鸟语人间,我眼之所见毕竟只是西湖这个庞大命题里极其细微的一小块,如此局限的记录和写作,真的有意义么?
刚开始我也不免要这样地问自己。
花在开,花在落。云开了,日出了。一草一木,悄悄生长。这眼前的一幕一幕,皆是充满人生的诗意。
一直蹲在地上,专心致志地看一群蚂蚁。看它们怎样呼朋唤友,搬动一具小菜蛾。怎样在大雨来临前,倾巢出动,举家搬迁,把贮存的白白的大米。骄傲地抬走。
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看蚂蚁这样的事,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想你也一定会跟我一样。忍不住,说,“意义”是扯蛋。
人的一生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走在西湖边。你不由地会拿一些大而无当的问题来问问自己。当然,好多问题并没有答案。
但是随节气行走西湖这件事渐渐地做下去之后,我越来越喜欢上了它。至此,我来到这座城市已有两年,伴随着每一次去西湖边行走,我也逐渐地融入了这座城市。最初的焦虑、紧张和不安如烟云般消散。我的心灵在湖边得到了舒展和安放。
村上春树有一本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村上是一名跑步爱好者,二十五年,日日坚持。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萨默赛特·毛姆写道:“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大约是说,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
是的。有些事你若喜欢,去做便是。
2010年的深秋,一个微雨的清晨,我在西湖边。云水空蒙,三球悬铃木的金黄落叶铺了一地。我沉醉于此,挪不动脚步。
许许多多的人,走过;许许多多的车子,开过。上班的上班,路过的路过,人各有事,没有人停下来。
我真为他们感到遗憾。我甚至想喊住人们使之停留。真的,如此美好,你怎忍潦草而过。
2011年6月
名人推荐
萨默赛特·毛姆写道:“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大约是说,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
——村上春树